临床实践视角下高职基础医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究

2022-12-03 18:09宋志勇穆亚敏
卫生职业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基础医学双师双师型

宋志勇,穆亚敏,王 炜

(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4)

高职医学教育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医学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国医学教育的临床医学师资队伍主要分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教师两大类[1]。高职基础医学教师不仅承担着医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工作,也肩负着引领医学生步入神圣医学殿堂的使命。由于医学的特殊性以及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我国高职基础医学教师在临床实践中面临着不少困扰和问题。基于高职基础医学教师专业发展及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从临床实践视角探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临床实践能力,一直是高职医学师资队伍建设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1 高职基础医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瓶颈

1.1 “双师型”教师标准未规范统一

自国家正式提出“双师”概念以来,全国各高职院校纷纷行动,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实践和探索。但当前对于“双师型”教师,从国家制定的政策到各高职院校出台的文件等,都缺乏统一的认定标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即为‘双师型’教师”,这种对于“双师”概念及标准过于宽泛的表述,缺少切合实际的衡量尺度。诚然,如今各高职院校都制定了各专业相关的“双师”标准,但往往是从政策层面和学校发展层面考虑,其科学性与合理性有待商榷[2]。

1.2 医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行业法规对接不畅

我国自1998年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以来,医师行业就拥有一系列执业考试、考核的法规和制度,对从业者有严格的准入及执业规范。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总体要求和具体指标,即到2022年“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超过一半。作为高职医学院校的专业教师,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不可避免要到医院开展临床实践。但由于行业的特殊性以及高职医学教育现状,我国基础医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行业法规存在对接不畅问题。高职基础医学教师绝大多数毕业于基础医学专业,不能报考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一部分毕业于临床医学专业,但未在临床岗位工作而失去了报考资格;即使小部分教师已拥有执业医师资格,也因长时间不在临床岗位工作而不符合执业医师相关考核制度。医学行业要求与基础医学教师实际情况不符,成为阻碍高职基础医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因素。

2 高职院校基础医学教师临床实践现状

当前,不少高职院校在基础医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强调临床实践,将教师外派到医院,选择某一科室让其进行为期1~2个月的锻炼。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让高职基础医学教师获得了相关临床知识,提高了个人实践能力,促进了教师理论与临床的有机融合。但在临床实践中,不足和问题也不断显露出来。

2.1 临床实践岗位选择困难

对于高职基础医学教师而言,开展临床实践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岗位选择困难。如果选择临床科室医生岗位,从现有医疗法规来看基础医学教师不宜开展临床医疗活动;如果选择功能科室或辅助科室操作技术员岗位,则对教师自身实践能力及临床思维能力提升作用不大;如果以实习生身份进入临床科室锻炼,则带教医师和基础医学教师双方都会因身份特殊而觉得尴尬。因此,高职院校基础医学教师进行临床实践会面临岗位选择困难的通病。

2.2 校外临床实践监管缺失

高职医学教师校外临床实践监管普遍流于形式。临床实践期间,医学基础教师的劳务及津补贴等费用都由学校负担,而所在医院仅承担出勤监管职责。大多数情况下,高职院校只对参加临床实践的教师进行不定期随机抽查,并结合医院的反馈信息进行监督管理,缺乏实时有效、客观公正的监管。当前体制下,高职院校和实习医院之间是合作或附属关系,财务管理上完全独立。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谁出资谁就负有监管之责,但现实中高职院校对参加临床实践的教师的管理是缺失的。教师一旦离开学校进入医院,学校监管就出现了诸多障碍,监管有效性便大打折扣,监管职责转移到了医院。一般情况下,院方监管人员与临床教师之间是平等合作的关系,无利益关联性。同时,多数基础医学教师在临床实践中仅是观摩,不从事诊疗活动,不涉及科室效益,加之临床带教医师事务繁忙,无暇管理校方教师。在此背景下,医院给出的往往是好而不实的评价,使得高职院校对基础医学教师的临床实践监管流于形式。

2.3 量化考核标准缺乏,实践效果堪忧

目前,高职院校对医学基础教师的临床实践缺乏量化考核标准,考核效果不好。在高职院校鼓励医学专业教师参加临床实践且缺乏量化考核标准的背景下,医学基础教师临床实践出现种种乱象:教师随便选择医院某一科室,在工作时间段跟随带教医师或上级医师在科室晃悠几圈,然后就无所事事地坐着玩手机,更有甚者整个实践周期没去过医院几次,在结束后也能收到学校发放的补贴款。这种临床实践没有明确的工作任务和具体的学习要求,在没有量化考核标准约束的情况下,医学基础教师的临床实践效果令人担忧。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医学基础教师临床实践考核评价,制定量化评价标准,成为高职基础医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

