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肾-督脉轴理论初探及临床应用

2022-12-08 05:07冯东山陈翠兰陶京瑞顿玲露卢昌均周哲屹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2年29期
关键词:循行肾精督脉

冯东山,陈翠兰,陶京瑞,顿玲露,卢昌均,周哲屹*

(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45002;2.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脑病科,广西 柳州 54500)

1 理论源流

《难经·二十八难》有云:“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是目前已知最早的脑-肾-督脉三者一体观念。《素问·骨空论》中亦载:“督脉者……少阴上股内廉贯脊属肾……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则对脑-肾-督脉轴在体内的循行分布与经络之间的联系做出了更详细的解释。清代《石室秘录》谓:“背脊骨痛乃肾水衰耗,不能上润于脑……”说明了脊髓与脑肾之间在病理关系上密切相关。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言“脊痛,督脉病也……宜补肾……年老佝偻皆督脉虚而精髓不足之故。”则将脑-肾-督脉理论运用到了临床治疗。后世医家亦将脑-肾-督脉轴视为一个整体,认为脑、肾、督脉之间相互联系互相影响,而督脉上通于脑下达于肾,故而将督脉认为是脑肾联系的桥梁。

2 现代医学与中医对脊髓的认识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脊髓位于椎管内呈微扁圆柱体,上端连延髓,末端止于尾骨处,而督脉的长强穴正好定位在尾骨[1]。脊髓本身包含了许多肌肉和腺体以及内脏反射的初级中枢,大脑可通过脊髓的下行纤维束支配和调整脊髓神经元的活动使脊髓能够与高级中枢产生密切联系。中医则认为“诸髓者皆属于脑”,“脑为髓海”,是从脑髓功能、脊髓的神经功能以及脑脊液循环功能等在内的整体功能上去认识脊髓的生理病理关系,中医根据部位的不同,认为髓聚于脊柱则为脊髓,聚于脑则为脑髓,两者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同时又相互区别彼此。

3 督脉循行路线与脊柱(髓)关系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载“椎也,……督脉之所循也,说明督脉位于人体后正中线”[2]。《素问·骨空论》云:督脉贯脊属肾……最终入属于脑。”何桢[3]等认为督脉“贯脊属肾”一指督脉别走于足太阳经,并贯通于脊柱内,脊柱是督脉循行的主干道;二指督脉是从属于先天精气所生、所舍的肾,“督脉贯脊”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对人体脊柱健康十分重要。贾耿[4]发现督脉一些最重要经脉的解剖位置和功能与脑脊中枢神经的解剖位置和功能基本相同,督脉与皮质脊髓束、皮质脑干束及足太阳与交感干亦密切相关。另有学者认为督脉与脊髓异名而同类,督脉与脊髓共行于脊柱骨(椎管)内,脊髓是督脉的依附也是督脉循行的载体,两者在走向和分布上相依且在功能上互用[5]。周红海[6]等发现督脉和脊髓在空间位置相互交集,生理功能相互联络,病理关系相互交错,以督脉为主配合它法治疗脊柱(髓)相关疾病可以取得较好治疗效果。由此可以认为脊柱(髓)疾病是督脉病变的一部分,而督脉的相关病症也主要归结于脊柱(髓)功能紊乱[7-8]。

