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非遗舞蹈传承与发展的路径探寻

2022-12-08 15:59和梦雯
戏剧之家 2022年32期
关键词:舞蹈文化发展

和梦雯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 郑州 450000)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政府部门也逐渐意识到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非遗舞蹈的传承与发展方面出台了许多政策,但相关保护措施起步较晚,相关数据显示,从20 世纪90 年代至今,已有八百多种民族舞蹈消失,在新时代的今天,非遗舞蹈的传承与发展仍面临很多问题,我们应深入探究非遗舞蹈的创新传承路径,为非遗舞蹈的传承提供根本动力,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新时代背景下非遗舞蹈传承与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非遗舞蹈在传承与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的流行文化对新时代的年轻人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缺少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不了解非遗舞蹈的来源,对非遗舞蹈没有兴趣,盲目推崇国外的舞蹈。另一方面,为满足市场需求,我国举办的各类舞蹈比赛以流行舞蹈为主,民族类型的舞蹈只占其中一小部分,这导致人们对非遗舞蹈了解甚少,在实际进行非遗舞蹈文化传播时效果并不理想。另外,非遗舞蹈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不了解其渊源的情况下,人们难以欣赏其精神内涵,而在了解其发展历史与背景的过程中发现,大量资料与数据已经丢失,这使某些舞蹈的起源成为未解之谜,因此,人们不能保证传承过程的历史真实性。

当前,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重点在于科学规范的传承,然而,部分地区过于重视申报,而忽略了文化的传承。就非遗舞蹈的传承来说,在未完成项目申报时,部分地区会重点归纳和整理非遗舞蹈的文献资料,搜集非遗舞蹈的民间传承人。但是,在项目申报成功后,这些机构却常常忽视非遗舞蹈的传承与保护,未能进一步培养接班人,对相关文献的挖掘研究也不够深入,未能使非遗舞蹈文化得到科学的传承和现代化发展。

二、非遗舞蹈在新时期的传承与发展路径

(一)提升重视程度,引入高校教学

为了有效传承与发展非遗舞蹈,我们应在教育领域中不断探索新的途径。各院校为积极响应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号召,近年来不断将非遗舞蹈融入具体的教学当中。高校有充足的舞蹈专业学生资源,通过在具体的教学中实践非遗舞蹈的精神,可以使学生成为传承主力军。但研究表明,这种融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当原生态的舞蹈形式与实际教学中的科学训练产生矛盾时,教师既要保证实际训练的价值最大化,还要保存一定的非遗舞蹈的独特精神与风格,保留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但学院派的教学按照特定的教学流程进行,重视舞蹈训练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而忽略了非遗舞蹈的实际风格。当二者相融时,即兴发挥与刻板训练产生了冲突。其次,非遗舞蹈在进入校园的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文化障碍。因此,学校应加强对非遗舞蹈的宣传,重视其背后的相关人文风俗的讲解,通过普及相关舞蹈理论知识,使学生对非遗舞蹈形成更完整的理解。

