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文化育人的内涵、原则和路径

2022-12-04 13:01侯莲梅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抗疫育人精神

侯莲梅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200)

以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为主要内容的伟大抗疫精神,是当代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是人们战胜疫情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新时代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1]以抗疫精神为内容开展铸魂育人,是当前大中小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并多次强调文化育人的功能,为新时代学校育人工作指明了方向。文化是精神的载体,文化育人是滋养人的心灵、涵育人的德行、陶铸人的灵魂的重要方式。深入探究抗疫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文化育人的内涵、原则与路径,对于传承和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性、增强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进的精神力量,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抗疫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文化育人的内涵

要将抗疫精神有效融入大中小学文化育人,首先需要准确认识其科学内涵。

(一)文化育人的含义

关于文化育人,学者们从多个方面进行了考察。一是从育人的内容来把握,认为文化育人是以文化的有机整体实现以文化人,注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重文化自觉。[2]二是从育人方式的角度理解,认为文化育人主要是通过生动、丰富、形象的文化艺术来培育人,使人们在观赏艺术形象、欣赏文学艺术作品、感受情节情感冲突中受到震撼、感染和启迪。[3]三是侧重育人途径和环境,指出文化育人,就是通过文化活动的影响和文化环境的熏陶,用先进的文化引导人、教育人和塑造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就是“把具有外律目的的学校教育通过优良文化环境氛围的形成或改善,使受教育者在一种特殊的文化环境氛围中耳濡目染生成内律要求从而实现自我教育”[5]。综合而言,文化育人,就是秉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理念,通过文化浸润教学、文化活动的影响、文艺作品的启迪感染、文化环境的熏陶来引导人、感化人、塑造人,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思想不断成熟、品质得到提升。

当然,准确把握文化育人,还需要审视其具体语境和时代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思想政治工作视域下,文化育人的“文化”,而是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育人就是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育人功能,努力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滋养人们的心灵、涵育人们的德行、提升人们的境界。

(二)抗疫精神的文化内涵

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文化基因和禀赋特质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发展和集中体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中华文化推崇仁爱,注重以人为本。在生命价值观上,主张以生为本,敬仰生命、人命关天的道德观念深深地植根于中华儿女的心中;在政治价值观上,主张以民为本,要求为政者要爱民、利民、安民、忧民、乐民。中国共产党秉承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继承弘扬了这一传统,将以生为本、以民为本的思想上升到“以人民为中心”的时代高度,使其成为当今中国的精神标识。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第一位,不惜一切代价救治患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不会再来。在保护人民生命安全面前,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我们也能够做到不惜一切代价,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1]

二是举国同心、和衷共济的道德风尚。中华民族素有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家国情怀,同心协力、共克时艰的传统美德。新冠疫情爆发后,全国人民听从党中央的统一指挥,奋力投身抗疫:一批批军地医务人员向险而行,奔赴抗疫一线;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下沉干部等积极行动,扛起了疫情监测、人员排查、日常生活物资与医药用品配送等重任;国家电网、中国联通、中国铁塔等迅速集结协同,快速建起了“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新冠疫苗和药物研发部门、医疗物资生产企业等也都挺身而出,提供抗疫物资供应和医疗支持服务;广大民众自觉配合各项防控决策部署。这些都体现出万众一心、同舟共济、同心协力的道德风尚。

三是舍生忘死、勇于奉献的崇高品质。中华文化蕴含义以为上、舍生取义的优良传统,不畏艰难、敢于斗争、勇于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面对突如其来、前所未知的新冠肺炎病毒,广大医务工作者白衣为甲、逆行出征。他们争分夺秒、连续作战,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道阻击病毒的钢铁长城。在抗疫一线,两千多名医护人员确诊感染,几十名医务人员以身殉职,展现出了舍小家为大家、英勇无畏、勇于奉献的仁心大爱。多名公安民警及辅警不辞辛苦,牺牲在工作岗位上;数百万快递员冒疫前行;许多新闻工作者不惧风险,深入一线记录下抗疫的点点滴滴。[6]这些壮举彰显出中华儿女舍身取义、勇于奉献的崇高品格。

