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初探

2022-12-07 02:01牟若琳
中文信息 2022年1期
关键词:课前预习学案历史

牟若琳

(山东省青岛第二十六中学,山东 青岛 266071)

为了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与历史学习能力,教师不断尝试新课改倡导的教学方法,其中就包括了导学案教学法。如今这一新型教学法已经逐渐发展完善,教师根据新课改和学科的教学要求,建立了较全面的导学案教学模式。初中历史教师当下要着重考虑的就是如何借助导学案的力量,指导学生展开自主、高效的历史学习。从教师的导学案教学经验来看,学生获得了历史学习成效,只是教师还需立足教学实情,合理调整导学案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推进导学案模式下历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一、初中历史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1.学生亟待突破固有的学习束缚

对于学生而言,历史知识的学习是枯燥的、乏味的,这也是大多数学生对历史学习固有的印象。而让学生产生这种学习印象的根本原因,是教师所开展的历史教学活动具有机械性的特点。一方面,教师只是单纯地向学生传递知识。对于课堂中的重要知识点,教师的讲解方式比较死板,缺乏灵活性,并不能激起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产生深刻的学习印象,使其往往只能依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识记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常处于被动的状态,影响了他们自身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1]。目前有很多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他们更多地是为了提升历史学习成绩而展开历史学习,这种被动性的学习模式会让学生陷入僵化的学习境地,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甚至会让学生形成固式的历史学习思维,不利于学生形成灵活的学习方式,进而影响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

2.学生缺乏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

很多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都缺乏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因此,常会为自己该重点学习哪些知识内容而感到迷茫,于是毫无目的地展开历史学习,不能合理地筛选重要的历史知识点来展开针对性的学习,对历史知识的梳理能力也比较薄弱。这种学习缺陷的存在,会增加学生的历史学习负担,一股脑地识记每节课中的知识内容。长期下来,学生不仅会感到疲惫,还会出现畏学、怠学的心理。

同时,这种学习方式也会让学生脑海中的信息量过于杂乱,一段时间后,学生容易遗忘大部分的知识内容。之后,为了提高历史学习成绩,学生会反复识记繁杂的历史知识。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这是大多数学生普遍采用的学习模式。教师在打造创新的历史课堂时,应重视这方面的教学问题,让学生转变传统的学习模式,运用创新的方法来获取历史知识。

3.学生的历史学习缺乏规范化

规范化的学习流程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只是很多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缺乏规范化的学习流程。这种学习现象比较普遍,教师对这方面的教学问题也缺乏足够的重视。在教师引入的新型教学方法中,能够引导学生展开规范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很少,但是导学案教学法却能弥补这一教学不足。因此,教师可在自我审视历史教学中的问题时,尝试建构导学案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有序地展开历史学习。

二、导学案用于初中历史教学的意义

导学案是指教师编制的一种能够指导学生展开主动学习的指导方案,它一般蕴含三个部分的内容,即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流程。教师通过建构导学案教学模式来展开历史教学,这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

1.导学案可指引学生展开自主学习

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意识,主动展开学习,这是新课改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教师在建构生本课堂时应贯彻完成的教学目标。导学案教学模式的运用,为教师打造生本课堂提供了很好的支持[2]。这是因为导学案本身就是教师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而编制的学习活动方案,导学案相当于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的路线图,学生可根据这一路线图指引的方向,展开顺畅、高效的学习。

对于学生在历史课堂中常常表现出来的被动学习行为,教师更需要发挥导学案教学模式的优势,促使学生改变自己被动的学习状态,转而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改善学生的历史学习低效化问题。同时,教师还可借助导学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中来,让学生翻身做主人,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

2.导学案可增强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导学案本身具备“导思”的教育功能,它的意思就是指导学生展开思考。教师在灵活地运用导学案展开历史教学活动时,可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处于活跃的学习状态,对课堂中碎片化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感知、理解,使其更有效地掌握历史知识。尤其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很多学生都很少调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展开历史学习,认为只需要识记历史知识即可,使其历史思维能力比较薄弱。

在这种情况下,导学案的导思功能会发挥很重要的作用,要求教师注重从增强学生思维这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展开独立的思考,掌握历史知识学习的新技巧,让学生不再只是单纯地识记理论知识,而是学会发挥思维能力,对历史知识展开探究学习,有利于学生挖掘更深层的历史知识,让学生的学习效果更上一层楼。

3.导学案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教师在导学案教学中,不仅会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还会为学生提供一些合作学习的机会。而导学案中蕴含了适合学生展开合作探究学习的内容,教师可抓住时机,指导学生围绕合作性的学习内容,展开相互讨论与交流,对历史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加强了自己的思考深度,还能使其通过探究学习,增强自己的合作意识,提升自身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而且对于历史教学而言,合作探究学习活动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点燃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使其获得更佳的历史学习效果。

三、初中历史课堂中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实践运用

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应该将导学案贯穿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包括课前、课中以及课后等教学环节。历史教师在推进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建构与运用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依托翻转课堂,制定课前预习导学案

课前预习是学生应该经历的学习过程,并且在预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新课的知识。对于初中生缺乏课前预习意识和预习习惯的问题,历史教师应加大这一环节的教学力度,在备课时围绕课前预习的教育目的,为学生制定科学的导学案,让学生在导学案的指引下自主展开课前预习。而“翻转课堂+导学案”是当前比较新型的课前预习指导方法,强调了教师要在翻转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制定能够指导学生主动展开课前预习的导学案[3]。

