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华武术文化传播困境与对策研究

2022-12-16 15:08阴文慧曾卓阴文彦李龙飞
当代体育科技 2022年30期
关键词:传统武术竞技武术

阴文慧 曾卓 阴文彦 李龙飞

(1.北京体育大学中国武术学院 北京 100091;2.山东大学体育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0;3.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 100091)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中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期,预示着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国社会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是中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同时新时代也是中华武术文化开创新世纪的新起点。新时代为中华武术文化的传播指引了新方向,同时也提出了新的历史课题,即中华武术文化如何迎接机遇与挑战,开启新的发展模式,使自身的传播与发展进入新的征程。

1 现阶段中华武术文化传播所面临的困境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一代代武术人几十年的不懈奋斗,武术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到新时代的今天,全国性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圆满完成,高校武术专业设立不断完善,竞技武术发展日益成熟,武术国际化推广进程全面推进,武术的国际影响力持续上升。但展望未来,武术的发展、武术文化的传播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传统武术出现发展极不平衡的情况,大量传统武术文化濒临失传,竞技武术虽传播广泛,但其包含的武术文化广受质疑,学校教育作为武术文化传播最有效最直接的传播路径,也存在着重武轻文的问题,这些都对真正的中华武术文化的广泛传播极为不利。

1.1 传统武术文化流失严重

1.1.1 大量传统武术拳种珍贵而难传

传统武术对应于竞技武术,是中华民族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并以中华传统文化作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性为本质,注重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养练结合,融技击性、文化性、健身性于一体的,具有完整体系的拳种总和[1]。传统武术具有清晰的历史传承脉络,其源流有序、风格独特、自成体系,具有形神兼备的表达特征和丰富多样且深刻完整的文化内涵。传统武术以其丰富的拳种形式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灿烂辉煌,所以传统武术所包含的文化价值不言而喻。传统武术拳种弥足珍贵,但在传承上却面临着许多困难,传承现状不容乐观。研究表明,传统武术共有131个拳种,当前发展极不平衡,如太极拳、少林拳、螳螂拳、咏春拳等发展较好的拳种不超出10 个,大部分拳种都面临着传而不统,统而不全的困境。传统武术体系失传,甚至于一些武术技法,如形意拳中盘根、混法也濒临失传,令人惋惜[1]。传统武术传承危机的主要原因有:传统武术一般流传于民间,但民间传承缺少一定的资金支持;传承人一般年事已高,传承主体出现断层;宣传不当,传统武术伪大师招摇撞骗,使传统武术声誉有所失信;被武术传承中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传统旧思想所禁锢;受竞技体育冲击,传统武术“失宠”,同时其自身也出现竞技化趋势,传统武术文化中武道精神被勇夺金牌、永争第一所替代,这些因素导致了武术文化以及技击原理不断丢失。

1.1.2 传承方式由特有的师徒制向师生制转变

传统武术的传承方式以师徒制为主,师父口传心授,将毕生所学经过一个较长的学习周期传授给徒弟。但在现代社会中,武术的传承方式逐渐在向现代师生制转化,无论是校园武术教育,还是民间武馆或者培训机构都注重提高教学效率,扩大教学范围,缩短教学周期。从技能知识转移的角度来看,师生制无疑要优于传统师徒制,但是对于武术而言,不可以将传统师徒制丢失,而完全采用注重技能教学的师生制。其根本原因在于武术对于我国而言,不仅是中华传统体育的一种,而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丢弃师徒制,就代表丢弃武术文化的一大部分。对比师徒制与师生制,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横纵侧重不同,师生制更加侧重横向的武术技能传播,而师徒制则更侧重于纵向的武术文化继承。对于师生制下的习练者而言,其肩上并不背负着传承的使命,而师徒制下的传承人,他们既享受历史赋予的身份权利,也担负世系传续的责任使命,构成了权责一体的世系身份与责任纽带[2]。因此,对于传统武术而言,其传承方式若一味从师徒制向师生制转化,其实是一种武术继承的历史责任的丧失,是武术文化的丧失。