四是尊重科学、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在抗疫过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建立了集中统一、上下协同、运行高效的指挥体系,全面部署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充分发动全国人民参与,构筑起群防群控的严密防线;遵循流行病学规律,结合疫情发展变化,创造性地提出“四集中”原则,采取“四类人员”分类集中管理、“四应”要求、“四早”措施等方针策略,并因时因势调整防控措施、优化防控方案、细化防控技术指南。此外,还创建了十六家方舱医院,创制出中医诊疗规范和技术方案,充分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科技助力科学防治、精准施策。[6]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实践精神。

五是命运与共、竭力相助的道义担当。在此次抗疫过程中,“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肩负大国担当,同其他国家并肩作战、共克时艰”[6]。疫情发生后,我国第一时间向世卫组织等分享了新冠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信息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引物探针序列信息,并定期向国际社会公布疫情信息。当疫情在全球蔓延开时,我国又毫无保留地向国际社会分享了疫情防控救治经验,在自身抗疫仍有巨大压力的情况下,不断向世卫组织提供美元现汇援助,向世界上多个国家及地区派出医疗专家组、援外医疗队,捐赠抗疫物资,开展对外医疗援助。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中国主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积极姿态,和与世界人民休戚与共的道义担当。

(三)抗疫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文化育人的内涵

抗疫精神融入学校文化育人,可从两个维度来把握。一是抗疫精神是学校文化育人的一种资源,可以发挥抗疫精神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涵育,引导学生养成与时代同向同行的正确价值观念、坚定意志品质和崇高精神境界。二是抗疫精神是学校文化育人的重要内容。在学校育人过程中,深入挖掘抗疫精神蕴含的人文价值理念和思想道德精华,准确把握抗疫精神的文化形态和教育载体,通过文化意蕴浓厚的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展现伟大抗疫精神,使学生在聆听“抗疫”英雄故事、领会“抗疫”制度优势、感受“抗疫”爱国情感、欣赏“抗疫”文艺作品、参与“抗疫”体验活动中受到启迪、震撼和熏染,从而确立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扶助生命的生命观和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养成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奉献社会的道德情操,培育不怕困难、敢于斗争、舍身取义的大无畏气概,强化迎难而上、勇挑国家重任的责任担当和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态度,树立关爱世界、和衷共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二、抗疫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文化育人的原则

科学的原则是文化育人实践方向正确、方式得当的保证。在将抗疫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文化育人,需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融合性与渗透性相统一

抗疫精神蕴含着推崇仁爱、以生为本、家国一体、公而忘私、守望相助、和衷共济、天人合一、天下一家等中华优秀文化基因,凝结着不怕困难、敢于斗争、勇于奉献、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敢于胜利的中国革命文化因子,浸润着以人民为中心、热爱集体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素,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容具有共同性、共通性和交互性,这使得抗疫精神融入学校文化育人并实现。当然,要将这种可能转变为现实,第一,需要准确把握抗疫精神的文化内涵、文化形态、文化载体、教育载体,通过有效转化,将抗疫精神的文化元素以恰当的文化形式融入课堂文化育人、校园环境育人、校园活动育人、校园网络育人;第二,既要在抗疫精神教育的过程中深入挖掘、充分阐释抗疫精神的文化内涵,又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国革命文化教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中,引导学生准确认知抗疫精神是新时代抗疫实践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价值引领、中国革命文化与时俱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结晶。

抗疫精神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渗透性的特征”[7],大中小学抗疫精神教育要确保有效性、提升实效性,就必须采取隐性渗透的方式,让学生在抗疫故事讲述、抗疫影片观赏、抗疫文艺表演、抗疫文艺作品创作等过程中感悟抗疫精神。与此同时,文化育人也是渗透式的,就像空气一样包围着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去体会、接受。[8]基于此,抗疫精神教育、大中小学文化育人在方式上具有显著的融通性和契合性,从而对抗疫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文化育人提出了渗透性的原则要求。

(二)坚持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统一

文化育人是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学校文化育人是整个社会文化育人系统的一个分支,包含小学文化育人、中学文化育人、大学文化育人三个子系统。相应地,抗疫精神融入学校文化育人,也包含抗疫精神融入小学文化育人、抗疫精神融入中学文化育人、抗疫精神融入大学文化育人三个部分。其中,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深化、发展和提升。相对于抗疫精神融入社会其他领域文化育人而言,抗疫精神融入学校文化育人有着与学校抗疫精神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相呼应的总体目标和内容。而作为抗疫精神融入学校文化育人的子系统,三者又都有与每一阶段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德育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相符合的应然目标、内容、形式、方法和途径。因此,在推动抗疫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文化育人过程中,教育者需要系统审思。

