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医学关于周围性面瘫治疗手段的研究

2022-12-07 08:30刘元元张彦彦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2年27期
关键词:针法面瘫急性期

刘元元,张彦彦

(联勤保障部队三亚康复疗养中心,海南 三亚 572000)

0 引言

面瘫[1],以患侧面部肌肉瘫痪为主要特征,常有患侧眼睑不能闭合、口歪、额纹消失、舌感觉不良等表现。我们常说的周围性面瘫是与中枢性面瘫进行区别,不同之处是损伤位置,周围性面瘫为面神经受损。2016年流调显示[2]面瘫发病人数逐年增多。面瘫治愈率较高,有超85%患者预后良好,但恢复差的患者会有“鳄鱼泪”现象、伴面部表情不自然等,有碍个人心理健康发展[3]。通过临床观察以及文献检索,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方面,西医[4]多选用类固醇激素、阿昔洛韦等药物治疗,中医[5]方面治疗项目较西医多,但未形成规范,文章通过整理知网录入的文章,汇集各家所长,供临床医生参考。

1 理论基础

1.1 分型论治

分型的标准即为最基本的按病因分型。根据《针灸大成》等文献记载,先辈医师认为风、寒袭络为第一病因,热邪、痰邪次之,最后是气虚血瘀[6]。

1.2 分期论治

按照病程长短分期治疗的方法由来已久,但是在具体分期的时间节点上,各位医家观点不一。李菊莲等[7]将面瘫为3期,即急性期(1-7日)、恢复期(8-30日)和后遗症期(>30日)。何兴伟[8]将面瘫分为4期,其急性期和恢复期总时间跨度为60天,恢复期后为四个月的难治期,超过这个时间的为后遗症期。它们的共同点是急性期重用风穴,以祛风穴位为主,如风池、太冲等;恢复期益气活血,何教授难治期主养血柔筋,后遗症期则是为防止过度刺激以及长期针刺导致患者疲劳,按“中病即止”古训辅以中药、穴位埋线疗法等。

1.3 三因四法

三因四法[9]是李传岐教授提出的风、热、虚三种因素导致面瘫发病,而治疗则需要疏风、清热、补虚、通络四种方法,前三种方法治本,以通络法治标。起病初期惯用疏风法、清热法,后期常用补法,以缓解中气不足、气血亏虚。通络需延续病程始终。

1.4 六气理论

六气理论[10]源于中医运气理论,“六气”是指风、热、火、湿、燥、寒六种自然气候,四季变换为六化,六化常则春发夏种、秋收冬藏,六气异则疾病起,六气转变为“六淫”之邪。

1.5 瑶医“盈亏平衡”理论

“盈亏平衡”[11]是瑶医学中的重要核心理论,盈亏包括寒热、表里、虚实等各个方面,其认为病变机理是体内盈亏失衡、正气亏虚,外部寒淫侵袭,属瑶医“风病”范畴,需以“风亏打盈”施治。

1.6 “一气周流”理论

“一气周流”由清代医家黄元御提出,认为人体以一气周流变化于五行之间,五行相生相克皆源自周身气流。三亚市中医院张晓阳教授基于此创立“左升右降”针法调节气血阴阳平衡、扶正与祛邪并治,在治疗迁延不愈的周围性面瘫中疗效显著[12]。

1.7 “督脉入络脑”学说

“督脉入络脑”源于《素问》,其以“督脉按经循行并入脑髓,统五脏、经六腑、通筋脉”立说。河南赵俐黎[13]教授延此纵深研究,取百会、风府等督脉要穴、联合中药,在临床应用中取得立竿见影之效。

1.8 “引血上行”理论

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马界主任在治疗中创新性发展“引血上行”新思路[14],他认为颈部夹脊穴受到刺激可以调场气血,进而引血上行,达到儒养面部瘫痪肌肉的效果。

1.9 “针药异效互补”理论

根据中国中医科学院针韩彬主任提出“针药异效互补”理论[15],应辨明病因、表里同治,恰当选择针灸、中药或其他治疗手法的使用时机,以最大效率的保证治疗效果、节省患者的时间和经济成本。

