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播“中和韶乐”文化的意义

2022-12-08 15:59
戏剧之家 2022年32期
关键词:雅乐礼乐古人

刘 祎

(北京市天坛公园管理处 北京 100039)

一、什么是中和韶乐

在天坛的西南方位,有一片建筑群,这里自明朝初年开始至清朝末期,一直用来培养乐舞生,这个场所叫作“神乐署”,由这些乐舞生演奏的音乐叫作“中和韶乐”。“中和韶乐”这四个字听起来有些陌生,但它却曾经与古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它是由已经传承了近三千年的雅乐演变而来。

雅乐最初是远古先民的一种基本的艺术活动,表现了氏族部落图腾崇拜、祭祀典礼、农耕狩猎、部落战争、生息繁衍等社会生活。商周时期,经过宫廷乐师的整理,雅乐成为宫廷雅乐。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将其更名为“中和韶乐”。在明清两朝,“中和韶乐”是祭祀、朝贺、宴飨的专用音乐。

“中和”一词被历代儒生视为儒家道德修养的最高准则,而“韶”是美好的意思。《论语》中就有“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的记载,意思是说: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演奏后大为赞叹,评价它是尽善又尽美的音乐。因此,“中和韶乐”是最完美、最和谐、最符合儒家伦理道德的音乐,更是被古人视为神乐和敬天法祖的圣乐。

二、中和韶乐是封建迷信和阳春白雪

中国的封建社会从公元前221 年开始到1912 年清帝退位结束,前后持续了近两千年,与其一同存在的是封建迷信思想与严苛的封建等级制度。下文将分别从以上两点论述中和韶乐在封建迷信思想与封建等级制度中所体现的形式。

(一)封建迷信——中和韶乐的外衣

说到迷信,我们往往想到古代那些疯疯癫癫的巫师们,或者乡下信口胡诌的半仙儿,或者是老辈儿人常挂在嘴边的各种各样可笑的禁忌。在科学上,对于封建迷信一词的定义是“民间臆想出来的信仰与思想,如相信神仙鬼怪等的虚构设定,或盲目地信仰和崇拜某种人物或说法。”

1.祭祀

以距离我们最近的封建王朝——清王朝为例。清代的祭祀分为大祀、中祀、群祀三种规模,大祀如祭天、祭地,中祀如祭日、祭月,而群祀则指祭名山名川、群庙群祠,中和韶乐主要用在大祀和中祀活动中。祭天是诸多祭祀活动中最为隆重的,在举行祭天大典的时候,会有中和韶乐伴随。祭天中,皇帝行的是三跪九叩大礼,乐队演奏的是一字一音的韶乐,这也是古人对“大乐必易,大礼必简”最完美的诠释,古人也用这种方式表达对上天的崇敬。在祭祀时,颂读柷文以赞美皇天上帝的恩德,还要用最庄重、高雅的音乐再次感谢皇天上帝对子民的恩惠。

2.朝贺与宴飨

中国宫廷音乐有仪式性音乐和娱乐性音乐,按照使用功能,又分为外朝音乐和内廷音乐,宫廷音乐主要在皇家祭祀、庆典、宴会等不同场合或仪式上使用。《海宇升平日》和《玉殿云开》都是宫廷中的丹陛清乐,为礼仪性音乐。在清代,每当举行重大朝会活动,大臣向皇帝进茶、进酒之时,宫中就会演奏这两首乐曲。演奏时,乐队设在太和门东侧,空灵优雅的音乐悠然飘荡至太和殿,伴随着朝会仪式的进行,为皇帝和大臣们表现普天欢庆、海内升平的吉祥景象。在清代的元旦,也就是大年初一,皇帝会在太和殿举行盛大的朝会仪式,其间就会用到庆隆舞。乐曲欢腾热烈、简单明快,体现了早期满族音乐的原始性,而节、拍板等乐器的依次演奏,丰富了音乐的层次,让在场的王公大臣们一同感受欢乐、热闹的节日气氛。清代宫廷音乐是中华五千年音乐文化的延续,它既有汉族文化的特点,又融入了满、蒙等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呈现出一派满汉合璧、多民族融合的和谐氛围。

