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参与志愿养老服务活动研究现状*

2022-12-06 22:29薛东丽苏星星刘芳娥
智库时代 2022年38期
关键词:志愿养老志愿者

薛东丽 苏星星 刘芳娥

(1.延安大学医学院;2.西安培华学院医学院护理系)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在新时代所面临的最突出的发展问题之一[1]。老年人所占人口比例将从目前17.3%翻倍升至2053 年的34%~35%,即从平均每6 个人中1 个老人快速变为平均不足3个人中就有1 个老人[2]。在老年人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未富先老”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传统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方式已难以匹配大规模、多样化的养老需求,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并未实现和谐[3]。中国医疗保健条件逐步改善使慢性病人的生存时间延长,导致老年人群带病、带残时间延长,余寿中处于健康状态的健康预期寿命缩短,不仅降低了老龄及高龄人群的生活和生命质量,同时对医疗保障、护理以及日常生活照料的需求成倍增长,进一步加重了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志愿养老服务作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适应传统养老模式转变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5]。据相关调查显示,大学生占志愿者队伍的60%-70%,是志愿服务的主力军,既往服务对象比例最高的是孤寡老人,已经成为助老服务的一支重要力量[3]。本文对我国大学生志愿养老服务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发展和完善我国志愿养老服务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一、大学生参与志愿养老服务的形式与内容

高校大学生作为青年志愿服务的重要力量,在扶贫开发、社区服务、大型活动、环境保护、抢险救灾等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7]。大学生志愿养老服务活动是其中一部分内容,其产生背景由我国老龄化背景应运而生,目前对于大学生志愿养老服务的概念尚无统一定义,但多数学者提出的概念都大致相同。本文引用学者田晓婷提出的概念:在校大学生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自愿贡献个人的专业知识、精力、技能,自发或集体到社区、机构或养老院等其他老年人养老场所,为推动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8]。

(一)参与意愿

在所研究文献中,大学生在参与志愿养老服务活动意愿上都表现出了高度的积极性。其中,文书琴[9]等研究结果高达91.4%。但在赵梦洁[10]等研究中发现,实际参加过养老志愿服务活动的学生仅占42.3%,相较于愿意参加的人数比例低了22.3%,她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行动滞后于思想意识”。田梦[11]等则调查了大学生对参与不同服务类型的意愿,结果显示高校志愿者对居家养老护理的不同方面存在不同的参与意愿。大学生对参与志愿养老服务活动热情高涨,但在实际开展志愿养老服务活动过程中,却频现服务队伍尚不成规模、稳定性差等问题,此现象应得到充分重视和关注。

(二)参与动机

针对大学生参与志愿养老服务动机研究类文章报道较少。杨干[12]等通过对三所高校进行调查,发现大学生参与动机种类包括自身成长因素、社会支持度和报酬动机,蒲海旭[13]则采用现象学研究法对参与过志愿养老服务的护生进行访谈,最终归纳出护理专业学生参与动机主要有利己动机、利他动机、亲和动机和成就动机四类,也有其他学者[14]对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在需要激励措施奖励中,精神与物质相结合的相对重要性高于单一的精神或物质奖励。总体来说,大学生参与志愿养老服务的动机呈多元发展趋势。

(三)服务形式与内容

大学生志愿养老服务活动主要在养老机构和社区孤寡、失能老人家中开展,大学生利用空闲时间以集体或与老人结对子的方式来提供志愿服务,主要从事一些简单的生活照料、文体娱乐、心理慰藉和医疗保健等方面相关内容。长春市某高校大学生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所进行的工作主要包括家政服务、日常陪伴、文娱活动、知识科普、教授生活技巧等[15];南宁“居家养老服务”大学生联合组织规划以循序渐进的三个阶段开展志愿服务:第一阶段,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以解决其日常生活困难;第二阶段,充实老人的日常生活,减轻老人们的孤独感;第三阶段,完善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服务,让老人们安享晚年[16]。王晓芳[17]提出了把服务学习模式引入大学生志愿养老服务活动中以激发志愿者的参与热情。尽管大学生服务种类与形式日益丰富,但由于多方原因,大部分志愿服务活动内容仍较为单一且流于形式。

