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罕》“止吾止也”诸说平议*

2022-12-16 21:26
汉字汉语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平地复句建功

史 文 磊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

提 要 关于《论语·子罕》“止吾止也”“进吾往也”这两句的理解,历来有不同看法。本文在梳理历代训释谱系的基础上,主要从语法的角度对“建功宜笃”“为仁由己”“唯义与比”三说做了进一步的辨析。“建功宜笃”和“为仁由己”两说均难成立,“唯义与比”说是最能站得住的。本文提出的“吾”“我”之别的句法表现这一思路,还可以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其他经典例句,如 《庄子·齐物论》“吾丧我”。文末提出,训诂学中加强语法尤其是句法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论语·子罕》9.19章:“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①朝鲜平壤贞柏洞本《论语》只保存了《先进》《颜渊》等篇,《子罕》篇未存。定州汉墓竹简本存有《子罕》篇,但此章未存。其他版本,如唐抄本《论语郑氏注》及传世各本,皆存此章,且行文一致。关于“止吾止也”“进吾往也”这两句的理解,历来有不同看法。近年来,杨逢彬(2016)和蒋绍愚(2018)对此发表了各自的意见。本文在梳理既有训释谱系的基础上,将诸家观点概括为“建功宜笃”“为仁由己”“唯义与比”三说,并主要从语法的角度作进一步的辨析。

1.建功宜笃

1.1 诸说

“建功宜笃”是说建功宜进不宜止,突显行为的笃定和有恒。这一讲解强调“我对别人‘止’和‘进’的态度”(参看蒋绍愚,2018:50),“此孔子所以决去就也”①参看〔日〕安井息轩 《论语集说》,嘤嘤舍藏版,日本明治壬申(1872年)季秋刻,卷三25页。。

该说由来已久,目前所见早期的几位注家均持此说。何晏《论语集解》(参看阮元校刻,1980:2491)引包咸注:“ 【譬如为山……】……此劝人进于道德也。为山者其功虽已多,未成一篑而中道止者,我不以其前功多而善之也。见其志不遂,故不与也。”引马融注:“ 【譬如平地……】平地者将进加功,虽始覆一篑,我不以其见功少而薄之也。据其欲进而与之也。”郑玄注(参看王素编著,1991:107):“【譬如为山……】……以言有人君为善政者,少未成匮而止,虽来求我,我止不往也。何者?人之解(懈)倦日日有甚也。【譬如平地……】……以言有人君为善政者,昔时平地,今而日益,虽少行进,若来求我,我则往矣。何者?君子积小以成高大也。”皇侃《论语义疏》曰:“【譬如为山……】此戒人为善垂成而止者也。……言人作善垂足而止,则善事不成。如为山垂足唯少一笼土而止,则山不成。此是建功不笃,与不作无异,则吾亦不以其前功多为善。如为善不成,吾亦不美其前功多也。故云吾止也。【譬如平地……】此奖人始为善而不住者也。譬于平地作山,山乃须多土,而始覆一笼。一笼虽少,交是其有欲进之心可嘉。如人始为善,善乃未多,交求进之志可重,吾不以其功少而不善之。善之有胜于垂成而止者,故云吾往也。”

宋代以降,从此说者仍较多见,如邢昺《论语注疏》(参看阮元校刻,1980:2491)、陈祥道《论语全解》②参看(清)永瑢、纪昀等编纂《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96册卷五8-9页。、翟灏《四书考异》③参看(清)翟灏 《四书考异》,谢家禾跋、卢文弨校,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刻本,“条考十一·论语子罕”9页。、刘宝楠(1990:350-351)等。

近代日本学界亦不乏持此观点者,如冈白驹《论语徵批》(参看高尚榘主编,2011:492)、东条弘《论语知言》(参看关仪一郎编,1926:286)、安井息轩《论语集说》④参看〔日〕安井息轩 《论语集说》,嘤嘤舍藏版,日本明治壬申(1872年)季秋刻,卷三25页。、照井全都《论语解》⑤参看严灵峰编辑《无求备斋论语集成》,台湾艺文印书馆,1966年,第15函第二册198页。等,皆是。

1.2 平议

建功宜笃说有一些平行语例可作类比。《盐铁论·西域》:“会先帝弃群臣,以故匈奴不革。譬如为山,未成一篑而止,度功业而无继成之理,是弃与胡而资强敌也。”不过,《盐铁论》这里也有可能是断章取义。《汉书·礼乐志》:“孔子曰:‘辟如为山,未成一匮,止,吾止也。’”颜师古注:“言为山欲成,尚少一匱之土,止而不为,则其功终已不就。如斯之人,吾所不能教喻也。”颜注和建功宜笃说接近。但是,《汉书》及颜注未必就是孔子这句话本来的意思。

