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收听场景下广播早新闻节目传播力提升路径

2022-12-18 21:49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2期
关键词:高峰听众广播

高 翔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

我国是世界汽车保有量最大的国家,来自公安部的数据统计显示,2020年全国的机动车保有量已经达到3.72亿辆,其中汽车达到2.81亿辆[1]。越来越多的移动人群,越来越拥堵的城市交通,越来越长的驾车时间,造就了广播一个新的庞大收听群体——移动收听人群。索福瑞的调查显示,现如今移动收听人群已经取代传统的居家类广播收听人群,成为广播听众的主要构成。如何创新传统广播节目,使之适应车内场景的传播规律,符合移动人群的收听习惯,是目前广播从业者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广播节目传播都必须从移动收听场景的特殊规律出发,在节目形态、播报节奏、语言处理和编排方式上全面创新,这样才能引起更多听众的关注。

在移动收听的场景下,广播节目的收听高峰期一般集中在早晚时间段,7:00—9:00、17:00—19:00也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时间段,是各个广播频率争夺受众、打造节目影响力和传播力的主阵地[2]。从听众的需求来看,早间时段,大部分受众还是希望能在驾车上班途中听到一些新鲜实用的资讯,填补信息空白,为自身的行为决策提供参考。因此,很多广播频率都在早高峰时间段开办了新闻类节目,早新闻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节目类型。

而与居家收听人群相比,车载收听场景下的移动人群收听习惯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伴随性更强,专注力下降,信息耐受度下降,希望更多地参与到传播环节中,而且功利性更加凸显。这意味着广播早新闻节目凭借简单的资讯播报已经无法吸引受众,而必须要让信息内容更加充实,表现形式更加多元,信息含量更加丰富,一档节目必须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和服务性,才能更好地吸引移动人群。

1 《新闻早高峰》节目概述

《新闻早高峰》是安徽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广播的一档早新闻节目,播出时间是每天7:30—9:00。节目自开播以来,一直充分结合移动人群的收听习惯,设置节目形式、节目内容、节目播报和节目包装,使之更加符合移动收听习惯。《新闻早高峰》自开播以来,其传播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是优秀的品牌节目之一,节目坚持重要性、权威性并重,突出热点新闻,强调新闻时效,注重新闻解读和评论;节目定位于“速度、深度、温度”,紧扣时事追踪、热点透析、观点引领,备受听众喜爱,收听率在同时段的多档广播节目中位居前列[3]。

2 车载收听场景下早新闻节目传播力的提升路径

2.1 抓住碎片化特点,节目设置模块化

在移动收听环境下,听众的收听时间并不固定,他们可能会随时进入车内,打开车载收音机收听,在到达目的地后,就会立刻关掉收音机下车。路上的交通状态也影响了他们的收听时间,如果路况较为拥堵,收听时间相对较长;如果路况较好,收听时间就会缩短。这种随意化、碎片化的收听状态,意味着听众可能会在节目的任何时间段进入收听,也没有办法等到节目结束才停止收听。为了确保听众在听感上的完整性,广播媒体不能沿用传统大时段的节目设置,而是应该将节目切割成小模块,在小模块中再设定多个差异化子栏目,然后将新闻内容分门别类,装入子栏目中。这样一来,子栏目类别清晰,多个子栏目分成的小模块结构相对完整,这样就能确保听众无论何时收听节目,都能听到相对完整的节目,不会有逻辑上的突兀和脱节之感。

《新闻早高峰》的直播时长是一个半小时,播音主持人以半小时为一个周期,进行轮盘式播报。每一个轮盘里的资讯可以分成多个子栏目,小模块内的内容由新闻简讯+录音报道来构成。栏目子栏目主要包括:《天气路况信息》——每半点刷新最新天气、路况信息;《时事评论》——聆听评论员文章,深度剖析新闻时事;《文化信息周报》——每周了解一次文化信息,及时掌握文化信息;《新闻数据酷》——通过新闻数据及时获取最新消息;《新闻朋友圈》——报道朋友圈关注的有趣新闻与热搜;《特别关注》——关注每日国内新闻,通过记者的报道了解每日最新新闻;《新闻安徽》——本台记者的及时连线和录音报道,安徽发生了什么,记者亲口告诉你;《体坛有亮点》——特约体育评论员点评体坛亮点;《街谈巷议》——了解最近发生的事件,深度剖析相关问题;《最美安徽人》——展现安徽的好人故事,守望人间真善美,释放社会正能量。这些子栏目不会在半个小时的轮盘播报中全部出现,而是根据编辑需要,穿插播出。而且,在移动收听的大背景下,听众的伴随性收听特征很明显,如果一直是那种节奏较快的子栏目,很容易使长时间高度关注新闻节目的听众产生疲劳感,因此,张弛有度的子栏目衔接是非常有必要的。几分钟的高强度新闻节目后,再加上几分钟节奏稍缓的节目,可以有利于缓解听众的紧张状态,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2.2 尊重伴随性规律,新闻篇幅更加精练

