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成因及预警机制研究

2022-12-06 13:45许怡彤邓良成王跨越
卫生职业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民办危机心理健康

许怡彤,邓良成,叶 欢,王跨越,刘 钦

(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0)

美国心理学家开普兰首次提出,心理危机是当一个人面临困难情况,而他先前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惯常的支持体系不足以应对当前的处境,他必须面对的困境超过了他的应激能力时所表现出的心理失衡状态[1]。21世纪以来,物质主义、金钱主义及利益主义渗透并开始充斥大学校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显现且愈发呈现出难以预防和控制的趋势,学业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压力、交际压力所带来的抑郁症、焦虑症、人格障碍等病症日益增多,心理疾病患病率比例逐年攀升。青羚公益基金、易观与青领会联合发布的《中国大学生成长白皮书》里,基于近万份青年大学生成长数据,显示95.7%的大学生存在迷茫和困惑,且学校录取批次越低的大学生迷茫和困惑程度越严重[2]。民办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推动下快速发展,学生体量越来越大,但作为我国高等院校序列中录取批次最低的一个群体,就读民办高职院校的仍被冠上低端教育标签,就读民办高职的学生不同的入学动机与生源背景给他们在群体生活中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当这些情绪得不到及时开导与释放,便会呈现出诸多心理问题,导致出现一系列极端事件。因此,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现状,精准把握民办高职学生思想与心理变动,分析内外原因,多方、多渠道合力进行危机疏导,并逐步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是当前各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工作者必须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清晰认识自我的一个途径。

1 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

1.1 内部因素

1.1.1 心理不成熟与人生价值迷茫 大学生年龄上虽已达到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但他们的身心仍处在青年期,习惯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人,无视人际关系,造成人际沟通障碍,以自我为中心,有些学生自我认知不足,对完美主义者的矛盾认知、对错误放大化的关注、对自身极高的标准容错率,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在学业上极高的期望不能允许自己失败、无法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挫败感高于常人、抗挫折能力极低,以至于某件事的失败容易导致出现负面情绪甚至被击垮。身体的成熟与心理的不成熟加上用脑的频繁性和复杂性,日益使得学生丧失了自我实现与自我认同感,一旦遇到他人的否定与指责就很容易消磨掉他们的信心,随着自尊被一步步打击,最终也会坠入深渊。

1.1.2 自卑心理与物质攀比共存 民办高校招生不乏一些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也有需要申请助学贷款才能完成学业的学生。高校的住校制度按班级、学号、性别划分宿舍,混合式的住宿会让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与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共处一室,物质攀比的现象仍旧存在。民办高职院校大多是省内招生,很多学生来自五六线不发达地区,群体间文化差异和生长环境的不同,使其难以融入宿舍群体,倘若没有良好的社交能力去处理人际关系,就容易产生心理疾病。除此之外,民办高职教育总会被贴上“差生教育”的标签,社会偏见也会让一些就读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存在“低人一等”的心理困惑,加之一些辅导员及任课教师师德水平较低,有意无意之中带有偏见的语言,加剧了他们的失落感,愈发让他们自卑、敏感与焦虑。

1.2 外部因素

1.2.1 原生家庭因素 大学生虽然已为成年人,但其仍与原生家庭进行捆绑,在不和谐的原生家庭成长的学生会带有一些负性情感,原生家庭的伤害所带来的情感体验会让他们在进行人际交往中更加谨慎、自私,多疑的性格和强烈的保护欲让他们对身边的人和事难以建立信任感,往往容易形成偏激、固执、易怒、脾气暴躁的性格和抑郁、猜疑、妒忌等负面情绪,为发生心理危机埋下隐患[3]。家长的过度付出和较高期望甚至一些简单粗暴的管教方式都会对学生性格的形成和自身价值观的建立产生重大影响。尤其当他们高考落榜来到民办高职院校时,会觉得辜负了父母期望,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甚至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慢慢地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罪恶感。当这种罪恶感越积越多,在面对社交、学业、情感等问题时,容易产生较为偏激的思维方式甚至会陷入一些奇怪的思维之中难以自拔。

1.2.2 学校因素 民办高职院校属于自筹经费的民办教育,师资待遇较低,要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且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难度很大,大多数民办院校培训辅导员,让辅导员承担兼职心理健康导师的工作。但辅导员有大量的班级事务需要完成,难以及时追踪学生动态的心理健康水平,即便出现存有心理危机的学生,辅导员也难以抛开繁重的行政事务进行全面的危机干预。民办高职院校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的不足,是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处理的第一个瓶颈。

2 民办高职院校心理危机的实证调查

为了真实反映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状况现状,选取了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437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发放电子问卷,初步了解当前民办高职学生心理状态及对心理危机的认识。在437位调查对象中,男性和女性的人数分别为196人和241人,所占比例分别为44.85%和55.15%;大一人数为252人,所占比例为57.67%,大二人数为119人,所占比例为27.23%,大三人数为66人,所占比例为15.10%;独生子女学生74人(16.93%),非独生子女学生为363人(83.07%)。

家庭是大学生心理危机主体心理活动的自始成长环境,同时家庭的生活方式与家长的教育方法也是心理危机产生的初始社会环境[4]。对于心理危机外部因素中的家庭因素,我们通过调查问卷探析了相关问题。如调查问卷中学生家庭所在地为城市(或县城)的185人,占42.33%,家庭所在地为农村的252人,占57.67%。同时调查了学生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偶尔吵闹的占34.1%,经常吵闹的占5.0%,比较亲密的占20.4%,十分和谐的占40.5%。父母为人处世态度、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一定的影响。对于单亲家庭而言,父母婚姻问题很容易让孩子形成自卑的心理,同时也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在少儿时期形成的认知结构将影响他的一生。而原生态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是否大这个问题上,学生认为影响大的有117人(26.77%),没什么影响的有116人(26.54%)。通过调查问卷的相关问题可以得出,大部分学生家庭所在地在农村,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十分和谐,超过20%的学生认为原生家庭对自己的成长影响大。

