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校园篮球竞赛体系的现实困境与新时期发展机遇、调适路径

2022-12-08 09:33汪普奎施成娥毛永强郑歌德李文意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校园篮球篮球联赛赛事

汪普奎,施成娥,陈 钧,毛永强,3,郑歌德,李文意

篮球运动在我国的认可度居“三大球”之首,是集体球类项目的“第一运动”[1]203。依靠举国体制,我国竞技篮球在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取得了辉煌成绩。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我国男子篮球的竞技成绩则处于持续滑坡阶段。随着2020年东京奥运会闭幕,中国男子篮球的竞技水平跌落到世界第27 位、亚洲第4 位[2],与世界高水平竞技篮球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少年强则中国强,体育强则中国强。”中国篮球要实现快速崛起必须从青少年抓起,其中校园篮球具有基础性、促进性和决定性作用[3]。竞赛作为推动校园体育运动发展的杠杆,是检验教学与训练效果的主要途径和直接手段[4]。科学、合理的校园篮球竞赛对推动篮球运动普及、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内涵和助推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要把发展体育工作摆上重要日程,精心谋划,狠抓落实,不断开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5],这是新发展阶段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动员令。立足新发展阶段,正确认识所处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6]。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了新的变化,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7]。我国校园篮球作为发展体育事业、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夯实篮球人才根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有力抓手,在加快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建设中具有特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为此,在梳理困扰我国校园篮球竞赛体系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问题的基础上,立足于国家发展、教育发展、体育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提出完善我国校园篮球竞赛体系的新对策,对推动校园篮球运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我国校园篮球竞赛体系的现实困境

1.1 对竞赛目标存在认识和定位上的差异

任何一项体育赛事,其目标定位至关重要,竞赛的规则、规程、手段等皆是围绕目标定位而设定[8]。校园篮球的真义在于“育人”,在于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和提高运动能力,帮助学生切实掌握1~2 项运动技能,进而达到健全人格的育人目标。从纵向看,在国家层面,校园篮球竞赛目标是通过篮球比赛这一手段,在广大学生中推广和普及篮球运动,培养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增强学生体质,以达到扩大我国篮球后备人才规模的目的,其重点是普及,主体在校内[9]。但是,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对于校园篮球竞赛目标的认识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由于受竞赛制度和竞赛思维束缚,不少学校仍认为参加校园竞赛就是为获得比赛名次、提高学校知名度和竞争力、取得运动员等级证书、享受中高考加分政策等[10]。这种短期功利性行为,弱化了校园篮球竞赛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服务的功能。有些学校因为认识不足导致的不重视学生篮球运动员选材和培养等问题,致使一些有篮球运动天赋的学生未被发现或“早熟”,不利于篮球后备人才规模的扩大,以及全面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从横向角度出发,对各类校园篮球竞赛目标的定位同样存在较大差异。以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和体育企业冠名的大学生篮球联赛为例,虽然都是面向全体大学生,为推动大学生篮球运动蓬勃发展而开展,在赛事管理和组织方面也存在共同之处,但是CUBA 的主办单位是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体育企业冠名的篮球联赛主办单位则多数属于商业性质的公司。从目标定位来看,CUBA 的竞赛目标更多关注于推进学校体育工作、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发现、培养有潜力的学生篮球运动员;而体育企业冠名的大学生篮球联赛的竞赛目标则更多希望通过赛事扩大企业自身的社会影响力,进而取得更大的经济利益,促进学校发展和培养学生并不是其办赛主要目的。因此,我国校园篮球竞赛目标从纵向和横向上看存在不同的认识和定位,成为影响校园篮球赛事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