翟灏《四书考异》①参看(清)翟灏《四书考异》,谢家禾跋、卢文弨校,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刻本,“条考十一·论语子罕”9页。引《尚书·旅獒》“为山九仞”及《荀子·宥坐》“如垤而进”二例为证,支持建功宜笃说。刘宝楠(1990:350-351)曰:“《荀子·宥坐》篇:‘孔子曰:如垤而进……’即此章异文。《孟子·尽心》篇:‘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大戴礼·劝学》②按,此是《荀子·劝学》之文,非《大戴礼·劝学》。云:‘……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二文并与此章义相发。《注》篑土至兴也……见其志不遂故不与者,明已设教,当观其志能遂与否,若见志不遂,则其功终不能就。如斯之人,不能复与之也。”但《旅獒》和《宥坐》等句意也未必跟《子罕》本章是一致的。

蒋绍愚(2018:51)从语法的角度提出,“《宥坐》与《论语》本章实际上是不同的”,“《宥坐》说‘吾已矣’,《论语》本章说‘吾止也’。用‘矣’和用‘也’是不同的。‘××,××矣’是一个条件复句,是说在什么条件下会有什么行动”,“‘××,××也’是一个表原因的复句,后一个小句说明前一个小句的原因”。不过,根据我们考察,古汉语“××,××也”除了可以是表原因的复句之外,也可以是一个条件复句。《论语》中的例子如:

(1)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

(2)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3)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论语·宪问》)

(4)夫子怃然曰:“……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

《左传》中也有一些例子,如:

(5)夫概王曰:“……今日我死,楚可入也。”(《左传·定公四年》)

(6)宣子曰:“我若受秦,秦则宾也;不受,寇也。”(《左传·文公七年》)

(7)子皮曰:“……微子之言,吾不知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8)子西怒曰:“……赂吾以天下,吾滋不从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吕叔湘(1982:274)说:“‘矣’字表变动性的事实,‘也’字表静止性的事实。”即是说,“矣”“也”之别可能不是表现在能否用于条件复句之主句上,而是表现在用于何种语义的主句上。

我们是不赞同建功宜笃说的。这种诠释最大的问题,是跟原文的字面意思离得太远,难以弥合。对此蒋绍愚(2018:50)已经有所提及,我们表示赞同。原文是“吾进也”和“吾往也”,可何晏用“不以其前功多而善之”“不与”(引包咸)和“不以其见功少而薄之”“与之”(引马融),郑玄用“虽来求我,我止不往”和“若来求我,我则往矣”,皇侃用“不美其前功多”和“不以其功少而不善之”分别加以解释。我们认为对经典语句作义理的阐发,至少要尊重原文的字面意思,而这样的阐释很难还原回原来的字面意思。因此,建功宜笃说尽管很早,但未必符合孔子这句话的原意。这很可能是后人为了政治和道德教化功能(包咸“进于道德”,马融“为善政”,郑玄、皇侃“为善”)而进行的义理发挥。

2.为仁由己

2.1 诸说

“为仁由己”强调止或进的原因在我自己,而非其他因素使然。杨伯峻(1980:93)说这“便是‘为仁由己’的意思”。“为仁由己”语出《论语·颜渊》:“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杨逢彬(2016:181)认为该说“为皇侃《义疏》、邢昺《疏》和朱熹《集注》之说”。但据我们考察,皇侃、邢昺尚无“为仁由己”的理解;此说最早见于朱熹(1983:114):“言山成而但少一篑,其止者,吾自止耳;平地而方覆一篑,其进者,吾自往耳。盖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少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其止其往,皆在我而不在人也。”①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中文善本特藏部有一部明刻本《论语详说》,撰者题为宋李纲。该书注曰:“言山成而但少一篑之土,其止者,吾自止耳。……是其止在我而不在人也。……平地而方覆一篑之土,其进者吾自往耳。……是其往在我而不在人也。……大抵进而必曰吾往,乃自强也,止而必曰吾止,乃自弃也。”此说跟朱熹《论语集注》很相似,若真是李纲所撰,那朱熹就不是首创。但据徐潇立(2007)考证,此书并非李纲《论语详说》,而极有可能是明初理学家曹端所撰《四书详说》。蒋绍愚(2018:50-51)说,《论语集注》“是说‘止’和‘进’的原因,为善而止,是因为我自己停止,为善不止(进),是因为我自己前往”。我们觉得这一概括不够全面。从这段注解我们得知,朱熹其实是将建功宜笃(“自强不息,则积少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和为仁由己(“其止其往,皆在我而不在人”)两种观点合在一起说的,或者说是在继承旧说的基础上,加上了为仁由己的新说,而不是只强调原因(即为仁由己)。