(四)大学生志愿养老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志愿养老服务活动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第一,供需不符现状。主要包括内容供需不符、时间供需不符、人群供需不符等。何青玲[18]等在研究中指出由于志愿者服务供需信息不对称,常常会出现志愿者资源分布不均和节日扎堆献爱心的现象;在服务内容上存在供需不平衡的矛盾,例如:“老人们需求度比较高的‘知识科普’类服务,高校目前能够提供的服务远达不到老人的需求,供不应求的状况明显;而对于‘日常陪伴’”类志愿活动,高校所提供的服务量又远远大于需求”[19]。对于此,张晓明[20]也指出了当前志愿服务项目简单、服务内容雷同、专业水平不高的问题。

第二,大学生和老人及其家属对大学生志愿养老服务的认知不准确,对其带来的作用定位模糊。邵子豪[21]通过一项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对志愿养老服务一知半解,导致大学生服务社区居家养老的参与度不高,也有其他学者[22][23]指出大学生因不了解志愿养老服务的概念、精神和意义,导致其参与活动大多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帮助到老人;而部分老年人对大学生志愿者的作用过分信赖,没有考虑到大学生志愿者在相关知识和专业技能、人员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等方面的局限,导致实际服务效果与设想差距很大,使得社区和受助老人对志愿者产生了不信任感[24];还有一部分老年人对养老志愿服务活动存在质疑、排斥、消极的心态,甚至在接受志愿服务一段时间后仍对志愿者和志愿服务不认可[32]。

第三,规章制度不完善。主要包括组织管理制度、奖惩机制、社会保障机制及法律责任规范不健全等。

全国各地在进行有益尝试的同时,大学生志愿养老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当前并未形成一支有规模的志愿养老服务队伍。

二、大学生志愿养老服务长效机制的建立

在所研究文献中,学者多从大学生志愿养老服务活动所存在问题开展长效机制的探讨,主要包括政府、大学生、高校、社区和老年人5 个主体。5 个主体相互协作,政府对其他四个主体进行宏观调控,主导大学生志愿养老服务活动的运作并应制定相关制度和法律以支撑志愿服务的良性发展;大学生应积极参与志愿养老服务活动并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创造个体价值及专业优势以丰富志愿养老服务内容;高校应承担起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与联系工作,对志愿服务前、中、后环节进行督导;社区应积极接纳大学生志愿者,并为志愿者提供基础性支持及工作支持;老人及其家属应正确认识大学生志愿者带来的服务并积极回应。魏彤儒[25]等指出政府、大学生、高校、社区、老人在志愿服务中扮演的角色分别为服务调控者、服务提供者、服务督导者、服务合作者和服务接受者,并提出了服务机制运行的三个阶段,分别为服务初期:以基础性服务为主;服务中期:尝试开展规模化、系统化的服务;服务后期:由服务转向管理[26]。为解决当下服务与需求严重不匹配的问题,孙雁[27]等提出了基于线上APP 平台的双层机制的设想,即以大学生志愿者与老年人为供需主体构成核心圈;以政府、高校、社区三个主体构成外围圈层,为志愿服务保驾护航;廖劲为[28]等提出了使用信息化平台的构想;促使大学生志愿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问题上,曹彤丹[29]提出要加强项目建设、建立传承机制,还有学者建议借鉴国外“时间银行[30]”“服务学习[31]”等模式来助推大学生志愿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学者们提出了很多关于建立大学生志愿养老服务长效机制的构想,但该如何有效实施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展望

大学生志愿养老服务活动的深度与广度正不断加深和拓展,服务形式与内容也日趋多样化。但在实际组织志愿服务活动时,大学生参与意愿高而实际参与度低下问题突出,根据参与动机制定相应策略并有效实施是当下重中之重,在开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不容忽视,且是阻碍大学生志愿养老服务长效机制建立的重要原因。目前学者们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长效机制的构想,但如何科学合理地运行是之后研究者应该逐步研究和探索的。

【相关链接】

延安大学医学院前身为1941年成立的延安大学医学系。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陕西省人民政府同意,在原址重建延安大学,1959 年临床医学专业开始招生。1978 年经省政府批准成立延安医学院,另迁新址,1985 年开始独立招生。1998 年延安医学院与延安大学、延安市人民医院合并,成立新的延安大学。2019 年5 月,根据《延安大学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组建了新的延安大学医学院。学院坐落于延安市杜甫川,依山傍水,占地136 亩,建筑面积6 万多平方米。校区布局合理紧凑,环境优雅。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的建设与发展,学院的学科结构合理,师资力量雄厚。

猜你喜欢
志愿养老志愿者
志愿者
以志愿,致青春
养老生活
我是志愿者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我是小小志愿者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