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脏损害为主要表现的法布雷病1例报道

2022-12-17 02:37陈斌郑荔娴郑妮冰胡星星许鑫林皓平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肥厚型心肌病房颤

陈斌,郑荔娴,郑妮冰,胡星星,许鑫,林皓平

法布雷病(Fabry disease,FD)是一种X染色体连锁的罕见遗传性溶酶体贮积病,由α-半乳糖苷酶A(α-galactosidase A,α-GLA)基因变异导致α-半乳糖苷酶活性部分或完全缺乏,造成代谢底物三己糖酰基鞘脂醇(globotriaosylceramide-3, GL-3)及其衍生物脱乙酰基GL-3(Lyso-GL-3)在不同组织和器官的细胞内大量堆积,出现皮肤、周围神经、肾脏、脑、眼、胃肠道及心血管等多器官系统的损害。其中,心脏受累的特征表现为进行性心肌肥厚、心肌纤维化、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称为Fabry心肌病,具有心脏猝死的潜在风险[1]。现将笔者医院收治的1例以心脏损害为主要表现的FD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54岁,因“反复胸闷痛14 a”就诊。缘于入院前14 a开始出现胸骨后闷痛,无放射至他处,无伴有出汗、濒死感等,症状多于活动或劳累后出现,每次持续数分钟至几十分钟不等,休息或含服“麝香保心丸”后可改善。6 a前开始多次就诊笔者医院,查肌酐、M蛋白、血尿轻链、血沉、自身抗体、尿蛋白阴性,肌钙蛋白0.03~1.35 ng/mL(正常值<0.01),N末端前体脑利钠肽(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NT-proBNP)为852.5~1 602 pg/mL。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左心室肥大,ST段压低、T波双向、深倒置(I、AVL、Ⅱ、Ⅲ、AVF、V3-6)(图1A);心脏彩色超声(彩超)提示室间隔及左心室各壁增厚,以心尖部尤为明显(2.19~2.21 cm);左心房扩大伴二尖瓣反流+;主动脉瓣反流+;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示左主干粗,前降支近段开口狭窄20%,前降支中段多发狭窄20%;回旋支近段多发狭窄20%,第一钝缘支开口狭窄25%;右冠脉中段近端狭窄20%,其余部分及分支未见明显狭窄。诊断:“肥厚型心肌病、冠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瑞舒伐他汀、雅施达、合贝爽”等药物治疗。3 a前再发胸闷、心悸就诊,复查肌酐、肾功能正常,床边心电图提示心房颤动(房颤)(图1B);动态心电图提示频发房性期前收缩、短阵室速(4个心动周期);心脏MRI平扫+增强示室间隔及左心室壁广泛不均匀增厚(最厚约3.0 cm),室腔缩小。增加“阵发性房颤、频发房性期前收缩、短阵室速”诊断,加用“利伐沙班、倍他乐克”等药物治疗。18个月前症状再发,就诊笔者医院急诊查肌钙蛋白I为8.51 ng/mL,心电图示房颤伴室性期前收缩,左心室肥厚,广泛ST-T改变。予“硝酸甘油、可达龙”治疗,胸闷痛症状较前缓解,复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左心室高电压,QTc间期延长,ST段压低(Ⅰ、aVL、Ⅱ),T波双向、倒置、深倒置(Ⅰ、aVL、Ⅱ、Ⅲ、aVF、V3-V6)(图1C);心脏彩超提示室间隔及左心室各壁增厚较前进展(2.60~2.77 cm)(图2),冠脉造影示左主干粗,第一对角支开口狭窄30%,第二对角支开口狭窄40%,前降支远段近端狭窄30%~40%,回旋支、右冠脉及其分支未见明显狭窄(图3)。左心室造影示心室下壁段、前侧壁段肌小梁增粗突入心腔,舒张期心腔略呈芭蕾舞足样改变(图4),前基底段、前侧壁段、心尖段、下壁段、后基底段室壁运动正常。心脏MRI平扫+增强提示室间隔及左心室壁广泛不均匀增厚,室腔缩小,为肥厚型心肌病(图5)。于2020年11月行房颤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术后未再发胸闷、胸痛,心电监护未见房颤发作,复查肌钙蛋白I较前明显下降。随后无明显胸闷痛、心悸不适,规律服用“氯吡格雷、洛汀新、瑞舒伐他汀、曲美他嗪、倍他乐克”等治疗,多次复诊笔者医院门诊,监测肌钙蛋白I波动于0.1~0.77 ng/mL,NT-proBNP 波动于472~1 319 pg/mL,肾功能、尿蛋白正常,心脏彩超提示心肌肥厚与前大致相仿,未再监测到房颤、室速发作。平素无少汗、无汗、周围感觉疼、夜尿增多等表现。既往史:“高血压病”病史24 a,脂肪肝,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药物治疗后(已停药,甲功正常)。有“先锋霉素”过敏史。家族史:父母已故,父亲因“心脏病(具体不详)”去世,母亲因“高血压病”去世,有1兄1妹,兄有“高血压病、肥厚型心肌病”病史。

A:2016年首诊心电图;B:2018年首次监测到心房颤动;C:2020年心电图。

图2 超声心动图检查

A:左头位;B:右足位;C:右头位;D:左前斜位。

图4 左心室造影

A:T1-mapping测量值;B:T1-mapping伪彩图。

查体:T 36.2 ℃,P 62 min-1,R 21 min-1,BP 105/60 mmHg(1 mmHg=133.3 Pa)。神志清楚,颜面部皮肤可见散在色素痣,未见血管角质瘤,视力听力正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眼底正常,颈静脉无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阴性,甲状腺无肿大,胸廓无畸形,胸骨无压痛,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啰音,无胸膜摩擦音。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位于左第五肋间锁骨中线内0.5 cm,无抬举感,无震颤,心相对浊音界无扩大。心率62 min-1,律齐,A2=P2,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无心包摩擦音。腹软,全腹无压痛、反跳痛,未触及包块,肝脾脏肋下未触及,墨菲氏征阴性。肠鸣音无亢进或减弱,4次/分,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对称,四肢感觉正常,病理征阴性。