(二)阳春白雪——中和韶乐的帽子

以中和韶乐的舞蹈为例,其舞蹈分为文舞和武舞,文舞生和武舞生各64人,站成8行8列,动作整齐划一,这种舞蹈称为“八佾舞”,以八人为一列称为“一佾”,而8 行8 列就叫作“八佾”。对于“八佾”这个词我们或许会觉得陌生,但说起一个典故,可能会有助于我们的理解。孔子有一句话叫作:“是可忍,孰不可忍?”大意是说,他在大臣的家中看到了八佾舞,说道:“这样的事情都能忍了,还有什么不能忍的?”孔子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按照礼法规定,八佾舞只能由天子使用,诸侯要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所以,在大臣家中跳八佾舞就等于逾制了,是不符合礼法规定的。

三、中和韶乐是华夏正声,是教化的准则

(一)中和韶乐八音俱全,是最正统的音乐

中和韶乐具备八音,因为古人认为,只有八音俱全才能称为最正统的音乐,因此,中和韶乐又有“八音乐”之称。那么,什么是八音乐呢?八音乐就是用由八种不同的材料制成的乐器演奏的音乐,分别是金类乐器 钟、编钟;石类乐器特磬、编磬;丝类乐器琴、瑟;竹类乐器笛、篪、箫、排箫;土类乐器埙;匏类乐器笙;木类乐器 和 ;革类乐器建鼓和搏拊等共计十六种。在封建社会,钟与磬不仅以乐器的身份出现,同时,它还是统治阶级地位、权力和等级的象征,常与鼎并提,称为“彝器”“重器”。鼓在古代多用于军事,它不仅可以大壮军威、驱逐猛兽,还可以用于报时和报警。在祭祀和乐舞中,鼓也有广泛应用,古人常把鼓的演奏作为一项最隆重的礼仪。因此,鼓成为历代雅乐中形制种类最多的乐器。埙是最早用于宫廷雅乐的乐器之一。《诗经·小雅·何人斯》中“伯氏吹埙,仲氏吹 ”的说法表明,篪与埙的合奏关系犹如兄弟之间的情谊。早在原始社会,已有用芦苇编制的苇 。相传,虞舜时期有名为“箫韶”的乐舞,其中的箫即为原始排箫。笙的起源相当久远,古代文献中有“随作笙”和女娲氏作笙的传说,甲骨文中的“和”字即是吹笙的象形字。古琴被称为“八音之首”,蕴含深厚的音乐文化内涵,它是最符合封建社会的“中和”思想的乐器,也是传统乐器中最有特色、最能体现“中和”之美的乐器。瑟,又称“洒”。《诗经》中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妻子好合,如鼓琴瑟”的描述,可见,琴瑟二器密不可分。瑟在古代被用于宴飨礼仪和祭祀活动中的歌唱伴奏,魏、晋、南北朝时,瑟被用于伴奏,与歌相和。

中和韶乐所用到的都是中国古乐器,这些乐器大多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音质优美圆润、温文尔雅,每一件乐器都蕴含着丰富的音乐文化,表达了古人对大自然的质朴的崇拜。

(二)中和韶乐“金声玉振”的演奏方法条理清晰,有始有终

中和韶乐在乐队规制、乐器使用、人员数量和演奏方法上都有着严格的规定,特别是在演奏方法上,中和韶乐将“金声玉振”视为敬天法祖的律令。

“金声”指演奏金属类乐器钟发出的声音;而“玉振”指的是演奏玉石类乐器磬发出的声音。“金声玉振”这四个字是古人对中和韶乐的音乐特点的最重要的定义。在演奏中和韶乐的十六种乐器里,钟和磬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金声”和“玉振”的演奏方法更是贯穿了奏乐的全过程。在乐曲开始之前,要先敲钟确定基本音调,表示音乐正式开始,然后其他乐器再一起演奏;全部乐曲结束后,再敲一下特磬,表示音乐正式结束。以钟宣声、以磬收韵,有始有终、条理清晰,奏出庄重、优雅、和谐的乐曲。

其实,“金声玉振”这四个字出自《孟子·万章》中的记载,“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这句话本来是孟子赞美孔子的,他认为孔子德才兼备,知识渊博,集古圣先贤的美德于一身,他的德行就如同奏乐的全过程,有始有终,条理清晰,自始至终都完美无缺,达到了最高的境界。为此,后人把曲阜孔庙门前的第一座石坊命名为金声玉振坊。古人“金声玉振”的境界与我们今天的“和谐”理念不谋而合,我们仿佛与先人产生了共鸣。“金声玉振”的庄重、和谐与优雅,正是当今社会所倡导的和谐之音。