朱熹的解释影响极大,此后有很多人跟着他说,即把新旧两说合在一起说,如张栻《癸巳论语解》②参看严灵峰编著《无求备斋论语集成》,台湾艺文印书馆,1966年,第16函第二册卷五8页。、戴溪《石鼓论语答问》③参看(清)黄群辑 《敬乡楼丛书》第三辑之二,民国二十年(1931年)永嘉黄氏校印,卷中16页。、真德秀《论语集编》④参看(清)永瑢、纪昀等编纂《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200册卷五10页。、郑汝谐《论语意原》①参看(清)永瑢、纪昀等编纂《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99册卷二27页。按,四库全书本作“止曰吾止,进曰吾往。作辍成否,岂系乎人哉?特在吾一念尔”。严灵峰“进曰吾往”作“往吾往也”(参看严灵峰编著《无求备斋论语集成》,台湾艺文印书馆,1966年,第16函第一册卷二25页)。、郝敬《论语详解》②参看(明)郝敬《论语详解》,明万历戊午(1618年)京山郝氏刻本,卷九36-37页。、鹿善继《四书说约》③参看(明)鹿善继著,卢兆隆、郭卫明订《四书说约》,清道光甲辰(1844年)善化贺长龄重刻,“上论”卷九9页。等,皆是。现代学者如钱穆(2002:254-255)、王熙元(1981:505-506)、李零(2007:185)、孙钦善(2009:113)等,亦然。

有人偏重原因方面的解读,这样就发展出专门的为仁由己的观点。如金履祥《论语集注考证》④参看严灵峰编著《无求备斋论语集成》,台湾艺文印书馆,1966年,第16函第二册卷五6页。说:“此章总以自平地为山设喻。或为山将成,尚亏一篑而止者,或尚是平地,方覆一篑而进者,其进其止,由其己心,非人所能与也。”黄式三《论语后案》⑤参看(清)黄式三《论语后案》,清道光甲辰(1844年)活字本,“子罕九”20页。则更进一步,说“吾止、吾往,吾犹己也。《集解》误”;他认为“止吾止也”“进吾往也”的行为主体是一致的,强调“我自己”。蒋绍愚(2018:50)说:“本章的‘吾进也’和‘吾往也’是用来说明原因的,《论语集注》的解释……是正确的。”

日本近代学界也有不少人依照朱说,如伊藤仁斋《论语古义》⑥参看〔日〕伊藤仁斋著、佐藤正范编《论语古义》,简野道明氏所藏,日本东京合资会社六盟馆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发行,卷五186页。、广濑建《读论语》⑦参看严灵峰编著《无求备斋论语集成》,台湾艺文印书馆,1966年,第28函28页。等。但也有人明确反对朱说,如东条弘《论语知言》(参看关仪一郎编,1926:286)说:“《注》:‘其止其往,皆在我而不在人也。’皆误解。”安井息轩《论语集说》⑧参看〔日〕安井息轩《论语集说》,嘤嘤舍藏版,日本明治壬申(1872年)季秋刻,卷三25页。说:“《集注》止进二字下属为句,语意反晦。”

2.2 平议

我们认为为仁由己说是不符合语言表达的事实的。下面试作申述。

“止,吾止也”“进,吾往也”在逻辑关系上都是条件复句,这一点大家的理解是一致的。“止”“进”是条件从句,“吾止也”“吾往也”是主句。我们调查发现,《论语》的条件复句中,主句的主语如是第一人称代词,一律用“吾”不用“我”,共10例。例如:

(9)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论语·先进》)

(10)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

成书年代和地域上跟《论语》接近的《左传》,在这种位置上也是用“吾”不用“我”,共26例。例如:

(11)苟舍我,吾请纳君。(《左传·庄公十四年》)

(12)捷,吾以女为夫人。(《左传·庄公十年》)

《左传》中有些条件分句带有祈使的语气。祈使和假设条件具有天然的联系,言者让听者怎样,隐含着如果听者怎样,就如何如何。这时主句主语同样用“吾”不用“我”,共7例。例如:

(13)活我,吾与女璧。(《左传·哀公十七年》)

(14)归我卫贡五百家,吾舍诸晋阳。(《左传·晋公十三年》)