3 高职基础医学教师临床实践管理措施

高职院校医学专业教师必须兼具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这是现代医学职业教育对教师的客观要求。从临床实践视角研究高职基础医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针对临床实践现状,从激发内在动力、分类引导、加强监管以及制定考核细则和完善激励机制等方面,激励高职基础医学教师投身临床实践,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当前高职医学院校的重要任务[3]。

3.1 激发内在动力,挖掘专业潜能

高职基础医学教师开展临床实践不仅是高职医学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个人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激发基础医学教师的内在发展动力,挖掘个人专业潜能,首先需要在师德师风上下功夫,引导教师回归立德树人之初心,坚定医学教育信仰,明确专业责任,树立专业发展的主体意识,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不断提升临床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要做好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增强职业认同感、荣誉感、幸福感、个人效能感及专业发展动力。最后加强高职医学教育创新与探索,用创新来激励基础医学教师投身临床实践,认识到临床实践的意义,更好地服务于医学职业教育。

3.2 实施分类引导,破解岗位选择难题

针对高职基础医学教师临床实践中岗位选择难问题,可进行分类引导,采用灵活多样的实践方式。首先对基础医学教师所学专业进行划分,再根据有无执业医师资格证分组,并按照教师的年龄、身体状况以及工作经历等实际情况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在临床实践中可采用多种形式,如顶岗、进修、临床见习等。在岗位选择上以与所教科目契合度高为标准,采用分级分类管理方法:拥有执业医师资格证、具备临床执业经验和能力的基础医学教师,首选临床顶岗实践;不具有执业医师资格证的专任教师,可以依据个人所学专业和所教科目到关联性强的科室进行临床见习,一般采用由带教医师指导实践或观摩方式,并与带教医师组建“院校师徒”搭档。在临床实践时间选择上,可以选择1个月到半年不等。与此同时,医院要落实管理责任,具体指派到人,并将带教医师带教情况纳入考核,从而有效破解高职基础医学教师临床实践岗位选择难题。

3.3 依托技术创新,提升监管有效性

高职医学院校为加强对校外临床实践教师的有效监管,可以充分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创新管理方式,运用技防和人防两种监管手段。一方面,综合运用移动数据平台,将参加临床实践的教师统一纳入管理平台,以便工作期间实时监测教师的活动,形成有效监管;另一方面,督导人员赴医院进行巡视,深入一线对临床实践教师进行访视,采用不定期抽查方式,对其到岗率、出勤情况等进行实地巡查,每周至少保证开展一次与临床实践教师及医院带教医师或上级医师的访谈。这样不仅可以实地调查教师在医院科室的工作表现,也可以得到医院带教医师的及时反馈。依托科技与人员巡查两种监管手段,织牢校外临床实践教师有效监管之网。

3.4 制定考核细则,完善奖惩并施的激励机制

开展临床实践是高职基础医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路径。由于当前高职医学院校缺乏专任教师临床实践量化考核细则,使得临床实践流于形式。因此,我们探索建立由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组成的考核评价体系,消除以往注重医院带教医师的主观评价而忽视量化指标评价的弊端,摒弃宽泛笼统、针对性不强的评价方式,构筑以临床实践能力为导向、奖惩并施的评价体系[4]。过程性考核包含实践工作态度、出勤表现、工作完成状况、实践操作能力等一级考核指标,各一级指标下面又细分多个二级指标,做到兼顾科学性和合理性;终结性考核则突出教师的临床实践能力,形成临床实践期间工作情况的总结性评价。对表现优秀者予以表扬和鼓励,对后进者予以惩戒和鞭策。

评价标准的制定既要突出医学教师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及专业发展,又要利于学校监管。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历经调研—制定—实施—完善—再实施—再完善的过程,最终形成符合客观实际、紧贴医院临床又能不断提升基础医学教师临床实践效果的考核评价体系。

4 结语

“双师型”教师是现代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和要求,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和难点。高职医学教师作为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者,不仅肩负传递医学知识、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责任,同时也承载着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使命。从临床实践视角研究高职基础医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尽管充满挑战,但相信在有效激发高职基础医学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的前提下,在国家、社会和高职医学院校多方共同努力和关注下,高职医学院校一定能打破基础医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之困境,开启职业教育教师发展的新局面。

猜你喜欢
基础医学双师双师型
广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林秀娟 茶业“双师”
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以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为例
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职业发展初探
试论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政策保障
基础医学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思考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网络考试系统在基础医学综合考试中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