2 治疗方法

2.1 针法

①普通针刺法:单纯普通针刺法用于周围性面瘫治疗的报道较少,多使用针刺联合红外线、中药等,单纯针刺往往作为实验对照组,何帅[16]等研究显示22例普通针刺的有效率为77.23%。②电针法:电针惯用于恢复期治疗,张洋[17]治疗40例电针联合西药效果达90%。③温针法:温针法属于针法和灸法的结合,袁冬青[18]以温针灸治疗45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有效率高达97.78%。④浮针:浮针在针刺部位选择、针刺方向方法以及留针时间等方面与普通针刺都有区别,研究显示[19]治疗2个月以上可获得较好的效果。⑤眼针:眼针是由彭静山教授研发,赵言[20]使用改良后的“八区八穴”取穴法对眼针疗效的提升有质的飞跃。⑥揿针:冯鑫鑫等[21]采用揿针治疗40例急性期总有效率为92.5%。⑦火针:林少霞[22]用其治疗缠绵不愈的顽固面瘫,安全有效。⑧腹针:腹针疗法的理论根基是神阙布气学说,针刺脐周穴位调周身气血。何丽娟[23]应用针灸并腹针治疗有效率可达94.28%。⑨梅花针:梅花针叩刺[24]有两方面意义,一是以疼痛刺激神经敏感度,二是放出淤血。

2.2 灸法

《灵枢·经脉篇》有云“陷下则灸之”,面瘫难治期有反应缓慢、面肌下垂的症状,故灸法在临床治疗中使用广泛,多与其他治疗手段配合使用。①普通灸:即普通艾条,在固定部位施灸20-30min,针刺联合使用疗效优于单独针刺[25]。②雷火灸:冯艳[26]将其用于风寒型面瘫,效果奇佳。③麦粒灸:于欣[27]利用麦粒灸联合揿针疗效达93.33%。④隔物灸:常用隔姜、隔附子,也有隔药物(如牵正散)的报道[28]。⑤热敏灸:也叫热敏灸悬灸,全称“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由江西中医药大学陈日新教授首创,其特点是灸量要达到个体化饱和热敏程度,进而达到治疗作用的目的。⑥苇管灸:又称温管灸、管灸,早在《千金要方》中就有其治疗口歪的记载,熊中豪[29]等46例观察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出23.21%。

2.3 中药治疗

①口服方剂:常用牵正散加减、桃红四物汤加减、大秦艽汤、祛风活血方等。②中药熏蒸: 刘莉莉[30]研究显示中药熏蒸颜面部瘫痪部位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省人体免疫能力。③中药外敷:用肿意散[31]外敷,大大缩短疼痛和初期肿胀持续时间。

2.4 其他

①耳穴疗法:河南省中医院王育勤教授遵从“从痹论治”思路应用耳穴贴压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取得优异成效[32]。②放血疗法:周文婷[33]认为最佳放血量为5mL左右。③中医推拿:或称穴位按摩[34],能达到被动刺激瘫痪部位的作用。④穴位埋线:应用于恢复期或后遗症期的治疗,减少针刺的疼痛以及疲劳感,延长穴位刺激时长。⑤针刀治疗:研究显示[35]针刀应用的总有效率高达96.67%。⑥刮痧:指耳部全息刮痧[36],后期使用可促进身体功能恢复,是无痛有效的治疗手段。

3 小结

各医家关于面瘫治疗有很多创新理论,但究其缘由是要针对病因治疗,因此,对病因的辨证把握最为关键,对产生症状变内外因的正确分析是快速治愈疾病、防止迁延不愈的根本。本病考验医生对疾病进程变化的敏锐感知,疾病分期要注意个体差异,及时更改处方。至于种类繁多的治疗手法,多有功效的重叠,文中列举绝大多数研究表明治疗方法联合应用的效果优于单一使用,但诸位治疗中切勿贪多,能够达到互补促进治疗效用即可。

猜你喜欢
针法面瘫急性期
中医体质在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干预中疗效的影响分析
董氏奇穴动气针法治疗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肿胀的疗效观察
揿针穴位埋针法在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便秘中的干预价值
手指飞舞 编出玲珑花边
中医针灸推拿与中药联用治疗面瘫的临床分析
周围性面瘫应用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的效果评价
壮医药线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对柔红霉素药物急性期心肌损伤的相关性
针灸联合面部推拿治疗面瘫效果好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