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高中生党史理解力的教学新路径

2022-12-04 22:41严鹏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理解力教学路径党史

严鹏

[摘 要]历史理解力是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中需要着力让学生提升的关键能力,是学生研习党史和终身学习的必备能力。文章在深度剖析高中生理解力主要特征的基础上,探索有利于增强高中生党史理解力的教学新路径:一是坚持唯物史观,夯实党史理解的理论基础;二是架构知识体系,奠定党史理解的知识基础;三是转换考察视角,提升党史理解的思维品质;四是依托英雄事迹,实现党史理解的情怀追求。

[关键词]党史;理解力;高中生;教学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2)22-0063-03

理解力是心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理解能力的缩写。那么,“理解”这个词的含义是什么?《心理学大辞典》对“理解”这个词是这么下定义的:理解是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以认识事物的联系、关联直至其内部本质、规律的思维活动[1]。具体到历史学科,理解就是学生个体从林林总总、多种多样的信息载体中获取历史信息,并运用已有知识和思维方法来把握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从而获得对历史规律性的认识。历史理解力是学习历史的关键能力,是培养学生理解历史、迁移与运用历史知识的关键所在。那么,教师应该开辟哪些教学新路径来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呢?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的党史教学为例,围绕以上问题谈谈个人浅见。

一、高中生理解力的主要特征

高中生在生理、心理方面的特征及发展水平与成年人相差无几。在高中阶段,学生获取的知识迅速增量增质,人际交往范围进一步扩大,个人社会活动范围也进一步拓展。高中生虽然生理上步入了成熟阶段,但是心理上仍处于未成熟阶段向成熟阶段过渡的时期,再加上高中生的社会阅历尚浅,知识面也有待拓宽,所以高中生的理解力存在以下三个特征:一是理解情境性。虽然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渐渐占据主导地位,但是面对陌生的问题、艰涩的概念、纷繁的表象,依然需要具体情境的支撑才能对所获取的知识信息加深理解。为帮助学生增强理解力,教师创设情境的手段、方式需要多元化,所创设的情境需要直观、丰富。二是思考片面性。高中生虽然已经开始接触一些科学的思维方法,但是自觉运用科学思维观察问题、剖析问题、论证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有待增强。部分学生观察问题往往似“浮光掠影”,停留于事物表面;剖析问题往往似“盲人摸象”,缺乏对事物的整体认知;论证问题往往受“非此即彼”片面性思维所主导或左右;解决问题时更是视域、思路偏狭,缺乏“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大视野和大格局。三是发展阶段性。不同学段的高中生在学养积累、社会经验、学科知识、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高二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强于高一学生,高三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强于高二学生,从高一到高三,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呈现分阶段、分层次逐步递进发展的趋势。

总之,高中生的理解力呈现出情境性、片面性、阶段性等特征。对高中生理解力主要特征的剖析为探索增强高中生党史理解力的教学路径打下了基础。

二、增强高中生党史理解力的教学路径

(一)坚持唯物史观,夯实党史理解的理论基础

唯物史观是掌握历史知识、深究历史问题、研索历史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2]。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是人类认知史事的一般过程与规律。要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表象认识历史本真与规律,离不开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历史学之所以成为一门科学,除了凭借历史事物发展本身的客观性,还有赖于唯物史观的构建与引领。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坚持唯物史观,才能使学生夯实深化理解党史的理论基础。

如在解答“历史何以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这个问题之前,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分析相关背景:第一,鸦片战争爆发前,我国的自然经济一直占據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守旧性导致古代中国忽视经济的交流互动,古代中国人满足于自给自足,习惯于因循守旧而缺乏创新精神,各行各业的生产规模小;第二,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民族经济发展起来,但中国民族工业在强大外国势力的排挤与打压下,发展举步维艰;第三,先后完成工业革命而强大起来的西方国家为把中国变成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竭力压制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第四,明清两朝的统治者抱残守缺,实施“闭关锁国”政策,自大、偏执和狂妄遮蔽了他们的双眼,从而使他们看不到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方向。总之,明清交替之际的中国也有过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因为国内外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因“先天不足”而极其弱小,根本无法担起资产阶级革命或者改革的历史重任。而中国的无产阶级与其他国家的相比,所受压迫最大、剥削最深,且力量比较集中。近代中国无产阶级的不断发展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基于以上分析,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运用唯物史观思考党史,最终让学生实现由被迫思考向主动思考的跨越。

