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全媒体素养提升探析

2022-12-03 18:31马无纤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41期
关键词:思政信息教师

马无纤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当前,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等,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1]。传播格局的深刻变化,既改变了高校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又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这些变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新要求。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全媒体素养,是应对形势变化、教好思政课的必然选择。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提升全媒体认知水平

思想是行动的向导,认知能力是思政课教师全媒体素养的基础。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全媒体已经渗入大学生成长的各个环节,也渗入了思想教育领域的各个层面。全新的教育理念、快捷的知识更新、宽广的传播平台、崭新的教学模式,无不要求思政课教师对媒体格局的变化具备清醒的认知。

思政课教师首先应当具备全媒体基础知识,包括对各种媒介概念、属性及传播手段的了解。我国目前已经进入全媒体传播体系2.0建设时期,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等技术的支撑下,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逐渐走向交互融合,新媒体平台为传统媒体提供了技术支持,传统媒体则是优质内容的生产者。传统媒体在持续开辟互联网阵地,力求报、网、端、微、屏协同发力,互联网机构则发展出包括综合资讯类媒体、社交平台、视频平台等多种类型载体。全程、全息、全员、全效是对今天我国全媒体发展特征的精准概况。一方面,其描述了媒体的无界化:任何人、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可以进行信息的传播,只要拥有互联网,任何内容的呈现都可以是零时差、零距离的。另一方面,其描述了媒体的数字化:信息传播日益突破物理限制,具有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丰富的数据形态,在电脑、平板、手机等不同的媒介终端呈现,在立体化、多维度信息供给的同时,还提供娱乐、消费、社交等更为多样的服务。建立开放包容的全媒体思维,了解不同的媒介形态及其功能特点,认识不同媒介的运作方式,并能超越表象,从更深层次审视媒介运作背后的思维逻辑、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这是思政课教师提升全媒体认知水平的要求,也是进一步批判、运用全媒体技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前提。

除了对媒介知识的一般了解外,思政课教师还需要建立对传播格局变化的整体性认知。以往思政课教师面对的是传统媒体塑造的舆论环境。中央级媒体和相应的省地级媒体以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为媒介,占据着信息传播的主动权,构建了一种相对稳定的传播秩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力量,他们承担着重要的宣传任务和功能,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影响力,长期以来获得了大众的普遍认同,承担着价值观引导的重责,塑造了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在全媒体时代,传统舆论环境被打破,信息技术大大拓展了人们获取消息的渠道,加快了传播的速度,也赋予了每个个体传播的能力。万物皆媒、人机共生,一元的传播主体走向多元,自上而下的单向宣传路径被去中心化、“弥漫式”的传播方式穿透了时空。主流媒体的覆盖领域被新兴媒体逐渐占有,部分引导力被自发式、互动式的舆论场消解。在公共话语权释放的同时,开放性的媒介平台为不同的利益主体充分表达自己的价值诉求提供了广泛渠道,海量、庞杂的媒介资源为多元思潮的滋长提供了生存土壤,国际社会“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噪音借技术优势攀附在媒介之上,主流话语的表达极有可能被众声喧哗的杂音盖过。高校大学生作为伴随信息技术成长起来的一代,被丰富的信息包围,但由于理论功底和年龄阅历等限制,他们对信息的分辨能力还不够成熟,很容易受到各种观念的影响。新形势下的思政课教师要守住阵地,引领主流思想传播,要拓宽视野,研究全媒体的传播规律,把握传播格局的发展趋势,从而主动出击,应对教育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提升全媒体参与能力

观念的转变落实到行动上,就是要提升思政课教师全媒体的参与能力。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的获取能力。过去,思政课教师的信息获取主要来源于书本。教师的知识结构往往成形于学生时代,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对信息化的依赖程度低,主要着力于现有理论的挖掘解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还有人说,在农耕时代,一个人读几年书,就可以用一辈子;在工业经济时代,一个人读十几年书,才够用一辈子;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必须学习一辈子,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2]新时代的思政课本身就是一门随着社会变迁不断被赋予新内涵的课程,而全媒体的特点之一就是信息经纬万端,内容动态变迁,知识更新的周期变得越来越短。全媒体时代的信息流动进一步强调了思政课内容的鲜活性。教师的知识获取如果故步自封于书本中的理论,陷入自说自话的困局,那是万万不可的;相反,只有掌握了丰富的信息,视野才能开阔,看待问题才能深刻,解决问题才能让学生信服。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全媒体赋予了大学生获取更多信息的机会,他们得以接触广泛的社会现实和更多交叉的学科领域。教师占有知识的前沿性、唯一性的时代已不复从前,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先有一桶水。如果思政课教师拥有的信息量不足,知识结构、学术视野狭窄,没有超越学生的水平,就必然会陷入本领恐慌。因此,思政课教师应将拓宽视野、获取信息看作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要求,既要保证传统纸媒的信息摄入,又要关注新兴媒体;既要系统全面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知识,厚植理论基本功,又要关注互联网上跨学科的前沿信息,从而避免陷入少知而迷、无知而盲的境地,建立复合而宽广的学术视野,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任务。

