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容庚、商承祚先生的文物收藏和捐赠

2022-12-14 04:58叶炼勇广东肇庆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2年11期
关键词:书画家族文物

◆叶炼勇( 广东 肇庆 )

著名学者容庚、商承祚先生,不仅是卓有成就的古文字学家、书法篆刻家,还是重要的文物鉴定专家、收藏家。他们最后都将毕生的收藏无私地奉献给国家,为社会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他们的高风亮节,永远值得后人敬仰和学习!

商承祚——冒着被飞机轰炸之险抢救文物

商承祚(1902—1991),字锡永,号契斋、鹜刚,广东番禺人,曾在东南大学、中山大学、北平女子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及金陵大学任教。主要著作有《福氏所藏甲骨文字及考释》《殷墟佚存》《十二家吉金图录》《浑源彝器图》《长沙古物闻见记》等。

商承祚先生出身于名门世家,其父商衍鎏为清代最末一科甲辰年的探花,因此商承祚从小就接受良好的经史旧学教育。1921年秋,商承祚到天津,拜著名古文字学者罗振玉先生为师,学习甲骨文、金文。21岁时,撰写的处女作《殷墟文字类编》震惊学术界。

商承祚先生于1932年应金陵大学文化研究所之聘,从事文物研究工作。商承祚到金大任专任研究员,承担商周文化、甲骨文及金文研究、商辞等项目,先后出版了《福氏所藏甲骨文字考释》《殷墟佚存考释》,深得学术界推崇,对甲骨文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1934年商承祚在北京成立考古学社,是中国第一个文物考古社团,主要成员还有容庚、徐中舒、董作宾等,推动了中国考古学科的发展。

抗战爆发后商老随南京金陵大学南迁,途经长沙,见到战国楚墓出土的文物,向学校请求留长沙考古。1938年,日军飞机频现长沙轰炸。商承祚冒着战火抢救性挖掘楚古墓,获得一批文物,其中包括一面珍贵的战国铜镜。1942年,为了不让文物落入日军之手,他再次返回长沙,在8个月的时间里购得一批战国到汉代的各类文物,历尽艰辛,将其转移到安全地带。他回成都后,写成《长沙古物闻见记》《长沙楚器发现纪略》《楚漆容器集》《长沙古器物图录》。

商承祚西迁四川后,转向关注西蜀文化的考古研究。他踏遍西蜀山川,对古代石刻遗迹进行考察,共得古物、金石、汉画等达1000余件。商承祚又将其研究所得整理成《四川新津汉崖墓砖墓考略》等文。在文化研究所西迁成都期间,考古研究不仅取得丰硕成果,而且获得漆器、铜器、玉石器、陶土器、丝革、金石等大量文物与拓片,总计达2680种。

新中国成立后,商承祚先生为我国的考古学科的发展、人材培养和文物鉴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国家培养了大量文物工作骨干。他还曾为光考寺、陈氏书院、中华全国总工会等旧址的抢救维护“犯颜直谏”。

1957年,商老任广东省博物馆筹建委员会副主任,几年后又被聘为广州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对省工艺品公司数十万件工艺品和广州市文物商店10000多件商品进行全面鉴定。根据国家文物部门规定,商老的书法真迹,未经政府批准是不允许携带出境的,由此足见其书法作品价值之珍贵和影响之深远。

商氏家族——可能是建国以来私人向国家捐赠文物最多的家族

商承祚在晚年主张“藏宝于国,实惠于民”“独乐莫如众乐”。商承祚先生及其家族后人从上世纪开始持续向国家捐赠珍贵文物达数千件。早在1937年春,商老在南京将1000多方印玺藏于上海市博物馆。从1964年开始,他陆续将家藏的商代青铜钺等1000多件文物无偿捐赠给国家。

受捐单位有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深圳市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嘉定博物馆、上海中国科学博物馆、中山大学图书馆、香港中文大学、南京大学历史系、广东省民间工艺博物馆等。

商氏家族共向中山大学捐赠的文物就多达370余件。1929年,商承祚奉学校之命到北京采购的200余件文物,它们现已成为“中大图书馆的镇馆之宝”。深圳博物馆获赠的数量最多,达500多件。商氏家族后人继承商承祚的遗志,向国家无偿捐赠了多件文物。2002年又将约4200册藏书全部捐赠给了中山大学图书馆。

在商承祚先生及其家属捐献的文物当中,有不少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书法类有祝允明、王宠、陆居仁、董其昌、刑侗、王铎、张瑞图、石涛、屈大均、陈恭尹、包世臣、何绍基、伊秉绶、翁同龢、吴大瀓、黄士陵、章炳麟、吴昌硕、梁启超的作品;绘画类有蓝瑛、陈洪绶、董其昌、徐渭、张瑞图、法若真、查士标、郑板桥、高凤翰、溥儒、高剑父、关山月、黎雄才、何香凝、黄君璧等人的作品。

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曾说,商氏家族可能是建国以来私人向国家捐赠文物最多的家族。1991年,商先生最后一次向省博捐赠文物并拒绝国家的奖金回报。他一生为传承学术、保护文物无私奉献的精神品格,永远定格在后人心中!