(二)深入寻找资料,开展科学采风

受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非遗舞蹈大多存在于少数民族地区,在实际收集资料时,工作难度较大,且持续时间较长,这使得部分非遗舞蹈还没有被深入了解就消失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非遗舞蹈是当地社会发展与文化习俗的具体呈现,其所蕴含的独特的民族精神使这些舞蹈传承至今,但是,一些非遗舞蹈受到文化的限制,与新时代的发展形势产生了脱节。我们应深入了解非遗舞蹈的起源,探寻其表演者,通过多种形式的调查,尽可能明晰非遗舞蹈的历史背景与实际发展进程,并在必要时与当地政府联系,通过对有关历史资料的查询,推进非遗舞蹈的溯源调查。每个时代的舞蹈都反映着当时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在实际了解非遗舞蹈的过程中,研究者要深入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在实践中体会非遗舞蹈的朴素美好的情感。同时,研究者还要保证田野采风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无论是整理高校课堂教材,还是创作舞蹈作品,都要深入乡土民间生活挖掘素材。为了有效落实非遗舞蹈传承保护工作,我们应坚守文化根基,焕发非遗舞蹈的原始魅力。当前的非遗舞蹈的田野采风工作仍存在采风不够深入、学习过程走马观花以及非遗元素胡乱拼凑的情况,人们仅仅关注舞蹈动作的传承,而忽略了更宏大、细腻的民俗文化和历史记忆的挖掘,导致采风报告表述不完整、不系统、不客观,非遗舞蹈资料同质化、标准化,非遗舞蹈的原生性和独立性在一定程度上被表演性和舞台化的形式冲淡、消解,不利于舞蹈真实风貌的还原和其背后文化内涵的深刻、准确认知。针对上述现象,无论是高等院校还是研究机构,都应保证采风的科学性,做好田野采风的预调研工作,深入了解地区历史、民俗、文化,加强与当地居民的联系。一方面,要从民俗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视角切入,避免单一地从舞蹈学方法论解构非遗舞蹈,同时,要引入整体思维,将非遗舞蹈的音乐载体、队形变换、服饰道具、场景礼仪和民族文化等内容纳入非遗舞蹈田野调查视域,提高非遗舞蹈传承传播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突出其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文化意蕴。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还原非遗舞蹈的原貌,相关采风人员除了要探访当地的地方志馆、文化馆、群众艺术馆和非遗传承人以外,还要深入街头巷尾,走访当地的群众,通过综合调研保证所采集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以此为采风报告和非遗舞蹈相关文集、著作的写作与传播奠定可靠、可信的基础。

(三)创新表现形式,强化传播效果

在对非遗舞蹈进行传承时,应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其本质,不能全盘接受、照搬照抄,而要有选择地进行创新。要在深入了解非遗舞蹈的基础上,保留其内容与具体表现形式中积极向上的部分,使其符合新时代发展形势。在传承非遗舞蹈的艺术表现形式时,应结合市场需求加以创新,融入当下较流行的舞蹈种类,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强化其节奏,增强其趣味性,增加其吸引力,拓宽其传播途径。在把非遗舞蹈与现代元素进行结合时,应从多方面入手,例如,结合古典音乐与诗词、流行歌曲等,可按受众群体的年龄层次编排丰富的节目,逐步扩大传播范围。

非遗舞蹈的传播和传承不能仅仅依靠情感记忆,更需要引入科学的媒介,可以通过新媒体的发展应用突破传统非遗舞蹈传承的时空限制。通过微信公众号、H5 页面、哔哩哔哩、抖音、快手、YouTube等全媒体平台推动中国传统非遗舞蹈的传播。同时,要注意对传播媒介的适度把控,保证非遗传播的调性,坚守传统非遗舞蹈的纯粹性和原始性,避免非遗舞蹈被娱乐化和形式化解读。在非遗舞蹈的传播传承中,有关部门还应进一步构建完善的机制,充分发挥我国文艺领域相关工作者的监督作用和舆论引导作用,保证非遗舞蹈在新媒体语境下获得可持续发展和良性传承。

(四)打造表演舞台,突出区域特色

表演舞台能够全面展示民族舞蹈文化,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对非遗舞蹈的精神内涵进行传播。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娱乐活动的形式逐渐丰富,为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各种文艺节目不断涌现。非遗舞蹈应把握好时代发展机遇,将带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另外,应加强对本地区非遗舞蹈的传播,并在深入挖掘其内涵的同时,增强其地区特色。例如,《唐宫夜宴》一经播出便引起大众的广泛关注,诙谐的唐宫少女形象改变了大众对传统舞蹈的刻板印象。非遗舞蹈蕴含着各民族人民对生活的美好期盼,因此,我们可以在中国传统节日的晚会活动中对其进行宣传,例如中秋节、端午节等,这有利于大众对非遗舞蹈的精神内涵进行深层次理解,也有利于深化大众对传统节日的认知。

