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美丽乡村生态空间布局与农村生态振兴
——以定南县黄砂口村为例*

2022-12-12 12:03李青阳李秋爽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赣南美丽空间

李青阳,李秋爽

(赣南师范大学 美术与设计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赣南地区作为我国的革命老区,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山区的特点和历史传承,经济发展一直较为缓慢.为加快苏区振兴发展,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为赣南苏区县域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活力,传统农村经济社会得到快速转型,赣南乡村呈现出一派经济繁荣的新景象.但是,过速的单方面经济产业发展,导致农村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比如山体植被的毁坏、水土流失以及农田河流的污染等等.2017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中特别提出:“江西是我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1]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乡村振兴, 生态宜居是关键, 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2]可见,赣南乡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亟需得到解决.那么,如何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二者之间的矛盾,实现农村生态振兴? 笔者通过对赣南地区乡村生态重灾区及正在建设的“美丽乡村”示范点进行调研分析,得出一些启示,为回答上述问题提供参考.

1 赣南地区实现乡村生态振兴需要跨越的障碍

从实现乡村振兴宏观眼光看,赣南地区的生态振兴大致需要跨越以下五个方面的障碍.

第一,乡村建设缺失国土生态空间的科学规划和布局.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农耕生活方式迅速衰退,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等基础设施建设出现滞后甚至荒废,加上赣南经济欠发达,公共财政长期优先倾向城市发展,导致农村地区虚弱缺血.因此,乡村企业的进驻发展,可以轻而易举地挤压农村生产、生活空间,导致农村原生态空间的直接破坏.当政府开始呼吁新农村建设时,却没有结合实情对接好传统,而是机械照搬城市景观,造成村庄建设出现城市景观化的问题.乡村企业的无节制扩展和盲目的新农村建设,严重破坏乡村的自然生态空间,压缩农业生产空间,导致乡村生产空间、生活空间、文化空间和自然空间等不同主体生态功能分区的混乱.

第二,经济产业的过度开发对农村土地、水域、山体和植被的破坏.赣南地区富集稀土、钨、锡等矿产资源,但是,不断扩大矿产资源开采规模,尤其是稀土矿山的掠夺性开发,对山体土质层和耕作层土壤的恶化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脐橙种植是赣南主要农产业,其产业过度扩展,不仅造成大面积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而农药化肥的大量喷施,还对水体造成了严重污染;赣南乡村特别是以南康区为中心向周边县区辐射的家具制造业,近些年呈粗放式增长,树木消耗和排污总量持续攀升,严重破坏自然环境.赣南农村经济产业的快速发展已经引发山体破坏、水土流失、农田河流污染、地质灾害、空气污染等一系列实质性生态问题.因此,生态系统的脆弱和破坏,必将制约赣南乡村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第三,农村原生态农作物逐渐消亡.赣南地区地貌为山地丘岭,植被丰富,水质优良,土壤富含微量元素.由于丘岭地貌的原因,耕地以小块片山地为主,大块面垅田为辅.这种小块片耕种方式虽然不能像平原一样大规模种植,但能够生产出高品质的原生态农作物.但是,传统的耕种方式利润微薄,青壮年放弃耕种转而外出务工,使得农村劳动力剧减,造成大批田地荒芜.而另一方面,因为劳动力不足及经济效益的需要,那些平坦的大块面垅田,则通过引进一些时下外来新型农作物来维持农田的耕种.小块片山地的荒芜和时下外来新型物种的大面积种植,阻隔了赣南原生态土著农作物的耕种传承,使得原生态农作物逐渐消亡,为赣南地区农业的长期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平衡埋下无法估量的隐患.

第四,传统原生态村落文化破坏严重.近些年,赣南部分县区在快速建设现代化新农村过程中,没有充分认识到原生态村落文化的宝贵价值,新规划和建筑片面模拟城市景象,村庄的田园居住形态和功能遭到破坏.传统生产、生活空间的改变,使得村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迅速改变.快速的片面的现代化新农村进程,极大地冲击和支离原有传统原生态村落文化,同时,还使得与传统生活相互依存的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举步维艰.

第五,村民对生态权的主体认知意识淡薄.“农民的生态权是指农民对生态安全、生态利益、生态选择、生态保护、生态发展等所拥有的各项权利的总和,是与生存权和发展权一样重要的最基本的权利.”[3]传统农耕文明时期,由于生活、生产的需要及受传统风俗文化影响,赣南先辈对村庄环境有一个普遍的整体生态认识,对山林、河流、农田及水塘看成是村庄的构成元素而加以保护.但随着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解体,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村民的个体意识不断强化,丧失对村庄生态环境的整体认识.这些问题表现在:比如,有的村民自行将耕地、山岭挪作他用,建房、搭棚无序,垃圾废弃物乱倒乱放,对乡村企业的过度开发和污染不敢监督等.村民生态权的认知缺失,加上地方政府监管机制的不健全,导致赣南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愈演愈烈.

