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蔬菜答农民问(58-2):菱角栽培主要技术要点有哪些?如何进行良种繁殖?

2022-12-06 08:05刘义满宋先银刘金平彭鸣王爱新魏玉翔
长江蔬菜 2022年21期
关键词:菌核菱角越冬

刘义满 宋先银 刘金平 彭鸣 王爱新 魏玉翔

7 菱角主要病虫害防治

7.1 菱角白绢病

①主要症状 菱角白绢病为菱角主要病害,为害叶片和果实,导致烂叶、烂果及落果。发病初期叶片中部或边缘产生灰白色或水渍状小病斑,后逐渐扩大或相互融合成不规则大病斑,病斑中部逐渐变黑、腐烂、穿孔。叶片受害时,重者病斑可扩大至整叶,致叶片完全变黑腐烂,病斑处可见白色菌丝和白色或棕褐色球形小菌核。 同一病叶上菌核一般20~60 粒,多者100粒。 果实被害处长有菌丝,导致腐烂。 为害面积可达30%以上,产量损失一般可达50%,重者可达90%及以上 (图3)。 病原菌为齐整小菌核菌(Sclerotium rolfsiiSacc.),属半知菌亚门无孢目小核菌属。 该病发病温度为13~38℃, 最适温度33~35℃, 菌核在30~38℃下经1~3 天即可萌发。 从菌核萌发至新的菌核出现需3~7 天,从菌核形成至老熟需3~9 天。7月中下旬至8 月上中旬为全年发病高峰期。 高温、大雨或连阴雨后的初晴天有利于该病发生。 菱角植株茂密,塘埂杂草丛生,菱塘串灌、漫灌,虫害严重以及连作老菱塘发病严重。

图3 菱角白绢病

②流行规律 菱角白绢病菌核在菱塘埂土和菱角等残体中越冬, 翌年5 月中下旬(平均气温23~25℃)萌发长出菌丝,开始初侵染。亦可由越冬菌核通过流水等传播媒介, 直接传到菱角叶片上形成初侵染。菱角病叶上菌丝形成新菌核,再通过风、雨、水和菱叶甲等传播到健叶,经1~3 天形成新菌丝,进行再侵染。 植株密集时,也可借病叶接触传播。 9 月中旬以后,随着气温下降,菱叶老黄,病害随之减轻,形成的次生菌核随杂草或菱角残体转移到塘埂处越冬。

③防治措施 越冬前放浅菱塘水,使病菌在菱塘越冬部位下;清除菱角植株残体,铲除塘埂杂草,减少越冬场所;翌年2 月前后灌深水,保持深水层60 天以上,防止菌核萌发;4 月下旬,菱苗出水前,在四周塘埂撒生石灰50~75 kg/667 m2, 以消灭菌源;4~5 月在菱塘周围拔除菱株,留出1.0~2.5 m 宽的空白带, 防止塘埂越冬菌源接触菱叶而入侵为害;药剂防治:发病初期,使用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25%粉锈宁(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5%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喷雾防治2 次, 每次间隔5~6 天,防效77.26%~86.98%。亦可用5%井冈霉素水剂1 000~1 500 倍液喷雾防治[22,23]。

菱角其他病害[24,25]大多可与菱角白绢病兼治。

7.2 菱角萤叶甲

①发生与为害 菱角萤叶甲(Galerucella birmanicaJacoby)为世界菱角产区的主要害虫(图4)。 其取食菱角叶片,导致叶片残缺不全,使植株生长发育迟缓,重者食光叶片,连片枯黄,甚至整株死亡。郑福山等[26]研究认为,我国菱角萤叶甲不同地理种群的数量性状变异与地理分布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云南保山、广东广州、辽宁沈阳、湖北孝感是明显独立的4 个大的地理种群;安徽阜阳、山东泰安、 江苏淮安和江苏扬州4 个长江以北种群为1个大的地理种群;江苏常州、浙江嘉兴、上海青浦和浙江义乌4 个长江以南种群为1 个大的地理种群。体长一般小于6 mm, 但云南保山种群个体与其他种群差异显著,体长超过6 mm,体呈红褐色,明显不同于其他种群。 菱角萤叶甲不同种群之间的发育历期、世代存活率、生殖力及越冬代成虫过冷却点等均存在较大差异。 温度是影响菱角萤叶甲生长发育的关键因子[27]。 16~28℃下,菱角萤叶甲对菱角的取食量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增大, 以16~28℃最大,31℃以上取食量开始减少;与幼虫相比,成虫取食量大于幼虫,且为害期更长。 不同地理种群间取食量存在差异,其中保山种群为泰安种群的2 倍[28]。湖北孝感地区, 菱角萤叶甲1 年发生7 代, 其中第1代为5 月初至6 月上旬, 第7 代为9 月下旬以后,10 月底成虫迁入茭白、芦苇残茬、杂草丛、土缝等处越冬。全年以6 月中旬至7 月中旬的2~3 代虫口数量最多,为害最重。 为害最重的时期,亦为菱角主要开花结果期。

