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推脱对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影响:道德认同的调节作用

2022-12-05 08:17昱,薛
关键词:道德行为负相关个体

曾 昱,薛 键

(闽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0 引言

欺凌通常被定义为一人或多人多次故意攻击一个不易保护自己的人的行为,强调有意地重复性伤害他人.校园欺凌是指在校园内有意地、反复地、持续地施以伤害他人的行为,造成他人心身的不适或伤害[1].经常遭受欺凌的学生会出现自尊心下降、抑郁和焦虑等情绪问题及学业问题[2-3],长期欺凌他人的学生会出现社会交往困难并可能形成攻击性人格特点[2],校园欺凌旁观者可能出现心理社会适应问题[4].

网络欺凌被定义为群体或个人使用手机或互联网反复、长期地对无法为自己辩护的受害者实施的攻击性、故意行为[5].根据《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的调查数据,2020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达到1.83亿人,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高达 94.9%.网络欺凌作为校园欺凌的重要形式之一,由于其隐蔽性和传播迅速等特点,与传统欺凌相比,对青少年的危害可能更加严重[6].

1999年,Bandura[7]提出了道德推脱概念,并指出8个认知机制:1)道德辩护,将有害行为描述为具有社会价值或道德目的,进而使个人和社会可以接受;2)委婉标签,用委婉的语言使有害行为受人尊敬,并减少个人责任; 3)有利比较,使有害的行为看起来也不错的一种机制,通过比较使受谴责的行为可以成为正义的;4)责任转移,个体不会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不会产生自我谴责的反应;5)责任分散,分散对有害行为的责任,因此对个人行为的道德控制会被削弱;6)扭曲结果,当个体行为对他人造成有害结果时,会忽视、最小化或扭曲其行为后果,因此不会激活自我谴责;7)非人性化,是指个体一旦失去人性,就不再被视为有感情的人,道德自我谴责在非人性化条件下会被抑制;8)责备归因,指责自己的对手或环境,认为自己是被迫挑衅并实施伤害行为的完美受害者.

道德推脱是一种认知策略,旨在选择性地“关闭”个人的道德伦理,允许不当行为(如网络欺凌)的发生.个体通过道德推脱这一认知过程,弱化内在的自我调节机制来为自己伤害和攻击他人的行为辩护[8],导致个体对自身的不道德行为合理化,因此会做出更多的不道德行为(如网络欺凌行为).以往研究[9-13]发现道德推脱对网络欺凌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即道德推脱水平越高,网络欺凌越多,并可能抑制欺凌行为的减少,网络欺凌者的道德推脱水平高于未参与网络欺凌者[14].线索滤掉(cues filtered-out)理论强调网络环境下道德线索缺失,因此个体的道德意识减弱、道德标准降低[15],且由于网络中避免了直接接触,网络欺凌者更可能推脱责任,做出不道德的行为[16].网络环境中的道德推脱会抑制道德的自我调节功能,进而抑制内疚感的产生,即个体道德推脱水平越高,内疚感越低[17],导致网络欺凌行为增加.

Aquino等将道德认同定义为围绕一组特定的道德特征而组织起来的自我概念[18].高道德认同者更能发挥道德自我调节功能,促进道德行为发生.有研究指出高道德认同会促进个体亲社会行为[19-21],如组织中的公民行为[22]、慈善捐赠等[23],并会抑制个体从事不道德行为,如网络偏差行为、攻击行为等[9,19,23-27].另有研究发现道德认同和道德推脱显著负相关[9,27-28],且道德认同调节道德推脱和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23,29],即高道德认同会使道德推脱和攻击行为的联系没有这么紧密.本研究试图探讨道德认同在道德推脱和网络欺凌之间是否起调节作用.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福建省、江西省和山西省8所中学885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其中,男生410人,女生466人(性别缺失9人);初一386人,初二166人,高一191人,高二139人(年级缺失3人).被试平均年龄(15.4±1.1)岁.

1.2 研究工具

1.2.1 青少年道德推脱问卷

采用Bandura等[8]编制、王兴超等[30]修订的道德推脱问卷 (moral disengagement scale, MDS),共32个条目,包括8个推脱机制.采用Likert 5点评分法,得分越高表示道德推脱水平越高.本研究中问卷的α系数为0.88.

1.2.2 道德认同问卷

采用Aquino等[18]编制的道德认同问卷,该问卷在我国文化背景下信效度良好[31].问卷共10个条目,包含内在化和表征化2个维度,采用1~5级评分,得分越高表示道德认同水平越高.本研究中问卷的α系数为0.72.

1.2.3 网络欺凌问卷修订版

采用Topcu等[32]编制的网络欺凌量表修订版(revised cyberbullying inventory-Ⅱ, RCBI-Ⅱ).该量表共10个题目,被试在每道题上评估自己在最近6个月内实施相应行为的频率,采用 4 点计分,1表示“从未有过”,2 表示“1次”,3 表示“2~3 次”,4 表示“3 次以上”.本研究中问卷的α系数为0.77.

2 结果

2.1 道德推脱、道德认同和网络欺凌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由表1可见,除了责任分散维度,道德推脱其余各维度得分性别差异显著,男生的得分高于女生.道德认同的内在化维度性别差异显著,女生的得分高于男生,表征化维度性别差异不显著.网络欺凌男女差异显著,男生得分高于女生.道德推脱中的责任分散、责备归因维度不存在年级差异,其他维度及道德认同的内在化维度年级差异显著,表征化维度和网络欺凌年级差异不显著.

