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使命担当 锻造记者本色

2022-12-16 07:38姚建平
传播力研究 2022年27期

姚建平

2020年金秋之际,在第二十一个中国记者节来临之时,经过层层推选公示,我荣获了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颁发的“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年纪念奖章”。这枚沉甸甸的奖章,是新闻工作者的至高荣誉,也是对每一名新闻人的最高褒奖。

三十八年新闻工作生涯,弹指一挥间。从懵懂青涩的基层新闻干事,到走进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新闻学专业专修两年,成为专业的新闻人,再到后来20多年的时间里,先后在电台、报社工作,经历的许多重大事件采访,仿佛如昨日,许多往事涌上心头。

1987年3、4月间,我当时在黑龙江省拜泉县委宣传部新闻组从事新闻报道工作。23岁的我,刚刚入党一年多,每天奔走在广阔的农村、机声隆隆的工厂进行采访,意气风发,干劲实足。一次去齐齐哈尔市里开会,偶然得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新闻学专业干部专修班将在黑龙江招生的消息,我兴奋得夜不能寐。能够考入人民大学学习,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理想。

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复习,1987年5月6日,那一天记忆犹新,因为我伴随着学校操场上大喇叭发出的“大兴安岭突发森林大火”的广播声走进了考场,参加了全国成人高等教育统一招生考试。

7月,一个令人欣喜的日子,我收到了人大录取通知书。随后时间里,不知经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课堂理论学习、一线实地采访,完成了两年的脱产学习。两年时间,在学习基础课程同时,学校先后开设了新闻理论、中国新闻事业史、外国新闻事业史、新闻写作、评论写作、采访学、编辑学、新闻摄影八门专业课课程,使我们这些从基层走出来的人,受益匪浅。

人民大学的多位老师,耐心为我们这些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传道解惑,使我们获益良多。虽然后来我又相继进入其他高校学习,但人民大学的这两年,为我的新闻理论、新闻业务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第一位新闻学博士童兵老师在给我们讲课时曾说过,最好的新闻作品,首先是要感动你自己。确实是这样,在我三十八年的新闻工作经历中,在一次一次震撼心魄的重大事件采访中,把满足社会和公众的新闻需求,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当作自己神圣的职责使命,“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是党的新闻工作者必须严格恪守的重要遵循。

新闻工作者站在社会舆论的最前沿,是社会正义和良知的守望者。2003年发生在齐齐哈尔市的“8·4”侵华日军遗弃化学武器中毒事件,我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驻黑龙江记者站记者,是惟一一名从始至终的亲身参与报道者。从事件刚刚发生时8月7日采写的第一篇消息《齐齐哈尔毒气泄漏29人住院 毒气罐疑为侵华日军遗弃》,到播发《“8·4”事件小受害者赴日讲述自己亲身受害经历》,时间整整跨越了一年多。

我先后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国新闻联播》《新闻和报纸摘要》《中国广播网》及其它专题节目采访播发了录音报道、特写、记者连线等新闻报道有三十余篇。在整个事件连续报道中,虽然说历经千辛万苦,但始终有一个信念支撑着我,那就是要把整个事件的真实情况告诉给广大的受众。从最初的全军、地方专家倾注全力抢救,到经过中国外交部据理力争受害者领取到善后款,我一直与这些无辜的受害者紧密地站在一起。

经过一段时间的冲刷,我想应该把这一牵动全国人民心弦的重要事件,再做一篇回顾性的综述。2004年,我从有关方面得知日本“中国人战争受害索赔要求日本律师团”团长尾山宏律师将于2月11日抵达北京的消息,当天我赶往北京保利大厦。

在近2个小时等待后,尾山宏先生接受了我的独家采访。这位正义的律师说:“为了中日友好,过去日本政府犯下的罪行必须由我们日本人自己来承担、解决。正视过去,正视历史,我们未来的前景是非常美好的”。虽然忙碌多时,但拿到了现场清晰的第一手音响。2月12日早晨六点半,录音报道《“8·4”事件受害者提起诉讼 日本律师来华专题商讨》在《中央台新闻和报纸摘要》播发,由于我动作快,中央台成为此次活动的全国首发媒体,播出后产生良好的效果。

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是考验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职业精神的关键所在。

2002年6月,黑龙江省鸡西矿业集团城子河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当时在井下工作的有139人。事故发生后,引起世人震惊,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做出批示,要求不惜一切代价,抢救井下的矿工。在报道这次特大瓦斯爆炸的7个日夜里,我几乎没有睡个囫囵觉,神经始终绷得紧紧的,因为我知道,真实全面地采访和记录事件的全过程,这是新闻工作者神圣的职责和使命。每天,我奔波百余里,往返于事故井口、抢救医院,把所了解到的最新事态进展传回台本部。利用整点新闻《新闻进行时》《全国新闻联播》《新闻和报纸摘要》等主要出口,将此事件以不间断地形式播出,一环紧扣一环。同时,我还突出广播的特点,在事发地利用手机连线,进行现场直播,使国家电台作用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得以充分发挥。