(三)中和韶乐将礼、乐、歌、舞融为一体

在周朝时期中国就形成了将礼、乐、歌、舞融为一体的礼乐规制,以后的历朝历代都沿用这一规制,以展示天之尊崇和礼仪之邦的国家威严。中和韶乐有乐有词,音乐中正平和,歌词典雅纯正,歌词也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美华丽的歌词准确地表达着音乐的内容,表现了人们对上天的无限崇敬和赞美。我们可以想象这一场景,冬至日这天的凌晨4:15,皇帝率领王公大臣浩浩荡荡地来到圜丘台上,满怀着尊崇开始隆重的祭天大典。皇帝身后就是由207 名乐舞生组成的中和韶乐乐队,79 名乐生一歌一字、一字一音地奏起悠扬庄重的祭天乐曲。128 名舞生手执羽、和干、戚,随着钟声翩翩起舞、进退有序,他们用这种最简单的方式发出整齐划一的声音,表达人们对天神的歌颂与崇敬。

四、传播中和韶乐的意义

(一)让更多人认识中和韶乐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随着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的灭亡,封建制度随之消亡。祭天大典早已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各种繁复的礼仪制度也随着封建社会的结束走到了尽头。但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确在我国历史上客观存在过,并且,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行为等起到过潜在的影响作用。像祭天大典这样具有严肃精神的严肃音乐、严肃礼仪永远不会过时、消失,因为,这种严肃的精神永远都会鼓舞人们积极向上。传承中华礼乐文化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在感恩祖先为我们留下这一宝贵财富的同时,也要将其继承和传播出去,让雅乐之音传遍世界。

(二)中和韶乐是古代礼乐文明的结晶

中和韶乐在古代的主要作用是祭祀,但是它的本质却是音乐。我们传播的是它的音乐本质,是古代先民对音乐表现的一种科学研究。作为礼乐之首的中和韶乐,其乐器数量、乐队规模成为社会等级的标志,八音乐器的使用更是严格遵守着乐制与规范,用来区分人们心中的神圣与凡俗。而它的舞蹈则有固定的规矩与程式,它的歌词更是承载着历朝历代的君主对国计民生的责任与期盼,表达着人间的敬畏与操守。古人之所以把乐舞作为礼制的重要内容,是因为他们认为“礼”与“乐”是密不可分的,《礼记·乐记》对此作了深刻的阐述:“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乐由天作,礼以地制”“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意思是说,通行于天下的“乐”有自然的和谐,通行于天下的“礼”有自然的节限。能和谐,所以万物各遂其性而生长;有节限,所以人们祭祀天地。出于对礼乐的这一认识,自孔子始,历代儒家均奉周代“雅乐”为乐舞的典范,认为它的音乐中正平和,歌词典雅纯正。由此看来,在孔子眼里,礼乐应是融为一体的,没有脱离礼的乐,亦没有脱离乐的礼,礼乐相辅相成、和谐圆融。

(三)传承中和韶乐是传承中国礼仪的一种形式

中和韶乐乐生使用音调平稳、平和的乐器,如笛、笙、埙、琴、瑟等演奏主旋律,声调婉转圆润、平缓舒畅;使用音色鲜明的乐器,如钟、磬、建鼓、搏拊等伴奏,使得整体演奏效果隆重、平稳。这种配器方式既充分发挥了八音乐器的音响特点,又不致使某种乐器的音色过于突出,远远地听起来八音和谐、中正平和,充分体现了古人“齐庄中正,足以有敬”的敬神理念。“尽美矣,又尽善也”,这是孔子给予中和韶乐最高的评价。随着封建社会的结束,帝王将相退出历史舞台,中和韶乐作为封建国家礼仪制度特有的表现方式,其功能性价值已经消失殆尽。但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一历史文化现象时,就会发现它具备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出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思想、思维方式、想象力、创造力,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继承与珍惜的文化遗产。

五、结论

从其诞生的那一天起,中和韶乐就不仅仅是美之声,更是善之声、德之声,它以单纯和唯美的形式营造出古人心目中最雅的音乐意境。中和韶乐是真正的中国的声音,反映了古老的中华礼乐文化。这古老的音乐从未老去,金声玉振、琴瑟和鸣、埙篪合奏已经成为代表中华几千年文明的文化符号,体现着古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表现出独特的风采和神韵。

传承雅乐,延续华夏正声。

传播雅乐,我们责无旁贷。

猜你喜欢
雅乐礼乐古人
《礼乐》系列刊物述论
明嘉靖时期张鹗及其雅乐改制
中古荆州雅乐中心地位的形成与贡献
朝鲜李朝时期宫廷雅乐的传承与发展
好玩的古人
古人怎么洗澡?
唐雅乐大曲存辞考略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古人如何睡眠养生?
用庄严礼乐慰英灵励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