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媒体时代广西彩调艺术的创造性转化

2022-12-04 03:44赵莉莉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3期
关键词:刘三姐创造性广西

赵莉莉

(桂林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彩调是广西城乡流传最广的地方戏剧,是桂北特有的剧种,素有“快乐的剧种”之称,201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彩调已有200 多年历史,形成特色鲜明的表演形式,包括一人表演的独角戏(双簧旦)、两人一问一答表演的对子调、三人表演的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以及300多首丰富的唱腔。彩调歌舞剧《刘三姐》曾经在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国家和地区演出,深受国内外观众的欢迎。 “2021年4—7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举办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广西彩调剧《刘三姐》及《新刘三姐》都入选了展演名单,这既是广西地方剧种彩调剧的辉煌,也是广西刘三姐文化历久弥新的体现”[1]。 除了《刘三姐》这一经典剧目,彩调剧还有非常多影响深远、具有较高艺术价值、曾经获奖并被搬上银幕的优秀剧目,如《三朵小红花》《王三打鸟》《三看亲》等。因此,对彩调剧的文化价值和内涵的挖掘,促进地方戏剧“走出去”,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国家形象和国家话语权的塑造,具有重大意义。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彩调的表演者和观众日趋老龄化,同时,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彩调生存空间极具恶化。 探讨彩调创造性转化的现状和探索新媒体传播的方式,有助于挖掘其文化价值和精髓,提升国内外受众对这一优秀中华文化的认知度,增强彩调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力度。

1 广西彩调艺术创造性转化研究的现状

对彩调的研究起步于20 世纪60年代初。 在国内,早期研究以彩调剧本的搜集、整理和改编为主,《广西彩调剧优秀传统剧目选——江波整理改编卷》《彩调剧词典》《广西彩调传统剧目120 种》等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 也有学者立足于文艺学、音乐学、人类学等角度分析和探讨彩调的起源、发展历史、主题意蕴、民俗色彩、语言风格、音乐形式,以及与其他剧种的关系等许多方面。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彩调的生存现状窘困,发展举步维艰,学者们开始关注彩调的转化和传播研究。 阙真提出剧作审美属性,使用人才资源和多维演出空间的“多元开发”[2];电影虽然对记录和传播彩调有优势,但亦有局限性。 孟达、曹若对彩调的数字化采集、内容加工方法、平台的建设、传播的社会参与机制等进行概论性探讨[3]。 赵海泉从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等角度,对彩调传承结构、发展链条做出梳理[4]。鹿海迪、刘明录从传播学角度,以刘三姐文化传承和发展为个案,指出把握彩调受众的审美心理与精神文化需求,丰富其传播手段,强化宣传手段,增强传播效果[5]。 唐可星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博物馆学理论,提出开展彩调剧数字化展示实践的建议[6]。 还有学者莫田娟[7]、梁燕玲[8]从彩调融入音乐课堂,以及彩调剧本外译的角度,探讨了其转化的形式。

在国外,对彩调的研究极为稀少。McDougall[9]和Liu[10]探讨了刘三姐的传说,介绍彩调电影《刘三姐》的内涵和表演艺人,浅析其剧本的英文翻译。

综上所述,国内外研究成果均具有材料扎实、论述缜密、分析细致的特点。 从研究内容看,虽然肯定了互联网和新媒体对彩调发展的积极作用,但是对转化的主体价值、具体表现、特点,以及在思想、制度、人才等方面障碍的研究较少。 从研究视角看,彩调的主题定调和人物设置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广西戏曲文化精品。 但是探讨彩调转化和传播方式的研究较少,从研究思路看,提出的发展路径较为宏观,缺乏可操作性,对新媒体的参与式传播研究不多。 因此,应从更为开阔的视角,对广西彩调进行创造性转化研究。

2 新媒体时代彩调艺术创造性转化的有效措施

新媒体传播具有便捷性、 互动性、 广泛性等特征。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探索地方戏曲的创造性转化的方式,有助于提升地方戏曲的普及度。彩调发展历史悠久,即使在晚清及民国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禁调”,却因为深厚的群众基础,它在桂北地区深受人民喜爱。 借助新媒体传播,开展彩调的创造性转化,将有利于增强彩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2.1 依托新媒体深化彩调艺术创造性转化的文化内涵