2022年5月行FD筛查:Lyso-GL-3:5.69↑(<1.11 ng/mL),α-GLA:0.71↓[2.40~17.65 μmol/(L·h)]。进一步行基因检测发现GLA640-801G>Ap.? 半合子突变(图6),诊断FD明确。在心血管相关治疗的同时,增加酶替代治疗(阿加糖酶α,每2周1次)。

FD:法布雷病;GLA:半乳糖苷酶。

2 讨 论

FD作为一种罕见的X染色体连锁的遗传性溶酶体贮积病,其确切的患病率目前尚不清楚,普通人群中预估患病率为1/100 000[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曾报道,我国终末期肾衰竭透析患者中FD患病率为0.12%[3]。美国血液透析患者中的患病率男性为0.21%,女性为0.15%;心脏病(含左心室肥厚和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男性为0.94%,女性为0.90%;脑卒中患者中男性为0.13%,女性为0.14%[4]。随着心脏成像技术的进步和对心肌病认识的提高,高危患者中FD不再罕见,特别是在显著心脏受累表现的患者中晚发型(非经典表型)或非典型FD[5]。迄今已发现了1 000多个GLA基因变异,并将其归类为致病性、良性、无临床相关性或意义不明[6]。我国台湾地区通过对新生儿及特发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筛查,发现台湾地区FD心脏变异(IVS4+919G>A)的患病率很高(约1 600例男性中有1例)[7]。本例患者检测出GLA c.640-801G>A p.?半杂合子突变,该变异也称为IVS4+919G>A,即台湾地区人群中高发突变位点,为剪切突变,该变异可能导致mRNA剪切信号的改变而影响酶活性[8],该变异评级为致病变异。

中国成人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与治疗指南[9]指出,35岁以上表现为肥厚型心肌病的患者0.5%~1%为此病,且通常合并其他系统受累症状,推荐对该类型患者进行α-GLA活性测定及基因检测。2020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脏病学会肥厚型心肌病指南[10]将FD心肌损害独立于指南之外阐述。FD临床表现多样,累及多器官系统,最常见的受累器官系统是心脏(69%)、周围神经(46%)、肾脏(45%)、眼睛(37%)、脑(34%)、皮肤(32%)、胃肠道(31%)和听觉系统(19%)。其中,心脏受累常有以下特征:左心室肥厚的家族史(特别是没有证据表明是男性遗传),心电图短PR间期、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二维超声心动图后壁整体纵向应变降低、轻至中度主动脉根部扩张、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增厚伴轻中度反流、心脏磁共振成像示乳头肌肥大、基底下外侧延迟钆强化、T1 mapping值降低[1]。FD的病理学特征为溶酶体糖脂在组织中的聚集,光镜下可见细胞胞浆内空泡样改变,电镜下可见相应组织细胞(如心肌细胞、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皮肤汗腺等)胞质内充满嗜锇性“髓样小体”,小体呈圆形或卵圆形,小体内部呈层状,类似洋葱皮或髓鞘结构[11]。除了合并多系统受累的典型FD外,还有比典型病例起病晚的、以首发原因不明左心室肥厚的非典型病例,尤其是男性。本病例仅累及心血管系统,表现为高血压病、肥厚型心肌病、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心电图、心脏彩超及心脏磁共振均未见典型表现,且未合并其他器官系统受累表现,属于罕见病例。因此,基于FD心脏表现的多样性及非特异性,对于年龄>40岁且家族背景不明的不明原因左心室肥厚患者,建议常规筛查α-GLA活性(男性)和GLA基因测序(女性)[12]。

FD的治疗目标在于延缓疾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病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期。除累及各个器官系统的对症支持治疗外,其治疗方法包括:(1)酶替代疗法。酶替代疗法通过外源性补充基因重组的α-GLA,替代患者体内酶活性降低或完全缺乏的α-GLA,促进GL-3的分解,减少GL-3和LysoGL-3在器官组织的贮积,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减少蛋白尿,并改善其他相应症状,阻止或延缓多系统病变发生[13-14]。酶替代疗法药物包括阿加糖酶β和阿加糖酶α。(2)分子伴侣疗法。分子伴侣是一种口服小分子药物,可选择性、可逆性地与结构、功能有缺陷的α-GLA结合,稳定蛋白构象,帮助蛋白正确折叠以发挥正常功能,增加或恢复α-GLA活性,促进其运输至溶酶体,以清除贮积的底物,因此又称为酶增强治疗[15-16]。目前临床使用较多的是米加司他(migalastat,已在加拿大及欧洲等国家上市,暂未在我国上市)。另外底物减少治疗、基因治疗及基于mRNA治疗等一些新的药物或治疗策略正在临床试验或研发中,有望为FD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17]。

猜你喜欢
肥厚型心肌病房颤
老年房颤患者,日常有哪些注意事项
探讨小剂量胺碘酮与倍他乐克联合在肥厚型心肌病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中治疗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
伴有心肌MRI延迟强化的应激性心肌病1例
家族聚集性明显的肥厚型心肌病
超声心动图诊断乳头肌肥厚型心肌病1例
预防房颤有九“招”
阵发性房颤应怎样治疗
扩张型心肌病中医辨治体会
MRI对肥厚型心肌病左右心室整体功能变化的研究
TAKO-TSUBO心肌病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