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脑梗死CT诊断中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价值

2022-12-05 09:48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20期
关键词:征象低密度高密度

马 健

(费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山东 临沂 273400)

缺血性脑卒中又被称为脑梗死,从中医层面而言,该病也可被称为中风。缺血性脑卒发病原因主要为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阻碍脑组织局部的血液供应,进而使脑组织产生缺氧、缺血性病变,造成人体神经功能遭受损伤或产生相应缺失,该病患者临床临床症状主要为感觉障碍、偏瘫、共济失调、感觉障碍等,部分患者会产生昏迷、头痛等症状,病死率、致残率较高。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急,该病症状多于发病后数个小时至数天内即会至高峰,此病常会存在一个发病后恶化过程,严重时会危及患者生命,因此,若产生神经系统相关症状或不适感后,需予以重视,及时到院接受治疗。当前,脑梗死诊断方式主要为头颅CT平扫,此种诊断方式精准、便捷等优势,此方式在脑梗死诊断中会表现三种征象,分别为局部脑组织肿胀、脑动脉高密度征、脑实质密度下降,但是在早期脑梗死诊断中,脑组织肿胀以及脑实质密度下降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指单或双侧大脑中动脉密度比相邻脑实质密度高,部分研究指出,HMCAS于早期脑梗死CT诊断过程中效果理想[1]。本次研究以2020年3月—2021年3月费县人民医院接收的60例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HMCAS于早期脑梗死CT诊断中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费县人民医院接收的60例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60例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41~80岁,平均(60.27±9.69)岁;发病至就诊时间为0.5~6 h,平均(3.17±0.64)h;首发症状:偏瘫20例,肢体功能受限29例,抽搐、昏迷不醒10例,失语、言语不清以及鼻唇沟变浅30例。所有患者均于溶栓后再次接受CT复查。

纳入标准:①临床资料完整者;②无精神类疾病;③患者及家属知情并同意参与本次研究,并于知情同意书上签字确认。排除标准:①精神类疾病患者;②临床资料不完整者;③中途退出研究者;④患者或家属不同意参与本次研究。

1.2 方法

选用64排螺旋CT(西门子,Sensation n 64),应用基础性横断面轴扫的方式展开扫描,其中厚度为65 mm左右,在于病变部位相距1.5~3 mm位置展开重建。在患者发病0.5~6 h内开展局部首次诊断,待患者发病24 h展开复查。

诊断标准:①单侧MCA处密度自发产生,为几毫米,另一侧MCA区域密度无提高表现。②脑部组织的MCA区域、周围处及脑内部静脉或者动脉密度均比MCA区域密度低,其中密度是存在一定限制的。除此之外,早期脑梗死CT诊断期间,若产生MCA钙化表现或RBC积压提升应予以排除,并且若患者具备脑萎缩、脑出血及疏松症状也应排除。

1.3 观察指标

统计分析早期脑梗死CT诊断结果。

2 结果

60例患者中,初次CT扫描均发现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CT值处于64~80 HU之间,右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34例,左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26例,27例患者脑实质未观察到明显的低密度灶,23例相邻脑沟变浅、变窄,24 h后,CT复查均观察到同侧脑实质大片状低密度,同侧侧脑室呈现出不同程度变形、受压以及中线结构向对侧位移。60例患者均观察到存在单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24 h后,经CT复查发现,此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有大片状低密度灶产生,其中有10例患者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消失。

影像表现:CT扫描,为鞍上池层面沿着额颞叶交界位置一侧大脑内动脉走行区,从鞍旁向外走行的分节状或者长条状长短存在一定差异,走形僵直,并未显现大脑内动脉自然柔软的形象。