小学、中学、大学是学校文化育人系统中逐层递进的三个不同学制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律,每个阶段的育人对象在思维方式、文化认知、审美情趣和风格等方面各具特点,且表现出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性特征。这一规律决定了抗疫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文化育人必须在讲究系统性的同时体现层次性。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基础阶段,以形象思维为主,文化认知偏重感性,审美判断能力不强,教育者需要在文化内容及其表现方式上注重浅表性、体验性、形象化和具象化。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快速成长阶段,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增强,理性文化认知开始形成,审美判断能力、审美情趣都有所提升。据此,教育者要在文化内容及其表现形式上注重思想性、艺术性。大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成熟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抽象、辩证、创新等思维能力突出,文化认知以理性为主,审美风格趋向独立、自由和开放,因而教育者要在文化内容及其呈现方式上注重深层性、思想性和先导性。

(三)坚持递进性与共振性相统一

抗疫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文化育人,还需要在系统性、层次性当中体现连贯性和递进性。这是因为:其一,在学校文化育人的三个有机统一阶段中,小学段为中学段奠定文化知识、文化情感和文化心理基础;中学段一方面巩固和深化小学段文化育人成效,另一方面又为大学段奠定文化思想、文化认同的基础;大学段是对中学段文化育人成效的进一步加强和提升。这三个阶段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其二,由于人的思想道德发展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渐进过程,因此,大中小学的抗疫精神教育在目标、内容等方面也需要由低到高、由浅至深。比如,目标上由小学段的“形象感知和情感体悟”进阶到中学段的“全面认知和理性认同”,再进阶到大学段的“深度认知、高度认同和创新实践”。其三,抗疫精神的文化内容及其表现形式需要契合学生的思维模式与文化认知特性。在思维模式上,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呈现出“偏形象—重逻辑—能抽象”的特点,在文化认知上呈现出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的特征。因此,在抗疫精神文化内涵的阐发、文化表现形式的选择上,要注重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抗疫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文化育人既具有时间上的延续性,又具有空间上的并存性,在小学、中学、大学三个不同场域进行抗疫精神的文化涵育。抗疫精神融入小学文化育人、中学文化育人、大学文化育人,虽然在实践范围上彼此相隔,但有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处于同一地域的学校还享有相同的地方文化资源。这意味着,三个不同场域的文化育人实践既需要与社会文化育人、地方文化育人同频共振,也可以实现彼此之间的协同发展和同频共振。比如,《教育部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通知》就明确要求,高校要“利用基地建设丰富的师资与课程资源,辐射带动当地3所左右的中小学校和1个社区,开展基于传承项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教育活动,不断扩大覆盖面和受益面……加强高校校际间、高校与中小学、高校与社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经验与成果交流,创新交流方式,丰富交流内容,共享建设成果”[9]。这种形式不仅可以加强育人的文化氛围,而且可以促进育人目标、内容、方式方法的统筹优化,使大中小学抗疫精神的文化育人效果得到普遍提升。

三、抗疫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文化育人的路径

课堂教学、日常管理、校园环境、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新媒体等是学校开展文化育人工作的主要渠道或载体,将抗疫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文化育人,可从如下五个维度展开。

(一)在增强课堂教学的文化性中彰显抗疫精神

课堂教学是学校文化育人的根本途径,课堂教学文化育人功能实现的关键在于增强文化性,即在课堂教学中广泛深入揭示学科知识的文化背景、文化思想、文化价值、文化思维方式等。当前,在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大中小学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抗疫精神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需要运用关联性思维,从学科知识与抗疫精神的关联处切入,彰显抗疫机制的文化意蕴、抗疫举措的文化思想、抗疫知识的文化内涵、抗疫科技的文化价值。当然,对于学校思政课而言,需要从文化的角度对抗疫精神所内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体观、中华传统美德、集体主义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进行充分挖掘和阐释,以增进学生对抗疫精神的文化理解和文化认同。

