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与高校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育人功能的融合与革新
——以广西医科大学为例

2022-12-06 06:40马南楠蒙立华梁冬玲
卫生职业教育 2022年17期
关键词:三下乡育人大学生

马南楠,蒙立华,梁冬玲

(1.广西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1;2.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1;3.广西医科大学,广西 南宁 530021)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1]。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主旨讲话中,这一句话高度评价了脱贫攻坚的辉煌成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产业振兴为重要基础,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2]。追本溯源,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共青团中央引领大学生开展服务,是助力乡村科技、文化、卫生发展的主要表现形式,既是大学生服务社会、贡献社会的体现,更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

1 研究综述

近年来,以大学生社会实践、“三下乡”社会实践为主题,探讨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育人功能的相关研究较热门。综合各方面信息可见,学者着重探究高校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机制的构建,如黄俊鹏[3]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机制构建探究,以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发展历程为切入点,以全国大学生优秀实践团队的成功模式为分析对象,以“政治实践+专业实践”为实践内容,以“社团化”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模式为实践主题,在机制构建中营造大学生社会实践全员化育人氛围。同时,学者在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问题及改进上都进行了研究,如杨俊峰等[4]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偏重宣传效应、考察不深入、与专业契合度不高等问题。针对社会实践活动所面临的问题,很多学者也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如南英[5]提出应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创建社会实践发展模式、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增加岗位实践等。与此同时,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融入第二课堂发挥育人功能,如何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学者研究的热点。刘吕高等[6]认为充分发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使大学生真正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从脱贫攻坚的第一声号角到乡村振兴战略的稳固前进,对乡村振兴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融合研究也如雨后春笋,张杰[7]选取了苏州3所高校的3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的提升路径。于晓平等[8]以大数据为抓手,依托大数据技术和乡村振兴政策,从地方实际出发,精准、有效地把地方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但将乡村振兴战略与高校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充分融入后的社会价值及时代追求、育人功能融合及革新等方面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2 乡村振兴战略与高校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现实价值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回顾“三下乡”一词的由来,从20世纪80年代初历经多年实践,在2012年1月,教育部等部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系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9]。

从内容上看,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加深了对专业社会价值的认知,同时根据调研,了解社会需要,明确专业发展前景及社会价值。从载体上看,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价值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两者间有联系,将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与乡村振兴相融合,既发挥传统实践的育人作用,又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机遇,更是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抓手[10]。让大学生在青春建功“十四五”的征程上获得了受用一生的实践经验,为担任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主力军奠定了内在基础,大学生通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持久战”中,深入了解了我国国情、社情、乡情,提升了个人素养。

3 广西医科大学“三下乡”社会实践情况

对高校而言,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激发高校大学生社会服务动力,要做好“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与学科专业的精准调研、精准反馈工作。

以广西医科大学为例,广西医科大学始终秉承培养为社会卫生保障服务的高层次医学人才的教育宗旨,以新医科建设为抓手,结合医学院校专业特色,成功举办以党史学习、理论宣讲、国情观察、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等为主题的2021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多支团队获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全国重点团队。

以“学史践初心,奋进新时代”为主题的团队赴广西武宣县桂中第一支部旧址,旧址一物一件都是这里的红色记忆,通过参观,团队人员了解了“闯公堂”“夺众秤”等革命事迹。部分团队还前往百色起义纪念馆、朱锡昂烈士陵园、凤山县中亭红军村等当地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走访旧址的路上还领略了当地红色资源,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感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内涵。

以“凝聚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团队充分发挥了专业特点和优势,通过义务诊疗、健康卫生知识宣讲、结对帮扶等方式,为乡村振兴奉献了力量。其中,全科医学院团队前往广西六靖县、恭城县、全州县等地,为当地居民普及慢性病预防知识,开展义务诊疗,切实为乡镇居民提供了服务。医疗保障协会通过对基层卫生机构、基层托育所进行急救知识科普,在服务农民群众时,很多大学生了解了当前的乡村状况,励志在未来职业规划中深入基层、服务基层,积极为乡村振兴助力。

以“服务人民群众,践行初心使命”为主题的团队通过走访基层医疗机构、用人市场、乡镇小学、种植基地,就老百姓关注的医保、贫困村留守儿童、农产品销售等问题形成了调研报告,发放并收回调查问卷400多份,坚定了大学生为基层服务的决心。

以“科学点亮童心,青春筑梦未来”为主题的团队通过宣传科普卫生安全用药知识,讲解留守儿童、孤寡老年人因误用、滥用药品而引发的安全问题,通过科学小实验,让村镇青少年感受到了知识的魅力,为其成长成才埋下了种子。

