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细节·大历史·远发展: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培育路径探析
——以明清单元为例

2022-12-16 01:32徐太阳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2年11期
关键词:盛世新课标细节

徐太阳

(厦门市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厦门 361009)

传统历史教学的弊端明显:教师一言堂,没有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没有引导学生揭示历史核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有意义的核心知识结构;没有引领学生真正学会历史学习的方法,没有达成学生自己对历史的真正认识,没有从历史学习中得到应有情感的体验和收获。如何改变传统教学的这些弊端呢?《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文简称历史新课标)提出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目标要求和达成核心素养落地的教学建议。本文将针对新课标的要求和建议,以明清单元为例,探析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

一、着手历史小细节,发现细节的意义与价值

历史小细节指能创设鲜活历史情境、指向单元主旨、蕴藏历史学习方法和表述方法的史实。历史新课标教学建议部分强调要设计有助于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1]兴趣是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甚至是学好历史的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历史新课标提出要善于创设历史情境,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并在教学建议部分进一步指出:“创设历史情境有多种方式,如通过展示历史文献、历史影像,参观历史遗址、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再现历史情境;通过当前国内外发生的事件回溯历史的源头,即从现实情境中探寻历史问题;通过衣食住行、言谈话语等日常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与之相关的历史由来,切入所要认识的历史问题。”[1]

例如,教学明清单元可以由时事热点“2022 年8月3 日的佩洛西窜台”导入,思考:为什么中国政府强烈抗议佩洛西的窜台行为,并随后开展了台湾海峡周围的军事演习?为什么全国上下群情激愤?因为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有元政府设立的澎湖巡检司史实为证,更有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清政府设立的台湾府和之后的台湾省史实为证。中央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巩固我国这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台湾已经成为中国不可缺失的一部分。由此,导入明清单元的核心话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抓住学生熟悉甚至参与的小细节导入单元主题,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关注历史小细节背后隐藏的意义与价值。

明清历史是由众多生动有趣、有血有肉的历史小细节构成的,课堂容量有限,无法一一穷尽探究。如何精准取舍?必须依据历史新课标的内容要求,尽可能从学生已有的核心知识储备、已有的学习经验与方法出发,选取最能调动学生参与、最有助于渗透学法、最能揭示历史本质(阶段特征)、最有助于建构主旨统领的核心知识结构的历史小细节进行探究。学生在认真阅读、感受经过教师精选的历史小细节创设的情境,在小细节研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互动交流中,发现历史小细节的意义,习得历史学习的方法。如本单元中的康乾盛世是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话题,学生在前面学习中已经学过开元盛世,对于盛世的内涵有一定的了解,康乾盛世又是明清单元能上承下启建构单元核心知识结构的核心知识,有助于揭示明清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地位与作用。所以本单元学习,可以先给学生提供下面四则材料,创设情境,让学生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抓住康乾盛世中的历史小细节,开展三个探究活动。

探究一:材料一、二、三、四是从哪些小细节呈现盛世景象的?透过这些历史小细节,可以推断康乾盛世乃至明清历史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史长河中处于什么地位?这些小细节涉及哪些领域?这些领域还有哪些历史小细节可以进一步论证明清历史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作用?

探究二:回溯历史,前期历史中出现过什么盛世局面?从延续与变迁及世界大历史的视角,探究明清时期这些领域发生的主要变化和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并建构明清单元核心知识结构示意图。

探究三:除了采用领域表述外,四则材料对康乾盛世分别有哪些表述方法值得借鉴?依据下面四则材料并结合所学,设计一个表格简要呈现盛世局面并和同学分享成果。结合材料一、二、三、四和所学知识,和同学、老师分享你眼中的康乾盛世和明清历史。

材料一:这个盛世历康、雍、乾三朝,持续100 多年。在这一个多世纪里,中国的人口、财力和事功等各个方面都超迈汉唐规模……论疆域,比明朝扩大了一倍以上;论财力,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是英国的四倍、法国的三倍);论人口,从1700 年到1794 年已不止翻了一番,达3.13 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3;论文化,仅1750 年,中国一地所出版的书籍就比整个世界(同年)总量还多;论城市,当时世界拥有50 万以上居民的城市共有10 个,中国就占了6 个,即北京、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和广州……

——摘编自周武:《论康乾盛世》[2]

材料二:“康乾盛世”真正达到了盛世的标准,判断标准之一即为打破“华夷之辨”思想的束缚,倡导“满汉一体”的新民族观;废长城,破“华夷之辨”,视边疆与内地为一体,真正实现了国家的完全统一,建立了空前“大一统”的一国多制的多民族国家,领有主权疆土1300 余万平方公里。

——摘自李治亭:《“康乾盛世”解读》[3]

材料三:唐玄宗时期疆域图(略)

清乾隆时期疆域图(略)

材料四:导致中国衰落的一个原因恰恰就是中国文明在近代以前已经取得的成就本身,要理解中国的衰落,就必须懂得中国早先取得的成就。

——摘自费正清、刘方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4]

通过完成探究一,学生不难获取材料中的至少八个小细节信息:(1)时间长——共三朝,100 多年;(2)规模大——超过汉唐,达到高峰;(3)人口多——占世界总数的1/3,增长速度快——不到100 年,翻了一番;(4)大城市多——人口最多的10 个城市中,中国占了6 个;(5)文化发达,一年出版书籍超过世界其他国家同时段的总和;(6)形成“满汉一体”的新民族观,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7)疆土广阔,中国近代版图基本确定,比现代960 万平方公里多了整整340万平方公里;(8)这个盛世最终走向衰落,原因就在于这些盛世成果本身隐藏着深深的危机。研读这八个历史小细节,不难发现都聚焦于盛世的“盛”,这个“盛”另一种历史表述就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在这一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但是盛世最终走向了衰落,统一多民族国家在巩固中隐藏危机,这也是明清历史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历史长河中的地位。清朝疆域和版图的确定,从法律上进一步确认台湾、南海诸岛、西藏、新疆等是中国的领土,导入佩洛西的行为是对中国主权的践踏,中国政府强烈抗议和军事演习、群情激愤就不难理解了。