在网络化的信息消费语境中,受众对信息的耐受度不断下降,而散点化的信息消费习惯被放大,由于时时会受到来自视觉、触觉和听觉等各方面信息的干扰,冗长、缺乏变化的信息很快就会失去受众的关注。而在移动收听的场景下,车载人群的伴随性收听特征更加明显,只有不断给他们新的听觉刺激,才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有专业的调查显示,一般听众在收听广播时,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会超过8分钟。如果超过这个时间,人的注意力就会自然下降,而在移动收听环境下,8分钟的时长会减少到6分钟,听众的注意力更加容易分散,必须要接受到新的听感刺激,才会再次集中精力,继续保持收听状态[4]。因此,《新闻早高峰》在确保整档节目信息量的基础上,做到了张驰结合,在大信息量的模块中间穿插一些可以让听众感觉舒缓的内容,满足移动人群的收听需求。

同时,为了满足新的传播语境和移动收听场景的需求,《新闻早高峰》在节目设置时的一个创新之举就是,尽量让新闻篇幅更加短小精练,在其中添加更加多元的音响元素,不再以主持人的口头播报为准,在“移动优先”的传播过程中,尽可能满足受众的多元化收听需求。编辑在选择新闻简讯时,尽量精练文字,编辑的单则文字报道尽量控制在15秒内,录音报道控制在3分钟以内。如果遇到新闻价值特别重大的报道,就会对新闻进行碎片化处理,使之更加符合移动收听的习惯。比如,2021年11月16日的《新闻早高峰》节目,在第一个轮盘中,节目重点关注了“袁隆平院士的骨灰安葬仪式昨日举办”这样一则新闻。对于这条新闻的编排方式,广播节目组用了新颖的编排方式,紧扣“再送袁老一程”[5],让男女主持人以轮番叙述的方式,把袁隆平院士的骨灰安葬仪式上一个个感人细节娓娓道来。通过这样新颖的播报方式,让听众感觉如同身临其境,更加吻合当下受众的收听习惯。

2.3 新闻表达要突出关键且最有价值的新闻点

在新媒体的传播语境下,加上移动收听的环境加持,要让始终处于伴随性收听状态、注意力高度不集中的听众一直对新闻内容保持收听状态,就必须从新闻表达入手,将重点的新闻内容和关键信息清晰地表达出来,让听众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就能轻易抓住新闻的核心内容。《新闻早高峰》节目主要通过以下两个做法来实现对关键新闻点的突出报道。

一方面,增加新闻导读式提要。以半小时为单元,在每个单元开始前就增加导读式的提要环节,然后将接下来半小时的重点内容提炼出来,提前播报。这种提要式的报道实际上就类似于互联网强大的搜索和链接功能,通过标题式的快速浏览,使受众对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使得内容表达更为集中和突出,帮助受众快速地了解重点内容。如果他们感兴趣,就会持续收听。

另一方面,广播新闻表达关键信息点,和传统广播新闻强调新闻要素一定要有所区别。在传统的新闻传播理论中,新闻报道一定要新闻要素齐全,说得面面俱到。但是,在移动收听语境下,如果依然沿用以往的新闻表达方式,会导致重点不突出,没有把最能吸引听众的新闻元素凸显出来,让听众失去收听兴趣。而《新闻早高峰》节目在新闻内容选择上,特别注重突出关键新闻点,将最能够吸引听众的新闻要素提前,让听众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听到最精彩的部分。以2021年11月9日7:30—8:00的一组新闻稿件为例,当天节目组安排了“神舟十三号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圆满完成,王亚平迈出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第一步”“合肥市3—11周岁儿童新冠疫苗有序接种”“铜陵发布消防题材‘剧本杀’,寓教于乐普及消防知识”“就喜欢荸荠的爽脆口感?那也别生吃,小心寄生虫”这一组报道,节目编辑都是从听众角度出发,以他们最关注的新闻点为切口,选取报道角度,把最有新闻价值的东西在报道一开始就播报出来,从而牢牢抓住听众的关注度。