针对广西经济较落后、医疗教育资源短缺的偏远地区,团队积极开展义务诊疗、卫生健康知识科普、医保政策宣讲、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为农村医疗卫生助力,有效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学生也提高了能力、锤炼了品格、增长了才干、增强了奉献意识。

4 乡村振兴战略与高校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育人功能的内外融合

对高校而言,将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与乡村各项发展事业相结合,有助于发挥高校思政教育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同时也能加强校地双方合作。

4.1 发挥专业优势,做好义诊服务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引导和帮助大学生上好“大思政课”,广西医科大学以学生社团、学生党支部等为载体,依托医学院校专业特色、人才资源、技术成果资源,构建了“扶贫+健康”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新模式。如在开展村镇义诊时,宣讲卫生知识、免费发放常用药品、手把手演示CPR急救及儿童海姆立克急救,丰富了活动形式和内容;在走访义诊时,师生还主动送医送药,上门慰问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悉心了解乡民所忧所困。

4.2 引领创新创业,带动脱贫致富

以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纽带,调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拓宽大学生创业渠道及毕业就业路径。广西医科大学近3年,为落实教育部《关于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电商直播活动的通知》文件精神,在大力开展贫困地区农产品进高校、进企业、进机关、进园区、进社区、进商超、进电商、进电视、进深加工“九进”行动背景下[11],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由学校各二级学院组织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直播团队走访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化瑶族自治县等地,在当地电商直播间开展直播带货活动,通过直播向网友推荐农副产品,拓展了销售渠道,使大学生拓宽了创新创业思路。

4.3 传承红色精神,厚植爱国情怀

把人文教育、红色故事融入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增设校外育人实践基地,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软实力夯实基础。如广西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成为国家医疗保障研究院华科基地协作单位,聚焦医疗保障改革问题,积极与学界、业界合作交流,打造高水平医保研究团队,为医疗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贡献;如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南宁武鸣区鸣鸣果园集团签约了实践教学基地,在校企共建实践基地落实了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的理念,完善了“德智体美劳”五位一体育人体系,思政第二课堂的开展有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实际情况,把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融入实践。

4.4 扎根西部,奉献青春

动员组织各类志愿服务团队、各界爱心人士开展志愿服务,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巾帼建功新时代志愿服务暖人心”和“儿童之家”志愿服务等工作,开展农村扶贫济困志愿服务活动[12]。实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等系列行动计划,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建立志愿服务人员库,如实施“青苗人才”工程,引导“双一流”高校优秀毕业生到贫困地区工作,鼓励高校大学生、新青年等到基层工作,振兴乡村。

5 乡村振兴战略与高校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育人功能的革新方向

5.1 实践内容革新

科学设计实践内容,探索构建“专业实践+”的融合模式。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效解决了当前教学内容乏味、教育教学方法手段单一等问题,现在应迎着“十四五”改革的浪潮丰富高校思政教育内容,促进大学生知行合一。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既丰富了实践活动内容,又与日常民生内容息息相关,在了解民俗乡规的过程中,让农村学生得到情感上的共鸣,让城市大学生理解劳作的不易,在实践中让大学生实现助力家乡、助力乡村振兴的伟大抱负;同时,也促进了大学生专业技术及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为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储备优秀的青年人才。

5.2 实践形式革新

各高校在暑假期间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但在为期半个月或更短的实践中难免存在学生积极性不高、管理混乱、缺乏创新等问题,如何规避共性问题,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作用是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大学生社会实践必须实事求是地开展,就像马克思指出的,“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13]。只有大学生真正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摸索,在摸索中革新,才能从根本上规避形式主义等不良倾向。

5.3 实践媒介革新

在学校层面,将“两微一端一抖”等媒介作为传播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宣传工具,加大对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宣传力度,推广实践经验,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学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力,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一些基础性服务,更有利于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对高校教育发展进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电商的发展,乡村更需要新媒体的协助,大学生作为新生事物的实践者、传播者,有着先天的优势,打造乡村特色产业,用乡村传统故事、红色故事吸引、鼓舞、感染更多年轻人加入乡村振兴队伍。

将乡村振兴战略与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紧密融合,使大学生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红色氛围感染下认识乡村振兴蕴含的历史使命,让大学生亲身了解乡村、走进乡村、走到基层,变被动为主动,使其奋斗在乡村振兴第一线。然而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教育是个长久的课题,当代大学生作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排头兵,在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中更应引领群众共享改革成果,在乡村振兴中充分发挥个人价值。

猜你喜欢
三下乡育人大学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家电使用及维修现状调研分析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展翅计划”与“三下乡”的比较与探讨
论学生党员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持续性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