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史”教育引领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发展

2022-12-06 13:45
卫生职业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四史思政历史

陈 俊

(遵义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1月举行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强调,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并且要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此后,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也将“四史”教育作为加强政治引领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当前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四史”教育工作。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前沿阵地,更应当按照党和国家的工作部署,积极开展大学生“四史”教育活动,抓实抓细,落到实处。“四史”教育中所包含的历史事实、历史规律、价值意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最鲜活的素材,在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方面能够发挥先天优势。由此可见,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引导大学生读史明智,符合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要求,是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举措。

1 以“四史”教育为引领,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抓好思政课教学改革。相对于专业课和其他人文素质课而言,高校思政课具有其特殊性和针对性,不仅要关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成长成才,而且要引导高校思政课教师完善知识体系,提升教学能力,勇担育人使命,成为一名既具有历史哲学眼光,又掌握高超教学艺术的优秀教师。对此,必须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理念,改进教书育人模式,提升立德树人效果。而通过引入“四史”教育能够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理念创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在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第一,在高校思政课教学理念中引入“四史”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新时代的大学生普遍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非常感兴趣,善于读史明智、知古鉴今,而高校思政课教学也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站在讲台上唱“独角戏”,“教”与“学”是分不开的,找准大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是增强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关键。因此,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以大学生感兴趣的“四史”中的人物和事件为出发点来组织授课内容,能够增强讲授内容的鲜活性,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使传统的思政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从而极大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通过引导大学生学习“四史”,以史为鉴、鉴往知来、见贤思齐、提升自我,不断深化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而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开阔他们的知识视野,提升他们的认知能力,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实现全面发展,努力成长为新时代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第二,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引入“四史”教育,促进教师能力的提升。目前,国内高校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思政课教师在知识结构、专业素养、教学能力等方面难以适应当前“四史”教学的基本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质量和发展速度。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加强学习,认真备课,提高自己筛选和组织教学素材的能力,充分挖掘“四史”资源,并将其灵活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从而增强思政课的生动性和实效性。当前,“四史”教育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丰富的知识储备,而且要有深厚的历史功底和高超的教学艺术,要善于找出“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契合点,以合理的方式有效融入,在知史明理的基础上把每一段历史讲成故事,让每一个故事都能给人以深刻的启发,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对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加强对“四史”知识的学习,通过大量阅读党史和国史文献资料,掌握历史事实,了解历史脉络,尤其是要深入挖掘其中的红色文化资源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把自己对“四史”的所思所悟上升到思想高度并分享给大学生。

2 以“四史”教育为引领,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

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教学内容的创新,而要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就必须紧紧围绕牢固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来展开,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引导当代大学生反对并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使之入心入脑,从而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正确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并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从本质而言,历史虚无主义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一种错误思潮,它严重违背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1]。其主要表现有:无视历史发展脉络和内在规律,对历史事实断章取义,利用虚假“史料”丑化党和国家领导人,颠覆对党史人物的客观评价,主观臆造所谓的“证据”混淆视听,采用各种方式污蔑、诋毁中国共产党,利用歪曲的“史实”抹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利用片面的“史料”否定党和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取得的伟大成就。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呈现出不断蔓延的趋势,与主流社会意识形态争夺主导权,危害极大,已经对部分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造成了误导,使他们的价值观偏离了正确方向,进而引发行为失范,甚至导致出现违法犯罪行为。这不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同时还影响了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阻碍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而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把催人警醒的历史案例与思政课有机结合起来,以史论的方式展现思政课教学的艺术魅力,从而为大学生提供明辨是非、祛邪扶正的良药,有效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使他们更加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由此可见,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必须在大学生中加强“四史”教育。因为历史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之一,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所以,如果忽视“四史”教育,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就会趁机泛起,严重挤压马克思主义在我国高校的传播空间。而把“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正好能够铸就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利器”,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四史”教育是为引导大学生弄清“四史”的发展脉络,目的在于让他们明白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引导大学生更加认同党的领导,更加坚定“四个自信”。高校“四史”教育不是简单的历史教育,它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因此,加强对“四史”中重要人物、重大事件、伟大成就、历史经验的教育,必然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政治观,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和政治素养,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坚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从而自觉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侵害,使自己成长为祖国和人民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3 以“四史”教育为引领,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