通过完成探究一,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参与探究的积极性、主动性,揭示了康乾盛世这些历史小细节的意义:指向了明清的历史地位——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但隐藏危机,这可以作为本单元教学主旨。但这一结论仅仅是从四则材料、八个历史细节中提炼的,有悖孤证不立的原则;这一结论仅仅是从周武、李治亭、费正清等历史研究者的论述中提炼的,还不是学习者自己深入的认识,证据不充分,理解不透彻,因而必须把它放在明清当时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紧密关联的五个领域综合审视,必须把它放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这一历史长河和世界范围的大历史视野去审视和思考,才能获得融会贯通的历史认识,习得历史学习的方法。

二、放眼大历史,着力认识的融会贯通

大历史是指把某个具体史实放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更长时段结成的整体中思考的历史学习方法。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强调“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修史目的和意义,也揭示了历史学习的意义、价值和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求古今历史之间的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并指导现实生活,即强调大历史视野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意义。因而,历史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完成探究一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完成探究二,感知康乾盛世是在前面盛世基础上的继续发展、是同当时世界各国的比较中获得的盛世结论,学会把历史细节放在明清五大领域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这一历史长河与世界范围,多种视角、大历史视野去思考(时空结合、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多维互证,学会论从史出和比较的历史学习方法,达成对历史认识的融会贯通。

通过完成探究二,在教师指导下,借助延续与变迁、延续与变迁体现的进步及隐藏的危机两条线索,用历史大视野,概括归纳、凝炼提升,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如表1。

表1 明清五个领域延续与变迁及认识汇总表

搜集研究历史小细节,对明清两代经济、政治、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五个方面与前代比对,探究延续与变迁,并把这些延续与变迁放在历史长河和世界范围的大历史视角审视,学生容易得出明清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的特殊地位与典型特征:特殊地位是国家疆域和版图最终确定,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典型特征是盛世与危机并存、生机与危机并存、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生成主旨统领有内在逻辑的明清单元知识结构(图1)。

图1 明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隐藏危机核心知识结构示意图

完成了探究一、探究二,学生已经通过反复研磨历史小细节,得出了明清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但隐藏危机的历史认识,并把这一历史认识放在五个领域、历史长河、世界范围的大历史视野里审视,多维论证了认识,构建了主旨引领的有内在逻辑的核心知识结构,为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聚焦核心素养,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

历史新课标课程目标部分对历史核心素养是这样定义的:“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课程要培训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1]长远发展指影响学生终身学习和深入社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因素,在历史学科表现为历史核心知识、历史学习方法、通过探究获得的历史认识和情感体验。核心素养聚焦学生成长的目标,长远发展着眼学生成长的影响,二者密不可分。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长远发展,就必须引领学生把自己获得的历史认识表达出来,通过和学生、教师的分享,提升历史解释素养、习得方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家国情怀。因而,教师接下来应该引领学生完成探究三。首先,学习四则材料对历史的表述可借鉴的方式:(1)数字的直观表述;(2)表格的直观表述;(3)经济、政治、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五位一体的整体表述;(4)延续与变迁的表述;(5)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表述;(6)图文互证的表述。其次,把自己前面探究获得的对康乾盛世和明清历史的认识,借鉴前面所学的六种表述方式,有理有据地和同学、老师分享,能很好地展现分享者的历史解释能力;经过反复演练并吸收老师、同学的建议,历史解释素养会不断提升。

经过三个扎扎实实的探究活动,学生学习的时间、思维的空间、互动的落实都有了充分地保障。在明晰、充分的学习过程中,“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但隐藏危机”的历史认识得到了多维互证和自我表达,清晰的核心知识结构得以构建,从而学会使用延续与变迁、时空结合、史料实证、论从史出、把历史小细节放在大历史视野下审视等学史方法,为中国近代史的屈辱与抗争单元的学习埋下了伏笔。在与学生和教师的分享交流中,学生学会使用一分为二、有理有据、图文结合、简明表格、史论结合、多维互证等历史表述方法,也为达成观点共识——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但隐藏危机、情感共鸣——每个成果的取得无不体现先民的智慧、危机的背后都是深刻的教训奠定了基础(自豪之情油然而生,责任意识悄然增长)。

只有这样,才能改变传统历史课堂——史实与结论常常脱节、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历史学习(感知、感受、感悟历史)的现状,达成历史新课标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明理、增信、崇德、力行”。[1]这里强调的学生的核心素养,具体表现为四个学会(唯物史观指导、时空结合、史料实证、论从史出的学史方法)和一个形成(家国情怀)。

总之,历史新课标背景下,历史教学应该从历史小细节出发,通过反复研读,发现历史小细节的意义和价值;把问题探究放在当时五大领域、历史长河、世界范围等多角度、大历史去审视;重视学生主体学习过程,在史料研读、问题探究、多维互动中,着力于历史认识的融会贯通和时空结合、史论结合、延续与变迁、全面且辩证地分析和表述历史的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养成,培育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真正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猜你喜欢
盛世新课标细节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盛世盛开盛唐花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细节取胜
盛世国庆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
“治世”与“盛世”辨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