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产教融合的视角

2022-12-16 15:08刘锟
当代体育科技 2022年30期
关键词:体育项目产教武术

刘锟

(海口经济学院 海南海口 571127)

2017 年12 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对产教融合做了“四位一体”的阐述,明确了政府、企业、人才、社会的制度框架,为高校产教融合提出了相应要求和指导。产教融合本质上是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结构优化的背景下对教育界和企业界的要求,产教融合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政府、社会、企业与高校在人才供需脱节或不匹配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是一种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

产教融合能否落到实处,校企合作双方的利益诉求是关键之一。一般来说,校方想通过借助企业的某些优质资源、平台等,以较快的速度提升人才培养的能力、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等办学综合能力,而企业则需要通过产教融合模式提高企业效益,特别是在人力资源方面,以及科研成果转化方面。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其人才培养模式虽成熟完整,但在很大程度上有固化和保守的弊端,所培养的毕业生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脱节的问题也初现端倪,而产教融合是解决人才供需矛盾等脱节问题的重要途径。

1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作为体育学类二级学科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1998—2012年),在高校本科类专业目录中被称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该领域培养了众多人才,成果丰硕。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固有的培养模式也出现了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不相吻合的地方,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方面均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毕业生就业方面也有较明显的反映。

1.1 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情况

目前各个院校的培养模式大多参照体育教育的培养模式来设置,甚至有些院校的课程教材也与体育教育类专业雷同[1]。经研究发现,当前大部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上不够明确或定位模糊,描述上脱离实际,除传统培养目标中师资培养目标较为明确且实际外,其他方面存在较多问题或难经实践检验与证明,说法模棱两可,形式大于内容。究其原因是大部分培养目标设置缺乏社会调研或调研结果不准确,企业参与度不够等。不同地区或类型的高校武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其实质大同小异,即使在表述上做了特色说明,但经严肃且认真地分析后却发现大部分所谓特色没有多大实际意义。

1.2 所设专业方向的基本情况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众多,近千个项目的专业在方向设置上却与武术专业没多大区别,很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开设的初衷不太吻合,也与人才培养规格还未突破师资后备人才培养规模有一定关系。由于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在现有的人才培养定位上的局限性和培养模式及理念的传统性,致使该专业的人才输送途径建设不足,路径不够完善和成熟[2]。近年来,一些院校虽然也开设了一些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的专业方向,如中国式摔跤方向、传统养生方向、舞龙舞狮方向、竞技武术方向等,但总体来说还不太成熟,主要是在就业渠道方面还不太明确,这必然造成课程设置、社会实践等都处于摸索阶段。

1.3 开设课程的基本情况

经调查,各院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比重(按学分所占比例)各不相同,大约在50%~70%。专业基础课(必修)均开设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心理学,且学分比重较大,专业必修课大部分开设了武术理论类、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类、传统文化类,还有传统体育养生、中医理论等课程,而其他专业理论课程与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休闲体育有很多相似之处,没有太大区别。同时,经调查发现,各院校在开设选修课时往往受必修课所占比重过大和软硬件条件限制的影响,选修课开设范围太窄,不能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甚至有的院校的选修课还有流于形式之嫌。综合分析,选修课开设存在问题的原因除了与相关规定有一定关系外,主要还与各院校的师资配备、办学成本,以及学生数量的现实情况有直接关系,若这些问题不解决,将直接影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不利于本专业的长远发展。

2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SWOT分析

2.1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优势分析

民族传统体育通过身体文化来阐明其深层价值和丰富的内涵,也折射着生产方式、生活态度以及民族性格[3]。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丰富,很多项目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样化的形式和内容,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人文元素的积淀,因此具有以下四点优势:第一,从健身价值上分析,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能极大满足不同性别、年龄、职业人群的健身需求;第二,从文化价值上分析,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其他运动项目不可比拟的特殊文化内涵和价值,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高文化自信力,以及提升中华文明在当前的国际影响力都有特殊意义;第三,从教育价值方面来分析,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走进校园将极大丰富学校体育的内容,对提升学校体育文化内涵,将中国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校园,为学校提供更多的素质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丰富学生的健身项目,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均能产生正面意义;第四,从产业发展来分析,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产业开发的空间很大,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要在不断提高,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可以运用体育的形式承载包容的、多样性的中国文化来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多方面需求,这是其他体育运动形式无法取代的,所以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通过以上四点分析,可以看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具有发展的相对优势,发展空间也很大。

