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疾病轨迹模式护理干预在1型脆性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

2022-12-03 06:53肖书敏梁晓丽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脆性轨迹血糖

肖书敏,梁晓丽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河南 洛阳 471000)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其主要分为1型和2型糖尿病,其中1型脆性糖尿病是1型糖尿病的特殊类型,其患病率在1型糖尿病中占比约为5%[1],具有病情极不稳定、控制难度大等特征,患者需终身依赖胰岛素控制病情[2]。在长时间治疗中,患者在院时间仅占少部分,大部分时间为院外治疗。因此,在1型脆性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在采取针对性治疗手段之外,还需为其实施有效护理干预方式,以提高病情控制效果,预防持续恶化,但常规干预效果不理想[3]。近年来,慢性疾病轨迹模式的目标护理干预方式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该护理模式对患者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及心理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帮助其控制病情、稳定心态、提高生存质量[4]。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112例1型脆性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进一步明确慢性疾病轨迹模式的目标护理干预方式在改善患者血糖水平、提高生存质量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112例1型脆性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盲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中男31例,女25例;年龄19~46岁,平均(32.54±3.66)岁;病程1.5~5年,平均病程(3.25±1.01)年;入院时糖化血红蛋白为7.7%~16.8%,平均(12.25±1.25)%;空腹血糖在10.1~18.7 mmol/L,平均空腹血糖值为(14.41±2.35)mmol/L。观察组中男27例,女29例;年龄20~44岁,平均(31.98±3.48)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3.34±1.11)年;入院时糖化血红蛋白为7.5%~16.7%,平均(12.16±1.31)%;空腹血糖在9.8~18.6 mmol/L,平均空腹血糖值为(14.27±2.40)mmol/L。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伦理委员会批准文号:(2019)伦审第(261)号。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对研究内容、目的做到知晓,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实用内分泌学》中1型脆性糖尿病诊断标准;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8.5 kg/m2;有认知能力,可配合临床及护理。排除标准:合并精神疾病史;合并认知障碍;合并心、肾等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合并血液系统疾病;合并2型糖尿病或继发性糖尿病。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内容包括用药指导、强调药物适应证、血糖监测、环境护理、个体化饮食指导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新增慢性疾病轨迹模式的护理干预方式。成立护理小组:小组由1名心理咨询师、1名护士长、2名主治医师、3名职业护理人员组成,其中由护士长担任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工作协调、沟通,并且统筹协作各成员间的沟通和交流,小组成立之后对各组成员进行慢性疾病轨迹模式的目标干预相关培训,进而确保小组成员对相关技能进行掌握。工作内容:在患者入院24 h内医护人员需积极与患者及其家属接触、沟通,告知本研究的方法、目的及时间等相关内容,解决患者提出疑问,让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知晓同意,提高其配合度与依从性,组织患者建立微信群,并且定期在微信群内推送1型脆性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心理咨询师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分析患者的负性情绪,定期为患者举办心理问题咨询会,对患者提出的疑惑进行解答,疏导患者的负性情绪,加强患者的心理健康指导。营养师主要对患者饮食方面进行干预,在参考患者喜好的基础上合理搭配饮食,根据患者不同情况规划营养摄入情况。干预措施:主要从自我概念、相关行为以及日常生活行为对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评价,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对患者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影响治疗的因素进行评估。与患者进行积极的沟通,护理人员与患者共同制定疾病轨迹个体化目标,并且进行分级优化排序,目标应当切合患者的能力,具有明确的可行性,树立患者的信心,根据患者的疾病轨迹分期以及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干预。(1)自我概念:引导患者形成正向的自我概念,引导患者对疾病进行一定的适应,与患者进行正向的谈话之后指导患者以正确的方式对疾病进行应对,加强患者的心理干预,提供个性化心理支持;(2)1型脆性糖尿病相关行为:通过书籍、视频、PPT等方式对患者讲解1型脆性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明确1型脆性糖尿病的相关概念以及治疗手段等情况;(3)日常生活行为:医护人员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了解患者的内心感受,对患者提出的疑惑进行解答,引导患者负性情绪的正确宣泄。建立慢性疾病轨迹模式互联网平台:申请微信公众号,通过微信平台对1型脆性糖尿病患者进行长期的监督和指导,平台主要包括资源模板、互动模块、评价模块3部分,便于患者通过微信公众号了解健康相关知识、与护理人员进行在线沟通。由护理人员进行1对1指导患者使用微信平台,其中包括查询方式、交流指导,定期向患者推送1型脆性糖尿病的相关知识,且通过线上平台与患者沟通随访观察,提前告知患者。2组均干预3个月后进行观察。

1.4 观察指标 生存质量评价指标:采用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特异性量表(diabetes-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DSQL)对2组患者护理前后生存质量进行评分,DSQL包括心理、生理、治疗、社会等项目,总分27~135分,分值与生存质量呈负相关,评分越低患者生存质量越好[5],Cronbach′sα系数为0.903。血糖波动评价指标:对2组患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ean amplitude of glycemic excursions,MAGE)、平均血糖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blood glucose,SDBG)、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rgest amplitude of glycemic excursions,LAGE)、平均血糖(mean blood glucose,MBG)水平进行测定,日间对2组患者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ean of daily differences,MODD)、餐后血糖值10.0(PT10.0)、空腹血糖值3.9(PT3.9)等水平进行测定。血脂检测指标:清晨空腹状态抽取患者静脉血3 ml,经离心处理后,对血清中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水平进行测定。焦虑、抑郁情绪评价指标: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来评估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严重程度,两者满分均为80分,抑郁量表以53分为分界点,小于53分为无抑郁,大于53分为存在抑郁症状;焦虑量表以50分为分界点,50分以下为无焦虑症状,50分以上为存在焦虑症状,分值与心理状态呈负相关,评分越高焦虑、抑郁情绪越严重[6],SAS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365,SDS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371。护理满意度评价指标: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获取患者对护理人员技术质量、健康教育、服务态度等方面的满意度评分,总分100分,60分以下为不满意,61~80分为满意,81~100分为非常满意[7]。满意度=(满意+比较满意)/总人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生存质量指标比较 护理前2组患者心理、生理、治疗和社会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组心理、生理、治疗和社会评分均低于本组护理前(P<0.05),且观察组心理、生理、治疗和社会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1。