为解决赣南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态势的严峻问题,赣州市委、市政府根据江西省委、省政府《“整洁美丽、和谐宜居”新农村建设行动规划(2017—2020年)》的要求,在赣南广大农村地区开展了系列美丽乡村生态示范村建设,并已经成功建设了定南县黄砂口村、信丰县坪地山村、龙南县正桂村、章贡区火燃村等美丽乡村生态示范点.特别是定南县黄砂口美丽乡村“生态空间布局”建设,结合赣南地域和文化特点,在生态、经济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协同发展,给乡村建设注入一股新鲜活力,使得古老的乡村焕发一派生机盎然的新景象,其成功经验可以给赣南广大乡村的生态振兴建设予参考和启示.

2 定南黄砂口村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空间布局实践

黄砂口村位于赣州市定南县老城区东北部.近几十年来,黄砂口村在国家加快城市化进程中处于劣势地位,青壮劳力大量流入城镇,村庄逐渐走向衰落.耕地荒芜、老房空置坍塌、新房搭建杂乱、卫生环境恶劣等等成为村里的常态现象(见图1).因此,黄砂口村成为了“十三五”省级贫困村.

图1 美丽乡村建设前黄砂口村状况

如何改变黄砂口村的落后状态,将其建设成一个具有活力的新农村?这是摆在上级政府和黄砂口村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

2017年黄砂口村被列入市级生态示范与特色中心村,重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经过反复调研论证,黄砂口美丽乡村建设科学规划出村庄的“生态空间布局”,强调“人居、产业、自然”三位一体,形成“可居可游”的理想生活模式.黄砂口村“生态空间布局”是在保护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空间的前提下,通过强化村庄土地生态空间的规划,指导和约束不同主体功能区的合理布局,概括起来即“一溪三轴连四区,多点汇文湖”布局(见图2).“一溪”指的是贯穿黄砂口村的一条小溪,“三轴指的是连接黄砂口村的三条路,“四区”指的是休闲区、果蔬采摘区、村民居住区、观光旅游区.“多点汇文湖”,“多点”指的是围绕文昌湖的村史馆、客家围屋民宿、魁星阁等主要景观点,“文湖”是村中心的文昌湖.通过规划美丽乡村“生态空间布局”,黄砂口村闯出一条乡村生态振兴的新路子,往日败落的老旧村庄,重新焕发生机,犹如凤凰涅槃重生出一个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见图3).2017年11月11日,光明日报12版整版刊登乡村振兴稿件《让美丽乡村更有“里子”》,黄砂口美丽乡村建设被作为典型案例解读;2018年4月,黄砂口村被评为“江西省五十佳最具乡愁村庄”;2018年12月黄砂口村获省级3A级乡村旅游点.

图2 黄砂口村美丽乡村建设平面规划图

图3 黄砂口村美丽乡村建设后的航拍图

黄砂口村美丽乡村建设的“生态空间布局”实践,具体来说,主要在“产业生态空间”“生活生态空间”“文化生态空间”这三个方面来做文章.

2.1 打造“产业生态空间”,推进地方特色的绿色农业发展

实现乡村振兴,要“把传统农业改造建设成为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和能持续致富农民的高效生态农业”.[4]黄砂口村的传统产业为种植业和养殖业,由于这些传统产业太单一,在同类农产业市场中很难有竞争力.但是黄砂口村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资源,因而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以打造集约高效的“产业生态空间”作为突破口,合理规划生态产业发展片区,形成以生态种植、生态养殖、生态旅游为主要内容的产业生态空间.黄砂口村“产业生态空间”建设分为如下两个部分:

其一,构建“生态园基地+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黄砂口村根据本地生态资源禀赋,调整传统农业生产的结构,建设新型农产业生态空间.首先,划定特色生态农产品种植区域和重要生态养殖业适养区,实现生态农业规模化生产.村入口左侧建立无公害的生态蔬菜片区(见图4).生态蔬菜区对面的山坡规划的是优势生态农产品生产区域,分布着适合本村土地生长又符合市场需要的蓝莓、鹰嘴桃、药菊、苹果李、百香果、蜜梨、猕猴桃的特色生态果园种植基地.在离村中心西北约3 km的鹿湖,成立了以梅花鹿驯养繁殖和产品开发利用为主题的生态养殖基地.其次,成立“美丽乡村丰收农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充分发挥专业示范的作用,以生态环境良好和资源永续利用为导向,严格保护农业生产生态空间.合作社的服务是双向的,既是生态产业技术的输入指导,也提供生态农产品输出服务.比如,合作社采取多种方式为农户提供林果生态培育技术和梅花鹿生态养殖培训,同时,也帮助农户销售各式生态农产品,包括禽、蛋和客家传统特色食品.黄砂口村建立的新型农业生产合作模式,不仅实现了生态产业技术服务和生态农产品有效供给,还推动发展旅游采摘业,以缓解传统农业供给不足与经济效益低下的问题.

图4 黄砂口村果蔬生态园基地

其二,实施“公司+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工程.黄砂口村建设坚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信念,充分发挥自身优越的自然生态资源,实施“公司+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工程,在定南县率先成立村集体企业——黄砂口旅游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以景观农业、户外运动、文化体验、生态度假为主要内容,将农村产业发展融入到“乡村旅游产业链”中.村中心往西方向约3 km处,设立“开花小镇度假旅游区”,建有客家原始民俗区、梦幻花海区、高端休闲度假区等.随着“莲塘古城─京九铁路接轨纪念公园─巽塔─黄砂口特色旅游区─乡村生态旅游”景点线路的运行,黄砂口村成为东江源头最美丽乡村、赣南客家文化旅游休闲品牌示范区.黄砂口村从2017年始高起点建设美丽乡村,2018年就成为定南县乡村旅游的领头羊.“2018年春节和‘五一’假期,黄砂口村接待游客突破10万人次,村集体通过旅游获直接经济收入6万余元,2018年预计全村集体经济收入将突破30万元,可带动群众增收超过百万元.”[5]2021年,黄砂口村的旅游业与大湾区对接,“在今年国庆假期,小小的黄砂口村成为赣粤边际文化旅游热门打卡地,7天累计接待游客2.1万人,近一半的游客来自大湾区”.[6]乡村旅游业的开发,将村民的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充分证明黄砂口村对自然生态空间的保护、修复和改善不仅没有影响经济发展,反而通过“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良性互动促进乡村全面产业振兴.

2.2 营造“生活生态空间”,将绿色生态融入生活空间

乡村“生活空间”是以村民居住环境为主体功能的区域空间.黄砂口村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注重人与自然有机融合的“生态生活空间”的营造.按照定南县“整洁美丽,和谐宜居”新农村建设行动规划(2017-2020年)要求,黄砂口村对于绿色生态如何与村民生活空间相融合,是将“物的新农村”与“人的新农村”两个方面建设同时进行.

“物的新农村”着重于对村民人居生态环境的改善.首先,黄砂口村的整体规划建设,是在保持原始村落分布现状基础上坚持集约化用地,生活基础设施用地的位置、规模均有明确的标准和管控要求,并配以合理的公共服务设施,让村民有尺度适宜、布局协调、功能完备的生活空间.在民居建筑的辅装材料上选用乡土性建筑材料如天然石材、木材等以体现自然的乡村民居风格.其次,提升自然环境与农村生活空间的融合度,让村民居住环境空间园林化(见图5、图6).例如,黄砂口村的迎宾大道两旁种植桂花、石楠等行道树,并配置枫香、无患子等乔灌木形成生态景林.村里修建了自行车环形绿道,并在通往“开花小镇度假旅游区”的花海大道种植了成千上万观赏型花卉植物.其三,实现村庄水生态文明.在村庄实施完整的给水系统建设工程,铺设自来水水管网道,实施独立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的工程建设.此外,还对占地面积约13 500 m2文昌湖的湖底湖面进行整治工程,并在湖面及周围建有休闲栈道、休闲廊道、景观河岸,打造出清洁、美丽的水生态景观.

图5 黄砂口村居民住宅区

图6 黄砂口村居民生活休闲区

“人的新农村”是对村民在日常生活中融入生态环保理念的宣传教育,逐渐形成“环保为我”的主人翁意识.因此,黄砂口村坚持以乡风文明建设来促进村民生产方式、生活观念的生态化.当“物的新农村”逐步展现出来时,带给村民极大的惊喜和视觉愉悦,大家意识到良好的人居环境是一种有尊严、有价值的生活方式,营造“生活生态空间”是文明幸福生活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村委会在倡导“文明节俭、尊老孝亲、厚养薄葬、爱护环境”为主题的“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的乡风文明行动时,让村民由“要我美丽”变为“我要美丽”,主动支持拆迁,投身建设.100多户村民自愿将4栋百年围屋无偿提供给村“两委”改造成村史馆、民宿馆及合作社办公场所,吸引了120多名外出村务工人员回到家乡参与建设,群众热情被充分激活.”[5]

在村干部积极引导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乡村文明和谐蔚然成风,建设和保护美丽家园观念深入人心.黄砂口美丽乡村“生活生态空间”建设换来丰硕成果,2018年12月黄砂口村社区获评省级“绿色社区美丽家园”示范社区,2019年5月黄砂口村被授予“第六届江西省文明村镇”称号.