全媒体参与能力还包括对信息的甄别能力。思政课教师获取信息的目的不是站在城头看风景,而是要识大局、知大势、分真假、辨是非。今天的我们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从全媒体的视角来说,科技的迅猛发展、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带来了舆论场上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在各类突发新闻、热点事件的传播中,新媒体特别是自媒体越来越多地充当了先行者的角色,并在短时间内依靠网民的转载、评论形成网上舆论,使其迅速发酵。这些舆论并不会像传统媒体那样进行专业、深度的事实陈述,不加克制的情绪宣泄与复杂的阶层诉求会使信息要素时有失真。除此以外,一些平台为寻求经济效益,为某些信息发布者提供未经过把关的有偿服务;更有一些别有用心的“网络水军”“意见领袖”致力于为一些虚假内容造势,各种信息爆发式增长却又良莠不齐、泥沙俱下。世界观尚在“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对此难免感到困惑与迷惘。面对这种情况,思政课教师应当承担起信息甄别的责任,主动破除对网络、网民的心理隔阂,既不能居高临下地轻视网络流量,也不能因为网民不明真相的质疑而排斥,更不能因为担心招惹是非去做埋头于沙中的鸵鸟。教师需要从立德树人的立场出发,站在学理的高度,穿越众说纷纭的迷雾,以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筛选信息,把学生从网络舆论的狂欢中引向对现实的关注上来;以敏锐的政治判断力将学生带离具有迷惑性、欺骗性的思想误区;以高度的政治领悟力解释问题、剖析观点,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印证和反思,经得起学生的各种追问。只有在关键时刻、重要问题上不失语,在思想困惑、价值判断面前敢回应,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最终实现厘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知的目标。这是思政课教师作为引领者的优势,也是全媒体时代中教师的必然使命。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提升全媒体教学技能

全媒体传播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了新困难和新挑战,新困难和新挑战也意味着新优势和新机遇。对思政课教师来说,全媒体素养提升带来的机遇是教育教学的创新。过去,大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主要是课堂和书本,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是教师;今天,教室和教师已经不再是大学生唯一的学习渠道,全媒体技术提供了更多的可能。短视频、公众号、社交媒体日益成为大学生的“学习神器”。枯燥、静态的知识,通过新媒体和新技术的开发变得立体便捷、无处不在。媒介的迭代发展降低了知识的传播成本与获取门槛,知识具备了前所未有的流动性。现如今各大平台争相布局知识区,井喷式的泛知识短视频涌入大小屏幕,在互联网上为知识付费已经成为年轻人中的一种风尚。但是,知识获得的多样性并不意味着传统教学失去了价值,面对网络上零散而缺乏系统、孤立而缺少逻辑、粗浅而缺乏内涵的知识碎片,更需要专业教师对知识内容进行筛选、组织和建构,向学生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和更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全媒体技术对知识的传播也可以为思政课教师所用。教师要能够将全媒体的技术优势转化为教学能力的优势。

从教学内容上来说,信息的快速传播给思政课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教学素材和资源,是课堂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活力之源,是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实践大课堂结合起来的切入点。思政课要想增强亲和力和针对性,就要在价值观引领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需求决定教学内容。教师要能够在海量的信息中抓重点、找素材,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教学中的疑点、难点,与波澜壮阔的大时代或具体而微小的故事结合起来,增强现实的关切性。媒体平台的注意力竞争主打技术,课堂上的价值引导则是以内容为王。只有学生爱听愿听,才能实现有效教学。

从教学方法上来说,思政课要讲深、讲透、讲活,道理讲不活学生就听不懂,听不懂就谈不上入脑入心。要让学生接受思政课的道理,就必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用他们喜爱的表达方式阐释道理,让学生愿听、真听、爱听。全媒体的信息化和数字化手段,正是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思政课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应该停留于制作和展示PPT的程度,而是要通过全媒体构建智慧课堂,创设具有沉浸感、体验感的教学情境,通过短视频、H5、VR技术推动内容的表达创新,将知识资源数字化、平面资源立体化,激活学生的智慧,焕发课堂活力。

从教学模式上来说,全媒体可以改变过去教师单向主导的方式,让学生变成传递知识的主体。相较于教师而言,大学生对全媒体技术的使用更为熟稔。以大学生喜爱的内容载体——短视频为例,《2021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短视频用户有8.73亿,日均使用时长为120分钟,青年群体是绝对主力军[3]。他们不仅是内容的消费者,也是活跃的生产者。各大平台不断推出各种视频道具、剪辑工程,降低了视频制作的门槛,而青年人则以活泼的语言、多元的主题、幽默的表情元素,赋予了短视频蓬勃的生命力。在他们的创作中不乏对严肃议题的触及,比如通过华服之美弘扬传统文化,用镜头展现中国“基建狂魔”的实力,用计算机程序模拟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传播和防治等。他们从细微处洞察祖国的变化,将深奥的知识放进可视化创作的过程中,使得干货也可以有趣,硬核也可以有梗。思政课可以通过议题的设置,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近行业一线,收集素材,进行创作,进而从理论的接受者转变为解读者,从听故事的人变成讲故事的人。这种不竭的创造力和强烈的责任感是打破刻板的思政课的契机。

除此以外,全媒体搭建的社交平台可以联结师生、平等交流,让思想政治教育不缺位、不断线。对全媒体大数据监测和分析的运用,可以改变以往教学评价的方式,让大学生在树立价值观和锤炼个人品格的过程中,受到来自网络平台的监督和反馈,从知、情、意、行等方面反映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全媒体的融合应用还可以打破城际、校际的壁垒,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创新,拓宽优质思政课的影响范围。

结语

全媒体时代的舆论环境、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传播知识的载体,全媒体为教育提供了更为多元的可能,但是引领思政课教育改革创新的永远不是技术,而是使用技术的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承担着前所未有的使命任务,因此,要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阵地,坚持不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思政课教师要与时俱进、勇于担当,不断提升全媒体素养,用新技术为高质量课堂赋能。

猜你喜欢
思政信息教师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最美教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圆我教师梦
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九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