1.2 重武轻文,武术教育传承中文化层面的缺失

随着武术热的兴起,各地武术馆陆续开设,全国范围内业余武馆每年都在大幅增加。同时,教育政策的支持、武术教育环境的改善以及学生对体质提升和传统文化扩展的诉求,为推进学校武术教育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与动力源泉,2009 年全国开展武术课程的中小学占比上升到了30%以上[3],如今武术教育的普及已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越来越多的中小学为学生提供武术课程,但其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从武术教育内容上来看,不论是专业体校、业余武馆高等体院,还是普通中小学,都出现了重武轻文的情况,即在武术传承中更加注重技艺传授及体育功效,对传统武术、传统武术文化的继承以及理论教授上的重视程度较低,以高等体育院校的武术教育为例,武术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竞赛套路和竞技散打为主,武术普修类课程以初级三路拳和二十四式太极拳为主要教学内容体系,选修课程同样也是以训练内容为主。这使得学生对武术的认知仅停留在表面的运动形式上,使以武育人的效果大大减弱,同时对真正的武术文化的继承与传播也很不利。武术教育在武术文化的继承与传播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武术教育应合理安排好教学内容,实行技道一体的教学模式,以最大限度发挥教育这一传播途径的优势,推动武术文化的广泛传播。

1.3 竞技武术在广为传播的同时饱受质疑

竞技武术是在20 世纪50 年代以后正式出现的一种现代武术运动形式,其主要分为富有观赏性和技术性的武术套路以及极具技击性的散打,以比赛成绩为目标。在1988年的全国武术学术专题研讨会中,武术套路确定了其高、难、美、新的发展方向,并肯定了散手可以作为一项独立的武术竞赛项目奉献给世界。同年7 月,武术套路成为第1 届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这是武术第一次登上国际综合性运动会的殿堂[4]。此后,竞技武术体系逐渐成熟,为武术的发展与国际化推广贡献了巨大的力量。时至今日,竞技武术借助自身优势已经逐渐成为武术运动的主流形式,不论是中小学教育、高等体育院校、业余武术馆,还是国际交流,竞技武术的占比都要远高于传统武术。以高等体育院校的武术教育为例,武术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竞赛套路和竞技散打为主,武术普修类课程以初级三路拳和二十四式太极拳为主要教学内容体系,在继承传统武术方面明显不足。而对竞技武术的质疑与反对也随着竞技武术的推广日益高涨。武术套路一定层面上是武术受西方体育影响的产物,对于武术的技击性和文化层面的缺失是武术套路最具争议的问题,从高、难、美、新的发展方向确立的同时,武术人就该预想到武术“体操化”的走向,而在这条道路上武术套路是否还能保持其本质以及特有的文化属性?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质疑的声音,有人批判武术套路除了上场前形式化的抱拳礼,已经毫无文化特性的影子,以及作为中华武术却打不了的困惑,而马某某事件再一次将武术推向了舆论高潮,舆论的产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社会对于武术套路打不了的质疑不会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积压已久的,在他本人成为笑柄的同时,中华武术的技击性也受到了更多人的质疑,武术文化的传播面临着更多的阻碍。而极富技击性的散打,同样具有较大争议,一场激烈的散打赛场上,人们很难看到传统武术富有智慧的攻防技巧,其与拳击、自由搏击的技击、运动形式极为相似,区别不外乎是规则与历史渊源等方面的区别。从作为武术文化传播受众的人民群众的角度来看,很难直观地感受到散打特有的项目特点及其内在的民族特性,而一个缺少自身显著特色的项目是很难去传播和发展的。总体来说,散打与武术套路之争议的共同之处在于其自身民族特性、文化属性的丢失,而一个空洞的运动形式即使再广为传播,它对真正的武术文化的传播又会有多少价值呢?

2 开拓中华武术文化传播新征程

2.1 在传承的基础上赋予中华武术文化新思想

2.1.1 加强武术文化的传承

加强武术文化的继承需要从传统武术文化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层面上进行思考,如上文所提到的师徒制是传统武术文化必不可缺的一部分,丢失师徒制就是丢失了武术文化的一大部分,但就现代社会而言,采用教学周期长、范围小、效率低的师徒制,对中华武术文化广泛传播起到的作用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因此,师徒制需要适应社会,适应武术发展现状,师徒制的采用不应用于所有的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的传承需要分为师生制与师徒制两条路线,对于师生制的习练者,无论是校园武术,还是培训机构,应更多地加入武术理论的教学,让习练者的认知水平从怎样练提高到为什么这样练;对于师徒制的传承人而言,必须提高其历史责任意识,如对于硕士研究生及其以上水平的高校武术专业人才,可以在其选择导师入学时,以传统拜师仪式代替开学典礼,用来提高武术专业人才的历史传承意识,因为对于传统武术而言,拜师仪式是正式师徒关系建立的标志[5]。