(二)架构知识体系,奠定党史理解的知识基础

在教学内容统整方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3]。何为“大概念”?大概念又称为“大观念”或者“上位知识”,它是“反映学科本质及其特殊性的、构成学科框架的概念”[4]。在笔者看来,大概念不是具体某个学科的概念,而是超越知识表层符号反映和揭示知识间逻辑关系的思维工具或思维方法。“没有理论思维,就会连两件自然的事实也联系不起来,或者连二者之间所存在的联系都无法了解。”[5]灵活运用“大概念”这个思维工具,可以把表面看似“形单影只”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或历史概念进行意义关联,从而使得历史知识结构化、整体化、体系化。

以“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这部分党史教学为例。教材文本就“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这个主题的叙述顺序是:国民革命失败—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会师。如果教师将这部分党史内容直接口述给学生,那么学生所掌握的这部分知识可能是零散的、碎片化的。为了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相关内容的理解,笔者基于学科大概念设计了一个表格(见表1),把该主题涉及的主要历史事件系列化、整体化地呈现给学生:

(三)转换考察视角,提升党史理解的思维品质

如何学习和理解党史?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坚持大历史观”。大历史观是考察历史、理解历史的一种宏阔视野,其意蕴在于将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放在较长的历史时段加以观察、思考,从而探究历史演进中历史事物之间的逻辑关联。运用大历史观旨在获得有关历史发展的普遍原理及规律的认识。高中生的知识积累和理性思维处在上升阶段,对历史事物的考察视角往往比较狭隘和固定,且习惯从微观层面看待历史问题或历史事件。

从微观层面考察历史事件,虽然可以收获历史细节、历史瞬间、历史焦点,但是如果没有转换为更宏阔的考察视角,我们对历史的认知与理解容易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尴尬境地[6]。有鉴于此,教师应该有意识、经常性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考察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从而增强学生的历史理解力。仍以“历史何以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这个问题为例。要透彻理解这个问题的相关内容,教师就要提醒学生关注点不能仅放在“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个激动人心的事件上,更应该把“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个伟大事件置于鸦片战争爆发以来近代中国人前赴后继、越挫越勇的艰难探索过程中进行宏观考察。思考和解答“历史何以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这个问题的基本路径是:鸦片战争失败—洋务运动兴起及失败—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戊戌变法兴起及失败—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通过对这个历史进程轨迹的描画与勾勒,让学生明晰:历史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统一。

(四)依托英雄事迹,实现党史理解的情怀追求

清代学者龚自珍曾指出:“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高中历史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向学生传授枯燥的史实,也不在于要求学生记住干瘪的历史结论,更不在于让学生娴熟掌握解答历史试题的技巧与方法;而在于通过深化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在于增强学生的历史文化认同,在于培养学生对党、对民族、对国家的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才是高中历史教育的人文追求,才能体现高中历史教育的真正价值。具体到党史方面,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了解英雄事迹、红色故事达到 “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的效果,实现党史理解的情怀追求。

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主题的相关内容时,笔者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了电影《杨靖宇》的片段:年仅35岁的杨靖宇在冰天雪地里英勇顽强地跟日本侵略者战斗到底。杨靖宇为国捐躯后,日本侵略者因难以想象和无法理解他一人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是怎么坚持下来的,他到底吃了什么,而剖开了他的遗体,发现他的胃饿得变了形,里面除了尚未消化的草根和棉絮,一粒粮食都没有。连残暴的侵略者都为此震惊和折服了。当看到杨靖宇牺牲后这一震撼人心的细节时,全体学生的情绪先是惊讶,然后是低落、悲伤,最后产生敬佩之情。从这个具体、直观、生动、感人的视频素材中,学生充分领略到革命先辈的大无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体会到革命胜利及今天和平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

综上所述,历史理解力是历史学科的关鍵能力,增强学生历史理解力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针对高中生理解力的主要特征,探索增强学生历史理解力,特别是对党史的理解力、学习力、领悟力、行动力的新路径,是高中历史教师的重要任务。高中历史教师应该着力发挥唯物史观在党史理解中的理论基础作用,灵活运用大概念、大历史观等架构党史知识体系及深化学生对党史的认知,依托英雄故事、红色故事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对党史的理解力。

[   参   考   文   献   ]

[1]  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  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  余文森.论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机制[J].课程·教材·教法,2018(1):4-11.

[5]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6]  严立明.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大概念教学实践[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0(8):91-93.

[基金项目]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基础教育研究专项)2021年度课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中历史教学的路径研究”(课题编号:JSZJ21181)(福建教育学院资助)。

猜你喜欢
理解力教学路径党史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我的理解力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160:1
培根《新工具》中“理解力”浅析
妇产科临床护理教学路径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人文精神关怀下的德国音乐学教育
加强学校干部执行力建设?提高学校管理科学化水平研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