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以民族器乐专业为例

2022-12-08 15:59
戏剧之家 2022年32期
关键词:器乐专业课程思政

郑 怡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 洛阳 471000)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找到正确的价值观、认同传统文化艺术并传承下去对自身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高职院校开设民族器乐课程,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我国深厚的传统历史文化,还能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所以将传承与发展民族音乐元素融入高职院校器乐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

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就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优秀人才,民族器乐专业将培养全面创新型民族器乐专业人才作为教学目标。当前,民族器乐课程在高职院校属于专业技能课程,但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民族器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很多不足。

(一)课程设置方面

许多高校在课程设计和人才目标培养方面缺少学科之间的融合,课程设置单一、缺乏整体性。当前高校在课堂教学中只重视本学科、本专业的教学,很少把器乐专业技能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缺乏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在教学中没有突出专业技能与其他学科的衔接,民族器乐专业的学生只是一味地进行专业训练,对其他相关课程不够重视。民族器乐学生应该具备舞台表演、视唱以及音乐理论等多学科知识体系,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与时代的要求。在实际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仅仅针对自己本专业的知识技能进行示范教学,没有吸收其他艺术学科的知识素养,致使本专业课程与音乐教育本质脱节,艺术融合性不强。

(二)思政教育方面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努力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同步。”当代高校教师队伍素养亟需提升,音乐专业教师较少在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知识,致使课程思政质量无法达到标准。一是学生对音乐认识的深度不够。在掌握演奏技巧技能后,学生对音乐缺乏深入性的分析意识。即使思政元素融入音乐专业课程中,学生并未对其进行深刻体会,致使思政融合有效性不高;二是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不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专业教师并未将课程思政与音乐教学活动联系起来,致使课程思政并未呈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方面

高校民族器乐学生缺乏艺术实践,存在“轻重失衡”的现象,即“重理论学习,轻教学实践;重专业知识,轻全面素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导致学生艺术实践能力落后,影响民族器乐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结构构建,学生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人才需求。这样的人才培养方式不能准确检验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在舞台上呈现出的艺术效果,影响学生的专业思维和知识的应用,最终导致舞台表演经验不够和演奏技巧水准不足。

(四)学生实习与校企合作方面

由于多数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是出于解决自身专业实习问题以及疏通学生就业渠道的需要,没有从现代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角度进行定位,因此这方面呈现出教学脱离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学生实操能力不够等一系列弊病。

近些年,我国文化产业和艺术市场的繁荣,对艺术类人才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的艺术专业应该紧跟时代步伐,成为向企业输送实践型人才的主要阵地。但不少职业院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十分单一化,双师型教师十分紧缺,课程体系建设不能紧跟艺术行业发展进度,越来越不能适应企业对人才的条件和要求,这样就造成高职艺术专业培养的学生与市场脱轨,没有体现职业院校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的教育理念。

二、高职院校民族器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建议

高职院校是为社会输送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主要出口。音乐人才的就业方向较广,因此学习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应该注重社会需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为社会培养可用之才。

(一)建立科学、创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

学校要根据艺术市场和企业需求制定专业课程建设标准,从培养民族器乐特色人才入手,通过“强化课外实践能力,优化课内知识结构”的办学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学模式。当今我国已经进入职业教育大众化时代,关于人才培养的标准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高职院校应当明确音乐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积极开展课程与教学改革,全面提高音乐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在课程设置中突出实践课程的重要性。高职院校应当合理编制实践课程教学计划,熟知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将实践活动和与专业教材相融合,让学生在掌握专业演奏技巧的同时提升舞台实践经验。其次,要改变重专业、轻文化的现状,加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课程设置,增加公修课中文化课的比例,拓展学生的视野,加强文化积淀,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加深学生对中国音乐文化的了解。高职院校可以根据教学特色和教学状况开设一些民族器乐辅修课程,使学生较好地了解当下民族音乐的发展动态与方向,增强民族自豪感。最后,应增强和其他专业课程、其他领域知识的结合,加强音乐专业与地方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注重学科的融合性,建立科学、规范的音乐课程体系。比如学校可以在器乐专业课程之外,增设与地方曲艺相结合的专业实践课程,设立地方戏曲身段、伴奏、唱腔等相关课程。