1.2 组织结构亟待健全

现代组织理论认为,组织结构是组织内部不同层级的个人行为与其他组织成员发生的互动,这种互动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稳定性,并且这种稳定性在一定时期内能够定型成为一种类型[11]。当前,我国校园篮球竞赛的参与主体主要是各级各类学校中的学生,受我国现有教育管理制度的影响,我国校园篮球竞赛的组织结构设置采用国家行政隶属结构关系,教育部门是主管部门。但囿于学校体育竞赛繁多,而不同层面的教育行政部门并未成立专门负责校园篮球竞赛的组织委员会,对于管理部门和管理机构的责任、义务和权力没有明确划分,以致我国校园篮球竞赛体系组织结构上存在缺失。因此,我国校园篮球竞赛基本上由学生体育协会主办,有关校园篮球联赛文件和指令都是从学生体协下发到各省级学生体协,再转发至各级各类学校,由学校具体负责实践层面的工作,但学生体育协会与学校之间很难构成隶属关系,在具体赛事开展过程中存在管理和组织部门责任、权益不明确等情况,不利于进行细致的工作调配,管理失位和管理越位的现象偶有发生,甚至出现不同职能部门步调不一致的情况,因而造成了管理不顺畅、不对等等结构问题。此外,随着我国校园篮球竞赛规模不断扩大,仅有教育部门、体育部门和学生体育协会参与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发展需求,组织结构中因缺失民政部门、财政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等,也是致使校园篮球联赛相关政策与支持保障难以充分贯彻落实的重要因素。

1.3 赛事体系尚未完善

一切运动训练只有通过比赛、竞赛的方式才能检验竞技水平,所以,构建赛事体系是我国校园篮球人才培养体系的重中之重。当前我国校园篮球四级(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赛事体系已经初步建成,并形成以政府主导赛事为主体,社会性赛事和商业性赛事为补充的赛事格局[1]171,但仍存在两点不足。一方面,我国校园篮球赛事数量和规模不足,表现为“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赛事结构。以大学生篮球联赛为例,参加CUBA 联赛的大学队,从基层预赛、分区赛到总决赛,仅有十几场比赛,甚至有些竞技水平较低的学校只参加一场比赛就结束了整个年度的赛事。如果参考美国大学体育协会(NCAA)同级别的比赛赛程,每所学校从参加预选赛、分区赛到总决赛,每年能够进行50~60 场比赛。此外,不同于CUBA 基层赛采用的赛会制,NCAA 在最开始阶段就采用主客场双赛制,确保参赛学校不会因为一场比赛失利而被淘汰[12]。我国小学学制的学校数量远超初中和高中学校的总和,但却未建立政府主导性的全国小学生篮球联赛,仅有中国篮协主办的小篮球联赛。在2018年全国小篮球联赛中,参与学生人数超过10 万人,但能够进入下一轮比赛的学生仅占1.99%,其余的小学生可能会在接下来一年时间内没有机会参加正规大型比赛[13]。另一方面,我国校园篮球赛事各学段之间没有明确的年龄和层次划分,同一级别参赛学生年龄跨度大,能够参加校际联赛的学生多数为本学段高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参赛率低,难以满足不同年龄学生的需求,并且大多数普通学生无法参与其中,受众面小,使得通过校园赛事营造校园篮球文化氛围、扩大篮球人口的作用比较薄弱。总体而言,我国校园篮球比赛场次不足和赛事体系不完善严重削弱了校园篮球的竞赛效果。

1.4 竞赛资源供给不足

当前,我国校园篮球竞赛开展面临的另一主要问题,不是学生不愿意参与篮球运动,而是校园篮球竞赛人力、物力、经费等资源不足和分配不均的问题。在人力资源方面,“十三五”期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数量增加9.3 万人,为农村边远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贫困地区培训了10 万名体育教师[14],但仍存在15 万名体育教师的缺额[15],开齐开足体育课仍然难以保障[16]。基层学校的体育教师编制有限,一名体育教师既要完成正常的教学内容,还要组织学生训练、参加比赛,工作任务繁重,且多数学校并没有将体育教师的额外工作量计入绩效考核和评审材料,致使体育教师对课余训练与组织竞赛的积极性不高。小篮球比赛的专业裁判人员和赛事组织者严重缺乏,出现了选用职业裁判员,比赛规则与成人篮球规则无明显差异等情况[13]。在物力资源方面也存在同样的问题,随着参与篮球运动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尤其是要求学校广泛开展校内篮球比赛,而篮球场地缺少的现象日益突出。根据第6 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显示:全国新建篮球场地47.69 万个,但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城镇地区体育场地是农村地区的2 倍之多,仍有大批农村学校使用土操场[17]。《中国篮球发展报告》显示:有14.2%的调查对象表示所在学校没有篮球场地,有篮球场馆的学校仅占27.1%[1]78。在经费来源方面,我国校园篮球联赛很难依靠市场实现经济收益,经费则主要依靠当地政府和学校的财政拨款。在升学压力和学校体育仍不够受重视的情况下,学校投入到体育竞赛中的经费十分有限。与此同时,校园篮球竞赛体系建设过程中,虽有一些体育企业作为赞助商,对校园篮球联赛进行包装和运营,但主要集中于大学生篮球联赛和中学阶段的传统校园篮球强队,在辐射面上十分有限。