图4 菱角萤叶甲

②防治措施 农业措施能明显降低虫害率,如及时清除老菱盘能使虫害率降低66.7%, 由55.5%降为18.5%;清除田间及岸边植株残体后虫害率降低55.4%,由50.5%降为22.5%;6 月中下旬移栽,缩短为害期后, 比直播栽培田块虫害率降低48.5%,由51.5%降为26.5%[29,30]。 在低龄幼虫期可选用18%杀虫双水剂500 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2 000 倍液、90%敌百虫晶体1 000 倍液、20%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3 000 倍液喷雾防治, 连喷2~3 次,隔5~7 天1 次,交替使用[31,32]。

另外, 菱角金花虫 [Galemcella nipponensis(Laboissiere,1922)]为菱角萤叶甲的近缘种,亦可严重为害菱角。 菱角金花虫和菱角萤叶甲外形相似。菱角金花虫卵为圆形,表面具凹陷,初期为淡黄色,孵化前为暗黄色; 老熟幼虫黑褐色, 每节背部有2排黑褐色带状纹。 菱角萤叶甲卵近似椭圆形,初产黄色,后为橙色,卵端有一圆形红斑,卵纹呈圆形网络状突起;老熟幼虫黄色,每节背部有2 排黄褐色带状纹[33]。

葛钟麟等[34]曾在江苏扬州地区菱角上发现菱紫叶蝉(Macrosteles purpuretaKuoh)严重为害菱角。菱紫叶蝉[35](图5) 与稻紫叶蝉 [M. fuscinervis(Matsumura)]同隶一属,大小、色泽、外形很相似。 菱角金花虫、菱紫叶蝉与菱萤叶甲均可兼治。

图5 菱角紫叶蝉[35]

7.3 菱角水螟

①发生与为害 菱角水螟[Parapoynx crisonalis(Walker,1859),亦名褐带纹水螟]的卵圆球形,中间颜色较四周深;低龄幼虫淡绿色[36],老熟幼虫黄色[37],除1 龄幼虫外, 其他各龄幼虫第2~3 胸节和腹节具气管鳃;蛹为被蛹,包裹于丝织避水的茧内;成虫触角丝状,额平斜向前突出,翅面具黑色和黄棕色斑纹(图6)。 菱角水螟成虫具趋光性,昼伏夜出;卵产于浮水叶片的下表面;幼虫环切叶片吐丝作巢,并藏身于其中, 受到刺激, 装死或者迅速逃到能躲避的地方;老熟幼虫在叶表面作茧化蛹。菱角水螟在湖南长沙地区1 年发生5 代,其中第3 代发生时间最长,世代重叠最明显, 为害最严重。 田间4 月中旬发现虫卵,4 月下旬出现成虫。 5 月中下旬成虫数量达到峰值,6~7 月幼虫数量达到最高值。11 月老熟幼虫开始越冬。 一年中,5~7 月是防治关键时期[38]。

②防治措施 安装杀虫灯诱杀成虫;发生早期,人工摘除产卵叶片, 利用幼虫假死性进行小网捕捞集中灭杀;农药防治可采用50%杀螟松乳剂800~1 000 倍液、90%敌百虫晶体1 000 倍液、25%杀虫双水剂500 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500 倍液、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2 000 倍液或5%氯虫苯甲酰胺悬乳剂1 500 倍液喷雾防治;秋收后,清除植株残体,消灭越冬虫源[39]。

另外,褐萍水螟[Nymphula turbata(Butler),别名褐萍螟]、蚜虫(图6)等亦为害菱角,可以与菱角水螟等兼治[40]。

图6 菱角水螟和蚜虫

8 采收

菱角果实为主要产品,采收嫩果鲜食时,宜在果皮尚未硬化、指甲易掐破、味道较甜、肉质脆嫩时采收;老熟果采收时果壳已硬化。 初收期一般每隔3~4天采收1 次,盛期每2~3 天采收1 次,后期气温降低,果实发育转慢,每隔6~8 天采收1 次(图7)[41]。 部分老熟脱落沉底的果实, 还需要采取一定方式打捞采收。菱角菜采收一般在栽培前期进行。为了防止菱角植株残体腐烂沉积对水体及底泥造成污染, 菱角采收结束后,宜及时对植株残体打捞作移除处理。