2.3 塑造“文化生态空间”,赋予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以时代内涵

乡村建设不仅需要有顺应自然的物质空间,还必须有教化民众心灵情感的精神空间.这种精神空间的建设并非无源之水,而来源于乡村自身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黄砂口村是客家人为主的村庄,一直来崇尚儒家文化思想,有定南历史第一文化名村的美誉.因此,黄砂口美丽乡村“文化生态空间”建设,在继承历史文化资源和民俗文化基础上,赋予其时代内涵,塑造出焕然一新的“文化生态空间”.

第一,注重挖掘和保护本村的特色文化符号.首先,在原有明代“下桥”古围屋的基础上修建村史馆,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遗迹,展示黄砂口村历史发展变迁的轨迹(见图7).村史馆收集了陈列上个世纪保留下的传统生产、生活用具,如鸡公车、谷风车、砻、石碓、石磨、石臼以及蓑衣斗笠等等传统器具;另外,还定期举办草木染、中草药香包制作、客家花帽刺绣等客家传统手工技艺项目活动,展示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黄砂口村史馆占地面积大于2 000 m2,布展面积在1 000 m2左右,由于规模较大,陈列齐全,2019年9月入选江西省第六批村史馆名单,成为农耕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基地.其次,修缮村里文昌阁.为祈望家族人文昌盛和子弟耕读传家,黄砂口村于清乾隆年间特建具有象征意义的文昌阁.此阁历经200多年沧桑,显得荒芜破败.经过修缮后,古老的文昌阁重新焕发活力,成为村民们在新时代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见图8).其三,重视对“老围”“下桥围”等明清时期黄氏客家围屋以及其它古建筑遗址的修缮,对一些有特色的老民居也加以保护和修复,使其保留 原有的乡土之美.通过挖掘保护村落传统特色文化符号,展示客家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祖祖辈辈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劳作的场景,可以唤起人们保护与传承古村落民俗文化的热情和对建设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图7 黄砂口村史馆及内部展示

图8 黄砂口村文昌阁修复前貌(上)黄砂口村文昌阁修复后貌(下)

第二,将本村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文化元素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中.在新农村飞快发展的今天,乡村原始风貌和地方特点也迅速消失.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于2015年发布调研数据显示“2000年全国有360万个古村落,2010年是270万个,十年就消失了90万个,现在的自然村只有200万个左右.”[7]依附于自然村的农村传统文化生态正遭到毁灭性破坏.美丽乡村的目的不仅是重新建设一个现代化的村庄,更是要找回已缺失的乡村文化精神,为每一个村庄重塑特有的“文化生态空间”.黄砂口美丽乡村建设注重保护村庄传统建筑风貌和原始村落整体空间形态,走特色化、民族化、地域化的发展之路.无论是农村民居房屋立面改造,还是庭院改造、景观改造,都严格遵循村庄老巷院落的传统肌理,不破坏旧建筑的格局形貌,并尊重树木种植的原始生态分布.比如村里的村史馆、围屋民宿均由明清时期的客家围屋改造而来;民房建筑的色彩统一为客家特色的三合土色调,现代式平屋顶改造成客家传统的坡形屋顶;文昌公园、魁星阁、村口牌坊(见图9)、太山文化展示区、农产品商业街、民俗广场等新建景观建筑都融入客家文化的元素.总之,黄砂口美丽乡村建设,处处都展现出客家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气息的相融之美.

图9 黄砂口村村口牌坊

3 定南黄砂口村“生态空间布局”模式对赣南乡村生态振兴的启示

在推动赣南乡村振兴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从整体出发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通过顶层设计探索具有内涵的全面乡村生态化建设的发展模式.黄砂口美丽乡村建设采取平衡发展的“生态空间布局”,改变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单一模式,在保护“自然生态空间”的基础上打造“产业生态空间”、营造“生活生态空间”、塑造“文化生态空间”,进行协同性、综合性、全面化的乡村生态系统工程建设.黄砂口村这种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 “生态空间布局”,已成为一种乡村生态建设的示范模式,是引领赣南美丽乡村建设走向生态振兴的重要驱动力.