表1 道德推脱、道德认同和网络欺凌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Tab.1 Differences in demographic variables of moral disengagement, moral identity and cyberbullying

2.2 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

表2结果显示道德推脱与道德认同显著负相关,道德推脱与网络欺凌显著正相关,道德认同与网络欺凌显著负相关.

表2 道德推脱、道德认同和网络欺凌的平均值、标准差及相关分析Tab.2 Means, standard deviations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moral disengagement, moral identity and cyberbullying

2.3 道德认同的调节效应

图1 道德认同在道德推脱对网络欺凌影响中的调节作用Fig.1 The moderating role of moral identity in the influence of moral disengagement on cyberbullying

进一步通过简单斜率检验分析道德认同对道德推脱与网络欺凌之间关系的调节趋势.根据道德认同的得分,将高于和低于平均值1个标准差的被试分别归入高、低分组,进而得到道德认同在道德推脱与网络欺凌之间的调节效应示意图(图1),并对各调节效应进行简单斜率检验.当青少年具有较高的道德认同水平(M+1SD)时,道德推脱对网络欺凌的作用系数β=0.258(P<0.01);当青少年具有较低的道德认同水平(M-1SD)时,道德推脱对网络欺凌的作用系数β=0.316(P<0.01).可以看出,道德认同的提高有助于降低道德推脱对网络欺凌的负向作用,因此,道德认同起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

3 讨论

3.1 各变量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表1的研究结果指出男生的道德推脱得分高于女生,与Wang等[33]的研究结果一致,这是因为男生比女生更可能利用道德推脱认知机制[34].网络欺凌得分男生高于女生,与前人研究[33,35]一致,即男生更可能成为网络欺凌者,可能的原因是男生接触网络较早较多,此外,男生共情水平较低[36],共情水平低的个体更可能做出网络欺凌行为[12,37-40].另一种可能的原因是女生具有与他人保持良好个人关系的独特愿望[41-42].关系理论认为女孩对积极个人关系的愿望可能会限制她们对网络欺凌的参与,因为这种行为可能会损害她们与同龄人的积极关系.男孩对网络欺凌的参与可能与其对建立积极关系相对较低的欲望有关.性别调节了道德推脱和网络欺凌之间的关系,即在道德推脱和网络欺凌的关系中男生强于女生[33].初二、高一年级学生的道德推脱得分高于初一和高二,原因可能是初一学生刚入学,对道德规范和标准的遵从较好,而高二学生已比较成熟,也能更好地遵循道德标准.网络欺凌未表现出年级差异.

3.2 道德推脱、道德认同和网络欺凌的关系

表2结果揭示道德推脱与道德认同显著负相关,与已有研究结果[9,27-28]一致.道德推脱与道德认同负相关的原因可能是道德认同使个体认识到自己有义务遵守与其道德自我图式有关的行为规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脱罪、辩护.道德推脱会抑制道德的自我调节功能,而高道德认同者会调节道德推脱的认知过程,发挥道德的自我调节功能.

本研究发现道德推脱与网络欺凌显著正相关,与前人[12,27,33]取得一致结果,进一步支持了道德推脱高分者会促进网络欺凌行为的观点.道德推脱的8个认知机制强调为有害行为辩护、脱罪,扭曲有害结果,抑制道德自我谴责[7],这说明道德推脱机制会促进偏差行为、攻击行为的增加.此外,由于网络环境匿名性和隐蔽性等特点,会进一步增加网络偏差行为.

3.3 道德认同在道德推脱影响网络欺凌中的调节作用

图1结果显示,道德认同在道德推脱与网络欺凌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与前人研究结果[25,27]一致,支持了道德认同的缓冲效应.道德推脱和网络欺凌的关系在高低道德认同水平个体上存在差异的可能原因是:道德认同是网络欺凌的保护因素[27],高道德认同者更可能扩大道德的关注范围[29],也更有可能考虑到网络欺凌给他人造成的痛苦.依据风险缓冲模型,道德认同会弱化道德推脱机制的作用,可能缓冲道德推脱对网络欺凌的消极作用,相比于低道德认同,高道德认同有助于降低道德推脱对网络欺凌的负向作用.每个人内心都有道德标准,并根据道德标准指引自身的行为[7],但道德推脱会破坏这种自我调节机制,导致不道德行为发生.道德推脱是青少年网络欺凌行为的一个重要的预测变量[43].高道德推脱的青少年可能会运用道德推脱认知机制,对网络欺凌行为进行认知重建,将其合理化[44-45].道德认同是影响道德推脱的个体差异变量[46].高道德认同者看重道德品质对自我的重要性,倾向于激活道德自我调节功能,保持行为与道德标准的一致[9,47],道德行为增加.相反,低道德认同者的道德品质在其自我概念中并不占据核心地位,内心道德标准没有发挥作用,道德自我调节功能失效[10],不道德行为增加.因此提高道德认同水平可以削弱道德推脱对网络欺凌的不良影响.这一结论可以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网络欺凌行为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4 结论

道德推脱与道德认同显著负相关,道德推脱与网络欺凌显著正相关,道德认同与网络欺凌显著负相关.道德认同在道德推脱和网络欺凌关系中起调节作用,提高道德认同水平可以削弱道德推脱对网络欺凌的不良影响.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负相关个体
N-末端脑钠肽前体与糖尿病及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呈负相关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更 正
翻译心理与文本质量的相关性探析
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学习焦虑的调查与研究
刘娟、赵玉生:自我损耗会对道德行为产生负性影响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远和近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