图7 菱角采收

这里顺便介绍一下与菱角有关的姜片虫病(姜片吸虫病,fasciolopsiasis)。 姜片虫病是由布氏姜片吸虫(Fasciolopsis buski,简称姜片虫)寄生于人、猪肠内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 临床以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为主。 姜片虫病主要分布日本、越南、缅甸、泰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 姜片虫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南方诸省及台湾地区。 生吃菱角等媒介物可能感染姜片虫[42]。 唐后俊等[43]于1962 年在安徽当涂调查发现,菱角种植区西峰村居民姜片虫感染率51.2%,猪场生猪(5~10 月湖水上涨时,采集菱角等植株喂养;10 月湖水退后,生猪下湖自由采食)感染率74.0%;未种植菱角的临镇上塘沟小学学生感染率31.9%。尹晓梅等[44]于2015 年在当涂西峰自然村调查发现,424 人中姜片虫卵阳性者46 人,阳性率10.8%。 安徽省其他地区姜片虫感染率调查结果中显示, 合肥郊区农民1979 年为18.5%(125/677), 芜湖郊区小学生1984 年为22.36%(72/322)、1986 年为19.73%(119/603),皖南旌德三溪乡1985 年为9.1%(60/662)[45]。 1981 年,邵其峰等[46]在山东微山县昭阳调查发现姜片虫感染率12.3%。虽然随着栽培技术的改进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感染姜片虫的可能性也大为降低,但仍然不能排除感染风险。 因此,在存在姜片虫感染风险的地区,食用菱角应该以熟食为主。

9 菱角良种繁殖

9.1 菱角品种混杂退化的主要原因

①机械混杂 主要指菱角种采收、运输、贮藏、育苗移栽或直播过程中,出现的机械混杂。 菱角栽培用种量较大,对于机械混杂,主要依靠规范化的繁种流程管理来克服。

②不同品种之间自然传粉杂交导致混杂 尽管试验结果表明菱角自花授粉率较高,而异花授粉率较低,但终究存在异花授粉结实现象,可能导致混杂[47]。 对于不同品种之间自然传粉杂交导致的混杂,主要通过不同品种间的时空隔离来克服。

③繁种田中遗存老种子萌发导致混杂 自然条件下,遗存泥底的菱角种子,部分寿命可达10~12年[48]。这一点在菱角繁种田选择时难以避免。克服措施主要为繁种过程中,对菱角植株茎、叶、花、果等器官性状的观察比较,及时淘汰混杂植株及其果实。

④生长发育变异 菱角植株及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受环境温度、植株营养及病虫为害等因素影响,导致果实性状(如果角数、果实大小和形状、果角性状和形状、果实营养品质等)发生较大变异[48,49]。 对于这类变异,应予淘汰,选留与母本果实原始性状一致、典型的果实留种。

9.2 菱角繁种地块选择

宜选择之前数年内无拟繁殖品种之外的其他菱角品种或野生菱角生长的地块,主要是避免或减少历年留存的菱角果实发芽,导致混杂。 不同品种之间空间间隔距离宜为50~100 m[48]。同一品种的繁殖田块与外界水体交流相对隔离,不能有外源菱角植株随水流入。 要求地势相对平坦,土壤肥沃,水深30~150 cm,便于留种繁殖管理。

9.3 菱角繁殖用种菱选择

良种繁殖用种菱,应采自具有品种典型特征特性的植株,如植株叶片大小、叶片形状、叶片颜色、叶柄长短和粗细、叶柄颜色、菱盘大小、花色、花形、花期、果实大小、果实形状、果实颜色、果角数量、果角大小、果角形状、果实成熟期、果实品质等,要求与拟繁殖品种一致。 同时,要求果实成熟、新鲜,无明显病虫伤害。

9.4 菱角繁殖栽培与选择

菱角繁殖栽培宜采用育苗移栽。 与常规生产栽培相比,可适当增加行距和穴距,每穴定植2~3 株,便于生长期间对植株进行选择。 繁殖栽培的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宜与常规大田栽培相同。 栽培管理过程中,重点在菱盘形成期、开花结果期及采收期进行观测和选择,及时淘汰不符合品种典型特征特性的植株及果实。

9.5 菱角种菱采收与贮藏

应在菱角果实成熟后采收。 对于采收的种菱,采用水选法剔除未成熟的果实(浮水漂浮或悬浮的果实),同时剔除不符合品种典型特征的果实,以及畸形、变异、受病虫伤害的果实。 将选留的种菱采用透气透水的容器或网袋包装,做好标记,垂悬深1 m 左右水体中贮藏。 贮藏期间,保持水体流动或定期换水,并翻动洗除腐烂的外果皮,防止种菱堆闷缺氧,发生无氧呼吸导致死亡。 同时,贮藏期间要防止鼠害。

猜你喜欢
菌核菱角越冬
罗氏沼虾越冬养殖试验
客户都爱“菱角湖”
奶牛安全越冬要抓好防寒保温
向日葵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菌核菌丝型萌发特性
不同营养条件对羊肚菌菌核形成的影响*
给“菱角”洗澡
采菱角
5株梯棱羊肚菌菌丝生长特性研究*
吃菱角
北方园林植物常见越冬防寒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