1.5 规章制度建设滞后

校园篮球竞赛体系的运转离不开健全的规章制度。长期以来我国校园篮球赛事缺乏完整、系统的规章制度,成为新时期我国校园篮球竞赛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首先,联赛操作规章制度不健全。当前,我国校园篮球竞赛操作规章较偏重于学生运动员竞技水平和比赛观赏层次提高,没有明确学生运动员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之间的比重,对于学训矛盾缓解不明显,使得一些高水平学生篮球运动员仅倾向于提高竞技水平而忽视文化课程学习。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其次,联赛管理规章制度滞后。一方面,联赛的注册工作是审核学生运动员是否具有参赛资格的主要依据,但由于我国没有建立统一的校园篮球运动员注册系统,使得注册与联赛相脱节。部分学校为取得优异比赛名次,违规使用根本没有注册过的专业运动员冒名顶替参加比赛。这种弄虚作假的行为挫伤了其他学校的参赛积极性,破坏了联赛的公平性原则,造成了校园篮球联赛管理混乱。另一方面,我国校园篮球竞赛虽受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的双重管理,但目前大型的联赛几乎都是由学生体育协会主办。虽多部门共同参与齐抓共管,但往往因为职责不明确而产生工作范围与权限冲突,缺乏对校园篮球赛事相关环节和要素的有效管理,产生校园篮球联赛管理制度的“孤岛效应”。最后,联赛保障规章制度长期缺位。赛事治理的效果如何,有哪些方面亟需改进等问题都需要通过科学的评估制度才能发现和解决。当前,我国校园篮球竞赛体系的评估制度并不完善,针对参与校园篮球联赛的管理人员、组织人员、裁判人员、运动员和教练员的评估机制长期缺位,致使联赛组织不严密、管理不规范、参与积极性不高、比赛观赏性不强等现象频出。同时,由于缺乏完善的评估制度,导致奖惩机制不健全,以致我国校园篮球赛事体系呈现严重的制度路径依赖,仍围绕既定路线和原有机制运营,赛事内容缺乏创新,不能与时俱进,制约了赛事的良性发展。

2 新时期我国校园篮球竞赛体系建设的发展机遇

2.1 全面深化改革为新时期校园篮球竞赛体系建设提供新契机

一个时期以来,学校体育发展多为政府“全能型”管理模式[18]。我国学校体育领域改革虽然取得了许多进展和突破,但还不彻底与完善,与社会预期仍有较大差距[19]。在传统的学校体育模式中,校园体育竞赛因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而无法真正实现体育的育人功能[20]。如何更有效地保障校园篮球竞赛的开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社会组织活力[19],为我国校园篮球竞赛改革提供了清晰的逻辑路径。新时期,通过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划清主体间的合理边界,建立政府引导、部门协作、市场参与的学校体育推进机制,对深化校园篮球竞赛体系改革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中国篮球协会作为体育社会组织,在优化资源配置、创新社会治理、履行社会职责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017年3月,国家体育总局颁布《关于篮球改革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将体育总局篮管中心承担的业务职责移交中国篮协。中国篮协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国性群众体育社会团体,主要任务包括协助组织全国性的各类各级篮球竞赛工作,拟定竞赛制度、规则和纪律[21]。同年,中国篮协成立包括青少年委员会在内的10 个专项委员会,旨在与教育部对接,促进校园篮球、小篮球发展。持续深入推动协会脱钩改革,增强单项协会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不断提高多元化治理效能,将是引领新时期校园篮球竞赛体系治理现代化的又一创新举措。