《左传》中只有少数几个例外,如下:

(15)陈僖子谓其弟书:“尔死,我必得志。”(《左传·哀公十一年》)

(16)孔达曰:“先君有约言焉:若大国讨,我则死之。”(《左传·宣公十二年》)

(17)初,斐豹隶也,著于丹书。栾氏之力臣曰督戎,国人惧之。斐豹谓宣子曰:“苟焚丹书,我杀督戎。”宣子喜,曰:“而杀之,所不请于君焚丹书者,有如日!”(《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这三个例子都是条件复句,主句的主语却用“我”不用“吾”。但辨析发现,这几例有一个共性,即主语“我”都处在对比焦点的位置上。例(15)主句和从句的主语“我”“尔”形成对比,这时主语占据对比焦点位置。例(16)主句中有焦点关联词“则”,左向关联主语为焦点,强调“我”。例(17)的语境是,国人都怕督戎,没人敢去杀他。斐豹说:“苟焚丹书,我杀督戎。”这里“我”和前文语篇中的“国人”形成对比,即国人无一敢去,我去,所以“我”仍应解读为对比焦点。

而考察前文用“吾”的例子发现,主句的主语都不是焦点解读。由此我们得出这样的规律:《论语》《左传》等上古文献的条件复句中,主句的主语如用“吾”,则不能承载焦点,如用“我”,则要承载焦点。

至于为何如此以及上古汉语主语位置上的“吾”“我”之别,因本文主旨和篇幅所限,这里不能展开,只能略微一说。条件复句中,条件从句具有话题属性(参看Haiman,1978;徐烈炯、刘丹青,1998)。根据我们调查,上古汉语句中如已另有话题,句子的主语一般就不再承载焦点和话题了。也就是说,这时只能使用弱式的“吾”,而不能用原式的“我”了①详参史文磊、刘莹《从信息结构的句法表现看上古汉语“吾”“我”之辨》(待刊)。。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再来看为仁由己说的问题。该说是一个条件复句中的焦点解读,杨伯峻(1980:93)的译文“是我自己……的”颇具代表性,其中“是……的”正是典型的焦点结构,对比焦点落在第一人称代词主语上。然而,根据我们的调查,这时的焦点解读一定要用“我”不用“吾”。而这里用“吾”,则一定不能是焦点解读。即是说,“止,吾止也”“进,吾往也”两句断非“是我自己停止/前往的”这样的焦点解读。

3.唯义与比

3.1 诸说

“唯义与比”是说该止则止,该进则往。杨伯峻(1980:93)说,这“便是‘唯义与比’的意思”。“义”表示道义、应该。“唯义与比”语出《论语·里仁》“义之与比”。

杨逢彬(2016:181)认为该说“为何晏《集解》所引包咸、马融之说”。但据前文辨析可知,包、马之说还没有唯义与比的意思。据我们考察,该说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的张载(参看朱熹,1986:216):“为山平地,此仲尼所以惜颜渊进未止,且与互乡之进也。”不过,张载在此是将“为山”“平地”拆开分别讲解的。“仲尼所以惜颜渊进未止”对应“为山”句,语出《论语·子罕》:“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这是说颜渊好学,只知进而不知止,结果英年早逝,孔子感到惋惜,换个角度说就是主张“当止则止”,即唯义与比。“与互乡之进”对应“平地”句,语出《论语·述而》:“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这是说孔子对互乡童子当下进取之举予以赞许。比张载稍后的杨时则明确表明了唯义与比的看法:“未成一篑止吾止者,时止则止也。虽覆一篑进吾往者,时行则行也。亦各当其可而已矣。”(参看朱熹,1986:216)

3.2 平议

蒋绍愚(2018:50)认为这种讲解“在‘止’和‘进’前面加了[应该]”,“和原文有距离”,“阅读古书有时可以加一些字来理解,但能不加则尽量不加”。杨逢彬(2016:181-182)则赞成唯义与比说,并说:“《荀子·宥坐》:‘如垤而进,吾与之;如丘而止,吾已矣。’……意为:‘即使刚堆了一小撮土,如果应该继续,我赞同这样做;即使堆成了一座山,如果应该停止,我也会停下来。’……《孟子·公孙丑下》:‘……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后三句杨伯峻先生译为:‘反躬自问,正义确在我,对方纵是千军万马,我也勇往直前。’”