此次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理问题与学校各方面工作也有密切联系。调查人数中大一学生占比较多,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置身于新的环境,新的教学资源、新的学习生活让他们对大学校园充满新鲜与期待。但由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自不同地方,具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对于全新的大学生活容易感到不适应。因此,沮丧、苦闷等情绪化问题有时(25.63%)、偶尔(40.50%)会出现,这些问题来自学业学习(67.51%)、人际交往(45.54%)、就业问题(56.75%)、家庭因素(26.54%)和经济压力(58.81%)。根据危机理论,若能在当事人出现危机时有及时的干预,受助人是容易接受帮助并改变初衷的;相反,若缺乏干预介入,则较多的当事人可能继续走向歧途,甚至难以抽身[5]。因此,对于学校设定心理动态预警机制,大多数学生认为有一定的必要性(89.74%),学生对于学校将监测的心理动态信息内容提供给专业人士或亲人也分了不同情况,但如果心理疾病比较严重还是愿意学校提供心理动态信息给亲人或专业人士的(69.79%)。

3 民办高职院校心理危机防御机制构建

3.1 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维持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也有很大的关联。各民办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学生的心理动态,首先在学校层面出台相关指导性文件,对本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进行全面有效的指导。其次在有条件的民办高职院校组建由主管心理咨询中心的教师担任组长,成员分别由心理协会、心灵驿站等组织负责人组成的“校级心理健康委员会”,委员会主任由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兼任,该心理健康委员全面领导、整合、协调全校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制定心理危机防御的具体指导措施,建立学生社团、系部辅导员与二级学院心理健康辅导站三位一体的校内预警监控机制,监督责任部门履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自上而下,重视学生的心理危机防御工作。

3.2 建立动态的学生心理档案库

各民办高职院校领导、学生工作者应当高度重视并认真对待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普查,提供安全、舒适、私密的普查环境,消除学生的顾虑。学生完成普查后,指派专业且专职的心理教师根据每名学生的普查数据进行定级划分,其中定级可分为Ⅰ、Ⅱ、Ⅲ3个等级,Ⅰ级表示已经出现心理危机需要去重点关注的人群,Ⅱ级表示出现心理危机征兆或者心理危机潜在者需要关注的人群,Ⅲ级表示暂时没有心理问题且不需要关注的人群。各二级学院按照定级数据分班建档,针对普查结果为Ⅰ级的学生提前制定危机干预方案,由辅导员及校级心理咨询教师通过单独访谈的形式,进一步了解并重新评定普查数据,录入个人心理档案库,若情况特别严重的还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特别处理;对普查结果为Ⅱ级的学生,不仅要将他们列入班级重点观察的对象,加强这类人群的监测预警,还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加强对他们的思政教育及心理危机教育,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并积极干预他们,避免这些学生出现严重的心理危机倾向;针对第Ⅲ级人群,也应该利用各种常规途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正面了解心理危机,提升面对心理危机自我处理、自我干预的能力。

3.3 丰富校园育人文化活动

课堂是传授专业知识、进行专业实践的主要场所,在课堂教学环节,要注意培养和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深度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开展一系列原创心理漫画大赛、心理知识竞赛以及心理电影简析等活动,缓解思想压力,加深自我认知,满足情绪诉求,充实课余文化娱乐生活,形成良性发展的校园环境,并通过相关文体活动发现自己的特长,增强个体自信,培养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4 完善心理危机咨询渠道和沟通方式

心理危机具有隐秘性的特点,现实中很多人担心隐私被泄露,不愿意打开心扉袒露心声。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际交流的方式与工具打破了时空限制,微信、小视频、公众号等交往媒体的广泛使用,也为心理危机的防御提供了新的渠道与方式。一方面可以利用校园网监控QQ、微信、校内论坛、浏览器等,通过他们的发言、浏览内容等信息获取大部分学生的数据资料,随时更新档案库信息,但在操作时一定要注意对提取信息的保护,防止信息安全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可以采用班级心理活动周、心理知识竞赛、情感倾诉等公开或非公开的形式,使学生知道、了解相关心理健康知识,培养预防意识。

3.5 注重家、校、社会三方合力,共同推进防御机制的有效运行

大学生的心理危机教育要家长、学校、社会三方合力,共同产生作用。辅导员在平时的日常管理中,利用家长微信群、QQ群等形式,搭建家校沟通的平台,通过共同参与学生的教育管理,积极关注和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掌握学生家庭情况、亲子关系,有效预防和干预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6]。学校、家长也要加强与精神卫生机构的合作,将学校建立的学生档案库中Ⅰ级状态学生的动态监测信息传递给精神卫生机构,一方面接受精神卫生机构的专业指导,另一方面减少学生心理危机的转介渠道,方便学生随时就医。

综上所述,基于内部、外部多重影响因素对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成因进行分析,并从校、师、家、社会四方着力,形成防御危机形成的路径,有助于促进民办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培养拥有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高素质人才,更是彰显了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的初心与使命。

猜你喜欢
民办危机心理健康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教育部要求各地为民办幼儿园纾困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教育部发布民办本科教育首份“体检报告”
“声”化危机
民办少儿英文图书馆工作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