4 肾与脑的联系

4.1 肾精是脑的物质基础

中医学认为脑是由人体之精气所化生和填充,是人体髓海和元神之府。肾和脑的联系主要是通过精与髓所关联的。肾藏精,如《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肾主蛰……精之处也。”;精生髓,如《灵枢·经脉》云:“精成而脑髓生。”;髓聚于脑,如《素问·藏生成篇》云:“诸髓者,皆属于脑”;《内经精义》亦指出“事物之所以不忘……益肾生精化为髓而藏之于脑中。”可见肾化精生髓的功能需要依赖于命门之火的温煦,精与髓才能够沿督脉上输而充于脑,而肾则是通过精与髓和脑产生关联。脑髓的产生和肾精密不可分,“肾不化生,则髓无以满”可知肾精是脑主神志功能发挥正常的重要的物质基础,故肾精充沛,大脑得到充足的濡养滋润才能更好地对机体的高级中枢以及机体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进行调节和支配。肾脑之间在结构,生理以及病理上亦相互影响且彼此相关联。唐荣川[9]亦有云:“肾系贯脊……上循入脑,而为脑髓。”说明脊(柱)是精髓实现上下升降的通路,肾精化髓沿着脊柱上通于脑,脑髓由肾精所化,并受肾中精气的濡养润泽,故肾精的盛衰与否直接或间接地对脑髓的盈亏产生重要的影响。肾精足则髓亦足,肾中阳气强健,肾精充盈则脑亦发育健旺,脑主神明的作用才能发挥[10-11]。督脉的走向循行关联了肾与脑,肾与脑在里通过肾之精和髓相互联系;在表则通过督脉与膀胱经相互沟通。脉络通畅,气机旺盛则肾脑得济,精神振奋、行动灵活自如;若脉络瘀阻、气机衰败则肾脑失济,精神萎靡、行动迟缓受限。由此可知督脉、足少阴肾经及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络系统亦为肾、脑联络的通道和桥梁,使肾与脑密切联系,交感互藏,发挥机体正常功能[12]。

4.2 肾-脑升降互济

人之髓由肾精所化,并依赖精、液补养润泽脑髓,脑髓充盈则神机运转正常[13]。正如陈士铎[14]言“肾气上通于脑,而脑气下达于肾。上下相殊,气实相通。”肾气的气化推动作用可资助肾精化髓,髓则循督脉贯脊上行,至脑则汇聚为脑髓。肾是五脏六腑之本,元阴元阳之脏,肾中阴水通过督脉上滋脑髓,使肾脑上下相济,进而调控和影响全身生理活动;脑居最高位为“诸阳之会”对肾的代谢水液、气化具有升提和固摄的作用,这即是肾脑既济的生理特点。故肾精充盛则脑髓亦充足神识亦清楚,全身的水液代谢正常,正气充实而不易感邪。若肾中精气长期亏虚,则易致督脉亏虚进而髓海不充,机体阳气失于布化,阴精不能荣营,水液运化失调,继则易感外邪入侵,百病丛生,诸如中风、痴呆等病症。脑之功能障碍,则升提与固摄之功能减弱,亦可致机体肾之气化功能下降,从而出现膀胱失约,大便失固等症状,这也从病理角度解释了肾精与脑髓之间升降既济的重要性[15]。

5 脑与督脉的联系

自古以来中医文献中就有督脉“入属于脑”“头为诸阳之会”等记载。如《脉经·平奇经八脉病》曾云:督脉为病,“大人巅疾,小儿风痫疾。”可直观地从循行分布上看出督脉与脑密切相关,督脉最终归属于脑,且两者在临床上同样具有密切的关系。郑湘宜[16]等通过查阅文献、现代临床以及实验研究进一步印证督脉相关腧穴在循行路线、生理病理功能等方面均与脑部相关疾病、脑神经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针对脑部的一些疾病,针刺百会、人中、神庭、大椎等督脉上的穴位往往能取得较好治疗效果。梁莉[17]等亦认为督脉上通于脑,内联脏腑,外络经脉,通过治“督”可通髓达脑,改善因脑损伤导致的诸多障碍。人体督脉的循行方向与足太阳经的循行方向多有重叠,人体五脏之气和六腑之气共同汇聚于足太阳经背俞穴,督脉可通过对足太阳经背腧穴的支配与调节从而实现与五脏六腑之气相通,并加强联系。任脉是人体“阴脉之海”可直接或间接统领诸一身的“阴经”。督脉通髓达脑与任脉相接,可见,脑受督脉濡养并可通过督脉进一步与全身的脏腑气血经脉发生密切联系。