3 讨论

脑梗死指受局部供血障碍影响造成脑组织缺氧缺血,致使脑组织软化、坏死,从而产生脑功能缺损症状。脑梗死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为偏身感觉障碍、瘫痪、同向偏盲等,该病对患者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影响严重,易致残与致死。当前,虽然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中,MRI作用越发重要,但从患者耐受、CT设备普及状况层面观察,或从区别缺血性脑卒中或出血性脑卒中的角度而言,CT扫描依然是最佳的诊断方式。在实际诊断中,一般于脑梗死发病十几个小时后CT检查才能检查出密度异常,应用CT诊断早期脑梗死只能观察到脑沟消失、脑组织肿胀、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与灰白质界限不明等间接征象,并且于脑梗死患者发病6 h后,CT平扫可观察到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部分研究指出,待脑梗死患者发病30 min后,可显示脑梗死的超早期征象,MCA主干闭塞的典型标志为MCA高密度征,从诊断特异度而言,其特异度高达100%,此时脑实质并没有观察到明显的低密度改变,临床已产生肢体或神经症状[2]。患者发病6 h后,脑组织受持续缺氧缺血影响会产生血脑屏障破坏、坏死、血源性脑水肿等,其CT表现为脑裂、沟变窄,脑灰白分界不明,并且会产生大片状脑实质低密度灶。因为栓塞或者血栓存在自行消除的趋势,所以经CT复查时,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可有可无。CT平扫产生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原因具体如下:①血管壁密度升高:一般为血管壁钙化造成,其在糖尿病、高血压患者中显示率较高。钙化或者血细胞比积提升均通常会造成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为双侧,不伴或者伴有基底动脉的高密度征,并且不存在神经定位体征。而栓塞或血栓所引发的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通常为单侧,并且往往会伴有临床体征以及症状。脑缺血会产生一系列细胞生化过程障碍,其会破坏血脑屏障,并且会引发细胞毒性水肿,而血脑屏障的破坏会致使蛋白带有水分漏出血管外,其会造成细胞外水分提升,会产生血管源性水肿。脑水肿为超急性期脑梗死低密度征与局部脑肿胀征的病理基础,于CT检查位置标准的状况下,对相同或上下层面两侧结构展开细致检查,如观察到稍不对称的表现,脑池、脑沟变窄、低密度与脑回肿胀等[3]。②血管中内容物密度提升:血管中血细胞比积提升,待血细胞比积提升至43.5%时,其会产生高密度征;受栓塞或者血栓影响而产生,在实际诊断过程中,通常认为单侧申报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表示生血管中存在凝血块,血流速度缓慢、血液黏稠、粥样硬化性斑块内出血等产生血栓,其多发生于大脑中动脉、颈动脉等部位;脱落栓子会造成大脑中动脉产生栓塞,进而引发栓塞性脑梗死,此部位易产生脑梗死的位置。③患者应用一些如碘等对比剂,从而致使患者血液浓度提升[4]。

早期脑梗死CT征象:①局部脑肿胀征象:受脑组织缺血所引发脑肿胀的病理基础主要为血管源性水肿,患者仅具备细胞毒性水肿无法产生此征象。患者此征象的具体表现为基底池不对称、局限区域脑沟消失、中线结构位移与脑室受累。②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此征象表现为单侧或双侧大脑中动脉密度比相邻颞叶以及额叶高[5]。从鞍上池层面进行观察,自鞍旁向外走行,其会呈现出段线状的高密度影,与其他动脉或者相同动脉另一段相比,其密度明显更高,大脑中第一段往往显示在侧裂内,通常认为是动脉血栓,从脑梗死患者角度而言,其属于间接征象[6]。③脑实质密度下降:此征象的表现为局限性脑实质密度下降,因为早期脑梗死患者通常血管源性水肿往往较轻,因此相较于健侧同样结构或者区域,患病区域密度通常仅存在轻微降低,经由豆状核与中间块层面,可较为容易辨认出此征象,内囊与其内外侧结构分界将模糊不清;相较于健侧相同结构,病侧会呈现一片混匀的略低密度区,豆核密度下降会致使豆状核边界不清,其次为岛叶外带模糊与密度下降,岛叶外带的灰白质界限模糊是岛带消失征[7]。

