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为三”视域下《伤寒论》英译研究评述

2022-12-21 08:52赵海磊
亚太传统医药 2022年8期
关键词:进行搜索伤寒论

徐 哲,赵海磊

(1.上海中医药大学 外语教学中心,上海201203;2.上海中医药大学 公共健康学院,上海201203)

《伤寒论》,东汉张仲景所著中医临床经典,是外感病症治疗的扛鼎之作。该书提出了完整的组方原则,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奠定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是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名著典籍。在当前推进中医药国际化的大环境下,《伤寒论》更是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为了加强中医药对外传播的准确性、广泛性,对《伤寒论》这一经典开展英译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一分为三”理论

“一分为三”又称三分法、三点论、三元论,起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立根于儒家传统的中庸思想。春秋时期,孔子在评价“舜”时就采用的是“一分为三”的观点。《中庸》云:“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何为“两端”?东汉郑玄认为,“两端”为“过与不及也”。朱熹在《四书集注》中提到,“两端”即为“众论不同之极致”。因此,“两端”即是众人对事物不同意见的两个极端。世事皆有两端,如大小、厚薄、中医之阴阳等。而何为“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朱熹认为“于善之中又执其两端而量度以取中,然后用之,则其择之审而行之至矣”。此处的“中”,是在两极之间取一点,这一点既包含两极又高于两极。

时光推进至现代。1978年,哲学家庞朴教授在黄山集会上公开提出了“一分为三说”。他在《浅说“一分为三”》一文的开头提及:“1978年秋,一些搞中国哲学史的同人在黄山脚下太平县集会,解放思想。我不揣冒昧,提出了‘一分为三’说,以刺二分法的空疏和绝对。”[1]此后,庞朴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中庸”平议》一文,指出“‘一’是数的开始,是单子、单元;‘二’是殊异,是对立;而‘三’是对立的统一,数的完成,是包含有对立于自身的总体”。根据其动态性,“三”即是指“对立双方的结合、交融或统一”[2]。可见,不同于强调两级的“一分为二”思想,“一分为三”更注重协调统一。

综上,本研究认为“一分为三”是通过两极中的一点对“一分为二”进行补充。一般而言,“一分为二”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即事物只有两个方面,一面是A,则另一面为B,不存在二者之间的中间地带。将这一概念延伸至社会科学中,“一分为二”中的A面,是指我们从大的方面或整体层面把握事物,这也即是所说的宏观层面;其B面,是指我们从小的方面或局部层面把握事物,这也即是所说的微观层面。但在“一分为三”视域下,事物不仅有A与B两面,还存在“中”。此处的“中”处于二者之间,是“平衡A与B又超越A与B的中间方”,其可以“反过来协调和统领A与B双方的关系”[3]。我们可以将三者关系总结为“A、中、B”,因此,宏观与微观层面之间就出现了一个“中”,这可看作介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中的中观层面,连接了宏观与微观层面,既对宏观层面的问题有了一定的细化,又对微观层面问题有了一定总结,很好地平衡了二者关系。因此,“一分为三”具有全面性、协调性与平衡性。本研究将从“一分为三”视角,全面探讨《伤寒论》英译研究成果。

2 《伤寒论》英译研究现状

自1981年许鸿源出版《伤寒论》节译本至今,已有12个《伤寒论》英文译本,包括全译本、节译本以及编译本。随着各种英译本的出版,我国国内对《伤寒论》英译的研究热度高涨。在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数据库中,以“伤寒论 英译”“伤寒论 翻译”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截至2021年2月底,共有有效论文61篇。这基本反映了当前我国《伤寒论》英译研究的热点及方向。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伤寒论》英译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首先从研究数量、质量来看,《伤寒论》英译相关研究增多,相关论文数量与质量不断增长;其次从研究内容来看,其研究内容不断丰富,研究领域逐步深入,相关研究所涉及的理论增多;最后从研究方法来看,语料库被越来越多运用于中国古代科技典籍翻译。

但是已有研究仍存在不足,首先关于《伤寒论》英译的研究成果多是零星的、碎片状的,换言之,这些研究多集中于书中的某个字词或是某句话,并没有形成体系,这样很难从《伤寒论》英译实践中总结出适用于《伤寒论》英译甚至中医古籍文献翻译的普遍规律;其次研究方法仍然多以语言或是文化比较为主,缺少具有系统综合研究方法的指导。《伤寒论》作为中医经典著作的代表,具有哲学性、文化性、实用性等综合特点,这都需要采用系统综合的研究方法,如此才能够从整体方向指导翻译实践。