3.1 划定乡村自然生态功能区,保护乡村自然生态空间

建设赣南美丽乡村“自然生态空间”,需要划定自然生态功能区,把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推进,做到全景式规划、全要素保障,构建协调统一的生态空间格局.第一,开展国土绿化行动,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对赣南生态脆弱地区,设立生态涵养区,不再开发利用,逐步恢复良好生态环境.第二,修复矿山自然生态环境.限制赣南地区稀土、钨、锡等珍贵矿产资源的开发规模,启动残矿区复绿治理工程.第三,深入实施“净土”工程,详查赣南农村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及风险状况,推进受污染土壤的修复与改良,保障土壤资源可持续性利用.第四,保护与整治流域水环境.开展“河道生态修复行动”提升水质标准,推进赣江、章江、贡江等赣南区域12条河流的黒臭水体整治以及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工程.

3.2 树立循环农业理念,发展乡村产业生态空间

循环农业是以优质、低耗、高效、可持续性为核心的农业生产.第一,科学规划乡村产业生态空间,建立规模化的生态产业循环链.建设适合赣南地域特点的生态园农产业基地,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生产;防止单一品种农作物规模过度种植,保持区域内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比如不光引进时下经济农作物,还需要加强对赣南传统农作物的保护和种植.第二,通过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实现赣南地区农产业生态化发展.把农业清洁能源技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等科技成果直接转化、应用于循环农业生产.第三,对赣南乡村家具产业等工业实体制造企业实行生态化改造,不断优化生产工艺和制作技术,实现企业生产从“集约型”转向“节约型”.第四,大力发展无污染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充分利用赣南乡村生态资源和美好人居环境的潜在旅游价值,发展乡村旅游,以乡村旅游带旺人气,推进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开发和乡村经济发展.

3.3 保护古村落文化遗存,建设乡村文化生态空间

赣南乡村文化生态空间的建设,可从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以及培养村民对文化生态建设的主体意识等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在赣南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要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政府部门应对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客家古村落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在保护区内实施传统村落、红色革命遗迹的修护工程,包括对古民居院落、宗祠、文物古迹、农业遗迹、古松古木等历史文化要素的保护.第二,实施乡村历史记忆展示工程,传承、发展乡村传统历史文脉.通过建设村史馆、民俗文化馆来收集并展示村庄历史文化、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等文化遗存,保护珍贵的乡村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三,通过宣传教育,引导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文化生态建设,培养村民主人翁意识.在尊重传统自然村落风貌的基础上,自觉将传统村落文化与现代文明成果结合起来,全面建设既有传统内涵又不断赋予其新时代文化的美丽乡村.

3.4 发挥村民生态保护的主体作用,营造乡村生活生态空间

赣南近80%的人口是农民,乡村生态环境的优劣与否直接与村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要在地方政府部门引领下,发挥出村民在生态保护中的主体作用,共同营造良好的生活生态空间.第一,以多种教育方式、宣传途径强化村民对生态环境安全的危机意识和要求生态良好的权利意识,明晰生态权是事关村民自身生存、生活切身利益的基本权利,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护乡村民众的生态权.第二,加强乡村生态人居工程建设和环境综合治理.实施乡村生态人居工程建设,通过回收垃圾、治理污染、绿化道路景观及整治堰塘沟渠等具体民生工程改善村容村貌.第三,发展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服务业,设立各类公益形式的乡村民间生态保护组织,让所有村民都成为美丽乡村“生活生态空间”建设和监督的主力军.第四,提升政府部门对乡村生态环境的监管能力.制定适合赣南地域的生态保护考核指标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等制度体系,把主体责任落实到市、县、乡、村四级垂直监管机构,实现乡村生态监管的长效机制.

4 结语

传统农村向现代新农村转型,其核心问题是如何营造和谐宜居而又生机盎然的“生态空间”,即在实现乡村现代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兼顾乡村文化和自然生态体系的建设,才能实现一个新起点的长足发展的“乡村振兴”.以定南黄砂口村为代表的赣南美丽乡村建设,探索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产建设与环境保护共生、经济发展与资源养护相协调的均衡发展之路,营造了一个生机勃勃、美丽宜居的生态文明型乡村,这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空间布局”模式,不仅成为赣南欠发达农村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也为我国其它相似地区的乡村生态建设提供可资借鉴和有益启示.

猜你喜欢
赣南美丽空间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陈毅诗记赣南游击战
赣南围屋与闽中土堡的建筑比较研究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Review on Processability Theory in China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