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止泻汤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腹泻临床观察

2022-12-05 10:58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22期
关键词:感染性腹痛健脾

王 娟

(江西省临川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儿科,江西 抚州 344100)

腹泻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该疾病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造成儿童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1]。小儿腹泻常由细菌、真菌、病毒等感染性因素或饮食不当、腹部受凉等非感染性因素所引起。目前西医主要采用肠道益生菌制剂、肠黏膜保护剂等药物治疗小儿腹泻,但部分病情严重的患儿在单一应用药物治疗时作用有限,停药后易复发[2]。中医理论认为,脾胃失调是该病的病变根源,因此将其归类于“注下”“泄泻”等范畴,中医主张以中药汤剂升清降浊、健脾益气为治疗原则,同时配合推拿手法按揉特定穴位,调和患儿体内气血阴阳,从而缓解腹泻症状[3]。为进一步探讨健脾止泻汤与推拿在小儿腹泻中的治疗效果及对免疫功能的作用,本文回顾性分析8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江西省临川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88例腹泻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患儿采用的治疗方案将其分为A组和B组,每组44例。A组中,男、女患儿人数分别为20例、24例;年龄1~7岁,平均(4.21±1.72)岁;感染性腹泻28例、非感染性腹泻16例。B组中,男、女患儿人数分别为21例、23例;年龄1~6岁,平均(4.04±1.77)岁;感染性腹泻27例、非感染性腹泻17例。2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患儿体征及大便性状与《诸福棠实用儿科学》[4]中有关小儿腹泻的诊断标准相符;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中有关寒湿型、脾虚型的诊断标准相符。

1.3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年龄≤8岁的患儿;排除标准:脱水严重、处于重度昏迷,且对本次研究所用药物过敏的患儿。

1.4 治疗方法 2组均积极调整饮食、预防和纠正脱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A组行常规西医治疗:口服蒙脱石散(广东宏远集团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93260,规格:3 g),每次2 g、每天3次,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内蒙古双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19980004,规格:每片0.5 g),每次0.25 g、每天3次,连续服用3 d。

在上述基础上,B组行健脾止泻汤结合推拿治疗:(1)取山药、黄芪各10 g,茯苓、炒白术、太子参、葛根、石榴皮、鸡内金、乌梅各6 g,以水煎煮,每日1剂,每次150 mL,每天3次。(2)从患儿拇指桡侧向其掌根做直推手法以补脾土;以指腹从患儿食指指尖向下直推至虎口以补其大肠经;从阳池穴向曲池穴直推;将手掌置于患儿关元穴与上脘穴连线处,按顺时针方向按摩患儿腹部;以上推拿治疗每天200次,连续治疗3 d。

1.5 观察指标 对比2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3 d后的中医证候积分:主症包括排便次数(0分:≤每天2次;3分:≤每天10次;6分:>每天10次)和大便性状(0分:大便成形;2分:大便呈稀糊状;4分:大便呈稀水样;6分:血便),次症包括发热(0分:体温降至37.5 ℃以下;1分:体温为37.5~38.3 ℃;2分:体温为38.4~38.9 ℃;3分:体温>38.9 ℃)和腹痛(0分:无腹痛;1分:偶尔;2分:明显)。

治疗前及治疗3 d后,以免疫单扩散法测定2组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用流式细胞仪(美国BD,FACSCalibur)测定淋巴细胞CD4+与CD8+的比值(CD4+/CD8+)。

疗效:患儿体温恢复至正常水平,每日排便次数≤2次,发热、腹痛等症状完全消失,为痊愈;患儿体温接近正常水平,每日排便次数≤2次,发热、腹痛等症状基本消失,为显效;患儿体温明显下降,排便次数明显减少,发热、腹痛等症状有所好转,为有效;患儿体征无改善,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之和。

2 结果

2.1 2组患儿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治疗前,对比2组中医证候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患儿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A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腹泻患儿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分)

2.2 2组患儿临床疗效对比 治疗后,B组治疗总有效率97.73%(43/44)高于A组86.36%(38/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腹泻患儿疗效对比 [例(%)]

2.3 2组患儿血清免疫学指标对比 治疗前,对比2组CD4+/CD8+、IgA、Ig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相较于A组,B组的CD4+/CD8+、IgA、IgG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腹泻患儿血清免疫学指标对比

3 讨论

腹泻是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小儿多发疾病,及时有效的治疗对于患儿的成长发育至关重要。西医通常采用肠道益生菌制剂、肠黏膜保护剂等药物对腹泻患儿进行治疗,但长期临床实践发现部分患儿在单一应用西医药物时疗效欠佳。

近年来,中医在小儿腹泻中的治疗价值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中医学认为,脾胃气虚、失于固摄是造成腹泻的根本病机,泄泻日久可伤及肾气,导致脾肾两虚,因此中医将“健脾益气、固肠止泻”作为基本治疗原则。本研究中,治疗3 d后,与A组相比,B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较低,且治疗总有效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表明健脾止泻汤结合推拿有助于改善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健脾止泻汤中,太子参、黄芪长于扶正固本,为健脾止泻之良药,因此将其作为汤剂君药;炒白术长于燥湿利水,茯苓长于利水渗湿,山药长于生津补肾,合用为臣药,可助君药健脾化湿;葛根长于解肌退热,石榴皮、乌梅长于涩肠止泻,鸡内金可消积滞、健脾胃,合用为佐药。诸药合用,补而不峻,共奏健脾益气、固肠止泻的功效[6]。推拿是中医治疗小儿腹泻的独特方法,通过推、拿、按、揉等手法作用于患儿的特定穴位,可补脾经、大肠经,促进脾胃调和,改善气血运行。因此,联合健脾止泻汤与推拿有助于改善腹泻患儿的症状,提高治疗效果。本研究中,治疗3 d后,相较于A组,B组的CD4+/CD8+、IgA、IgG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表明健脾止泻汤结合推拿有助于改善腹泻患儿的免疫功能。现代药理研究[7]表明,黄芪含有多糖、苷类、黄铜、氨基酸等多种物质,能够为人体补充多方面的营养,对于提高机体免疫力有一定功效;太子参中含有丰富的太子参多糖、多种氨基酸和矿物质,能明显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中医推拿疗法通过刺激末梢神经,促进血液、淋巴循环及组织间的代谢过程,以协调各组织、器官间的功能,使机能的新陈代谢水平有所提高,从而改善腹泻患儿的免疫力。因此,联合健脾止泻汤与推拿有助于提高患儿的免疫功能。

综上所述,将健脾止泻汤与推拿应用于小儿腹泻的临床治疗中,有助于促进患儿免疫系统的恢复,显著改善发热、腹痛等临床症状,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感染性腹痛健脾
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山莨菪碱治疗感染性休克的疗效观察
机械振动辅助排痰在新生儿感染性肺炎中的应用效果
老年健脾操(一)
老年健脾操(二)
老年健脾操(四)
老年健脾操(三)
《思考心电图之177》
特发性腹痛一例
警务训练中腹痛的成因及预防
血清Cys C、β2-MG在感染性休克早期集束化治疗中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