2.4 重视新闻评论作用,“短平快”说出大道理

在网络媒体和自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由于网络发布门槛的降低和监管难度的增加,网上各种观点混杂。在这种大环境下,传统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更要肩负起使命和责任,充分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做到用事实讲道理,用态度说观点,起到旗帜和导向作用。因此,新闻评论是广播新闻节目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早高峰的移动人群,一般来说年龄结构偏年轻,以30~50岁的人群为主体,他们的知识层次较高,对于一些重大的新闻事件,他们也希望从权威媒体上听到态度鲜明的评论,帮助他们形成对事件的正确认识,认清事物本质,更好地作出判断和决策。

因此,《新闻早高峰》强化了节目中新闻评论的地位,数量更多,态度更加鲜明,语言更加犀利,形式更加活泼,评论更加及时,对稍纵即逝的新闻事件及时发声,让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首先,《新闻早高峰》的新闻评论数量更多,在一个半小时的节目中,开辟了《时事评论》和《街谈巷议》两档评论专栏。《时事评论》主要由评论员发布评论,对一些国家大事、时政要闻展开论述,风格严谨;而《街谈巷议》则是对一些时事热点和社会新闻等偏民生的新闻展开论述,风格更为轻松活泼。

节目组之所以将评论节目设置成为两档,主要是考虑“移动优先”的传播语境,新闻信息是以碎片化和轮盘化的方式进行传播的,因此评论栏目也要适合轮盘播出需求,进行碎片化设置,用更多的评论数量来揭示新闻事件的本质,让公众对新闻事件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满足他们的深层次信息需求。

其次,《新闻早高峰》中的新闻评论观点更明确,篇幅更简洁,做到态度鲜明、开篇见意、直切主题,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听众可以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更加符合听众移动收听的习惯。

再次,《新闻早高峰》的新闻评论语言风格更多样,形式更活泼。以《街谈巷议》模块为例,这一评论节目主要针对一些社会热点和社会新闻展开,相对来说新闻题材更偏“软新闻”,因此评论也就没有“板起面孔”来说道理,而是用轻松诙谐的形式来调侃诉说,将一些深刻的道理蕴含在幽默的语言表达中,用脱口秀的方式娓娓道来。这种表达更为接地气,也能在稍纵即逝的广播节目中给人一种“一听难忘”的感觉,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赢得听众的信赖。

2.5 重视听众的参与性,让听众参与到节目传播中

总体来说,移动收听群体是一个知识层次较高的受众群,他们有自己的独特主见,在收听广播的同时,也是活跃的新媒体用户,已经养成了在网络阅读环境下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与他人交流意见、转发新闻等习惯。参与到传播过程中,已经成为移动人群对信息传播的一种内在需求。

《新闻早高峰》在设置过程中就非常重视听众的参与性,每半小时的轮盘中都留有开口环节和开口时间,专门用来与听众互动,或是用来播发听众发送的即时路况或即时资讯,或是用来播报一些听众对某些新闻的看法。每个开口时间3~5分钟,根据当天听众的参与度来确定。一般开辟的互动渠道包括微博、微信、热线电话和短信留言等。从实际操作来看,由于移动人群在开车途中,一般都会采用微信语音留言的方式来跟节目互动,一般每期节目的微信留言量在100条左右。

3 结语

新媒体时代,为移动人群办好广播节目,是广播体制改革的要求,是广播节目设置的依据,更是广播价值回归的最好契机。在新媒体影响力不断扩大的今天,广播媒体必须要抓住移动收听场景这一主要领域,围绕车载人群的收听习惯和收听规律来设置、规划节目。新闻节目作为广播收听早高峰时间段的重要类型,必须从车载收听场景下的要求出发,对节目进行创新,发挥“移动优先”的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掌握媒体变革的主导权。

猜你喜欢
高峰听众广播
病毒病将迎“小高峰”全方位布控巧应对
石庆云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周三广播电视
周二广播电视
努力攀登文艺高峰
表达心情
学会倾听(一):做哪一种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