表1 2组生存质量指标比较(±s D,分)

表1 2组生存质量指标比较(±s D,分)

注:与本组护理前比较,1)P<0.05

生存质量指标心理(分)护理前护理后生理(分)护理前护理后治疗(分)护理前护理后社会(分)护理前护理后对照组(n=56)22.47±2.19 18.85±2.751)34.39±2.76 31.11±2.951)6.46±1.29 5.10±1.311)11.59±1.74 7.97±1.391)观察组(n=56)22.14±2.38 15.89±2.641)34.51±2.69 28.70±2.481)6.49±1.57 4.31±1.201)11.35±1.61 6.89±1.741)t 0.764 5.811 0.233 4.679 0.110 3.328 0.758 3.629 p 0.447 0.000 0.816 0.000 0.912 0.001 0.450 0.000

2.2 2组血糖波动评价指标比较 观察组SDBG、MAGE、LAGE、MBG、MODD、胰岛素用量均低于对照组,PT10.0、PT3.9患者比例低于对照组(P<0.01),UA和BMI均高于对照组(P<0.01),TG、TC、HDL-C、LDL-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血糖波动评价指标比较

续表2

2.3 2组SAS、SDS评分比较 护理前2组患者SAS及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组SAS、SDS评分均低于本组护理前(P<0.01),且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3。

表3 观察组与对照组SAS、SDS评分比较(±s)

表3 观察组与对照组SAS、SDS评分比较(±s)

注:与本组护理前比较,1)P<0.01

指标SAS(分)护理前护理后SDS(分)护理前护理后对照组(n=56)57.15±13.98 52.85±7.671)53.82±15.12 50.04±6.241)观察组(n=56)56.78±15.42 46.58±6.371)54.71±14.31 44.59±7.251)t 0.133 4.706 0.319 4.264 P 0.894 0.000 0.749 0.000

2.4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患者不满意、满意、非常满意人数分别为10、26、20例,护理满意度为82.14%(46/56),观察组患者不满意、满意、非常满意人数分别为3、29、24例,护理满意度为94.64%(53/56),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χ2=4.264,P<0.05)。

3 讨论

目前在临床上针对1型脆性糖尿病尚无有效根治方法,并且对症治疗效果非常差,极易导致并发症的发生[8],鉴于此,临床治疗期间要加强寻找以患者为中心的高度个性化护理模式,以更好控制并发症发生及病情恶化,尽可能保证患者健康。

以往针对1型脆性糖尿病患者护理多采用常规模式,效果不佳。当前临床上慢性疾病轨迹模式的目标干预方式应用日益广泛,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及慢性疾病轨迹分期适时调整,消除负面情绪影响,稳定患者心态,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生存质量[9-10]。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112例1型脆性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观察组患者采取慢性疾病轨迹模式的目标护理干预方式,结果表明护理后观察组患者DSQL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表明慢性疾病轨迹模式的目标护理干预方案,针对患者不同时期的疾病特征,以患者自我概念行为、疾病相关行为及日常生活行为等3个维度评估结果为依据,及时制定、实施合理护理方案,帮助患者有效认识疾病、控制病情,减轻疾病所造成的痛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SDBG、MAGE、LAGE、MBG、MODD、PT10.0、PT3.9、胰岛素用量等均低于对照组,UA、BMI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本研究结果表明,慢性疾病轨迹模式的目标护理干预方式更有助于改善1型脆性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而且降低低血糖发生率。除此以外,通过该护理干预能够降低患者胰岛素使用量,确保患者在空腹、餐后血糖均保持达标状态,提升达标率。由此可见,给予1型脆性糖尿病患者慢性疾病轨迹模式的目标护理干预方式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血糖波动。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在慢性疾病轨迹模式的目标护理干预下,任何护理措施开展都充分考虑患者的照护需求、疾病体验与情绪变化,进而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改善患者舒适度[11],消除负面情绪;同时通过积极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有助于增强他们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并在其鼓励下,保持良好治疗心态,进而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更好配合治疗与护理[12]。由此表明,慢性疾病轨迹模式的目标护理干预方式能够增强患者自信心,起到较好的护理效果。

综上所述,将慢性疾病轨迹模式的目标护理干预应用于1型脆性糖尿病患者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相关血液指标,降低血糖,提高生存质量,从心理层面消除焦虑、抑郁等情绪,提高患者满意度,使护理工作得到广大患者的认可与好评,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脆性轨迹血糖
细嚼慢咽,对减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轨迹
轨迹
一种零件制造过程工序脆性源评价方法
轨迹
进化的轨迹(一)——进化,无尽的适应
考虑初始损伤的脆性疲劳损伤模型及验证
妊娠期血糖问题:轻视我后果严重!
基于能量耗散的页岩脆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