2.2 政策日益完善为新时期校园篮球竞赛体系开启新篇章

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对学校体育的重视前所未有,为推动学校体育竞赛工作发布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2012年10月教育部等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建立健全学生体育竞赛体制,引导学校合理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活动[22]。2016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中要求注重教体结合,完善训练和竞赛体系,明确提出建设常态化的校园体育竞赛机制,制定学校体育竞赛管理办法,完善和规范学生体育竞赛体制[23]。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明确提出:推进竞赛体制改革,推动青少年竞赛体系和学校竞赛体系有机融合,提高“三大球”训练、竞赛的科学化水平[24]。2020年8月,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提出:教育、体育部门整合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建立分学段、跨区域的四级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25]。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要求:建立校内竞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为一体的大中小学校体育竞赛体系,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学校体育竞赛制度和选拔性竞赛制度[26]。2021年10月,国家体育总局印发的《“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中提出:建立体系完整、布局合理、积分认证、监管有序的篮球赛事体系,推动篮球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一体化建设,推动小篮球联赛与四级校园篮球赛事规模质量全面发展[27]。由此可见,一方面,随着“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持续深入贯彻,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校体育竞赛是实现“四位一体”教育目标的关键环节,也是助力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建设的题中之意。另一方面,发挥竞赛作为深化体教融合核心节点的作用,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之间进一步打破壁垒,整体推进青少年学生体育赛事的治理体系现代化。总之,系列政策的出台,为新时期构建校园篮球竞赛体系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为校园篮球竞赛体系在培育篮球后备人才队伍、获取赛事资源和深化理论研究等多方面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2.3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新时期校园篮球竞赛体系搭建新平台

受我国自然资源差异、区域发展不均衡等因素影响,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在地理空间上存在较突出的区域差,尤其表现在东部地区学校与中、西部地区学校,城镇学校与乡村学校的差异上[28]。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等新的区域发展战略,是完善空间治理、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新的区域结构布局。《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要求:完善区域教育发展协作机制和教育对口支援机制,深入实施东西部协作,推动不同地区协同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29]。《“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中同样明确提出: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推动体育事业协调发展[27]。鼓励建立区域体育发展联盟,推动各区域体育赛事举办、体育人才培养交流等。可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建设教育强国、体育强国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第一,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能够促进区域间体育赛事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形成。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进而实现篮球赛事资源共享、要素互补、制度对接、组织协同等良性互动,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促进发展成果更多地、更公平地惠及全体学生。第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有利于为新时期校园篮球赛事发展提质增效。通过制度创新推动不同主体间的紧密合作,更加充分地发挥区域内政府、学校、体育社会组织和市场力量等多方主体的优势作用,实现校园篮球竞赛资源整合、规模扩大、效益提高、合作共赢。第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治理机构不仅包括各级地方政府部门之间的纵向协作治理,还包括地方政府之间的横向协作治理,治理主体的多元性要求更加强调校园篮球赛事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布局,提升新时期校园篮球联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高效性。总之,区域协调发展要坚持“大目标、大开发、大整合、大协作”的发展思路,为构建我国高质量校园篮球竞赛体系提供多维空间和平台。