以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一课为例,教师在制作导学案时,所蕴含的内容可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学习目标。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起因、过程与结果;了解三国鼎立这一局面是如何形成的;了解曹操一胜一败的具体原因;了解在三国鼎立这一历史期间,曹操、诸葛亮等著名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的具体影响。第二,学习内容。掌握三国鼎立这一局面形成前后的五个历史时间;掌握这一历史时期的两大战役,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具体的场景;对主要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历史成就、人物命运等进行分析;解读“三国鼎立”的历史意义。第三,学习流程。整理史实资料→明确历史时间线→梳理具体历史知识→建立历史知识脉络→提出学习疑问→分析历史问题→系统掌握历史知识。

在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师可将这一导学案插入教学课件,在新课开展之前,引导学生观看教学课件的导学案内容,然后根据导学案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流程等展开自主的预习。学生在导学案引领下展开自主预习时,不仅能够明确自己在新课中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还能遵循规范化的学习流程,逐步掌握新课的重要知识点,这可起到优化学生学习方式、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等方面的作用,值得教师依托翻转课堂,制定导学案,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过程给予科学的指导。

在学生自主预习之后,教师还需在导学案中设计课前自测的内容,让学生对自己预习的成效进行自主检测。检测的内容可以包括历史课中的概念知识、史实知识,让学生在上新课之前夯实自己的历史知识基础,使其在课堂上展开历史学习时,更加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甚至获得超越预期的学习效果。

2.根据导学案,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活动

2.1 根据导学案,优化课前导入教学。课前导入教学的目的在于导入新课,让学生受到新课内容的吸引,产生学习兴趣或者探究欲望,主动走进新课的教学情境中,展开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而且为了提高课前导入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根据导学案来确定课前导入的具体内容[4]。对于《三国鼎立》这节课,教师在制定导学案时,可设置“播放影视片段,再现历史”的教学内容。教师可将这部分内容融入课前导入教学环节,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放映《三国演义》的影视片段,让学生在观看影视视频时,走进生动的历史情境之中。

教师可抓住时机,真正导入新课:“从影视片段中,你们知道‘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吗?这里的‘三国’究竟是指哪三国呢?根据你们对《三国演义》的了解,你们知道‘三国鼎立’这个局面是怎么形成的吗?”初中学生普遍都知晓《三国演义》这部名著,也或多或少地了解过一些《三国演义》的剧情。教师从历史的角度,激活学生的认知经验,可以让学生根据已知的信息,对新课内容进行初步的探究学习。

而且教师已经通过课前预习指导,初步夯实了学生的知识基础,此时学生基本能够快速组织语言,流利地回答上述问题。于是教师可继续将学生带进课本,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中的历史教材内容,划出自己在课前预习时重点学习的知识内容,然后辅助课本中的其他信息,进一步将这些重点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在脑海里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场景,在脑海里再现这个特殊历史时期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

2.2 根据导学案,增设自主学习空间。教师应在课堂上适当地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使其根据导学案的内容展开高效的自主学习。教师可先让学生对教材中提及的两次战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建立对比性的表格。这个表格的项目内容可包括战役名称、发生背景、发生时间、交战双方、兵力情况、最终结果、胜方战术、败方致因、历史影响等。学生可从教材内容中获取这些方面的材料,然后通过归纳与比较的方法,归纳相关知识点,填入表格之中。这个表格的内容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识记相关知识点,降低他们对历史知识的遗忘率。

2.3 根据导学案,加强学生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是学生学好知识的一个重要方法,强调了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与合作伙伴展开相互交流,共同探究问题的答案。在历史课堂中,教师亟须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来推进导学案的运用,并激活历史教学的发展活力,让学生能够在活跃的教学氛围下展开主动学习,自觉从课堂中获取自己需要的历史知识。

教师可在导学案中为学生设计一些适合展开合作探究学习的课题,比如“两次战役不同结果分析”“三国时期各历史人物性格分析”“三国鼎立带来的影响”等。学生可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深度挖掘这些课题相关的历史材料,然后共同分析历史材料,从不同方面来解读这些历史知识,让学生能够对历史知识产生更深刻的印象,对整节课的历史知识进行系统的掌握。

3.根据导学案,合理设计历史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设计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巩固新课知识,并展开适当的拓展学习,建立一个更健全的知识结构。尤其是对于历史学科而言,每节课涉及的知识内容都比较多,学生难以依靠单纯的识记方式来积累历史知识,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持续性的教学指导来增强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教师可选择将导学案与课后作业设计相结合,让学生的课后作业内容不再碎片化,而是能够遵循一定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流程,展开课后巩固学习,高质量完成课后作业[5]。

在导学案中,教师可设计以下几个作业内容。第一,知战役。全面梳理“三国鼎立”的战役知识,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战役场景。第二,知人物。罗列出“三国鼎立”相关的历史人物,从人物经历、人物性格、人物成就等方面来剖析历史人物。第三,知文化。从历史文化角度,了解“三国”相关的名胜古迹,通过扮演导游的角色,讲述自己所知的历史文化。第四,谈感悟。阅读《三国演义》中关于“三国鼎立”的文学作品内容,结合相应的史实,写一篇读后感。

学生围绕这些导学案中的作业内容展开课后学习时,可全面掌握新课的知识,提高自身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导学案教学模式是初中历史教师改进自身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历史学习效果的先进性教学模式。在长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导学案来指导学生展开课前预习,并优化课中教学方法和课后作业设计方法,让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改进自己的历史学习方式,转变自己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态度,学会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的历史学习成效。

猜你喜欢
课前预习学案历史
乡愁导学案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
新历史
“比例尺(一)”导学案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