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海外传播的现状及策略

2022-12-21 19:47梁丽娜
世界中医药 2022年21期
关键词:中医药

梁丽娜 许 凯 高 云

(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北京,100040)

社会经济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便利,但是也带来了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等健康威胁,全球疾病谱改变、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不平衡、医疗保障低于实际需求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难题。中医药对人体整体治疗的优势,使其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和康复3个方面大有可为。2018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首次将在中国、日本、韩国和世界其他地区应用的中医药纳入其最新修订的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第11次修订版(ICD-11)[1]。对于世界医学体系来讲,这是一个里程碑事件,中医药已经叩开世界主流医学的大门,为了促进世界对这门古老而又充满勃勃生机的医学有更清晰的了解,使中医药更好地融入国际主流医学,服务于全人类健康,亟须构建有效的中医药国际话语传播体系。

1 中医药海外传播的现状及问题

中医药现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针灸在103个世界卫生组织会员国得到认可,其中在18个国家被纳入医疗保险体系,29个国家颁布了传统医学法律法规,中药产品已在俄罗斯、越南、新加坡等国以药品形式注册。全球注册的中医药诊所逾10万,中医药技术从业人员多达数十万,我国与40余个国家政府及组织签署了中医药合作协议,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Technical Committee 249,ISO/TC249)2009年成立,至今已在全球颁布62项中医药国际标准[2]。

虽然中医药在海外的传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仍然面临很大的问题。一是由于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起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在理论体系、治疗手段、治疗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尽管中医药的独特魅力正逐渐被世界更多的政府和民众认可,但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医药的科学性仍然持质疑态度[3]。二是来自政策与法律方面的障碍,大部分国家的卫生管理模式建立在现代医学基础上,其政策及法规对中药准入形成限制,导致中药很难在这些国家进口和使用,造成了“有中医无中药”的尴尬局面[4]。三是从事中医药海外传播的人才匮乏,现有的中医药人员国际化视野不足,语言能力薄弱,原有的知识结构不能与现代科技很好地衔接,在涉外交流中存在障碍[5]。另外,由于国内中医地位提升,医师收入较以往明显增加,赴境外工作积极性降低,导致选派人员困难。

2 海外中医药传播的策略

2.1 中医药海外传播的基石 中医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是疗效,中医药海外传播的基石也在于疗效。西医最初进入中国也并非一帆风顺,正是由于西医在感染性疾病、外科类疾病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使民众对这门舶来医学从疑忌、排斥到逐渐认可和接受。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不仅给人类的居住环境、生活和工作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给人类的疾病谱带来了重要改变,原来占主导地位的感染性疾病逐渐被慢性非感染性疾病所取代,而中医在这些疾病的防治方面具有比较显著的优势。例如,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严重阻碍肢体活动,影响患者的生活,一篇Meta分析文献通过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评估中医药作为PD患者辅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纳入23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共计1 769例患者,分析结果显示中医药辅助治疗安全,可有效改善PD患者的症状和生命质量[6]。一项504例随机对照双盲临床研究显示,电针刺激中髎穴和会阳穴可以有效控制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其结果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7]。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发达国家50岁以上人群首要的致盲性眼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也逐年升高,近年来西医在本病的治疗方面取得一定突破,但整体治疗效果不理想。中医对本病独特的优势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和患者的广泛关注,2014—2019年期间,挪威连续每年都有“医疗旅游团”前来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求治,其中大多数为AMD患者,其良好的治疗效果被当地媒体多次报道。虽然传统的传染病已被控制,但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甲型H1N1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以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等新生传染性疾病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重大威胁。每次新生传染病对全人类来讲都是遭遇战,疫苗和特异性抗病毒药的研发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疫情初期如果单纯依靠西药不可避免会陷入“无药可医”的被动局面,而中医的辨证论治、整体观理论以及数千年的临床经验为人们战胜疫情提供了有力的方法。在这次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疫情防控的亮点。一项Meta分析显示:中医药联合常规治疗在临床治愈率、胸部CT、重症转化率、机械通气率及病死率等各项指标方面,均明显优于常规观察组[8]。对COVID-19的治疗实践表明,中医药早期干预是提高治愈率,缩短病程,延缓疾病进展,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方法,中医药的作用机制不仅在于抑制病毒,也可通过调节免疫反应,切断炎症风暴,从而促进机体的修复[9]。

虽然中医药在海外受到越来越多的喜爱和欢迎,但西方国家对于中医疗效的质疑之声始终没有停止,如何科学评价中医疗效已经成为困扰中医发展和海外传播的瓶颈问题。近年来循证医学发展迅速,其以科学证据为指导的医学实践模式得到世界的广泛认可,是目前的主流模式。Wang等[10]通过一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发现中药汤剂(麻杏石甘汤和银翘散加减方)可作为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的替代治疗方法,抗病毒药奥司他韦联合中药汤剂组的发热时间较奥司他韦组缩短19%,为中医药防治流感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积极开展临床循证医学研究,采用符合中医诊疗本身特点的评价体系,以国际公认的研究方法证明自身有效性,以世界听得懂的语言阐述中医治疗的优势,中医药海外传播的路就会越走越宽。