2.4 科学技术创新为新时期校园篮球竞赛体系赋予新引擎

科学技术是赋能体育发展的核心引擎[30]。“十三五”时期,在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创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我国科技创新能力逐年提高[31]。新时期,我国仍处于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重大挑战期[32]。《“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提出:提升体育科技研发水平。推动建设体育重点实验室、体育科技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27]。历史经验表明,体育事业和科学技术是一个相互牵制,又协同共生的复合系统。科技创新贡献率越高,体育事业发展质量越高[33]。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5G、运动捕捉以及云计算等技术迅速发展,智能化、网络化、数据化等技术在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领域的广泛应用,赋予了新时期校园篮球竞赛体系更多可能。一方面,新时期校园篮球竞赛活动升级面临新的技术环境。运用VR线上指导技术,帮助学生运动员在比赛前科学热身,提升竞技水平的同时减少受伤风险;在篮球场架设具有录像功能的高清探头,捕捉、分析学生训练、比赛时的轨迹、动作和跑位等数据,生成小视频和分析报告;智能可穿戴设备能够对学生比赛过程中各项体能、技能和生理等指标进行实时监测,能够更大程度地保障学生参与校园竞赛的高效性和安全性。另一方面,新时期校园篮球竞赛活动服务方式将进一步提档升级。人工智能技术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使得校园篮球赛事的传播方式、传播内容和效率发生变革;通过改变共用信号和视听技术,使得校园篮球赛事内容进入自动生成、剪辑和传播时代,能提供个性化服务,提高传播效率;篮球场馆还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做到信息资源实时分享,线上预约、动态显示场馆余量资源,提高篮球场馆使用效率,破解学校场地不足的困境。科学技术与新时期校园篮球赛事的协同联动,能够为校园篮球竞赛的智能性、科学性和便捷性水平赋予新动能。

2.5 赛事结构优化为新时期校园篮球竞赛体系注入新动力

当前,我国已经初步建成分学段(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和分区域(校际—省级—国家级)两条纵横交互的校园篮球赛事结构(如表1)。随着各级各类校园篮球联赛日趋完善,参与人数也逐年增加。例如2020年CUBA 3 个级别联赛总计有1 600 多支队伍参加,联赛影响力仅次于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34];中国高中篮球联赛同样如此,在2021—2022 赛季,共吸引22 个赛区的350 余支男子队伍和170 余支女子队伍,约8 300 多名高中生球员参与[35]。但值得注意的是,从赛事结构来看,仍缺乏对校园篮球赛事普及和提高、校内和校外关系的梳理。主要体现在校园篮球四级联赛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大多数学校不组织班级联赛,仅以少数篮球特长生为重点,开展校内训练和竞赛。2020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篮球协会主席姚明在“全国两会”上建议:扩大校内、校际体育比赛覆盖面和参与度[36]。2021年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提出:要组织开展“全员运动会”“全员体育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37]。新时期校园篮球竞赛活动的主体应在校内,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篮球竞赛,健全“校内(班级、年级)—校际—省级—全国赛”四级赛事层次,优化校园篮球整体赛事结构,筑牢联赛根基。

表1 我国各学段校园篮球赛事汇总

3 新时期我国校园篮球竞赛体系的调适路径

3.1 明确校园篮球竞赛体系的目标定位

任何一个有机组合的社会系统,一定具有其存在的目的[38]。只有目标清晰,定位准确,才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校园篮球发展,必须确立科学而一致的竞赛目标,这是校园篮球竞赛体系构建的核心。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了学校体育目标:学校体育就是要让广大青少年学生通过体育课、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实现享受乐趣、增强体质、锤炼意志、健全人格的目标[39]。而学校体育竞赛正是增强学生体质、检验教学效果、培养意志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必由之路。这就要求新时期的校园篮球竞赛应当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着力点,统筹把握和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校园篮球竞赛体系发展根在校内,重在普及。把竞赛的核心价值锁定在通过篮球比赛传达的公平竞争、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弃的精神感染每一名学生。淡化校园篮球竞赛的功利性和精英选拔式目标,在各级各类篮球竞赛中切实践行:不以胜负论英雄,同时英雄就要敢于争先、敢于争第一。只要勇于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即使没有拿到金牌奖牌,同样值得尊敬和表扬[40]。使学生通过参与篮球竞赛享受篮球运动带来的乐趣,在竞赛中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巩固运动技能、锤炼意志、健全人格。使更多的学生可以感受到篮球竞赛的魅力,并主动参与篮球运动,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根据新时期校园篮球竞赛体系的发展诉求和各级各类赛事特点,制定校园篮球竞赛目标评价体系。在坚持校园篮球竞赛落实“四位一体”教育目标的前提下,强化不同校园篮球赛事间的价值衔接和功能联动,推动各部门办赛思想和行动协调配合,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双重目标,更好地发挥校园篮球竞赛的综合价值作用。

