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娘腔”社会现象下尚武精神之溃变

2022-12-16 15:08蔡玉冰张玉胜刘家韵
当代体育科技 2022年30期
关键词:娘娘腔现象文化

蔡玉冰 张玉胜 刘家韵

(1.哈尔滨体育学院研究生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2.中国矿业大学体育学院 江苏徐州 221116)

1 “娘娘腔”现象概述

“一船使两桨,得娘还故乡”,从其词义拆解来说,娘在中古时期的用法是代指少女,在《辞源》《康熙字典》中都是将娘作为少女来解释,回溯至现代,娘一般代指母亲,自至伊始就蕴含女性化的特点。当下,娘娘腔施用于男性身上,则具有贬低性以及惩戒性等非同寻常的意识记号。“娘炮”作为现象的衍生词,其存在的现实意义影响较深远,进入学术研究领域较晚。各界学者对“娘娘腔”现象的态度莫衷一是,有学者提出,男性气质不是单一静止的,而是在实践中以变化的方式存在。每个人应当有充分发展的权利,批判以刻板的“正统”标准来约束个体的发展[1]。也有人提出,应拒绝娘炮,培养有血性、有本事的新时代青年。国民血性关乎民族的兴衰,没有血性的民族难以长久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有血性的民族才有希望,才能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变为可能[2]。有学者指出,男性就应该阳刚是一个伪命题。重塑中华民族精神,不仅需要国民阳刚的气质,还需要阴柔的细腻以及耐心,在其现代化社会分工科学及多元化的时代,只有阴阳相济,协调互补,才能塑造出成功的人[3]。

“娘娘腔”一词最早出现在名为《别叫我软柿子》的一部台湾电视剧,剧中女主用来痛批男主生性软弱。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对外交流的不断纵深,各种社会问题不断地呈现在大众视野中,其中男性阴柔化极为突出,并成为“娘娘腔”现象研究的实践来源。关于“娘娘腔”现象的形成主要为几个方面,从其消费受众群体来看,大都是以都市女性群体为主,女性的视觉消费类型倾向于油头粉面并喜欢撒娇忸怩的男性[4]。学界以及社会意识认为“娘娘腔”现象的产生是基础教育教师队伍中“阴盛阳衰”所引起的[5]。此外,在网络虚拟现实的环境下,新媒体是助推这一现象的元凶,通过新媒体操纵、网络水军推波助澜、制造相关话题、打造明星人设,相关话题和人物流量得以高度曝光。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之所以韩流文化在国内盛行,是因为新生代青少年性格以及潮流取向决定了资本造星的方向[6]。在历史环境层面,由于儒家思想的浸润,人们愈加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并催生了社会的“崇文抑武”的社会风气,中庸、平和等思想品质油然而生,具体在个人身上表现为主静的智慧有余,而主动的肢体活动不足。另外,社会环境以及20世纪施行的独生子女政策也对青少年阳刚之气的缺失有一定影响。具体表现在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极大丰富的前提下,生活在良好优渥环境中,男性缺乏竞争和忧患意识,社会分工体力差异愈来愈小。长此以往,男性的内在柔弱及其外在纤瘦等特征越来越明显,男性便愈发趋于女性化[7]。就目前来看,学者对于现代“娘娘腔”现象的成因已有研究基础。

2 “娘娘腔”现象下尚武精神的价值定位

曹永胜[8]认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必然遭到外敌的遏制与忌惮,在这个处处危险且紧要的关头,只有重振尚武雄风,才能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及实现中国梦成为可能。尚武精神是一种民族气节,其表现形式是为国家和民族的复兴顽强拼搏,舍生取义[9]。作为民族气节,它不仅仅是一种精神品质,还与朝代的更迭与兴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莫大的干系。这是因为作为优秀文化软实力中的一部分,在不同时代背景和政治因素干预下,尚武精神对于一个朝代的兴衰具有一定的反作用。“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从诗中能够感受到唐朝前期人皆尚武雄风。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兵强马壮豪取四夷之地,为之后的盛唐之景奠定了基础。宋朝宋太祖奉行抑武扬文的政治策略,文武分途而引发“文墨之祸”。近代为救亡图存,富民强国的孙中山先生提出“求自卫之道,重尚武精神”,进而为之后中华民族的思想觉醒带来了曙光,尚武精神的价值无一不带有时代烙印。当下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的交汇点,着眼于民族复兴,时代的背景决定了尚武精神的价值。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软实力的精神代表,尚武精神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了精神动力。伴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达到了新的高度,人民生活质量及丰富程度得到极大提高,但是前车之鉴,居安思危的思想必须扎根内心。排忧解难,要以文化软实力作为精神支柱,新时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要有物质生活的繁荣,也要有精神文化的昌盛,无论是政治、经济、民生以及社会的和谐,都需要文化软实力作为引导,如果说经济发展改变的是一个国家的物质面貌,那么文化软实力的繁荣则可以化育一个民族的精神风骨,其核心为了社会更好地发展。因此,尚武精神的复兴是当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

