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真实化、游戏化、聚焦化的教学情境

2022-12-17 04:54沈晓英浙江宁波市行知实验小学
小学科学 2022年17期
关键词:磁铁创设笔者

◇沈晓英(浙江:宁波市行知实验小学)

随着2022年版各科课程新课标的颁布,课改方向开始聚焦于学生素养的培养。对于一线教师来说,理解课程理念、知道学科素养目标并不难,大家更需要的是如何才能实施课标倡导的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实践。笔者结合自己日常的教学思考和实践,梳理了以情境创设为策略实现科学素养目标的几个课例(教学环节),与大家一起分享与研讨。

一、情境创设真实化,匹配学生生活元素,落实态度责任素养

情境创设的真实化,指的是创设的情境来自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或者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毋庸置疑,创设情境的真实化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保持对学习的兴奋度,不由自主地投入学习中。

在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我们自己”单元第五课《发现生长》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引导学生列举各种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身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长大的教学环节,其中涉及身高、体重、牙齿、力量等方面。这些关于生长变化的信息均为学生回忆所得,它们将是培养学生健康成长意识的起点。但是,常规的依靠叙述性回忆交流与分享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特别是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枯燥的、乏味的,他们很难维持长时间的有意注意。鉴于以上情况,笔者设计了层层递进的、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情境来展开教学。以导入环节为例,笔者为学生设计了“哑剧”表演,将他们幼时的鞋子、帽子、衣服等摆在讲台前的椅子上,让它们的小主人再次使用。结果可想而知,无论学生怎么使劲和想办法,都无法像小时候一样舒服妥帖地使用这些物品。笔者顺势提问:“在观看完哑剧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并追问:“是不是衣服、帽子、鞋子变小了呢?”由此引出“我们的身体长大了”,进而揭示了本节课的学习主题——发现生长。

这种根据学生以往的经历而设计的情境,使他们的学习注意力很快集中起来,同时,也能快速地提高他们对接下来学习任务的兴趣,学生迫不及待地想去探寻能够证明自己不断长大的证据。同时,呵护与保持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以及乐于探究和实践的科学态度。当然,“哑剧”表演还能让学生下意识地保持安静,通过让他们说一说“如何做一个文明的小观众”,强化了学生社会性礼仪素养的浸润。

教师在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时,不能“唯生活化”,还应该兼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阅历。如果设计的生活化学习情境在学生看来是“幼稚”的,那么,不仅无法达到激发兴趣、增强学习感知的目的,反而会因为学生觉得“很好笑”而影响教学。这样的例子身边时有发生。曾经有一位教师在执教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水”单元第五课《水能溶解多少物质》一课时,给每一位学生分发了围兜、厨师帽等,让学生体验厨房用品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就发生了学生笑场的情况。这是因为三年级的学生潜意识里已慢慢有了“我是小大人”的观念,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已经对课堂上“可爱”型的场景产生了“免疫”,甚至反感。自然,这样的生活化场景不仅没有正向效果,反而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

二、情境创设游戏化,切合学生认知特征,建构科学观念

在小学阶段的科学学习过程中,有些科学知识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游戏化情境设计,是以学生为中心,将游戏元素和游戏机制融入教与学的过程中,通过互动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专注力。大量的课堂实践表明,创设游戏化的学习情境,可以提高学生大脑的反应能力,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建构正确的科学观念。

笔者在执教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磁铁”单元第一课《磁铁能吸引什么》时,设计了两个游戏化情境来帮助学生建构科学观念。

一个是领着学生认识“磁铁能吸引镍、钴等一类物质”。本课关于“磁铁能吸引什么”的核心问题,二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很容易接受“能吸引铁一类物质”的科学观念。但是,在大量的实物面前,学生对于磁铁能吸引的一元硬币的材质中是否含有铁产生了疑惑。面对这个困惑点,教师一般采用文字阅读的形式来解决。可是,笔者觉得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文字的阅读缺少吸引力、趣味性、思维性。于是,笔者把介绍一元硬币材质的文字藏于金蛋中,让学生用砸金蛋的游戏去寻找一元硬币的组成材料。通过这样难忘的、有趣的游戏方式来增强学生对于文字的关注度,通过游戏画面模型的记忆,让“磁铁还能吸引镍一类物质”的科学观念在学生知识系统中牢固地建构起来。