2.2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劣势分析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体操、田径、游泳、健身健美等所谓现代体育运动项目相比,在大众体育以及学校体育中的实际开展频率较低,范围较小,因此具有以下劣势。第一,从学校体育方面来看,现代体育的众多运动项目在近现代的发展中与教育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发展路径比较清晰和明确,在学校体育中的影响大,比重大,并有着长期的积累。从学校教育的视角来看,很多项目都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教学、训练、竞赛各级体系完备,操作性强,认可度高,尽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此方面也有较大进步,但相比较而言还是存在着众多现实差距,必须充分重视,不可回避。第二,从大众体育方面来看,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大众体育中的开展存在地区差异,许多项目在开展中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域特点,除武术外,在大众体育中受众面较广的非区域性项目较少,与众多现代体育运动项目存在较大差距。第三,从竞技体育方面来看,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众多,但具有现代意义的竞技元素较少或者浅淡,而反观很多现代体育运动项目其本身就源于竞技比赛,具有深厚浓郁的竞技色彩,很多项目都通过竞技比赛来加之推广,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通过竞技比赛进行推广有一定的难度,开展容易,但效果不一定好。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运动在学校体育、大众体育、竞技体育方面均存在发展上的相对劣势。

2.3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威胁分析

近现代体育的发展受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较大,在所谓现代体育的影响下,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许多项目几近消失,被人们逐渐遗忘,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记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和形式十分丰富,但很多项目的发展定位比较低,发展的思路和眼界长期受困于惯性思维,除武术、龙狮等个别项目外,很多项目给人的感觉是没有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观感和体验并不深刻。相关理论研究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众多学者简单地认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而没有创新思维和科学发展思维,致使很多项目没有得到大众的广泛认同,传承和发展都不理想。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竞赛形式大于内容,竞技性不强,观赏性不强,同时缺少严格的规范和统一标准,限制其进一步发展。以上问题若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严重制约高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后续发展。

2.4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机会分析

当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越来越受到各层面的重视,其对国家的发展,对文化自信力的建设,对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都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因此,从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层面来看,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在当前具有很好的发展机遇。现代信息技术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等带来了极大便利,而在信息技术不发达的年代,传承、推广、弘扬民族传统体育都十分困难,具有诸多障碍和不便。而当前,运用数字化平台能够很好地保存、传播各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很好地展开各类交流活动,推广、传播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从文化交流的层面来看,体育运动在文化交流方面具有特殊价值,中西文化交流离不开体育文化的交流,充分利用具有中国鲜明特色和民族特点的传统体育项目在文化交流中会收到更好效果。当前,华人华侨遍布全球,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能有效增强华人团体的凝聚力,增强全球华人的文化自信,使之民族归属感得到提升,能疏解思乡之愁,满足寻根之意。以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为载体的表演,如舞龙表演、舞狮表演、武术表演,以及各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竞赛活动,可以承载大量信息以服务于全球华人,从根本上说有利于扩大中华民族的全球影响力,有利于全体中华儿女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基于上述原因,该文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一带一路”战略的进一步推进,民族传统体育的特殊价值将越来越受到各个层面的重视,国家对该专业的发展也将给予更多的支持,这种支持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直接的支持可以是直接面对高校专业建设,间接的支持可以是在全社会推广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在中小学普及推广民族传统体育,如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等,这些都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3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策略

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可以有效应用于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只有深化产教融合,才能使体育人才供需两侧协同发展[4]。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或规避当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就业指向不明确,培养目标模糊,人才输出路径不畅通,课程体系与其他体育专业雷同,培养方式过于传统,教学手段方法缺少创新等诸多问题,从而从根本上改变该专业人才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在高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发展过程中有效运用产教融合模式,以发挥其最大效能,要注意模式建设的策略问题。首先,要重视长效机制的建立。其次,培养目标要稳定而又不乏灵活性。另外,务必要找准定位,寻找并发挥优势;在改革课程与学分设置等操作层面上一定要实事求是,努力解决合作双方存在的认知和现实问题,为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实施扫清障碍。

