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茶文化传播研究

2022-12-06 22:29甘怀南
智库时代 2022年38期
关键词:茶文化思政育人

甘怀南

(广东理工学院)

在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茶文化是我国向国际宣传的重要名片,也是深藏在中华儿女记忆深处的精神内涵,深刻影响着中华各个民族的生产生活。作为社会主义未来的接班人,更应当具备深厚的茶文化素养,并以此来指导其成长发展。因而,高校应当将茶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茶文化的育人功效,最大限度地促进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一、茶文化

(一)内涵

茶文化是指人们在生产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关于茶的物质、精神财富,包括文学、艺术、科学等,都属于茶文化。而作为茶的起源地,我国茶叶发展历史积淀深厚、内容底蕴悠长,深刻影响了我国上千年的发展历程。

茶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以及心态文化四部分。从物质文化来说,主要是指人们从事茶叶相关活动方式和创造茶产品的总和,包括茶叶的种植、加工保存等茶叶生产流程以及饮茶时所涉及到的程序、茶具、茶室等物质;从制度文化来说,主要是指在特定时期人们茶叶活动中所形成统一的社会行为规范。例如,在封建时期,历代封建者关于加强茶叶管理的“茶政”,《旧唐书·文宗本纪》中记载宋代蔡京立茶引制,要求商人只有引领时交税,才能到指定地点取茶,这一制度便是在封建时期人们开展茶活动的社会行为规范;从行为文化来说,是指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主要以茶礼、茶俗、茶艺等形式展现出来。例如民间旧时行聘以茶为礼,以千里茶代表对亲人的怀念等风俗观念便是茶的行为文化;从心态文化来说,主要是指人们在长期从事茶活动所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及审美情趣等。例如,人们在饮茶时所追求的审美情趣、反映茶文化内容的文艺作品等便是茶的心态文化。[1]

(二)茶文化的育人价值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对于提高人们思想文化素养等有着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首先,茶文化能够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茶文化中蕴含着“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文化精髓,同当前社会主流价值具有高度一致性,将其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茶文化的过程中感悟传统文化精华,使其真正达到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育人效果,从而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茶文化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在思想文化多元化的今天,社会大众很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出现一些崇洋媚外的思想倾向,严重影响了社会核心价值的发展,而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强化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使其树立较高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2]

(三)我国茶文化教育的发展

在二十世纪末期,茶文化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学科分支,并开始走入学校教育体系。广州中山大学农学院于1931 年开设了茶学的相关课程;上海复旦大学农学系于1939 年成立了我国首个茶学系,并增设了茶叶四年制本科和两年制专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茶学进入了缓慢的增长时期,并逐渐形成了具有现代教学特征的教育体系。1996年,在全国农业院校会议上,各个高校在茶叶教育方面达成了共识,认为茶学课程应当更新其现有教学内容,并增加茶文化理论知识的教育,此后,部分高校的茶学专业纷纷增设了《茶文化学概论》《茶文化学》等相关课程。进入新世纪后,在我国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个人素质发展的大背景下,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走入了高校教育范围,有些高校相继创办了茶学相关专业;有些高校的本科教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茶文化课程体系;有些高校在研究生和博士生教育中设立了茶文化培养研究方向等,我国茶文化教育事业再次迎来了蓬勃快速发展阶段。[3]

二、高校思政教育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茶文化育人意识淡薄

将茶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在接受茶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价值观的熏陶,从而形成一种崇高的价值观。但当前,无论是高校领导者还是大学生,对茶文化认识不到位,并未重视起这一育人内容。从高校领导者方面来看,仍有大多数高校领导出于功利心理认为学生茶文化教育无益于高校综合实力的建设,因而将发展的重点放置于专业和科研的发展,这严重影响了高校茶文化教育的质量。从高校教师方面来看。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技能教授者,更是学生人格形成和价值观养成的培养者,要想实现其最终的教学目标,就应当协同推进“教书”和“育人”工作,但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往往将工作重点放在“教书”上,将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才能的人,而忽视了对学生良好道德的养成,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从高校学生方面来看,学生既是思政教育的对象,也是思政学习的主体,在思政学习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自我思政水平,成为一个有着明确的自我价值判断和社会担当的人,而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并未认识到思政教育中茶文化对其成长发展的重要性,在学习中产生懈怠心理,动力不足,无法有效提高其思政素养。[4]

(二)管理制度不健全

将茶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并非某类人员能够独立完成的任务,而是需要众多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协作完成的系统工程,要想将茶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充分发挥其育人功效,就必须结合高校教育力量,形成科学的完善的管理制度。但在实际中,大多数高校在此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首先,高校思政教育是一种价值型和政治性鲜明的教育理念,其管理主体必然是高校党委,要求其从高校整体出发展开相应教育,但在实际管理中,大多数高校仅将思政教育视为一门普通的学科教育,并未将其融入高校各个职能部门,无法构建茶文化教育联动机制。其次,高校的茶文化教育缺乏个性化,并未细分茶文化课程,导致不同专业学生对于茶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存在较大差异。例如,相对于文史专业学生来说,理工类专业学生的茶文化基础知识较为薄弱,而高校往往开设相同的教学课程,使得理工类专业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困难。[5]