彩调的主题定调体现了自由、民主、平等、爱国、爱家、坚韧团结互助的优秀中华民族文化。通过新媒体深挖彩调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融入现代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元素,有助于增强彩调的生命力,引导人们在当今多元化社会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第一,解读彩调剧目的思想特色。彩调是桂北地方戏,它的剧目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反映了“广西各族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情感,体现人民自我创造、自我娱乐和自我教育的艺术形式,反映了他们的文化心理、审美意识和审美思想”[11]。 歌颂真挚爱情是彩调必不可缺的主题,《双彩莲》中的荷花和三牙子、《王三打鸟》 中的毛姑妹、《龙女与汉鹏》 中的汉鹏和龙女等反映了青年男女情深谊厚、忠贞爱情的情节。追求自由和坚韧互助是彩调剧目的另一重要主题,《刘三姐》 中的刘三姐是一位不怕权贵、睿智聪明的壮族歌仙,实际上她的角色反映了“我为自由而歌唱”的精神和品质。 这些世代人民整理和总结出来的思想,为桂北地区文化产业带来了丰富的资源,借助新媒体传播引导大众去反思和体会彩调剧的优秀思想内涵,有利于彰显优秀民族文化,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 第二,改编或复排经典剧目。 着重分析彩调发展中出现的氛围不够浓厚、方式相对落后、载体部分缺失、主体动力不足、人才比较匮乏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背景、 原因和发展趋势,挖掘彩调剧目中弘扬优秀中华民族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文化内涵与特质,发挥彩调剧这种主题紧跟时代走的活报剧的特色,尝试走“一步步换新的”转化之路,改编复排一些符合新媒体传播特点的短视频或彩调剧片段,以戏曲的叙事手法铸牢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

2.2 借助新媒体丰富彩调艺术创造性转化的形式

彩调文化传播主要依靠政府和高校的推动,比如全州县文化局、 阳朔县文化局每年举办彩调培训班,高校不定期开展彩调文化讲座等,主要针对音乐和艺术专业的师生,覆盖面较小。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现代彩调剧《新刘三姐》 在广西新闻网壮观客户端、新浪微博、抖音线上直播,这虽然是彩调创造性转化的一次比较好的尝试,但是这样的传播频次有限,缺乏持续性。 新媒体传播具有受众广泛的特征,任何人无论性别、年龄、职业、社会地位等都可以成为新媒体受众,他们既是信息的受传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因此,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的特性,开发更多彩调创造性转化的形式,将对彩调文化的传播有积极促进作用。

第一,制作彩调历史文化数字化资源。深入彩调研究前沿,辩证梳理彩调艺术的发展、彩调文化的传承、彩调人三者关系,以抢救性保护为目的,拍摄记录或历史复现彩调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动画或宣传短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例如,《王二报喜》中的王二,迷恋赌博,造成夫妻不和倾家荡产,王二的岳母为了批评规劝王二,演绎了一段独唱:

跟着秀才会动笔,

跟着农夫会用犁,

跟着铁匠会打铁,

跟着裁缝会裁衣,

跟着骗子会耍嘴,

跟着赌棍会卖妻,

把它(赌具)丢进粪坑里

免得心窍挨鬼迷。

这一段独唱用的类比手法,通俗易懂,既向普通大众说明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也指明了让大众远离赌博、弃恶从善之道。这样的彩调唱段制作成的动画短片,通过新媒体传播,更好地发挥其积极的教育意义。