(五)融入新型科技,开展数字化保护

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对大众生产生活发生着重大影响。非遗舞蹈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近年来,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传播渠道正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电视得到了空前发展。目前,网络电视节目不断向传统文化靠拢,形成了一股“新国潮”,再加上互联网技术的应用,逐渐吸引了大批受众,很好地弘扬了传统文化。非遗舞蹈因此受益,获得了一定的传播与发展,人们适当创新了传统非遗舞蹈的表现形式,使非遗舞蹈受到了大众的广泛关注,在传播非遗舞蹈的精神内核的同时,在互联网中掀起了一阵舞蹈风暴。在对非遗舞蹈进行实地推广时,可与多种类型的网络节目和电视节目合作,吸引更多的舞蹈艺术家参与非遗舞蹈的传承。在进行非遗舞蹈的表演时,应对表演者的舞蹈能力与舞台表现形式进行严格要求,确保非遗舞蹈节目的表演质量。与此同时,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与新媒体进行宣传,通过多个媒体平台的流量优势扩大非遗舞蹈的传播范围。

随着社会的发展,5G 移动通信技术得到了普及应用和创新发展,非遗舞蹈的保护工作也应引入数字化、智慧化的手段。一方面,应发挥数字化资料库大容量和有序性的优势,将珍贵的非遗舞蹈资料以更详细的分类保存下来,通过加强备份保护,降低非遗传承与传播的人工成本和物力成本。另一方面,以往的舞蹈记录多以影音记录为主,平面、单一的拍摄机位和较低的分辨率无法全方位捕捉非遗舞蹈的精细动作,无法真实、全面还原非遗舞蹈表演的全貌,针对这一问题,应通过引入计算机坐标数据识别技术,通过AR/VR 技术,以更仿真的影视技术还原再现非遗舞蹈的原貌,降低非遗传承对传承人的依赖。

(六)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保证推广效果

在推广非遗舞蹈时,相关人员应积极发挥政府的宣传优势,通过统筹与协调宣传资源,对非遗舞蹈的精神进行传承。目前,我国非遗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工作主要由各地的民众与少量的非遗传承人员自发开展,他们缺少对现代文化市场的深入研究,且保护工作受多种因素限制,推进缓慢。因此,各地政府应制定相关的保护政策,成立专业的非遗舞蹈推广机构,全面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不仅如此,政府还要针对非遗舞蹈传承人和民间艺人构建完整的艺人保护机制。与此同时,政府可举办一系列非遗舞蹈活动,为非遗舞蹈传承人提供表演舞台。例如,举办传统舞蹈交流大会与比赛,通过丰富的活动形式全方位展现非遗舞蹈的精神内涵。政府应组织相关人力资源对非遗舞蹈的发源地进行实地调查,尽可能发掘与其相关的传承人,全面了解舞蹈诞生背后的故事及其与当地社会环境的关系。地方政府还可围绕非遗舞蹈背后的故事举办文化展览,展示其蕴含的民族精神。同时,将多元化的元素融合在一起,通过纪录片、电影等表现手法向大众讲述非遗舞蹈中的传统文化与民族内涵。政府应积极利用现有资源,全力支持非遗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非遗舞蹈能够展现不同区域的特色,在对非遗舞蹈进行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要避免对其内涵的刻板理解,应注意辨别有效的传承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非遗舞蹈的传承与传播提出了更高要求,有关人员要在扩大受众群体规模的同时,促进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开辟新的传承途径,保证非遗舞蹈的可持续发展。在非遗舞蹈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相关人员要坚守初心,守护非遗舞蹈的精神内核和原始根基,保证创新性解读和创造性转化的尺度与底线,为非遗舞蹈之花的绽放提供时代沃土。

猜你喜欢
舞蹈文化发展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冰上舞蹈搭档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我和舞蹈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