患者产生脑血管体征与症状,如果存在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基本就可以确诊为脑梗死,理由如下:①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阳性患者经CT再次诊断后确诊为脑梗死;②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于脑梗死发病后产生,并且可以自动消失;③待患者接受溶栓治疗且血栓溶解后,患者的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消失[8]。但是应用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诊断早期脑梗死时,其敏感度为70%,其原因主要为部分MCA闭塞患者并不会产生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因此,若想提升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在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敏感性,需相关人员加强密度差异分析法的应用与提升CT分辨率[9]。但是在应用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诊断脑梗死中,其存在极高的特异性,但是依然有假阳性存在,因此在实际诊断过程中,需仔细认真进行[10]。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需要与临床资料相结合才可诊断保证MCA区脑梗死的诊断精准性,虽然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在脑梗死诊断中存在重要作用,但是在该病发病原因判断方面其无任何价值[11]。依据发病原因进行划分,MCA区脑梗死可分为两种分别为动脉粥样硬化与心源性栓塞,从超早期脑梗死临床治疗的层面而言,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可充当溶栓效果的评判标准,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阳性患者经常会产生不良预后,并且相较于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阴性患者,前者出血性梗死发生风险并不会提升,所以,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也是判断患者是否溶栓的一个重要指标[12]。

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早期诊断中,排除假阴性与假阳性,若一侧密度比另一侧略高或者两侧密度均提升,并且临床不存在脑血管意外表现,应将其断定为脑动脉硬化,一般而言,CT值低于55 HU,呈现细眉状或条形影,通常基底动脉密度也会同时提升,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CT值通常在60~90 HU间,并且呈现僵硬的杵状影,假阴性会产生在层厚10 mm的患者中,从部分容积效应降低梗死血管密度层面考虑,如果改用3~5 mm层扫描可将其消除[13]。

张丽等[14]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0月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早期脑梗死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发病6 h内行CT检查,并于24 h后开展CT复查,结果显示20例患者CT诊断中,患者产生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均为单侧,并且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诊断特异性较高,患者预后效果不佳,病死率较高,在24 h后复检中,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呈现大片低密度灶,由此可知在早期脑梗死CT诊断过程中,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动态变化存在积极作用,可及时诊断脑梗死,并且可评估患者预后。张丽等[14]研究结果与本次研究结果基本相同。本次研究显示,患者预后效果不佳,病死率较高,尤其是合并点状征者,其血栓范围持续远端发展,病情危重,其局限性脑肿胀改变与相应缺血区脑组织密度降低产生较早;MCA闭塞时,产生局部设脑肿胀征象越早,患者预后效果越差,部分研究指出,此征象如果发生在患者发病6 h内,患者死亡率高达65%左右。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消失原因通常是逐渐变为等密度或者血栓发生溶解,例如CT复查中显示患者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消失,提示血管可能部分再通,处于此种状态时以转变为出血性脑梗死,出血量大会造成患者预后不良或死亡,出血量小患者预后通常较好,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变得更明显则提示梗死病情加重。

综上所述,在早期脑梗死CT诊断中,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变化情况对其诊断以及预后判断存在积极作用,其不仅可用于对患者预后效果的评价,还可为医生后续的治疗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征象低密度高密度
低密度隔热炭/炭复合材料高效制备及性能研究
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胆红素检测在冠心病中研究分析
新型低密度Nb-Ti合金组织及性能研究
Lung-RADS分级和CT征象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价值
高密度养殖南美白对虾或者更容易成功
高密度电法在断裂构造探测中的应用
联合用药,“坏胆固醇”一个月达标
LI-RADS v2018 MR 辅助征象对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研究
高密度存储服务器可靠性设计与实现①
高密度存储服务器可靠性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