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传承和弘扬

2022-12-19 01:54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双语实验学校李斯琪
天津教育 2022年33期
关键词:技艺文化遗产美术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双语实验学校 李斯琪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它既是历史发展的真实见证,也是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凝集了人民的智慧,随着全球化趋势加强、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保护、传承、发展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近年来,伴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行动的启动,我国也在不断加强文化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这需要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如今,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让非遗走进校园、走进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和领悟它的内涵和魅力。本文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探究和分析。

一、非遗文化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现状和背景

近年来,许多非遗文化的技艺逐渐失传,造成非遗传承人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老一辈传承人的坚守难度大,各种冲击的增加一定程度上造成传承链条的断层。因此国家鼓励不少省、市积极推进非遗传承的保护工作,“非遗进校园”已经成为每个学校都会开展的工作。2017年教育部支持引导“学非遗、用非遗、秀非遗”,因此出台《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鼓励各地各校聘请非遗传承人担任学校的兼职美育教师。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非遗传承和传统文化传承要全方位、全学段、全过程融入,从幼儿园到大学直至继续教育,并要“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可见,如何让非遗走进校园,实现与教育的有效融合,既紧迫又重要。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教学编写建议就提出“选择美术教科书内容时,要特别重视优秀的中国传统美术和民族、民间美术,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体现中国特色”,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也提出“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然而在编写教材中,能培养学生详细、系统地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非遗文化的暂时还没有,而教师在教授此类课程时,也无法详细、系统地去学习和了解非遗文化,在教学中也只是简单粗略地带过,导致学生对非遗文化只是一个模糊的定位了解,并不能深刻体会非遗文化背后的价值、背景故事以及对技艺的深入研究。

另外,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国外文化的涌入,非遗文化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影响,大量非遗文化的珍贵实物和资料在不断流失,一些独特的民间习俗和民俗事象在逐步消失。一些学生认为从事非遗文化工作没有前途,不愿意学习,产生轻视心理,不愿意做非遗文化艺术的传承人。

非物资文化遗产是中华上下五千年能工巧匠的智慧结晶,它本身的形成和存在是历史的沉淀,体现的是前人对生活的一种理解和态度。日渐削弱的非遗保护意识,其实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对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反思。当如果我们任由它们消亡,那么试想一下,国粹京剧没有人唱,中医药无人精通,中国人不再过中秋节、春节,那么中华民族还有灵魂吗?如今,它却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困境。从古至今,手工技艺都是服务于生活的,所以非遗最好的传承与发展就是“用”。通过将现代艺术设计与非遗技艺结合可以活化非遗,更好地服务人们的当代生活。传统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依旧保持魅力,历史如何在时代激流中持续传承,这是我们当今时代每个人都要思考的问题。

用视频教学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增强自身的人文感知力以及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力,在提升文化素养的同时汲取丰富的创作元素。此外,对非遗传承人而言也可以提升非遗的知名度,给他们带来一定的物质收益,帮助非遗走出传承困境。所以,作为美术教师,更有义务和责任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更多地融入非遗文化,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

二、非遗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应多培养拥有非遗技艺的“徒弟”,让学生感受非遗文化的无穷魅力。学生通过小学美术课堂和非遗文化知识结合能体会到我国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底蕴。非遗教育的目标是通过生动的现场操作和体验,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把握非遗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等,尤其能与课程内教学的知识点融合。学习非遗的美术课堂不仅能提升学生们动手能力、创意能力、创造实践能力,也可以激发他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探索热情,并且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他们的校园生活,学习了非遗手艺,感受到了非遗文化带来的乐趣,使学生了解各地非遗的民俗风情和艺术气息。教师利用原有的非遗技艺学习与传统文化知识学习的搭配组合,再和现有的课本知识搭配,不仅能成为课本知识的延伸学习和有益补充,也能以此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的目的。同时,学生也能更直观地欣赏自己的家乡文化、其他学生的家乡文化带来的艺术瑰宝。《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确立了我国学生的六大核心素养,其中“人文底蕴”居于首位。之所以提倡非遗入园,就是因为非遗对涵养人文底蕴具有独特功能。在历史文化传承过程中,学校教育有着相对稳定的文化学习环境和氛围,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学校传授的非遗相关知识进行学习,对知识有所了解并能通过实践学习部分非遗的体验和传承技术,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使学生更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领略精湛的民间技艺,进而把非遗文化发扬光大,同时非遗文化也得到了传承。学习非遗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探索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培养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多元体验。非遗源自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日常需要,作为日常经验的特殊表达方式,它凝聚了国人的智慧。因此,非遗能通过特有的形式实现学生的文化认同和增进他们对非遗文化理解,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有意义。目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并不高,那么非遗研学旅行可以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非遗的文化,无论在学校或者在课堂上都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真实的非遗知识,以及通过相关活动组织收集更丰富的实物资料。这让学生去传承非遗文化,并且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传统文化素养都有极大的作用。非遗教育最重要的在于中国价值观、中国精神的传承。教育者要把中国精神随着“非遗”与“传承人”传递给下一代,这样才能让中国的文化、历史更好地“活”下去。非遗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它虽是历史的表达,但却不是对过往的迷恋,而是民族文化基因的传承。所以,让非遗进入小学美术课堂,能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代新人。