6 脑-肾-督脉轴理论的现代临床应用

脑-肾-督脉轴理论将督脉看作沟通脑与肾的桥梁,并且将心、膀胱经与夹脊穴的内容囊括于内,因此在临床上用途广泛,尤其在脊柱科、神经科的应用更广,并取得了较明显的治疗效果。谭明生[18]提出脊柱相关疾病应“从督论治”,是进一步对脑-肾-督脉轴理论的理解和运用。闵友江[19]等认为脊髓损伤的病因病机复杂但总归与督脉瘀阻气血不通密切相关,因此在脊髓损伤的治疗上采取“三通针法”以疏通督脉经气、通肠畅腑、通调膀胱。谭明生和禚汉杰等[20-21]采用经寰枕间隙置入球囊导管加压的方法,首次建立了可调控的标准化督脉瘀阻型上颈脊髓损伤动物模型,这是对“督脉贯脊”理论结合现代临床实际的一次成功运用。潘立强[22]将原发性帕金森(parkinson’sdisease,PD) 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予西药治疗) 和治疗组(予补肾活血中药+西药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7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76. 32%)(P<0.05),且治疗组PD 患者在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D患者。石云等[23]将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 运用Bobath 疗法和Vojta 疗法治疗)、埋线组(康复训练+督脉穴位埋线)。治疗后,2 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提高,患儿腘窝角、内收角以及足背屈角的关节角度均较治疗前增大,且埋线组上述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在脑-肾-督脉轴理论指导下的督脉穴位埋线能有效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临床症状并有益于促进患儿的恢复。银楠楠[24]认为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患者多因督脉瘀阻、肾精匮乏,脑髓失养、神明失用所致,故临床上可予通窍活血汤联合提督调神针法治疗VaD 患者,与对照组相比,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测评得分,同时有效降低了患者的中医证候表现(P均<0.05)。常雪利[25]等予(常规治疗方案+通督调神针法)治疗30 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治疗后通督调神组患者血清皮质醇(Cor)、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NIHSS)以及术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均较常规治疗组降低;通督调神组患者总体健康评分较常规治疗组升高,且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66.67%)(P均<0.05)。基于脑-肾-督脉轴理论创立的通督调神针法可降低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Cor、IL-2、IL-6 水平,抑制应激反应,并可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以及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疗效确切。李岩[26]等认为脑小血管病的病机复杂但总由“肾亏-督虚-脑空”所引起,中医在临床上防治脑小血管病的应以温补肾阳以及通调督阳两者为主,以激发督脉中的阳气和脑中阳气,使肾、督脉、脑三者阳气充沛,脑髓得以充盈,疾病才能向愈。

7 总结和展望

脑- 肾- 督脉轴理论来源于中医传统理论,也是对中医传统理论的一次升华和总结,该理论在指导现代临床相关疾病时仍具有实用性和科学性。脑-肾-督脉轴理论及其内涵的构建和阐释,有助于扩展脑病、肾病、脊柱(髓)损伤等病症在临床治疗方面的思维与方法。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正确把握中医“脑-肾-督脉轴”的系统理论,可为临床诸多方面的疾病提供直接的理论指导,并能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恢复患者健康,减轻治疗副作用。值得我们思考的是,目前在脑-肾-督脉轴理论指导下的临床样本含量仍然较少,且治疗前后的疗效评价尚未有统一标准,参考价值较低。另外一方面,一些在脑-肾-督脉轴理论指导下的研究设计双盲或单盲对照不足,导致实验的科学性以及规范性不够明确。故在未来我们仍需要继续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适当的扩充临床样本含量,进行关于脑-肾-督脉轴及其关联的心、夹脊穴与膀胱经相互联系的作用机制研究,并完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同时还需完善双盲或单盲对照实验,让在脑-肾-督脉轴理论指导下的临床实验设计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

猜你喜欢
循行肾精督脉
鲍远程从督脉论治脊柱疼痛经验
中正平和是养生的根本
穆志明:“产品+服务”提升生活品质
马王堆导引术循经导引基本规律与特征初探
春天哪来这么多怪病?
最方便的健身
督脉循行考
立脑为脏的可行性分析
中医补肾与养生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