3.1 建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校企合作的有效性是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能否成功引入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关键之一。因此,校企合作要建立长效机制,以保障校企合作的有效性。当前产教融合多是形式上的,尚未形成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5],没有长效机制就很难遏制为追求短期效果而使合作流于表面的情况,使合作不能深入。没有长时间合作以满足两方真实诉求的预期,要想校企双方各层面都能主动积极地思考,在各层面都深度配合并实事求是地落实是比较困难的。因此,首先要进行制度建设,并成立相关部门,赋予有效职能,并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对校方参与者、企业方参与者、学生给予津贴、奖励、扶持等提高各方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有利于凝心聚力,使校企合作落到实处,从而充分发挥其价值,为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建立打造稳定的平台。

3.2 制定相对稳定但又不乏灵活性的产教融合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需要校企合作双方通过深入沟通,研究社会需求与学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规律,找到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以及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学科专业发展对学生的培养有其内在规律,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目标的一致性,所以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具备学科专业特点,否则将脱离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同时,应树立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建设的长远发展观念和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上的主导地位,不能本末倒置,不能掺杂太多的功利主义,否则将错误地使本是“长跑”的教育行为变为“短跑”行为。但是,应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是日新月异的,过分执着于象牙塔式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科发展,不利于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因此培养目标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做到既相对稳定又不乏灵活性,第一,要坚持我国高校教育的价值观,不忘初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要深入研究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对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以保证其稳定性。第二,要与时俱进,与社会企事业相关机构和组织分析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的迫切需要,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以保证其灵活性。第三,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以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能力为核心,拓展其职业发展的可能性,设置适应学生后续发展的具有一定前瞻性的培养目标。

3.3 找准定位,打造优势专业

要紧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求,把握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体育人才培养规格。要符合本校实际情况,包括学校特色,专业师资条件、场地设施,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文环境等。根据学科特点找准行业定位,根据行业发展需要找准产业对接切入点,根据切入点找准相对稳定的岗位需求,从而寻找到切实可行的,具有一定长期稳定性的专业发展方向,避免专业方向设置仓促,被所谓当前形势牵着鼻子走的尴尬局面。具体操作上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定位专业方向的时空范围,即明确面对的区域和时间跨度,主要解决多大范围内和多长时间内的专业人才需求问题;第二,以什么方式解决,主要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不同的方式将导致不同的专业方向设置策略,同时也与专业设置所需解决的时空范围有一定关系;第三,科学界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可以解决涉及的相关领域的人才需要问题,不以该专业学生的现实短板去涉足与该领域相关的非优势方向,避免方向性错误;第四,打造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的优势专业,要避免盲目创新,为了创新而标新立异会违背发展的需要,创新专业方向务必要实事求是,要通过充分的科学论证才能大胆创新。

3.4 改革课程和学分设置模式

课程和学分设置,其本质上都是为有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设置的,它是由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所决定的,因此在课程和学分设置上,要根据产教融合所要达成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深入研究,不可生搬硬套传统模式,要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在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对接的理念,要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6]。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各院校在学分以及学分比例方面的要求各不相同,有的院校比较灵活,但往往容易造成各性质课程比例的偏差,后续运行可能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有的则有严格的学分限制和比例要求,但容易造成一些类型的课程在开设上往往受学分比例的限制无法发挥其价值,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传统模式造成的,这也往往是企业合作方很难理解的,也是校方的职能部门不愿尝试改变的。因此,为适应校企合作背景下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需要,要在课程及学分设置的传统模式上加以改革创新,以适应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操作上,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课程设置中的专业理论课需要进一步整合。从目前来看,各院校开设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在设置的专业类课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内容重复或内容大同小异的情况,迫切需要内容整合。第二,各课程的学分比例需要根据产教融合模式下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规格,对知识点、能力点所需学时的实际情况科学分配。从产教融合模式的角度来看,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在很多课程的学分分配上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有的院校甚至完全照搬体育教育、社会体育等专业的传统模式,不能适应产教融合的新模式。第三,增加实践课的比重,丰富实践课的内容和形式,赋予实践课灵活的学分制度。实践课在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产教融合模式中具有特殊价值,最需要根据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而适时开设,也需要给予最大灵活性保障,在评价上也最需要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因此,要给予特殊灵活的制度保障以发挥其价值。

4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同时也为该专业带来了一些新的发展机遇。通过研究发现,产教融合培养模式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该专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上,采用科学合理的策略,便能使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有效提升,以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

猜你喜欢
体育项目产教武术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中华武术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从武术传承方式看武术的发展战略
高职新兴体育项目教学对大众健身的影响分析
成语魔方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从机械训练到有机训练
——一个体育项目实训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