2.2 中医药海外传播的关键

2.2.1 高端复合型人才 人才匮乏是影响中医药“走出去”的关键问题,中医药国际复合人才不是简单地具备中医相关专业知识和专业英语技能的人员,而是需要语言过硬,中医理论知识和基本功扎实,具备西医教育背景,身兼其他学科所长,既能把握世界医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又充分了解中医药科学现代化所面临的问题,还要在复杂国际条件下做到立足自身人格、国格,经受得住多元化冲击的高端复合型人才[11-12]。目前派往海外的中医药人员大多是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英语水平相对不高,缺乏国际交流经验,制约了中医药海外推广和发展,因此,当务之急是通过多种形式和举措加快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国内自身人才的培养,依靠国内丰富的中医药教育、临床及科研优势,建立中医药国际人才培养体制,制定适合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教学大纲,选拔优秀的年轻医师及科研人员赴国外研修,多方位提升国际学术及文化交流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海外国家“本土人才”的培养,与“输入型”中医药人才相比,“本土人才”在沟通和交流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的宣传和推广会更加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本土人才”可以来自海外中医从业人员,也可以是对中医药有浓厚兴趣的西医学生、学者,积极探索“本土人才”的培养方式,吸引更多的海外人士加入中医传播的队伍,对中医药高端人才将会是一个有利的补充。

2.2.2 良好的法律和政策环境 中医药一直没有真正走出去,很大程度上由于国外对于中医药的限制。目前大多数国家仍把中医药作为一种补充替代医学,未将中医诊疗费用纳入本国的医保支付范围,中医医师认证流程亦不规范,中医诊疗设备、中药饮片应用受到重重限制,上述因素严重阻碍了中医药在国外的推广[13]。对这个局面的破解,一方面国外的中医药机构要加强与当地政府的沟通协调,争取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另外,从国家层面加强双边及多边合作,创建国与国之间良好的合作机制;同时,学术团体要积极开展与国际组织的交流,争取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支持和认可,推动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和实施,在标准化基础上推动更多国家实施中医药的法制化,为中医药海外发展创造有利的政策和法律环境,促使中医药进入世界主流医疗体系。

2.3 中医药海外传播的路径

2.3.1 以学术传播为主 与现代生物医学不同,中医理论有明显的文化特征,其孕育和发展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如果中医学的文化特性能被其他国家认同和接受,其生长就有了肥厚的土壤,就能真正地在外国扎根和开花结果[14]。在以往对中医药海外传播的探讨中,普遍的观点认为文化先行为主体,为中医药国际市场奠定基础,以医药健康为载体,为文化认同开拓空间[15]。但是,相比于医学来讲,文化具有很明显的民族特征和国家烙印,一些发达国家对中国文化的传播抱有“侵略”观念,近些年孔子学院在海外遭遇的困境也反映了这个问题。另外,中产以上的社会精英阶层已经建立了比较稳定的价值观和知识结构,虽然对多元文化感兴趣,但不会因之轻易改变自己的文化认知;而普通国外民众对本国的科学进展和文化状况关注度都不高,很难对中医文化有持久的兴趣。因此,在今后的推广和宣传中“重学术、轻文化”可能更利于中医药的传播和国际化,随着国外民众对这门医学的接受和认可,自然而然会对其承载的文化产生兴趣。

2.3.2 政府引导,民间参与 目前中医药在国外发展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1种以政府为主导的海外中医药项目,如海外中医药中心、中医孔子学院等,这种模式是由政府拨付专项资金予以支持,运营和管理并接受政府监督,具有国家政治和文化色彩,其优势是投入较为稳定,执行力强,资源整合相对容易,但也存在经费支出受限较多、社会化运营及人员管理方面灵活性较差等问题。第2种是非营利性的中医药社团,如针灸和东方医学认证委员会,相当于我们的行业协会或专家委员会,这些社团组织对规范当地中医药执业者行为,争取中医药在所在国的合法权益扮演了重要角色。第3种是海外的私人中医诊所和教育机构,近些年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成为目前海外中医药提供医疗服务和培训的主要形式,这些机构按照商业模式运作,其优势在于运营灵活、有很好的本土化基础,但普遍存在着规模小、生存压力大、服务不规范等问题,使其发展受到一定限制[16]。公私伙伴关系(Public-Private-Partnership,PPP)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公益和商业的合作伙伴新模式,为海外中医药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在这种模式下由于政府公益机构的参与保证了项目的执行力和稳定性,使项目能够顺利实施,同时商业伙伴的加盟增加了项目运营的灵活性,资金方面也更加充沛,赋予了项目持续发展的活力。“中国-捷克中医中心”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与捷克赫拉德茨市医院合作共建的,双方都属于公立性质的医院,借鉴PPP模式,该项目邀请中国华信能源有限公司加入,三方联合共同成立“捷克、中东欧传统中医发展基金会”,重大事项共同决策,资金使用共同监督,基金会的成立为“中国-捷克中医中心”的建设注入了资金和运营活力,促进了中心的发展以及中医药在捷克和中东欧国家传播态势[17]。PPP模式与当初协和医院的筹建和发展有些类似,“一部协和史,半部中国医学史”,由美国洛克菲勒家族打造的协和医院不仅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一流的医院,而且在当时撑起了中国医学界的大半边天,正是因为有了协和医院,才有20世纪现代医学在中国的全面发展。因此,借鉴这些成功经验,鼓励知名企业、个人通过设立基金、合作机构等多种形式参与中医药海外中心建设,一定会为中医药的海外传播注入强大的生命力。

