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协同育人研究

2022-12-16 15:08董秀华辛治国
当代体育科技 2022年30期
关键词:协同基础育人

董秀华 辛治国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 江苏宜兴 214200)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事关我国今后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成败,培养大国工匠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大国工匠,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结果与我国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联系起来。在当前高职院校教育发展过程中,全方位育人是当前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体育课作为高校公共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证明也是人社会化培养、专业化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教育内容,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对专业人才培养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体育课程的协同育人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受到各级职业教育部门的重视,是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大国工匠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

1 当前体育基础课程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制度等社会体系的飞速发展,人才培养目标、教育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飞速发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迎来了飞速发展的大变革时期。以往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手段等在某种程度上极大地制约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而对我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和伟大的民族复兴造成了影响和制约。体育等基础学科应立足专业人才培养,学科设计和学科建设应同专业人才培养同向同行,助力学生专业能力发展[2]。

当前国内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存在思想滞后和知识片段化等问题,和专业人才发展需求存在一定错位和偏差。知识体系构建不能与时俱进的现象造成了知识重叠。大学教育介于基础教育和社会服务之间,是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成长为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最重要的阶段。科学、高效的人才培养体系将有助于高质量人才的培养,能有效缩短人才走向社会的“磨合期”,有助于大国工匠职业素养的养成[3]。从目前国内外情况来看,学科教育和学生整体培养目标之间存在一定偏差,并且这一现象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呈现出放大的态势。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体系,能有效增强体育基础课程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紧密度。有针对性地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有效的课程设计和实施,做到协同育人,是今后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大趋势。

2 体育基础课程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措施

2.1 明确公共基础课程服务于专业课的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应围绕培养具有高质量专业技能的工匠型人才[4]。学校人才培养应全学科一盘棋,从各自学科角度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体育基础课程应在立足“基础学科”“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围绕专业人才培养,针对不同的专业需求进行相应改造,助力学科培养高质量人才。以往有些高校所实施的基础课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课堂中进行专业化设计和实施,这种做法是不切合实际的。高职院校体育基础课基本都采用了选项课的形式,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体育项目来进行学习,每个体育班级里,多的有十几个专业的学生,针对每个专业学生进行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是不现实的,只能说是设计者的一厢情愿罢了。

2.2 针对不同专业需求,对体育课进行科学设计,使体育教学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

据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各级高校体育基础课程的人才培养仍是以各类体育项目为教学内容,主要围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而展开的,其教育过程主要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发展和项目专业技术提高为目的,教学评价过程简单,不能完全做到协同育人[5]。以篮球课为例,以篮球的技战术教学、教学比赛为主,评价主体以专项技术评价、体质健康评价为主,虽然近年来按照各级教育部门要求,增加了课程思政相关教学内容,但实施效果仍流于形式,不尽如人意,没有从根本上去设计课程,没有培养服务专业人才。以营销专业为例,在课堂实践中,有效针对篮球群体类运动的特点,采用分工协作等教学手段,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设置问题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问题解决创新能力。针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采用轮流做组长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等。在协同育人中,只有针对不同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有效设计体育课堂,使人才培养目标和途径协同起来,才能真正做到协同育人。

2.3 创新教学途径,扩大课程服务面

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结合专业需求去创新教学途径,将体育基础课服务专业人才培养落到实处,是未来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发展和改革的必由之路。

以武术课程为例,针对艺术类专业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结合其人才培养方案中关于审美、艺术加工等专业培养要求,在过程评价中结合某些影视作品,要求学生根据自己课堂所学内容进行艺术创编,在此过程中可以采用个人与集体加工相结合的方式,既能增进学生对武术的认知和学习,又能从专业角度为学生、为专业提供素材和施展空间,最后引入专业课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综合评价,一举两得,能很好地拓宽课程服务空间[6]。体育基础课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是正确的,但途径是曲折的,助力专业发展而非替代专业教学,所以体育基础课程在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上应立足于其基础性学科的特点,从基础性能力提高的角度去发展学生的专业能力。协同育人下的体育课程应该扩大教学途径,不应循规蹈矩,只有结合专业需求,有效利用体育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结合创新,才能起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2.4 课程评价创新