(二)打造人文气息浓厚、抗疫自信自觉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重要载体。无论是校园的景观环境还是班级环境,都是学生每天必然体验的栖身之所和的硬件设施,能够潜移默化促进学生健康思想的养成。[10]将抗疫精神融入大中小学的校园环境,需充分利用校园环境的布局引导学生关注感悟民胞物与、生命至上、以人为本、人民至上、众志成城等文化精神,如在学校草坪上树林中竖立写有“少一个脚印,多一个生命”“一草一木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珍惜生命,环保第一”字样的牌子;在教室、走廊、图书馆(图书室)、宣传栏等处张贴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中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所讲述的话语,如“人民生命重于泰山!只要是为了人民的生命负责,那么什么代价、什么后果都要担当”“只要紧紧依靠人民,我们就一定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始终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对本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等,以及“众志成城同努力,齐心协力战疫灾”宣传图语,让学生在环境熏陶中感悟抗疫精神。

(三)建立以人为本、融合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的管理制度

学校规章制度、学生行为守则、社团章程、文明公约是学校在管理中实现制度文化育人的主要载体。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的大背景下,大中小学应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严格按照国家疫情防控总要求、教育部关于精准做好校园常态化疫情防控的要求以及所属地的疫情防控要求,科学合理地作出与自身实际情况相适应的疫情常态化防控制度安排,营造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师生共同努力做好校园疫情防控的氛围,引导学生积极配合国家抗疫行动、自觉遵守疫情防控规定、主动担当疫情防控社会责任,养成健康的卫生习惯。此外,学校还应以师生为本,丰富管理制度、校纪校规的人本意蕴,充分彰显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的人文关怀。

(四)开展弘扬抗疫精神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抗疫精神教育和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将抗疫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文化育人,可围绕抗疫精神开展形式多样、分级递进的文化活动。如以知识竞赛、作文比赛、演讲比赛为载体,引导中小学生深化对中国抗疫伟大实践的认知,抒发对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挚爱之情和对抗疫英雄的崇敬之情;以文艺表演为载体,组织中小学生演唱《出征》等抗疫歌曲,观看《在一起》等抗疫影视作品和《庚子记忆》等抗疫舞台剧,增强学生对中国人民抗疫实践的情感体验;利用武汉解封纪念日在中小学开展“回忆武汉抗疫”艺术展活动,让学生在感悟抗疫历史中涵育热爱祖国、服从大局、不怕困难、敢于斗争、勇于奉献的道德品质;在大学校园内开展“抗疫防疫书籍展”“抗疫主题文艺创作汇演”以及“中美两国抗疫对比”“疫情防控下的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意识形态斗争”“疫情防控的科技支撑与科技创新”“后疫情时代青年的职业选择和使命担当”等系列学术讲座,引导大学生从不同视角领悟抗疫精神的本质内涵、时代价值、现实意义,在思想碰撞和深度思辨中实现文化育人。

(五)构建弘扬抗疫精神的媒体文化形态

校报、校刊、校园广播、校园网络是学生获取信息、拓展知识、开阔视野、扩大社会交往的重要渠道,也是高校弘扬抗疫精神、落实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将抗疫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文化育人,要构筑好抗疫精神的媒体文化形态。一是组织学生以“中国抗疫”为专题制作教室黑板报,在校报、校刊刊发弘扬抗疫精神的文章、新闻和专题报道;二是采用漫画、叙事+图片、短视频等形式,在学校网页、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开辟“中国抗疫的艰辛历程”“中国抗疫先进人物”“中国抗疫故事”“全球抗疫的中国贡献”专栏,展示中国文化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服从大局、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和衷共济、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道德风尚,命运与共、竭力相助的道义担当。三是针对西方国家和媒体对我国抗疫防疫政策、举措等的抹黑和诋毁,开辟特别专栏,深刻揭露其遏制中国发展的险恶用心,引导学生认清其真实面目。同时,监管校园网络内容,及时纠正校园网络中出现的消极和不当言论,净化网络文化育人环境。

四、结语

将抗疫精神融入学校教育,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从文化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交叉的视角,分析建构抗疫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文化育人的内涵、原则和路径,有助于深化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推进学校抗疫精神教育实践、提升学校铸魂育人工作成效。当然,抗疫精神及其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文化育人的时代内涵和要求也在不断更新,因此,对于抗疫精神及其融入大中小学文化育人的研究也需要根据新形势新要求不断拓展和深入。

猜你喜欢
抗疫育人精神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画”说抗疫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