2.3.3 联合科研攻关 中医药学具有鲜明的学术特质,积极开展国际科研合作,探讨中医药的科学内涵,不仅可以推动中医药学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得到国际社会科学界、医学界的关注和认同,使世界民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18]。与基础科研相比,中医药的临床科研更加薄弱,虽然近20年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在临床研究方案、疗效评价技术和标准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及争议。中医药的文化起源和理论体系与生物医学有很大差异,并且具有很强的原创性,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疗效和安全性支持,必然会引起外界的种种质疑。因此,采用国际认可的科研方法获取中医药疗效和安全性的科学证据,是中医药迈向世界的重要支撑。以中医药具有防治优势的重大疾病和疑难杂症为切入点,进行国际联合攻关,共同探讨和制定适合中医药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开展多中心临床试验,取得突破性的科研合作成果,将对提升中医药的国际学术地位和影响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对于中药的推广,在输出的同时要注重对当地药用植物的联合开发研究,一方面可以促进当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经济发展,激发所属地对中药使用的热情,另一方面可以拓展中药资源谱系,补充国内紧缺药材。比如新西兰植物资源丰富,近一半生长的植物为本地独有,尤其是丰富而独特的海洋水生植物,大部分藻类没有研究和利用,通过科研合作,对这些植物进行研究和开发,很可能会发现很多具有应用前景的中药新资源[19]。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在中药方面的研究具有优势,针对当地特色植物资源,采用药用植物的亲缘关系与中药药性规律探寻的研究模式,以物质基础、核心功效的生物学机制为突破点,对当地植物资源进行综合分析和深入研究,从中筛选出拟重点开发的中药资源,进一步挖掘资源的综合开发价值,共同研制大健康产品,形成合作共赢的中药资源开发模式,以药促医,进一步推动中医的海外传播和发展[20]。

2.3.4 “互联网+中医” 近代西医刚传入中国的时候,传教士一方面通过教会医院、教会学校进行介绍和推广,另一方面借助书籍、报刊等媒体扩大影响。现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全世界相互沟通最重要的媒介方法,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互联网的巨大冲击,同时互联网也给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国家出台了“互联网+”政策,中医药应该顺应时代潮流,借助互联网平台,寻求国际传播的新突破。比如,积极与国际主流媒体合作,制作品质优良的中医科普和专业节目,同时借助有效的宣传策略,将中医药的优势特色更好地宣扬出去。在健康服务模式方面充分发挥“互联网+医疗”作用,研发人性化健康管理软件,构建健康社区云模式,实现远程会诊和个性化医疗。在中医药海外教育推广方面,由国家政府机构牵头组织国内知名中医药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以及有影响力的中医院成立国际中医药教育联盟,共同编著生动有趣的中医药教材,采用大规模的网上授课方式吸引海外学生、医师及民众的关注度,增强中医药的海外传播力。

2.4 依托海外中医药中心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要在政府支持、民间运作、互利共赢的原则下推进中医药海外中心建设。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立国际合作专项,其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建设中医药海外中心。截至2018年已建成49个中心,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大洋洲等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并以所在国家为基点,以点带线、由线到面,辐射周边国家和地区,形成大跨度的全球范围合作[21]。海外中心的成立为中医药的传播搭建了平台,充分依托海外中心,与所在地的国际高水平学术团体及机构合作,强强联手,聚焦国际研究前沿及医学难点,以中医优势病种为切入点,将中医药原创思维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融合,通过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共同制定并推广中医药与传统医学国际标准,推进中医药国际认证体系建设,提升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

3 结语

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健康医疗智慧和实践成果的结晶,也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应对全球卫生挑战,推进国际卫生合作,完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医药必将为全世界人民健康做出积极贡献。

猜你喜欢
中医药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基层中医药》欢迎投稿,欢迎订阅!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