3.2 理顺校园篮球竞赛体系的组织结构

各级各类校园篮球竞赛活动的有序开展,需要有健全的竞赛组织管理机构作为保障,并完善其在校园篮球联赛中的联结、引导和约束等职能,这样才能确保校园篮球的竞赛水平和开展质量,有效调动参与各方的有生力量和积极因素。一方面,当前我国校园篮球竞赛活动的参与主体是广大青少年学生,教育部门理应处于新时期校园篮球联赛管理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在管理和资源宏观调控上的优势,促进篮球运动在广大青少年学生中的普及和推广,保证联赛相关任务、指令和文件的贯彻落实。而体育部门则应处于协助地位,通过发挥经验、技术和资金优势,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业务指导,提供高水平裁判员和专业器材,提升校园篮球联赛的竞赛水平。同时,在国家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的背景下,凭借行业协会的专业性和权威性,积极探索中国篮球协会和学生体育协会参与校园篮球竞赛体系治理的方案,促进新时期校园篮球竞赛体系的精准定位和稳健发展。另一方面,考虑到校园篮球竞赛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社会工程,应当积极纳入与教育和体育工作相关的其他政府职能部门,建立多部门协同联动机制。该协同联动机制不仅要能够保障各治理主体间及时沟通、相互配合、协同发力,同时要减少部门之间运行不畅、管理冲突和资源浪费等问题。通过发挥各主体的自身优势和整体协同作用,为新时期校园篮球竞赛体系的组织结构提供高效的制度保障。

3.3 完善校园篮球竞赛体系的赛事系统

赛事系统是学校体育竞赛体系发展的具体实施环节。建立完善的校园篮球竞赛系统是我国新时期校园篮球实现“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发展的应然诉求。根据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的工作原则,从横向层面,要注重创新多元化的校园篮球赛事内容。鼓励各级各类学校根据自身基础和水平,结合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规律和篮球运动发展规律,科学设计竞赛内容,创新竞赛形式。要求每学期固定开展“校长杯”“篮球节”和“篮球运动会”等具有娱乐性和趣味性的校内篮球竞赛活动。为低年龄段学生开设投篮、运球和基础知识竞赛活动,高年龄段按照年级和水平分组或分级比赛,使其回归参与是目的、竞技是平台、教育是手段的青少年赛事本质[41]。逐步形成班班有队,周周有赛的竞赛局势,以充分调动学生参加篮球活动的积极性。从校内联赛中发现有天赋的学生运动员组成校代表队重点培养,参加校园篮球县级、市级、省级和国家级联赛,最终实现以竞赛检验和巩固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以及发现和培养更多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双重目标。在纵向层面上,坚持校园篮球赛事一体化发展,提供多层次校园篮球赛事供给。通过进一步抓住大学招收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现实机遇,完善四级校园篮球联赛衔接的内容和形式,即在健全小学校园篮球竞赛的基础上,重点对现有的中学和大学竞赛系统进行改革。推动大众型、精英型、引领型3 类校园篮球赛事协调发展,满足不同年龄段在校学生的篮球运动需求和身心发展需求,确保校园篮球竞赛体系的层次性。如此,通过协调横向和纵向之间的关系,为学生创造更多锻炼机会和交流平台,实现普及与提高的协同发展,从而推动新时期校园篮球赛事体系深化改革和竞技篮球人才培养方式创新。