新时代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积极顺应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新趋势,既要勇于改变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又要善于接受和吸收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努力创新思政课教学载体和方法,充分利用大学生青睐的方式讲活中国故事,把讲道理、讲故事和教书育人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趣味性、灵活性、感染力和实效性。对此,应当以“四史”教育为引领,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在解读历史案例、评说历史人物、总结历史教训、回答时代问题、归纳实践经验的过程中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们的思想受到熏陶,灵魂受到洗礼。第一,运用情景教学法加深大学生对“四史”教育的理解。革命遗址和遗迹是最有价值的、鲜活的史料,其最大的魅力就在于能够让人在历史场景中感受真理之光,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灵魂的洗礼。因此,大学生学习“四史”方面的知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历史遗迹、历史文物等鲜活的载体向他们讲述革命故事,让他们在参观与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历史发展脉络,在思想和心理上产生共鸣,最后转化成自己的意识和信念,并落实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去。一方面,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好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创设情景让大学生有更多感悟,让他们汲取历史营养,从而强化情感认同,进而强化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和实践认同;另一方面,高校应当选取包括革命纪念馆、战争遗址、烈士陵园、伟人故居等在内的与“四史”相关的实践基地,构建“四史+基地”的实践教学模式,并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宏观指导,制订科学的教育规划和方案,树立一大批开展“四史”教育的先进典型,并将其经验和做法推广普及,从而推动大学生“四史”教育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第二,运用线上教学法讲活“四史”教育内容。“四史”蕴藏着鲜活的人物形象和重要历史事件,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库,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挖掘“四史”中的各种资源,将宏大的“四史”素材进行精细化处理,设置成小故事和小片段,以数字化、动漫化等方式呈现出来,以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借助网络学习平台以史论结合的方式将“四史”知识传播给大学生,引发他们在思想上的共鸣。由此可见,开展“四史”教育不仅要发挥传统课堂教学的作用,更要利用线上资源加强学习[2]。首先,可以建立线上“四史”学习小组,实行打卡监督制,在线上利用微体验和微互动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养成自觉学习“四史”的习惯。其次,将课堂教学与线上学习同步推进,让“四史”学习日常化,使大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增强教育效果。最后,建立“四史”学习的奖励机制,对线上学习认真的学生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以此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

4 以“四史”教育为引领,增强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之使命

高校思政课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来展开,而“立德树人”恰好给出了明确的答案。立德树人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要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根据新时代高等教育关于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可知,“四史”教育就是要引导大学生认清自身所肩负的使命,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目标,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前途联系起来,将“小我”的具体诉求融入“大我”的发展需求之中,实现个人成才与国家发展有机结合,促使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来。第一,“四史”教育立足于服务现实,着眼于增强大学生的“四个自信”。从新时代高等教育所肩负的崇高使命而言,“四史”教育具有特殊性和针对性,既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又要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最关键的是要遵循“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原则和方向。据此,只有在“立德树人”鲜明旗帜的正确指引下,才能够确保“四史”教育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通过“四史”教育能够促使大学生全面把握“四史”演进的脉络与规律,深刻理解历史和人民为何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大学生旗帜鲜明地反对形形色色的历史虚无主义,并在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中牢牢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弄清楚当前我国主流社会价值的取向和评判标准,进而在大是大非面前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由此可见,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坚持铸魂育人的思维,把“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坚持用“四史”知识教育人、启迪人、激励人,把大学生培养成高素质人才,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第二,“四史”教育不是简单的历史教育,而是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会贯通的思想洗礼。一是要通过学“四史”知来路。这就要求把学“四史”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四史”教育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吸收充足的养料。例如,高校思政课教学通过走进历史博物馆、历史文化遗址、非物质文化传习所等场地,使大学生置身其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样有利于大学生自省自律,时常检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树立正确的“三观”,以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学习和生活。二是要通过学“四史”明方向。即通过“四史”学习让大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前的大学生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洗礼和国家的极度困难时期,无法深刻理解党带领人民艰苦奋斗的历程。因此,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能够让大学生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当下的学习生活,自觉成长成才。三是要通过学“四史”懂爱国。“四史”教育实际上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开展“四史”教育活动,能够引导大学生知史爱国,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猜你喜欢
四史思政历史
提高少先队员“四史教育”有效性 辅导员可以怎么做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四史”教育——我们这样组织少先队活动
“诵读学传”是“四史”教育的好方法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