以往体育基础课程评价以项目技战术,大学生身体素质测试(以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为依据)为主,课外体育参与、学生互评等大多流于形式,不能很好地、客观地去评价学生的发展和课堂教学效果。将传统的体育课堂评价模式转变为以学生成长、职业发展和就业为导向的综合评价方式,并引入专业教师评价,使服务专业落到实处。体育基础课程评价既要看到学生的技能水平和身体素质状况,也要兼顾学生的过程成长,既要评价体育水平,又要兼顾专业发展和五育融合发展。以肥胖学生为例,在过程评价和最终评价中由于身体原因,这些学生的专项技能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等很多项目都不能获得好成绩,甚至会由于身体拖后腿而不及格。但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角度而言,要看到他的努力和进步,而不能一味要求其引体向上、1000m 跑等项目过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犹如工厂生产优秀的产品,不同的是高校培养高质量教育产品——工匠型人才。体育基础课程的教育目的有短期的,如传授体育运动健康知识,培养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促进人的社会化进程等;也有长期的,如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等。综合来说,就是短期提高身体素质,掌握健身知识和技能,服务人的长期发展,进而维持社会的长期、高效发展。以上所列举的肥胖学生,其减肥和改善体质,改变生活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进行课程评价时,应该立足于当前的评价体系,而又应该看到学生身体状况的改善和习惯的养成,应该认识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同样重要。所以在课堂实践中应遵循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结合体育课程特点和专业人才需求构建综合化、立体化评价体系,使评价更客观、更科学、更能体现学生的成长。

3 体育基础课程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意义

体育基础课程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有助于加强体育学科的服务职能,拓展服务范围,能使体育的教学职能和服务目标从单一的身心健康发展拓展到职业教育,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和职业教育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通过以目标为导向的手工制作、团体协作等项目的开展,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体育课程与专业的融合实践,可以为基础学科服务专业进行可行性探索,为今后职业教育改革提供经验和实践依据。

体育基础课程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将有效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化进程,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进行有效衔接。

4 体育基础课程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结果

4.1 体育基础课程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目标

改革体育基础课程,使体育课程围绕专业人才培养,进行协同育人课程实践,探索实践经验。

围绕“五育育人”开展教学改革,在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围绕发展学生专业技能和提高职业素养,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设计,做到真正服务专业人才培养。

4.2 研究视角

视角一:体育基础课协同育人。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的不同需求,进行有效的课程设计,发挥人才培养的辅助作用,并从体育角度进行服务专业的教育开展。

视角二:全方位育人。在立足身心发展的基础上,探索德智体美劳的融合教育实践,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视角三:高职院校基础课程发展的主线。高职院校基础课程发展应服务职业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这也是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

4.3 研究方法

体育基础课程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进行深入研究,广泛搜集资料并积极打造体育基础课程经典案例,总结经验并进行深入推广和开展,做到以点带面,推动体育基础课程“协同育人”的全课程化开展。

4.4 体育基础课程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现状一:依然延续传统体育基础课程教学惯例。在调研的十余所高职院校中,仍然存在延续传统体育教学惯例的情况,虽数量不多,但却反映出自我发展动力不足,教育监督管理部门管理不到位的问题,甚至有学校出现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多年“换汤不换药”的情况,每次修改只是修改编写时间的现象仍然存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质量难以掌控,只能寄托于授课教师的责任心和教学能力。

现状二:体育基础课程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缺乏监督和评价。随着近年来的各级教育部门管理力度加大,很多高职院校都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引入了体育发展的内容,对人才培养目标有了明确的界定和要求。但在实际培养和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基本处于无监督、无评价的状态。高职院校一般学制为3年,体育基础课程存在于大一、大二阶段,大三阶段基本处于无体育课状态,学制结束阶段的评价仍以体育课成绩为评定标准,不能客观地反映出学生身心健康状态和社会融入性发展目标的达成情况。

现状三:将体育基础课纳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调查发现,有极少数学校存在将体育课程纳入专业人才培养的现象,某种意义上是将体育课程纳入专业课程体系中去。虽说这种方式能有效提高体育课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契合度,达到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保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但这种课程设置却从本质上改变了体育基础课程的本质。严格意义上说,这种形式的体育课已经不是体育基础课程,而是一种专业课程,体育基础课程的存在意义也完全不同。