另一个游戏化情境设计是在本课的结尾。笔者和学生一起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此游戏的准备很简单,画有同心圆的铅画纸和两枚大小相同的条形磁铁。游戏的规则是:笔者和学生各拿一枚磁铁放在距离圆心相同距离的位置线上,赢者向圆心前进一步,以此类推。这个游戏情境的本意不是比输赢,而是让学生发现当两块磁铁在间隔一定距离的时候居然发生了互相吸引。这种“惊讶发现”的效果是自发的、难忘的。这个游戏化情境的教学设计引起学生进一步对磁铁性质展开探究的兴趣,另外,也起到了单元起始课“启下”的作用,真可谓“一举多得”。

学生天生是好玩的,也是好动的。游戏化的情境能够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悟,对于推导和建构概念十分有益。

三、情境创设聚焦化,体现教材隐含意图,发展学生科学思维

情境创设除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历、认知特征之外,更应该紧密联系教学内容的编写意图进行创设。这是核心要义之所在,笔者将其描述为“聚焦化”。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健康生活”单元的编排是基于现代健康新理念,立足于提升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状态的意识,进一步帮助学生建构“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各系统分工配合,共同维持生命活动”的认知。《身体的“联络员”》是本单元第五课。它对应核心概念6.3.④“举例说出人体对某些环境刺激的反应方式和作用,列举保护相关器官的方法”的内容要求。教材以“做个接乒乓球游戏”为主线推进教学。笔者在课前充分调研和分析了学生对于神经系统的了解情况,认为假如直接带领学生“做个接乒乓球游戏”,让学生迁移感觉器官、脑、脊髓和神经协同工作,会比较困难。于是,笔者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设计了聚焦核心问题的“信息传递”教学情境。

五位学生参与游戏,首位学生面朝教师,看题;

其余学生全部背对教师,不得回头;

首位学生看到算式题后,依次向后耳语将题目传达给下一位,第三位学生口算得出结果,把结果耳语传达给下一位,最后一位学生大声说出结果;

引导学生说一说每一位学生在游戏中的作用。

本情境的聚焦化体现在它是暗示接下来学生要学习掌握神经系统的工作机制,故在人员的数量、角色的作用上,都尽可能与要学习的科学观念接近。其中,五位学生依次对应了感觉器官、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做出反应的器官,第三位学生的作用相当于中枢神经的功能。通过这种聚焦化的情境创设,帮助学生将看不见的神经系统工作机制直观地、对号入座地代入学习,对后续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做了非常好的铺垫。因为是导入环节,本情境没有简单地直接揭示教学内容,而是在课堂教学推进至研讨“人体对环境刺激做出反应,需要经过哪些步骤”时,引导学生与它进行呼应,帮助学生迁移,进而让学生恍然大悟——“哇,原来如此!”“哦,我明白了!”让原本难以理解的“暗箱类”科学知识有了一个极好的转换和转化的可视物。

聚焦教材意图的情境创设,一般而言,更适合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的学习内容。它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与实际学习内容之间搭建一条由易到难的认知通道,在两者的类比中,去解释现象、描述系统的结构、关系及变化过程。因此,聚焦化的情境创设,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一种常规理解下的教学,更是一种交往。从学生生活元素出发创设真实化的学习情境,让课堂的交往充满温情;从学生认知特征出发创设游戏化学习情境,让课堂的交往充满魔力;从教材隐含意图出发创设聚焦化情境,让课堂的交往充满启迪。探究实践素养融合在每一种情境教学之中。情境创设赋予课堂的温情、魔魅力、启迪,在笔者看来,是有效落实素养目标的环境条件与文化之一。当然,用情境创设来践行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远不止上述三个维度,践行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的策略,也不止于情境创设。践行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我将上下求索。

猜你喜欢
磁铁创设笔者
老师,别走……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
玩磁铁
性能相差达32%
用磁铁治病,由不信到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