三、小学美术课堂对非遗文化资源的利用策略

(一)开展校园非遗讲座,举行展示活动

利用当地的非遗文化资源,如邀请非遗继承人到课堂展览和开展交流活动,组织学生到当地非遗馆、传承体验中心等场所开展非遗研学旅行实践体验活动。例如,佛山的扎狮是传统的非遗民间美术工艺品,学校邀请扎狮传承人师傅在课堂授课,并组织学生到扎狮馆开展校外非遗研学实践活动。依据当地特色非遗文化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我们的传统节日”“我是‘非遗’小传人”等主题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了解非遗。教师也可在活动中通过“非遗集市”的形式让学生零距离、无障碍地接触非遗,观摩传承人展示非遗艺术,体验优秀传统文化,将各个种类的非遗艺术代表项目展示给学生。

(二)非遗读本进课堂

开设校本课程,组织学生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教师在教材读本上进行合理选择,挑选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以及全国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引进美术课堂中,使优秀传统非遗文化教育渗透到学校日常教学中。学生既能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又弘扬了非遗文化。有志向的学生可以参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表达和发展方式,为助力文化自信贡献青春力量。把非遗带进课堂,是在未来与历史之间架起了桥梁,让新一代接班人了解非遗、喜爱非遗,才能以新生的方式传承历史,才能让传统文化真正传世。

(三)以学促教,以“教”带“教”培育非遗骨干教师

举办非遗骨干教师培训活动,邀请非遗项目传承人对美术教师进行知识和技艺的全面培训,所选项目需具备实操性和特色性,且适合小学美术课堂。通过实施校园文化人才建设项目、建设校园文化名师工作室、培养非遗文化传承人等多种方式和渠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高质量地帮助学生掌握非遗技艺,切实助力非遗传承工作。强化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培养非遗骨干教师队伍,以此大力提升非遗教师的传统文化技艺水平,进一步推进了传统文化课程的实施。同时,不仅要让美术教师参与“非遗骨干教师”的培养,还要更多其他学科的教师参与进非遗文化的教学中,使教师提升非遗项目教育教学的水平,同时也提高学校教师的非遗素养。

(四)建构系统化的课程

将非遗文化进行系统化的开设,如分阶段进行,让学生从初步了解到实验演练,最后到感受性地完成,碎片式的体验也许能掌握某一个技能,但对他们思想和心灵的感染还远远不够。只有系统化的、长期的文化氛围熏陶,才能真正将非遗的精神和文化融入学生的血液,才能更好地实现非遗的代代传承。

(五)开展教学保护活动,保障非遗传承

学校可以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社团组织,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走访和查阅资料方式进行学习,鼓励学生和美术教师从课堂走到文艺汇演节、知识竞赛等相关活动,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传统典礼、研学旅行、教师传统文化技艺大赛,开展“我是小小传承人”“我们都是传承人”等活动,以此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对传统文化和非遗的知识了解和掌握程度,并将它们作为校园的系列化、常态化的活动,让学生能近距离接触非遗文化,拓宽学生的艺术审美视野,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注力,又能增强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六)引入志愿者精神,近距离体验非遗

志愿服务是中小学实践育人的重要渠道,志愿服务精神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文化志愿服务实践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如果将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古老中华看作是一座文化历史宝库,那些浸透了智慧与匠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其中最令人神往、也最令人惋惜的珍宝。因此,要加强学生研学非遗技艺的能力,必须引入志愿服务精神的培育,让博物馆、学校、志愿服务组织形成合力,共同设计开展品牌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打破非遗研学的局限性,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以志愿者的身份体验非遗技艺,近距离感受非遗传承人的工匠精神,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以志愿服务从博物馆、企业、社区、学生社群组织等多层面开展一系列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发展的志愿服务,让更多人通过本项目了解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今天的幼儿将成为什么样的人,起决定作用的是他们如何度过童年,童年时代由谁携手领路,周围世界中哪些东西进入了他的头脑和心灵。”童年经验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将非遗推动进小学美术课堂中,让学生学习和体验非遗技艺,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带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更做到了有“传”有“承”,通过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使之得以传承、弘扬、延续下去。

猜你喜欢
技艺文化遗产美术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