5 体育基础课程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5.1 制度完善是保障体育基础课协同育人的关键

协同育人是建立在学校及教育管理部门教育思想协同一致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在校内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才能有效开展协同育人。毕竟真正做到协同育人将会在某些层面有挑战传统教学的嫌疑,而不被教务等部门接受和承认,这将大大影响教育改革的实际效果。要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有必要制定学校长期发展规划,形成人才培养一盘棋思维,教务管理部门、二级学院和基础学科形成协同反馈调节机制,成立相关课程群进行专项对接教育。

5.2 制定科学合理的基础课协同育人体系

协同育人要通过学校、院系和相关部门建立科学合理的协同育人体系,要从整体上有规划和设计,从实施方略和细节上做到精准协同。在具体实施时,要有大方向,做到统筹规划,有依有据。针对专业人才培养,各二级学院牵头确定专业负责人,由负责人对人才培养围绕培养目标进行科学规划,选择各学科教师,组成专业人才发展团队,团队教师由该团队负责人负责。团队负责人定期对各教学团队进行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考核,最后在学生相关学科结束或毕业时由专业负责人或二级学院对该门课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这样能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教育内容,并能及时调整基础课程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施策略。

5.3 重塑专业课程体系与体育基础课程体系

体育基础课程的协同育人应是体育课程围绕专业人才培养而展开的,但学校体育课程体系有时又不能满足专业课程对体育基础课程的人才培养需求。例如,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一般在大一、大二开展,共计108学时,由于师资、学制等条件限制,大三以后基本没有体育课程开设,这无法将协同育人体系化、持续化,制约了体育基础课程的协同育人作用。在课程设置等方面对专业课和体育课进行重塑,围绕人才培养的系统化进行建设,是体育协同育人的重要建设方向之一。

5.4 专业课程与体育课程融合发展

为了确保协同育人的教育质量,专业课程和体育课程要协同发展,加强二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以确保体育课协同育人过程能严格按照专业人才培养规划执行,达到育人效果。例如,在机械制造等专业的融合发展中,可以在体育课上(以武术课为例)进行创新思维、手工制作、工匠精神培养等教育。武术课的兵器介绍,既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也能通过弹性势能等知识介绍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创新意识,还能通过指定条件下的弓箭等兵器制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体育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融合发展。

5.5 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不仅是对体育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效果的一种评价方式,更在某种程度上为体育课协同育人和专业人才培养起到过程性指引的作用,能及时有效地对协同育人过程起到调整和纠正的作用。这种评价体系的建立应围绕专业人才培养和体育课程开展两方面展开。也就是说,在评价体育人才培养的阶段性评价或总体评价时,应有专业教师和体育教师等共同参与,设置考评项和考评参数进行科学评价。

5.6 学校管理部门的统一管理和监督

为了使协同育人落到实处,真正发挥体育课程协同育人的作用,辅助专业课程培养更优秀、更有工匠精神的合格人才,离不开学校教务监督等部门的统一管理。在相关部门的统一领导、管理和监督下,人才培养过程将会沿着正确的方向开展,不易出现大的偏差和失误,更容易使育人工作获得成功。

6 结语

高职院校是我国当前乃至今后培养优质社会建设者的重要一环,是我国大国工匠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今后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和伟大的民族复兴。协同育人是体育基础课程在五育融合大背景下培养国家和专业需求高质量人才不可回避的内容。体育基础课程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协同育人教育将更能突出教育的方向性和实效性。近年来研究和实践发现,做好如下工作将有助于提高协同育人实施效果。提高教育管理者的认知水平,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体系,并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转变广大一线教师教学思维,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升教师教学技能水平,并对协同育人进行科学评价。基础教学部门紧密联系专业课程部门成立联合发展小组,协同发展目标,做到有的放矢。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观念,结合专业发展需求引入新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这些举措将更有助于发挥体育基础协同育人的实际效果,促进学生成长和学科发展。

猜你喜欢
协同基础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京津冀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