2.1.2 推动武术文化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除去武术传统文化自身的改变外,武术文化的衍生物也应大力与现代文化结合,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作为武术根源的太极文化与时尚界的融合,宝珀乾坤卡罗素腕表的表盘,就是设计师以中华太极为主形,将阴阳与时刻相融合设计而成的。此外,对于武术而言,其本质就是格斗,所以构建以武术文化为基础的格斗游戏或者动画形象也是武术文化传播的一大重要途径,例如过去的《功夫熊猫》以及《拳皇》游戏系列中的宋玄道。以上武术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其实目的并不在于将真正的武术文化传播出去,而是用于提高人们对于武术了解的兴趣,提高传统武术于现代社会的吸引力。

2.1.3 “互联网+武术”的现代化传播模式

“互联网+”是当前知识社会形成的新业态,互联网是一个高共享、高开放的环境,因此如何将武术文化在互联网平台扎下根基,是武术文化在当今社会传播的一大重要问题。对于武术教育来说,将互联网与武术进行融合,有利于武术文化的宣传,这不仅能够让学生重视武术的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还能够将中国武术文化展现给更多的群众,让他们积极地参与武术学习。对于线上教育平台而言,可以在平台上加入武术教育板块,同时加入技术教学以及理论传播;对于社交平台而言,应该根据平台的开放性,对武术文化以及武术文化传播者加以规范。因为互联网是一个具有高传播性的平台,“互联网+武术”除了对武术教育作用显著外,同样对于武术中的稀有拳种的保护也可以起到不小作用。

2.2 与国家战略有效对接,以政策机遇推动文化传播

2.2.1 以全民健身为武术文化大众化传播的载体

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下,群众的体育健身意识得到了大幅增强,各项各类体育活动的普及程度也有了显著提高。中华武术养练结合的运动特点使之在群众体育中广受欢迎,对群众健康体质的增强发挥了巨大作用,武术的推广为全民健身提供了计划落地实施的具体措施,而《全民健身计划》同样为武术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机遇与政策支持。以太极拳、太极剑、麒麟鞭等为首的传统武术首先进入全民健身,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收获了一大批长期坚持习练的武术爱好者[6]。但在武术大众化普及的推广过程中,群众的运动水平目前仅达到初级阶段,想要武术真正深入人心,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运动形式的学习上,新时代的武术传播应将武术的体育运动与其包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进行传播。以全民健身为契机,将武术运动与其相结合,同时以武术运动的大众化普及作为武术文化传播的运动载体,大力推动武术文化的大众化传播,在促进体育强国的同时,加强文化建设。

2.2.2 武术进校园带动武术文化进校园

校园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在继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武术进校园的推进,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参与武术活动,由此武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与发展。研究表明,现阶段开设武术课程的中小学占比虽大幅提高,但其课程中武术多以体育活动的角色出现,主要发挥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作用,且教学内容单一,多以套路为主,而对其文化以及技理层面的教学少之又少,出现了多数学生反映的喜欢武术但不喜欢武术课的问题。笔者认为,武术教育不应局限于武术套路、技能等肢体运动上的教学,更应向学生传递武而不武、不卑不亢、坚毅不屈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尚武精神。武术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着体育项目共有的强身健体的作用,更宝贵的是其中所包含的民族文化与精神内涵。武术课程应当将以武育人作为教学目标,坚持文武结合、技道一体的教学模式,这样既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能够更好地促进中华武术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2.2.3 “一带一路”背景下武术文化的国际化传播

“一带一路”的建设与实施,为中华武术国际化以及武术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就强调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应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推动包括中华武术文化在内的多项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一带一路”的建设,使武术产业迎来了新契机,在这一机遇下,应进一步大力发展武术教育培训、武术产品制造与营销等相关产业。武术文化产品输出的过程实际也是国际社会接触、熟悉武术文化的过程,因此武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不可忽视。同时,应创新武术文化传播模式,以线上多渠道和线下武术文化多种实体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传播。在“一带一路”武术文化的推广过程中,线下以舞台剧海外巡演、武术文化交流会和海外孔子学院等形式,通过“武”动的身体向海外观众表达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线上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整合电视、相关武术网站等常态性的媒体资源,创新中华武术文化国际传播手段,同时合理利用微博、微视频等公众平台,最大限度发挥它们受众广、传播精准、时效快等优势,打造武术文化新时代新型传播体系,使武术文化国际化传播更快、更广、更真实、更完整。