(三)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1)教学内容贫乏。茶文化是近几年来兴起的高校教学课程,无论是课程设计还是教学内容,大多数学校仍处于尝试、探索阶段,要想在思政课程设计中体现出茶文化的育人功能,必然会遭遇很多问题。首先,实践教育不足。茶文化是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文化内涵,囊括丰富的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操作,将其融入思政教育时应当充分考虑其本质特点,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仅从理论角度对学生进行教学,导致整个教学课堂缺乏生动性和实践性,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内容深度不够。茶文化中的崇俭、尚和、重德等精神价值同社会主流价值高度契合,同时也是高校思政教育所追求的最高教育境界,但其并未在实际教学中发挥育人实效,主要原因在于高校在进行思政教学活动时,其展开思路较为片面,仅从茶文化的知识普及上进行教学,要求学生掌握茶文化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并未挖掘其中的精神内涵,导致学生对茶文化知识的理解较为浅薄。

(2)教学模式单一。首先,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高校思政教育往往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教学,教师负责知识讲授、学生负责知识学习,在整个课堂中几乎没有师生互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较为低落,从而导致茶文化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其次,茶文化发展历史悠久,其形成的知识体系非常庞大,包括一些茶叶的种植、生产、冲泡等操作以及一些人文精神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仅凭借教师的知识口授很难将其全面、具体、详细地讲授清楚,这将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困难。而部分教师仅将茶文化当作普通的专业教学,并未深入研究和创新茶文化教学手段,很容易导致学生对茶文化课程的学习丧失兴趣,从而影响了茶文化的教育实效。[6]

三、将茶文化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强化茶文化教育意识

首先,高校领导者应当正确认识到思想政治对于学生、高校、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茶文化在此方面的育人价值,从校党委、教务部等职能部门来对茶文化课程进行建设,形成多方联动的茶文化育人机制,进一步提高高校的茶文化育人实效。其次,要想加强高校茶文化教育,就必须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一方面高校应当加强对教师的茶文化知识的培训,强化其对茶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其茶文化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也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我茶文化理念和教学技能,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教学内容。此外,高校在开展茶文化教学的同时还应当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茶文化以及其对自我发展的重要意义,促使其不断提高茶文化素养,推动自我的成长发展。[7]

(二)完善茶文化教学体系

首先,明确教学目标。高校应当立足于教学实际,并结合学生个性特点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制定茶文化教育阶段性的发展计划,确保茶文化同思政教育的紧密结合。其次,高校应当在原有专业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对茶文化知识储备量,从其实际认知水平出发,开设具有高校特色的茶文化教育课,并不断丰富这一教学课程,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不让茶文化课程成为学生的负担。与此同时,高校还应当适当地增加茶文化课程在教学体系以及学生评价方面所占的比重,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从而倒逼其不断学习茶文化,提高其自身茶文化素养。此外,高校还应当营造良好的茶文化校园氛围。显性教育同隐性教育都是高校实现茶文化教育的重要路径,因而高校不仅要加强茶文化课程教育,还应当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茶文化学习氛围,将茶文化教育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渗透进学生生活,实现其最终的育人效果。一方面,高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茶文化主题活动,例如茶文化知识竞赛、茶文化英语演讲比赛、茶文化知识讲座等,让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汲取到茶文化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高校还可以加强同社会各界的交流合作,例如组织学生前往茶叶生产基地进行学习实践,同茶文化研究学者进行文化交流等,让学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深化对茶文化的了解和认知。[8]

(三)提高茶文化教学质量

(1)优化教学内容。首先,高校应当深入挖掘茶文化精神内涵,并将其融入高校思政教学或是其他专业课程中,充分发挥茶文化的育人功效。一方面,教师应当收集、整理、挖掘茶文化中同思政课程内容相切合的知识内容,并将其充分运用于教学课堂,充分发挥其对学思想引导、价值引领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教师应当重视对茶文化中蕴含的精神价值的教育,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其能够应用于现实生活,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其次,开辟第二课堂,通过丰富的茶文化实践活动,深化茶文化同思政教育的紧密融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茶文化素养。一方面,高校可以加强茶文化社团建设,为多元茶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平台,同时为其发展提供必要的指导,使其成为高校宣传茶文化知识、开展茶文化活动的重要平台;另一方面,高校还可以加强同社会各机构的交流合作,引导学生走进茶文化生活场所。例如,高校可以同当地茶文化机构建立稳定的交流沟通渠道,通过座谈会、知识讲座等方式来增进学生对茶文化的了解。或是组织学生走入茶馆、茶叶制造厂等同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所,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茶文化所具有的多元形态,强化其对茶文化的认同感。此外,社会企业作为学生发展的终端,同样承担着茶文化传播教育的重任,因而,高校可以加强同企业的交流合作,借助各自的优势和长处建立合作育人的模式,不断拓宽茶文化的教学渠道、丰富其教学内容。一方面高校可以将其茶文化科研成果融入企业生产,创造出更多创意性茶产品,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企业可以为高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掌握茶文化知识,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实现自我的成长与完善。[9]

(2)创新教学模式。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教学模式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进步,陈旧老套的教学方式早已不适用于当前教学实际,个性化、专业化的教学模式才是高校教学的主流。因而,高校茶文化教学应当与时俱进,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客观的教学实际为基础,不断创新茶文化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茶文化教学质量。首先,高校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赋予学生更多的课堂学习自由权,使其同教师在课堂学习交流中处于平等的地位,促使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的茶文化知识和素养。其次,教师还应当将更多的创新理念和手段应用于教学实践,立足于教学实际,并结合茶文化教学特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茶文化教学的实效性。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入学生生活中的事例,并结合茶文化相关知识,深化学生对茶文化的理解认识;在学习茶的冲泡技能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开展茶的冲泡流程活动,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实现茶文化知识的探究学习等。此外,高校可以利用互联网这一新兴技术来推动茶文化教育的发展。比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音乐、视频、动画、图片等形式同茶文化教学内容的联系,提高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为学生呈现出耳目一新的茶文化学习内容。[10]

猜你喜欢
茶文化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茶文化的“办案经”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