3.4 丰富校园篮球竞赛体系的竞赛资源

竞赛资源是校园篮球竞赛体系赖以存在和形成的基础,尤其是人力资源在竞赛体系中起关键作用。学校应深入落实《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方法》,可通过教育部门购买服务的方式,聘用体育系统和社会俱乐部的优秀教练员、裁判员,提升赛事水平,实现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共享;采用网络化教学、现场培训和“跟队带培”等多样化形式,帮助基层教师、教练员、竞赛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更新知识和提高能力,提高组织赛事活动的执行能力和效率;推动学校实行专职教练员制度,或分配适量的教学任务,把教练员从繁杂的教学工作中解脱出来。经费是开展校园篮球活动的保障。当前,我国校园篮球竞赛活动的组织和运作还不够成熟,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校园篮球活动的财政资金投入、专款专用。同时,校园篮球竞赛活动也是开展素质教育、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和提高学校知名度的重要手段,各级各类学校应加大对校园篮球竞赛的经费投入力度。通过加强资金投入,切实保障校园篮球竞赛的经费资源基础。此外,相关职能部门可以通过制定场地租借、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手段,广泛吸收社会资源和市场资源进入校园篮球竞赛体系。充分挖掘校园篮球赛事的市场潜力,争取更多社会和市场资源的支持和协作,优化体育资源的利用率和有效率,形成多形式、多维度、多层面的资源支持,不断提高校园篮球竞赛的自身发展能力。提高学校场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合理规划校园篮球场地设施建设,增强学校场地的使用功能,制定增效的场地使用计划。考虑到当前我国校园篮球竞赛资源过多集中于高校和名校之中,资源分配不平衡,长此以往不利于校园篮球的普及。政府管理部门应通过政策倾斜来支持和保障更多“弱势”学校举办篮球赛事,引导和协调各方资源更加平衡地分配,推动新时期我国校园篮球竞赛协调发展。

3.5 健全校园篮球竞赛体系的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是校园篮球竞赛体系正常运转的有力保障。因此,制定一套完善、科学、高效的竞赛操作、管理和保障制度来健全新时期我国校园篮球竞赛体系的规章制度显然至关重要。第一,以深化体教融合的思想完善校园篮球竞赛操作制度。学生运动员的身份首先是学生,其次是运动员。在关注学生运动员竞技篮球水平提高的同时,要重视其学习、思想和心理等多方面的协同发展。引导学生运动员在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的双重任务中自强不息、磨练意志。第二,制定严格、统一的学生运动员学籍、竞赛注册和公示制度。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实现注册信息互享、竞赛成绩互认。建立联赛审查和举报机制,严禁学校为了追求比赛名次而弄虚作假等违反体育竞赛原则和体育道德的现象的出现,如果经发现和确认,立即取消参赛资格和比赛成绩,并在全国或在各地区进行通报批评。第三,完善监督制度,确保校园篮球赛事体系合法、规范化运行。根据新时期提倡绿色办赛的要求,健康、环保是校园篮球赛事运营的主导思想,因此,在构建完善的监督办法时,需对赛事进行科学的赛前预测和赛中监察,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对赛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预测并对风险进行全过程的监控,实时解决赛事的风险问题。第四,健全科学的校园篮球联赛评估制度,保障联赛长期稳定发展。应组建专家评估小组,主要评估联赛的组织、管理、宣传与推广、开展情况以及经费使用情况等方面。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或电话等其他方式进行大众评估,这样方便广大学生和教师及时将联赛开展的真实情况向相关部门反映。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评估机制,建立奖励办法,可采用挂牌、命名、表彰及物质奖励等多种方式,对成绩优异的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进行嘉奖,也包括体育部门、教育部门和相关人员,从而促进新时期校园篮球竞赛体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4 结束语

站在新时期、新起点上,校园篮球被赋予了深刻的时代内涵和艰巨的历史使命,也对校园篮球竞赛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了进一步推动校园篮球竞赛体系发展,应系统梳理现存的突出问题和短板,紧密结合我国校园篮球竞赛体系构建所面临的时代机遇,以明确赛事目标为导向、理顺组织结构为引领、完善赛事系统为核心、丰富竞赛资源为动力、健全规章制度为保障,树立校园篮球竞赛综合育人功能的新理念,建立校园篮球竞赛多元协同治理新体系,构建校园篮球竞赛一体化协调发展新格局,形成校园篮球竞赛多元供给新局面,营造校园篮球竞赛制度建设新环境,整体推进新时期校园篮球竞赛体系的现代化进程。

猜你喜欢
校园篮球篮球联赛赛事
南通市部分高校校园篮球联赛开展现状及改进策略
本月赛事
校园篮球利益相关者的分类研究*
大学生篮球联赛发展困境和路径
中学校园篮球的困境和发展对策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浅析影响初中校园篮球发展的因素及优化策略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区县电视台如何做好重大赛事报道
校园篮球文化的构建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