为了便于学者观察近年来《伤寒论》的英译研究发展,弥补当前研究的不完善之处,本研究尝试运用“一分为三”的思想,对《伤寒论》英译研究进行分层分析,将当前研究成果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对零星、碎片状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通过中观连接宏观、微观,既细化了宏观研究成果,又总结了微观研究成果,便于找到未研究或研究不多的方向,有助于更多学者深耕这些领域,推进《伤寒论》英译研究的体系建设,找到中医古籍文献翻译的普遍规律及系统综合的研究方法,从而形成《伤寒论》英译研究的大致框架。在此基础上,发挥理论对实践的反作用,将后续研究成果应用于《伤寒论》英译实践,进而推动中医古籍文献英译的进一步发展。

3 基于CNKI数据库的《伤寒论》英译研究评述

根据“一分为三”思想,将《伤寒论》英译研究分为宏观层面研究、中观层面研究,以及微观层面研究。在宏观层面,关注《伤寒论》英译的整体以及大方向,从其发展历程出发,展望《伤寒论》英译的未来;中观层面,将宏观层面细化,从译者、译本及理论出发探讨《伤寒论》英译;微观层面,着眼于部分及微小处,探讨《伤寒论》英译时的用词、语法以及修辞等问题。具体分类,见表1。

表1 《伤寒论》英译研究分类

3.1 宏观层面

在61篇有效论文中,从宏观层面对《伤寒论》英译进行研究的论文共5篇,占总数的8.2%。其中3篇介绍总结了《伤寒论》的发展历程,并据此展开思考;1篇从《伤寒论》英译出发探究中医文化传播问题;1篇探讨了《伤寒论》译本中的文化缺省问题。

陈骥等[4]回顾了《伤寒论》的英译历程,分析了各英译本的特点,阐述了英译研究现状,点明了《伤寒论》英译的问题——西医名词术语使用频繁,译者存在主观性错误发挥。

唐路等[5]以《伤寒论》罗希文英译本为例,强调翻译中应不仅注重中医医学信息的传递,还要合理考虑中医语言中文、史、哲的影响,避免在翻译过程中人为摒弃中医学深厚的文化底蕴;进而以小见大,阐述了中医典籍翻译在中医文化国际传播中所发挥的重要积极作用。

袁继红[6]关注的是《伤寒论》译本中的文化缺省问题,在关联顺应论指导下,其以罗希文和魏迺杰(Nigel Wiseman)译本为例,从书名、病名等角度开展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罗、魏二人译本中皆存在不同程度的文化缺省,但也都采用了不同的策略进行补偿。

3.2 中观层面

在61篇有效论文中,从中观层面对《伤寒论》英译进行研究的论文共22篇,占总数的36.1%。根据不同论文的研究方向,可将22篇论文分为两类,其中2篇以《伤寒论》译者为中心展开研究,12篇是关于《伤寒论》的译本研究问题,剩余7篇则更为关注指导《伤寒论》英译的理论。

3.2.1 译者 蒲钰萨、李红霞[7]在生态翻译学视域下讨论了《伤寒论》英译译者主体性问题,他们认为,译者主体不同,撰写译著的思想和出发点也不相同,通过对比李照国译本和罗希文译本后发现,李本侧重于对原文信息的传递,适合有中医基础或是将《伤寒论》作为传统文化读本学习的人;罗本则对原文信息进行了扩展深入,增加了在实际问诊中可能会遇到的病症及解决方案,适合实际操作较多、想深入学习《伤寒论》的群体。

李红莉[8]则在互文性理论指导下以罗希文译本和魏迺杰(Nigel Wiseman)译本为例,探讨了译者主体性问题,研究表明罗本采用了偏异化的翻译策略,整个译本翻译方法较为统一,不过受制于《大中华文库》的收录要求,放弃了对原文内容的扩充及解释。魏本则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译者一方面采用直译等方法再现源语语言文化特点,另一方面也致力于用西方话语再现文本,其译本的杂合性特征也充分体现了其作为一个文化交融译者的主体性作用。