3 “娘娘腔”现象下尚武精神之溃变的历史考究

“娘娘腔”现象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由来已久。在传统观念上,汉武帝时期定邦安国且国力鼎盛,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家思想在汉朝盛行,为定国安民之需,建立了文官制度,首次从国家层面上提出了去“六艺”的观点,选以经学德行之才者为官,迎合社会之需,自此民间由“重武轻文,武贵文贱”向“重文轻武,儒胜武弱”转变[10]。在历史文化的不断映射下,思想不断演化,出现了“附之于百戏艺技中的文化偏见”和“渗透于科举制度中的文化偏见”[11]。在儒家思想的加持下,阴柔之风逐渐取代了本应属于男儿的血气方刚,时至今日,儒学中某些错误因素对社会思想价值的影响依然颇为深刻,导致尚武精神的缺失,为后来“娘娘腔”现象奠定了观念上的基础。“重文轻武”“学而优则仕”“崇扬文、抑制武”“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不断在社会中发展,至今仍有着些许保留,导致了社会观念的片面性。

男性“娘娘腔”现象可追溯至魏晋南北朝。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是较为动荡的时期,在审美角度上,按照我国传统观念,男性本应以威严及刚健中正的壮美形象存在,而魏晋时期的男性形象以及打扮倾向于女性化。魏晋玄学以道家理论为思想基础,认为世间万物皆以“道”为存在的源泉和根据,以全新的视觉去重新审视客观自然、社会和人本身,这使得人和自然展示出真正独立的价值和意义,集中体现在精神以及人性的解放。这种反传统的思想观念一旦形成,就必将以外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其表现形式也在服饰与妆容上体现出来,因而男子的着装与妆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2]。男性“娘娘腔”现象主要表现在行为的阴柔化,举手投足之间尽显妩媚,走路姿势都行同贵妃出浴一般,脂粉化现象严重。容貌由于天生所至,当时的男性会利用敷粉、熏香及佩戴香囊等物件来修饰自己[13]。《晋书·卫玠传》曾提到,“京师人士闻其姿容,观者如堵。玠劳疾遂甚,永嘉六年卒,时年二十七,时人谓玠被看杀。[14]”《世说·容止》也有相似描述,“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15]”再如魏晋美男潘安少时常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遂满车而归[14]。以上显现出男性阴柔化审美在当时社会极其盛行,病态的审美扎根内心,男性尚武雄风的埋没以及血性属性消失,导致后期在面对北方游牧民族入侵时束手无策,致使“五胡乱华”的事件发生,整个北方陷入黑暗时期,离亡国灭种仅一步之遥,当面对侵略时,何谈潘安、卫玠抵御外敌?

南朝时期文盛武弱现象尤为突出,世人皆以舞文弄墨为主流,不屑于习武,并引以为耻[16]。宋明理学在当时被奉为国学,是集合道教、佛教以及儒学思想融合并升华而成,在一定程度上对世人的思想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主张明心见性、返本复初的修习观,通过修心达到“窒欲”,从而达到恢复天理,在教育中奉行穷理居敬,静坐冥想,教人两耳不闻窗外事,闭门静坐死读书,十年寒窗的修习,致使世人成为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身形脆弱尽显妇女态。病殃殃的宋朝尽求文娱之快乐,文与武的分途割裂了人们的尚武精神,使男性从硬汉变成了暖男,在面对强敌的侵犯时犹如待宰的羔羊,进而引发了后来的靖康之祸。

4 “娘娘腔”现象下现代尚武精神之溃变

4.1 社会价值观念的畸形导向

偶像崇拜在价值取向方面,既有明显的正向积极效应,也有发人深思的消极影响,很多少男少女受偶像崇拜的消极影响颇为深刻,并且偶像崇拜“过热化”现象日益显著[17]。青少年群体处于性格发展的蜕变期,此阶段若能以正确的价值导向作为效法对象,将会有助于价值观念的养成和心性的平和发展,偶像崇拜如果“过热化”,会使少男少女产生严重的认知方面的失调,形成较为畸形的价值观念。“过热化”偶像崇拜宣扬“颜值即正义”以及“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念,虚化了尚武精神的涵养以及人文教化等作用,将尚武精神在本性与内容上吞噬和解构。曾经国家对国防事业的重视引发了风靡全国的军人崇拜的浪潮,让无数青年为之向往。当下,由于社会价值观念的畸误导向以及职业群体的地位落差,无数青年期盼当明星、做网红,通过身着奇装异服、搞怪夸张的性别反差以及搞怪的言行举止来博取大众眼球。众所周知,范某某由于偷税漏税被处以上亿罚款以及某某明星通过某某代言获取上千万元的代言费让人大跌眼镜,某些网红通过多媒体短视频搔首弄姿和直播互动一晚上获利动辄十几万元,这与工作强度大、薪资较少的教师、军人以及医生存在强大的反差,这不免导致人们内心的不平衡。在颜值即正义、拜金主义等价值观的误导下,逐流能使人忘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逐渐迷失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之中,时过境迁,偶像崇拜俨然已经成为当下饱受诟病的现象。