容庚——在战乱中开始收藏生涯

容庚(1894—1983),原名肇庚,字希白,初号容斋,后改颂斋,广东东莞人,我国著名古文字学家、文物鉴藏家。他曾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岭南大学、中山大学,曾担任故宫博物院古物研究所古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等。

容庚先生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祖父容鹤龄(1831-1897)为同治二年(1863)进士,雅好书画。四舅邓尔雅(1884-1954)以金石、书法名世。容庚青少年时期从四舅邓尔雅学习金石学,并在邓尔雅的指导下开始编写《金文编》。容庚族叔容祖椿是著名画家居廉的弟子,容庚青年时曾随其学习绘画。在其家族前辈的熏陶和指导下,容庚先生自幼喜好金石书画,并掌握一定的书画技能和鉴赏知识。

1926年到1945年,容庚学习、工作和生活在北京。他有幸得罗振玉、王国维、马衡等名师指导,文史素养、艺术见识、鉴赏水平都大为提升,乃至获聘为故宫古物陈列所古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使他有机会得以饱览内府收藏的文物精品。

1937年,容庚先生开始购藏书画。1942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封闭了燕大。容庚没有随学校迁往成都,而是留京居所靠近琉璃厂,容庚闲来无事便常到书肆、帖肆、画肆走动,学习观摩。从1937年起至1945年止的七年间,得画一百卷轴。

1946年,容庚南归,在广州岭南大学出任教授。1952年,容庚任中山大学教授,南归之后容庚将收藏重点全部转向了书画。20世纪50年代至1966年“文革”开始前,是容庚书画收藏最丰之时,其大部分书画藏品都是在这个时期购藏的。

“人弃我取,人取我予”——容庚先生的收藏之道

收藏几乎伴随容庚的一生,他的藏品除了以青铜器和书画为大宗,还涉及书籍、甲骨、丛帖、信札等。容庚先生有其独特的收藏之道。他曾言,人方以大家为贵,余乃取其冷僻者;人方以有名人题跋为贵,余乃取其无题跋者;人方以纸本为贵,余乃取其绫绢者;人方以立轴为贵,余乃取其卷册者,闲又估人以为伪作,而余独审其真,辄以精鉴自喜。

在收藏趣味上,他“喜收文人之作”,看重丰富历史文化信息的书画作品,对文雅的艺术风格亦有偏好。在收藏的同时,容庚先生也开展对历代书画家和作品的研究,“读其所著书,因求其书画;得其书画,因求其所著书,搜集相关文献史料,辨别书画真伪,梳理源流脉络,渐成收藏体系。

子孙永宝 容庚藏端砚

容庚喜欢成系列地收藏,或一家族,或一流派,如文徵明家族及其弟子,并及“吴门画派”、董其昌并及“松江画派”、“四王”及其弟子并及“正统派”,还有恽寿平家族、章谷家族、钱维城家族、蒋宝龄家族、汤贻汾家族、翟大坤家族、女画家群体等。

容庚喜收乡人之作。由于地缘之便,容庚早年时便收入不少乡人作品,到了北京之后,容庚开始注意流散于北方的岭南名家之作。容庚收藏广东名家作品之多、之广,是同时代其他收藏家难以比肩的。

容庚先生还着重结合收藏同时开展岭南地域书画研究工作。如得到林良《秋树聚禽图》后,搜集其相关史料,考证其生卒年,著《林良评传》。在其所著的《颂斋书画小记》中,记录了很多经他搜集得到的岭南书画家生平活动史料,为后人研究岭南书画提供了宝贵的文献信息,他也成为岭南书画现代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聚实不易,散则何难——他把所有藏品捐给国家

文革结束后,容庚由于年事已高,已开始考虑为心爱的藏品寻找最后的归宿。他曾言道,“聚实不易,散则何难?与其身后任其散失,不如现在就完整地献给国家,让更多的人在前人的基础上做出更好的成绩来。”故将毕生珍藏之青铜器、中国画、书法(包括碑帖)、名人信札、图书等悉数捐献给广东的博物馆。目前主要的受惠机构有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博物馆、广州美术馆、中山大学、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东莞市博物馆等。

1956年,容庚曾捐赠一批珍贵书画及近200件古铜器珍品给广州博物馆,其中有铜器88件(套),包括最著名的“栾书缶”。1977年以后,他又分三批将所藏青铜器及书画字帖捐赠给广州博物馆,还向华南师范大学捐赠了一批青铜器,包括著名的十年“陈侯午敦”。1957年,广州美术馆成立后,容庚共有书画藏品1083件(套)归属广州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至今所积累的上万件历代书画藏品之中,近十分之一为容庚先生所捐赠。广州艺术博物院成为接受容庚先生书画藏品最多的机构。后他又将10000多册珍贵书籍交付中山大学图书馆。他病逝后,其家人遵照他的遗愿,将最后一批著作手稿、名人信札、金石拓片、古籍图书等400多种、2000余件捐予中山市图书馆。

2016年12月13日,由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博物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主办的“容庚捐赠书画特展”之绘画篇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展出。容庚先生捐赠的书画作品上至南宋,下至近现代。作品包含了多件镇院之宝,包括南宋佚名的《云山图》、元代黄公望的《溪山图》、明代戴进的《山高水长图》和林良的《秋树聚禽图》等等。

他的女儿容璞回忆说:“父亲曾言,取之于国,用之于国,把东西捐出去,能让大家都看到,这是他的情怀。他是用实际行动在爱国。”

猜你喜欢
书画家族文物
文物的栖息之地
HK家族崛起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小偷家族》
皿字家族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