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我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上会记者,负责黑龙江团、山西团的采访报道。2004年3月4日下午3点多,在山西代表团驻地现场,当年大寨的“铁姑娘”、当时已是村办企业董事长的郭凤莲,成为众多媒体追逐的热点人物,被10多家媒体记者团团围住,我也是众多记者中的一员。

为全面做好对这个新闻人物的采访,在得知郭凤莲将与记者见面的消息后,我与台新闻中心进行了沟通,从形式到内容做了深入探讨,力求把稿子做深、做细。在采访时,我抢先提问了两个问题,给郭凤莲留下了较深的印象,于是在记者见面会结束时,我顺利地拉住郭凤莲进行了单独采访。当谈到这次参会的感受时,郭凤莲说,“我将继续带领着大寨人向前走,行使好人民代表的神圣使命,真正把为人民服务落实到行动上。”这话语铿锵有力,却又实实在在,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决定就用这段话做结尾,把一个心地坦荡的郭凤莲推向全国听众。

顾不得满脸的汗水,边往回赶边打腹稿,这时已是下午近5点钟。赶回驻地房间打开电脑,立即写稿子,剪辑音响素材,录制口播,抓紧合成。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新闻特写《郭凤莲:老模范的新感受》终于出手。3月5日早晨,随着这篇新闻录音特写在中央台《新闻和报纸摘要》的播出,不少与我熟识的人纷纷打来电话说,你们这篇稿子做的有深度,很真实,不愧是国家电台的声音。

在那次“两会”报道中,我采访了一些个性鲜明的代表,一些在当代中国历史产生影响的人物,像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见证人——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党总支副书记申纪兰、闻名全国的优秀班组代表——齐齐哈尔第二机床集团马恒昌小组第十七任组长孙普选,把他们丰富坎坷的人生、浓缩的历史跨度,以电波形式展现给世人,使更多的人更加真实地触摸到了祖国历史的厚重积淀和伟大时代的丰满血肉。

在2020年初突发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过程中,我做为一名黑龙江日报记者,始终工作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第一线。从我省第一例新冠肺炎感染病例发现到第二批支援武汉医疗队出征,再到工厂24小时加班加点生产口罩、酒精等防疫物资,连续三个多月时间,我奔走在社区卡点、疾控中心、隔离医院、复工复产企业车间,把风雪中坚守一线的共产党员、干部群众的精神风采及时报道了出去。

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阻击战中,有一支始终战斗在危险前线的队伍,不为市民百姓所熟知。他们就是奔忙在防控一线,探查病例被传染来源的流行病学调查人员。采访中了解到,为及时发布确诊病例清晰完整的行动轨迹,寻找传染源,分析传播链,尽快提交患者完整的调查报告,齐齐哈尔市有一组女子流调队,全组人员日夜奋战在流调一线,几十个不眠的夜晚,她们完成了所有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相关工作,提供了几千条科学数据。夜以继日的工作,许多同志早已疲惫不堪,体力透支,但面对疫情,她们始终没有半点懈怠,没有一句怨言。

能追无尽景,始是不凡人。对这组女子流行病学调查人员的采访中,我克服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短时间深入细致采访,多侧面反映这些做流行病学调查,从事“破案”工作的女战士们,多角度刻画战斗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在危险复杂工作环境中的感人场景。2020年4月26日16时53分,2 300多字的长篇通讯《抽丝剥茧探查传染源的“流调女战士”》在黑龙江日报客户端发出。4月27日,长篇通讯在黑龙江日报二版配发大幅图片刊发,通过我的报道,这些久经沙场的铿锵玫瑰,以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奉献担当,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防疫先锋战士的精神与信念,被全面展示了出来,得到了省市领导、热心读者的充分肯定和赞扬。

时间流逝,岁月无痕。每一次重大新闻报道工作完成后,蓦然回首,当我翻阅着厚厚的采访笔记,内心总会闪过一段段令人难以忘怀的记忆,心里总会涌动久违的激荡,这便是对我所从事的新闻工作的使命担当。

《甘肃雨水工程给百万山区贫困农民带来幸福水》《青海农牧民捧起了特色旅游金饭碗》《葡萄沟乡长的“葡萄经”》《为了国际大动脉的畅通》《“赵光腚”后代们的新生活》《外交部国防部专家和日本外务省代表抵齐调查中毒事件》《6·20鸡西特大瓦斯爆炸》《扎龙湿地的沉思》《郭凤莲:老劳模的新感受》《申纪兰: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见证人》《兴十四村:续写实现“中国梦“新故事》等一批新闻作品,成为记录时代发展的一个个时间亮点。

进入新时代,我们更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进一步提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迈开脚步走进火热的基层生活,让新闻报道更加鲜活、更接地气,通过我们的报道,展示新时代的人和事,助力中华民族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新闻工作者是历史的记录者。在30多年的新闻采访工作中,经历了许许多多重大事件,探寻时代发展脉搏和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带给了我许许多多的人生感悟、新闻感悟。

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不管是悲欢离合还是阴晴圆缺,都已经融入到新时代永不停歇的前进脚步中。这些深刻的、难忘的、温馨的记忆,在新闻事业的历史长河中,会永远真实的存在着,在我这名新闻工作者的脑海中,会时时不自觉地涌出,让我倍感珍惜,倍感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