4.2 审美教育方面的弱化

现代社会,审美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深刻地影响了现代人的审美维度,造成了现代人审美价值观的扭曲、审美能力的弱化。其中,对青少年审美教育的缺乏和外来审美体系入侵的双重作用,导致青少年缺乏对美的自由思考。时至今日,在素质教育的推行下,大量教育工作者以及相关学者意识到审美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但在现实中能够将素质教育中德、智、体、美、劳付之实践的中小学少之又少。在学校教育方面,审美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实行得并不理想,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迫于升学压力,学生文化课内卷的现象颇为严重,家长和教师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极为强烈,导致文化课的补习犹如学生的一日三餐,在内卷的加压下基础教育阶段的审美教育近乎于无,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生的审美发展。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文化的交流互通日益频繁,日、韩、英、美等国家的影视文化作品所包含的审美文化元素遍及世界,其光怪陆离的审美方式正逐步蚕食国人的精神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国人的价值选择及现实行为,正是审美教育的边缘化,导致了大众在面对外来审美元素时不堪一击,导致了中华传统文化审美标准中男儿本应血气方刚、刚健中正的标准正惨遭阉割,取而代之的是大众审美的功利化、低俗化以及商业化。审美教育的弱化很容易诱导一大批盲目追从者,而“娘娘腔”的产生只是现象下的一个缩影。

5 “娘娘腔”现象下尚武精神的重构路径

5.1 壮阳刚,促健康

尚武精神的价值体现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尚武精神的复兴必然需要多维度多空间多群体的协同作用。人类价值观雏形的树立主要在青春时期,也就是在校接受到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价值、审美观念。我国虽是应试教育,但为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国家政府持续更新政策,“双减”政策的提出和实施,无疑是在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更加注重了其在身体、精神健康方面的成长。学校应紧跟政府的指引,壮大骨干师资队伍,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进行干预教育,注重精神教育,融入武术教育,强调武术精神内涵。军人在人们的印象中具有英姿飒爽的阳刚之气,虽日韩文化存在一些畸形导向,但其政策要求每一位成年男子都必须参军,我国人口基数大,虽不用如此,但可以提高学校军事教育、军事管理的质量,务实国防军事基础,培养学生形成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的精神面貌,让“娘娘腔”现象不复存在。

5.2 立长志,促发展

社会在进步,文化在发展,人的审美也随潮流不断变化,虽说没有完全正确的审美界定,但其对精神价值观的影响却存在优劣之分。三观是可选择的,可以是科学高尚的、平庸功利的,甚至可以是庸俗卑劣的,当然,与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越贴切,越有利于其身心协调的发展。拥有尚武精神不只是习武,更重要的是学习其精神内核,将其运用到各个方面,摆正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道德价值与功利价值的关系。弘扬尚武精神需要个人社会乃至国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同时,要提倡勇于奉献的精神和敢于拼搏的志气,每人都是尚武精神的实践者、复兴者、传播者以及监督者,着手提升能力水平,拓宽思维、辽阔视野、严于自律,发挥自身作用,回馈社会,不拘泥于其影响的宏微。更为重要的是,充分相互制约,共同发展。价值观是在社会中摸爬滚打中建立的,要优化社会道德、秩序、规范、纪律的建设,征召动员社会成员,强化党领导的信仰,正面宣传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方向,纠正社会存在的灰色风气,推广尚武精神理念。

5.3 解文化,促创新

尚武精神会溃变,除了受畸形价值观和处于弱势地位的审美教育的影响,很大程度上还与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存在的某些文化的劣根性有关。武术精神发展到现今,不能否定文化对其的有利推进作用,但尚武精神发展过程中的停滞阶段和其溃变也让人们不得不重视文化对其的有弊阻碍,如汉武帝时期的重文轻武、魏晋时期的男穿女装、南朝时期的文盛武弱等。究其不利,如何优化,促其创新变得尤为重要。文化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而文化自信,基于“三个自信”后提出的第四个自信,其重要地位需更为重视。尚武精神究其本质是爱国精神,思想文化是国家、民族和个人立起来的根基。只有坚持从传统化与现代化走向和谐,历史文化与科学技术相结合,通过网络使强烈的“阳刚之气”文化思想传递到民族的各个角落,树立尚武精神文化的正确认知,使文明得到继承和发展,使文化得到弘扬和繁荣,让逐流忘本、内心不平衡的歪风邪气消失殆尽。文化底蕴深厚能加强人的骨气和底气,更有利于武术精神的复兴传递。从创新角度出发,既要保留民族传统文化的特性,也要具有走向世界的共性,要提高全民的武术精神,树立我国的武术形象,推广我国的武术内涵,捍卫我国的政治地位,早日实现中国梦。

猜你喜欢
娘娘腔现象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娘娘腔
第四章光现象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澳财长骂对手“娘娘腔”
奇异现象传真
如何帮助男孩克服“娘娘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