(二)开辟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新路径

民族器乐专业的思政教育新途径应该在教学曲目中挖掘并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在教学案例的创新中,教师可以融入音乐审美培养,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调整现有的音乐专业教学材料,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重组音乐教材,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努力打造“三全育人”的教育体系,形成音乐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特色。高职院校音乐专业教师需要提炼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在其中植入思政元素,从优秀音乐家以及作品创作背景等多角度加强思政元素的挖掘。

首先,认识音乐教学的艺术价值。教师应建立正确、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拓展教学思路,运用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学形式,不断提高音乐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质量,重视音乐艺术的感染力,提升民族器乐专业思政建设的塑造力。其次,结合当今思政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引导,挖掘更多的思政精神,加强音乐专业课程与思政教学的联系,切实发挥音乐专业教学中课程思政教育的特色。比如琵琶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乐曲《唱支山歌给党听》时,教师就可以联系思政内容,带领学生回顾历史并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层次剖析,感悟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对学生展开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结合时事热点引入作品的创作背景,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技巧传授的同时,强调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文化自信以及民族自豪感。

(三)根据时代发展与市场需求进行教学模式改革

当今职业教育和文化艺术市场的快速发展要求我们从能力、实践、修养等方面构建民族器乐教学新模式。首先,重视综合素养与职业素养的培养。对于音乐专业学生来说,教师必须从未来职业技能需求出发,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其次,重视美育教育,充分发扬和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美育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学习,而且在提升学生的个人文化素质以及精神素质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再次,加强创新实践教育,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民族器乐专业学生更需要在舞台上进行演出,通过经验的累积发现自身的专业特色,丰富演奏表现力。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团与各类比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采风,了解当地民间音乐的发展,学生从中可以认识到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使音乐创作能力不断提高。同时学校可以举办各类音乐演出,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音乐表演,有效提高学生的舞台表现力,为今后的实习与工作打下扎实的实践基础。

高职院校应设立实践课程与学分制,器乐专业学生必须参与专业实践活动。学生对在戏曲音乐和专业技术结合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总结科学实用的戏曲伴奏指法技巧与演奏方法,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通过课堂实践、校内观摩展演、校外演出锻炼,实现民族器乐与地方戏曲伴奏相融合的理想效果。例如我校教师带领器乐专业学生全程参与了豫剧艺术家马金凤老师的代表作《穆桂英挂帅》戏曲伴奏的演出任务,在伴奏中根据马派艺术的唱腔特点与独特的音乐设计,系统完整地进行排练,圆满完成了豫剧《穆桂英挂帅》全剧的戏曲伴奏任务,增强学生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

(四)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联盟制度。

音乐专业人才要想满足市场化需求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注重理论实践相结合。其中,校企合作是实现学生双结合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可以加强与所在地区培训中心、演艺公司、艺术院团的合作,建立音乐专业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学以致用,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缩短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适应周期,使学生较快适应工作岗位。

校企合作是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和高职建设内涵要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教育方针,开展校企合作,是专业建设快速发展、提高办学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双方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发精品课程和教材,学校邀请企业专家共同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编制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向深层次发展可以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学校根据专业设置和实习教学需求,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同有发展前景又有合作意向的企业建立校企合作联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我校与当地演艺公司设立实践教学基地,共同培养器乐表演专业人才,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训标准,实行联合管理模式。校企双方共同规划与实施认知性职业教育,学生在教学基地接受职业、工作技能训练,实现理论教学和实习交替。学校要发挥学院专业师资优势,加强与实践基地合作研发,坚持“利用专业优势办专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新思路,使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以区域经济文化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以“加强素质基础、提升就业导向、培优分层教学、促进全面发展”的音乐表演专业建设为理念,以学院探索的“课堂教学一艺术创作一艺术实践一社会检验”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为基础,学校坚持服务与发展相结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我院“院团合一”办学特色,进一步深入表演团体一线实践演出,加大实训力度,积极探索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制度和形式,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积极推行实践教学,探索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民族器乐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依托地域特色与艺术资源,将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社会实践相结合。在这一背景下,高职院校民族器乐专业要深化课程改革,建立健全创新型的音乐教学模式,促使高职学生在新型音乐课程学习中不断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和综合能力,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不断发挥自身最大价值。民族器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对传承中华民族音乐文化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民族音乐文化事业提供着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猜你喜欢
器乐专业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民族器乐的传统与当代演释
思政课“需求侧”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谈器乐在初中音乐第二课堂教学中的有效途径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关于举办“学院奖全国高等院校器乐比赛”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