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水库泄洪隧洞出口消力池研究

2022-12-17 07:56林荷节屠兴刚
浙江水利科技 2022年6期
关键词:消力池流态隧洞

林荷节 ,屠兴刚 ,史 斌

(1·杭州市水库管理服务中心,浙江 杭州 311122;2·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浙江省海洋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17;3·浙江省河口海岸重点实验室,浙江 杭州 310017)

1 引 言

水工建筑物特别是泄水隧洞、溢洪道等泄水时,水流蕴含巨大的动能。为了便于与下游河道水流衔接,实现急流到缓流的过渡,需采用必要的消能设施以减小水流的动能。本工程为无压隧洞,隧洞段有2个弯道,水流出洞后经消力池调整进入电站尾水渠,流态较复杂。为验证出口消力池布置的合理性,通过水工模型试验对消力池进行对比研究,为设计提供技术依据,确保工程运行安全。

2 工程概况

杭州市青山水库防洪能力提升工程(新建泄洪隧洞)位于杭州市临安区青山水库,库区位于东苕溪主干流南苕溪上,距临安中心城区约8 km,距杭州市区约40 km,工程平面布置见图1[1]。

图1 工程平面布置图

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增加水库洪水前期泄洪能力,提升水库拦蓄能力,为洪水精细化调控奠定良好基础,并适当兼顾生态、景观等需求。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进口闸、泄洪洞及出口闸。

进口闸孔口尺寸12 m,闸底高程16.00 m,设1道平板事故检修闸门和1道弧形工作闸门。隧洞长约583 m,进口高程16.00 m,出口高程7.50 m,进口渐变段纵坡为10.0%,其余洞段纵坡为1.1%。隧洞断面为城门洞型,衬后尺寸为8 m×9 m(宽×高),隧洞有2个弯道,弯道半径均为146 m。出口闸孔口尺寸8 m,闸底板高程7.50 m,距第二个弯道较近,弯道出口到闸出口约50 m。下游连接段接30 m长的C30F50混凝土消力池,两侧采用半重力挡墙与现状岸坡平顺连接。

为验证及改善泄洪隧洞出口消力池的效果,特对消力池尾坎进行不同形式的比较研究。

3 研究方法与模型制作

采用正态物理模型的方法进行研究,模型按重力相似准则设计,模型几何比尺Lr=50。上游模拟至隧洞进口闸前100 m,下游模拟至下游尾水渠与泄洪渠汇合口以下200 m。下游河道地形模拟至17.00 m高程处,设计模型全长约50 m,水库高约1.0 m,宽约18 m,下游河道高约0.3 m,宽2~6 m。其中闸室部位采用有机玻璃精制,上、下游地形严格按设计提供的图纸控制放样,采用断面板法,水泥砂浆抹面制作,并在相应位置布置水位测针。

4 原布置方案验证试验

原布置方案为扩散式消力池,扩散角约11°,消力池底板高程6.50 m,尾坎高程7.50 m。

图2 局部平面布置图

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设计工况(Q=364 m3/s)的下游河道为常水位10.0 m,尾水渠内水位约为12.0 m,此时水流出泄洪隧洞,消力池未能形成完整的淹没水跃,中间主流直接冲出消力池,消力坎顶流速为5.7~9.6 m/s,Fr=1.05~2.21,流速中间大、两侧小,分布不均匀。水流出消力池后,主流顺着左侧挡墙进入尾水渠,顶冲尾水渠右侧边坡,顶冲流速约5.5 m/s;小部分水流回向上游,形成大范围回流,水流流态极差,影响尾水渠护坡安全。水流流态见图3,流速分布见图4。

图3 原方案消力池、下游尾水渠流态图

图4 原方案消力池、下游尾水渠流速分布图 单位:m/s

5 修改方案试验研究

针对原布置方案存在的问题,修改方案主要从2个方面对原布置进行优化:①调整消力池底板及坎顶高程,降低水流出池流速;②增设二级消力池,改善电站尾水渠流态。

5.1 修改方案一

修改内容:一级消力池底高程由6.50 m降到6.00 m,尾坎顶高程由7.50 m增至9.50 m,其后接1:10的坡至二级消力池底高程6.00 m,剖面布置见图5。

图5 修改方案一剖面布置图

试验结果表明:设计工况(Q=364 m3/s)的下游河道为常水位,此时水流在一级消力池内形成临界水跃,消力池内流态较差,左右流速不均,主流集中在左侧,右侧则有回流。消力坎上断面流速为2.6~6.0 m/s,流速左侧大、右侧小,分布不均匀。水流出一级消力池后沿1:10斜坡向下,流速逐渐加大,在斜坡段形成大片急流区,并在斜坡末端发生二次水跃。主流集中在左侧挡墙附近,二级消力池内主流宽度约25 m,流速左侧大、右侧小,最大流速约4.6 m/s;出消力池后主流进入尾水渠,最大出池流速约3.6 m/s,小部分水流回向上游,形成大范围回流,水流流态仍不理想,护坡附近流速较大。水流流态见图6,流速分布见图7。

图6 修改方案一消力池、下游尾水渠流态图

图7 修改方案一消力池、下游尾水渠流速分布图 单位:m/s

5.2 修改方案二(推荐方案)

修改内容:一级消力池底高程6.00 m,尾坎顶高程由9.50 m改为8.50~10.00 m不等高斜坎,其后接1:2的坡至二级消力池底高程6.00 m,剖面布置见图8。

图8 推荐方案剖面布置图

试验表明:设计工况(Q=364 m3/s)下游河道为常水位,水流进入一级消力池,在消力池斜坡底附近形成临界水跃。由于消力池尾坎左高右低,池内主流偏向及回流现象基本消失,消力池流态明显改善,实测坎上流速4.1~5.5 m/s,分布较为均匀,与修改方案的流速对比见表1。水流进入二级消力池后,主流基本位于消力池中部,无明显偏流。出消力池后主流进入尾水渠,最大出池流速约3.5 m/s,小部分水流回向上游,形成回流区。虽然隧洞与尾水渠存在夹角,但经过两级消力池和不等高斜坎的调整,水流可以较为均匀地进入尾水渠。水流流态见图9,流速分布见图10。

表1 不同布置方案流速对比表 单位:m/s

图9 推荐方案消力池、下游尾水渠流态图

图10 推荐方案消力池、下游尾水渠流速分布图 单位:m/s

6 结 语

青山水库泄洪道在平面布置上设置2段弯道,导致出洞水流直接冲出消力池,对尾水渠护坡冲击较大。通过水工模型试验研究,采用非常规不等高斜坎及增设二级消力池方案,能有效改善转弯隧洞出口消力池的水流流态及流速分布,为保障泄洪渠及下游河道的行洪安全提供技术依据,该成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消力池流态隧洞
复合掺合料在高流态特种混凝土中的应用
实验室小浮选机流态优化对浮选效率影响的试验研究
侧边机组故障对泵站前池流态的影响
高水头尾矿库场外排洪系统消力池体型研究
隧洞止水带安装质量控制探讨
滇中引水工程大理段首条隧洞顺利贯通
超前预报结合超前探孔技术在隧洞开挖中的应用
跌坎式底流消力池边墙突扩宽度对池长的影响研究
底流消能平底和跌坎突扩消力池水力特性三维数学模型计算比较研究
Loss of cavin1 and expression of p-caveolin-1 in pulmonary hypertension: Possible role in neointima 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