第二,打造广西彩调IP。 一是开发彩调衍生品。通过创造性转化让彩调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出物质性,拓宽它阐释和展示的时空。 例如,彩调“三宝”——扇子、彩带和彩巾,是人们生活中极为常见的物品,又是“万能道具”,在彩调表演中运用戏剧虚化的方式,临摹生活,反映生活;彩调脸谱独具特色,在演员脸上绘制植物类、动物类、生活用品类等表现角色的特征,如桃子脸是指在鼻子上画一个桃子,适用于书童或孩子角色。 将彩调道具和脸谱设计成为文具、餐具、生活用品,在淘宝、拼多多等购物网站上展示,同时通过微信和Twitter 等国内外社交媒体,发挥大数据推送功能的优势,提升彩调衍生品的曝光度,运用经济价值促进彩调文化传播。二是制作彩调公众号。开展彩调历史、艺术、剧目等软文推送,开发与彩调表演语言相关的桂林方言的语言特色和文化内涵的解读板块; 制作与公众号关联的彩调双语外宣网站和彩调脸谱和角色扮演小游戏App,借助科技赋能,将现代科技手段与彩调相结合,把彩调展示从文字阅读、剧场欣赏、自我解读的方式转变为多媒体沉浸式、互动式的多维体验。

2.3 利用新媒体扩大彩调艺术的受众

彩调生于民间,植根于民间,构建分众性、娱乐性、 情感化的参与式传播策略,探寻基于互联网思维、智慧应用、大众教育、文化产业、城市形象等跨界合作的参与式彩调文化传播创新路径,不仅是彩调的保护和传承的新思路,而且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相互促进。 第一,制作“零基础学彩调”系列微课。 从唱词的正音、台步、身段、唱腔等方面,让跨阶层、多样化的新媒体受众认识彩调非遗这一“快乐的剧种”,提升文化自信。 第二,促进彩调的文旅跨界融合。 让彩调表演走进人们生活之中,把餐饮、旅游、休闲、文化融为一体,发挥非遗对维系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作用[12]。 如在桂林醉仙谷,将优美的环境、精彩的彩调表演、桂林特色菜肴相结合,打造“彩调印象”。 通过微信朋友圈、小红书、抖音、美团等平台的运营,将彩调保护和传承融入桂林经济发展之中,成为文化生产力,为桂林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第三,将彩调文化融入综艺节目,寻找广西彩调文化中蕴含的具有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文化精髓。 一是密切结合反映桂林文化和百姓生活的栏目及其关联的新媒体平台,提升受众的非遗保护意识。如利用桂林电视台的“板路”展示彩调的桂北艺术和人文特色,利用“超级点子王”设计和制作与彩调表演相关的菜肴和生活小妙招。 二是参与知名综艺节目的拍摄,邀请彩调传承人、彩调艺术工作者和爱好者,运用口述、游戏等的方式,展示彩调表演极具特色之处。如彩调丑角的矮桩步(也叫鸭子步),走矮桩离地不超过三寸,脚掌平起平落,上身平稳,右手舞扇花,左手舞手法,两侧平膝,可以用以开展台步比拼。 同时,彩调一问一答的对考式对唱,也可以开发为综艺节目环节。 如《弄假成真》中张老五和王老三的对唱:

张老五:什么尖尖尖上天?

什么尖尖尖下田?

什么尖尖长街卖?

什么尖尖在嘴边?

王老三:宝塔尖尖尖上天,

犁头尖尖尖下田,

辣椒尖尖长街卖,

舌头尖尖在嘴边。

这样的问答源于生活,体现了人民的智慧,朗朗上口,而且可以拓展和创新。 通过综艺节目,在微博等社交网络平台开展讨论,建立彩调文化参与式传播机制。

3 结语

广西彩调是极具地方特色的表演艺术,深受桂北人民大众喜爱,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彩调的生存和发展逐渐受到制约。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运用物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创造性转化方式来改善彩调发展的窘境,有别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政策及理论层面的广西彩调研究。但是,新媒体传播带来的地方戏曲的肖像权、 知识产权和版权侵权问题,戏曲相关信息的去伪存真的问题等,值得进一步探讨。

猜你喜欢
刘三姐创造性广西
广西贵港
浅谈创造性审査意见答复的切入点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广西戏曲》
向往刘三姐的故乡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
广西诗歌五人谈
桂林印象(二首)
注目“刘三姐”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