前文提到清代翟灏《四书考异》①参看(清)翟灏《四书考异》,谢家禾跋、卢文弨校,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刻本,“条考十一·论语子罕”9页。和刘宝楠(1990:350-351)曾引《荀子·宥坐》“如垤而进”这一句来支持建功宜笃说。但是,以往的注家对于这一句该怎么理解,并无明文注释(参看董治安等汇撰,1997:948)。我们觉得杨文的解读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若是如此,《论语》“止吾止也”句在“止”前加[应该]的解读,就不是孤例,此其一。其二,“止吾止也”这类句子中[应该]的解读不必认为是“增字为训”,而可以认为是情态词承语境缺省。因为在上古汉语里,很多情况下情态义是在语境中解读出来的。

综上所述,我们的理解是倾向于唯义与比的。

4.结论和余论

本文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第一,对《论语·子罕》“止吾止也”“进吾往也”句历来的训释谱系作了较为细致的整理和辨析。梳理清楚《论语》每一章训释的历史继承和创新发展,无论是从语言文字之学论,还是从经学与义理之学论,都是一项非常必要且有价值的工作。第二,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对诸家观点做了进一步的检讨和辨析。建功宜笃说跟原文的字面意思离得太远,为仁由己说不符合条件复句中主句主语的句法要求。相对而言,唯义与比说是最能站得住的。

关于《论语》此例涉及的“吾”“我”之别,有必要多说几句。就笔者目力所及,只有十九世纪上半叶日本古学派的东条弘①据关仪一郎、关义直(1966:336)“东条一堂”条,东条弘号一堂,“業を皆川淇園に受く。……その學専ら宋學を斥け、考據によりて聖經の原意を發揮することにあり”。(受业于皆川淇园。……其学专斥宋学,以考据发微经典原意。)曾从“吾”“我”之别对朱熹的“为仁由己”说作过辨析,实属难能可贵。东条弘《论语知言》(参看关仪一郎编,1926:286):“按,吾,夫子自吾也。朱子不知吾我之别。……《注》:‘其止其往,皆在我而不在人也。’皆误解。”但是,东条氏在此并未详说“吾”“我”是怎样的区别。我们翻阅了《论语知言》,在其他两处注解中找到了更加详细的阐述。《论语·公冶长》:“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论语知言》(参看关仪一郎编,1926:146):“按,我与彼对,吾与夫对,故吾人、夫人,吾子、夫子。古者未睹其言我人、彼人,我子、彼子,则吾我之别远矣。按,我、人,吾、人,皆对言。此子贡就交际人情言。起头我,泛指人言;下文人,指他人言;称吾单指己。此章上下两语,上我对下句吾言。”《论语·述而》:“窃比于我老彭。”《论语知言》(参看关仪一郎编,1926:201)曰:“我与吾不同。吾与夫对,夫子、吾子,夫人、吾人之类。是夫尊辞,吾亲辞。未见以我为亲辞者也。此曰我者,孔子亦商人故也。”东条氏认为“吾与夫对”,“吾单指己”,“吾亲辞”。据此可见,尽管东条氏已从“吾”“我”之别来鉴别“为仁由己”说的优劣,但他提出的“吾”“我”之别是站不住的。而我们提出的鉴别标准,是建立在系统考察的基础上的。

“吾”“我”之别的句法表现这一思路,还可以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其他经典例句。例如:

(18)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庄子·齐物论》)

“今者”是表时间的附加性成分作话题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句子主语如是第一人称代词,用“吾”不用“我”。除非第一人称代词主语承载焦点,但这里不是。所以该句主语用“吾”不用“我”,正是句法规则使然。而上古汉语动词后的宾语如是第一人称代词,一定用“我”不用“吾”,所以这里宾语用“我”,也是句法上的要求。这样一想,“今者吾丧我”为什么一句话前用“吾”后用“我”,就解释得通了。

蒋绍愚(1997:20)说:“语言是一个系统。词汇、语音、语法是密切相关的。……在训诂学研究中如果忽视语法,就会出现许多问题,这是我们今天的训诂学研究所必须注意的。”汪维辉(2018:85)归纳训诂的十条基本原则,第七条即是“通语法”:“借助语法分析可以有效地确定词义。”结合本文所论,在训诂学中加强语法尤其是句法的研究,的确是很有必要的。

猜你喜欢
平地复句建功
连动结构“VP1来VP2”的复句化及新兴小句连接词“来”的形成
汉语复句学说的源流
高楼万丈平地起
蒋鹏举:常怀报国志 建功在中吴
女主人和她的麋鹿
哈汉复合句对比
边走边看
遇到一条蛇
单位复句和双重复句中分句之间的停顿不应当用句号
青春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