2.3 大力推动武术产业发展

推动武术产业发展需要将武术看作一种产品,而非一种运动。从产品的角度思考,最能推动武术产业发展的是武术的健康养生价值,加之当前人们对于健康需求不断提高,现在正是武术发挥其养生价值的最佳时机。对于当前有较大健康需求的社会而言,以武术中的健身气功为例,其与撸铁健身相比有以下3 点优势:(1)可碎片化,习练一套健身气功的时间一般在5~20min,并且可穿插于日常生活当中的任何一部分,而对于撸铁健身往往需要经过一个完整而系统的训练过程;(2)易上手,健身气功更多的是以肢体动作为主,动作徐缓,轻柔放松,操作难度低;而撸铁健身因为考虑到会使用具有一定重量的健身器材,或多或少具有一定操作难度,运动风险也高于健身气功;(3)针对性更明显,以健身气功马王堆导引术为例,每一式动作都有对应的养生功用以及有益的器官。第一式挽弓,多加习练,不仅可以维护肺部健康,也可以起到使人挺胸昂首的作用。而对于撸铁健身而言,改变更多的是人的外在,即体态纠正。但如果过度健身,其体态普通人一般也难以接受。

只具有良好功用,而不将其整合为产品与群众见面,是无法通过武术产业这条道路将武术文化传播出去的。因此,必须将武术根据市场需求标准化。对于健康市场而言,就意味着要打破寻常的以套为计量单位的功法理念,转而根据群众不同的健康需求,出具不同的运动健康处方,而这个处方,即为武术文化产品化的产物。例如,根据人们对于守护肾健康的需求,可以出具一个不同健身气功中由肾的招式组成的运动处方:马王堆导引术中选取第八式引腰、八段锦中选取第六式双手攀足固肾腰、五禽戏中选取鹿戏、明目功中选取推掌抚耳润水轮、六字诀中选取吹字诀等,再配合专业人员对各式习练频率、次数、原则等的要求,即可形成一份完整的运动处方,一份良好的武术产业的产品。

2.4 积极推动完整的、真实的中华武术文化“走出去”

武术作为我国特有的文化形态,融汇了我国的传统哲学、中医、兵学、美学等多种传统文化观念,其拳种丰富,派别纷呈,是极具文化负载能力的大众体育项目,因此武术在对外的文化交流中担负着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的历史使命。武术国际化经过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发展,在迈入20世纪90年代时已小有成果。1990年第11届亚运会在北京举行,这是武术第一次登上国际综合性运动会的殿堂,标志着武术在亚洲推广的阶段性成功。第二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提出把“在全世界进一步推广和普及武术”作为这一时期武术发展的四个具体要求之一。20世纪90年代末,国际武术联合会向国际奥委会递交了竞技武术入奥申请书,标志着武术国际化工作的重心开始向竞技武术入奥这一目标转移。如今,面对武术入奥的屡次失败,以及为了入奥而入奥趋势的愈演愈烈,人们必须对竞技武术入奥再次进行反思,重新审视武术的国际化进程。近年来,西方电影事业也开始吸收以武术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元素,像《功夫熊猫》等一系列著名的影片,都大量运用了中华武术素材,不仅有对武术技法的运用,还有对中华武术文化内涵的探索,包括对武德的崇敬,对武道精神的迷恋,这些影片都充分显示出了西方人对中华武术文化的好奇与向往。但对于被极力推荐入奥的竞技武术,其失去文化特征的纯体育化、竞技化发展道路已经清晰摆在人们的眼前。调查表明,国外绝大多数的武术爱好者热衷的是传统中国武术文化,而现代竞技武术的迷恋者寥寥无几[7],这种供需之间的巨大反差同样证实了近年来武术国际化推广工作方向的片面与极端。另外,从多年的武术发展经验来看,竞技武术的一枝独秀,无法带来整个中华武术的春色满园。竞技武术虽有其不可否认的存在价值,但其发展方向仍需进一步讨论。可以肯定的是,对于以竞技武术为主的国际化推广模式的调整改进势在必行。笔者认为,武术国际化推广工作应立足自身文化立场,以武术的概念作为逻辑起点,坚持武术的文化属性与体育属性并举,开展武术功法、套路、格斗“三位一体”的融合发展模式,秉持传统与现代、文化与体育、民族与世界的理念,向世界展现出完整、真实、珍贵的中华武术与其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猜你喜欢
传统武术竞技武术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从武术传承方式看武术的发展战略
传统武术对警察徒手防卫能力提高的作用研究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传统武术在高等教育中发展研究
花与竞技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