3.2.2 译本 张存玉等[9]以李照国译本为研究对象,总结了李照国译本的翻译方法,即音译(六经、计量单位、穴位名称以及反映中国文化特质的词)、直译(病症名和症状)、意译、多种译法融合(①中药名:音译+注释+意译;②方剂:音译+意译+注释+意译;③中国特有文化词汇,如时间或是较为笼统的中医术语:音译/意译+注释),并指出了该版本中存在的误译、编辑排版以及文化漏译等问题。

盛洁等[10]在功能翻译理论视域下对罗希文、魏迺杰(Nigel Wiseman)译本进行了分析,发现魏本讲求忠实,字字对应,但会造成读者理解上的困难,削弱了译文的交际功能,违背连贯性;罗本虽然很好地协调了译者与读者的关系,但却忽略了中医文化信息传递,没有协调好原文作者与译者的关系。因此,建议翻译时选择有利于交际的译文,但对于中医特有概念需做详细注解。

3.2.3 翻译理论 张焱等[11]基于对识解理论的理解,通过识解再现与识解重构来探讨《伤寒论》英译中译者的识解理念。认为译者在翻译时应遵循识解再现的“三步走战略”,还原原文场景、判断识解方式、确定原文意义,并通过识解重构的“四个维度”,从辖域与背景、视角、突显以及详略度方面,对原文进行巧妙的转换,从而准确传达原作者想传递的信息,实现译者与读者之间的双赢。

李佳等[12]将翻译策略异化、归化与《伤寒论》英译结合,对其中的中医术语进行分析,发现译者在翻译时既使用了异化策略,又使用了归化策略。认为异化和归化不是一对矛盾体,它们只是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既对立又统一。中医文献本身语言晦涩,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翻译时若过度异化或过度归化都不利于译本的传播。因此,在翻译中医典籍时,译者要注重翻译策略的选择,在异化和归化上要灵活转换。

3.3 微观层面

在61篇有效论文中,从微观层面对《伤寒论》英译进行研究的论文共34篇,占总数的55.7%。根据不同论文的研究方向,可将34篇论文分为两类,其中4篇研究的是《伤寒论》中的修辞英译,30篇更关注《伤寒论》中字词的英译。

3.3.1 修辞 张琼[13]总结了顶真修辞的产生基础及其修辞特点和作用,在此基础上结合魏迺杰(Nigel Wiseman)译本,探讨了《伤寒论》中的顶真修辞及其翻译策略。张琼认为,顶真辞格上接下递,环环相扣,语言结构整齐连贯,文势充沛,能揭示事物内在联系,所以,在顶真辞格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尽量保留其修辞格,但可以结合医理和语境进行适当修改。

王雨艳[14]以《黄帝内经》《伤寒论》中隐喻现象为研究对象,将隐喻分为自然型隐喻、社会型隐喻以及哲学型隐喻,结合魏迺杰(Nigel Wiseman)《伤寒论》译本和威斯《内经》译本,分析了译本中的隐喻思维模式和语言,点明中医文献中隐喻的重要性,提出隐喻的思维和语言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与翻译具有本源性和广泛性。因此,当前学界需要进一步完善典籍中隐喻的分类。

3.3.2 字词 丁晓洁等[15]总结了《伤寒论》方剂名称的命名方式,共有16种,提出一般译式为“…+剂型名”。但在实际翻译中,译者应针对方剂的不同命名特点采取不同的译式和翻译方法,当方剂名中出现中药名时,则一般采用直译或音译或直译与音译相结合的方法;出现功效、借喻、颜色等通常采用直译;主治病证则用意译,特有术语或计量单位则音译。

李莉等[16]从原型范畴化认知角度分析《伤寒论》中一词多义的形成机制,并给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指出对于多义词的原型义项或原型转换后新的原型义项,一般采用直译法;而对于辐射式派生出的义项,可采用借用、音译加直译以及加注法;对于连锁式派生出的义项,应该在先把握该词原型义项的基础上增加对其加对边缘义项的了解,并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直译。

雷筱[17]选择中医古籍文献常出现的文化负载词为研究对象,归纳《伤寒论》文化负载词特点,从直译、意译、音译等翻译方法出发,对比魏迺杰(Nigel Wiseman)译本及罗希文译本,从中发现了《伤寒论》中文化负载词翻译及补偿策略——即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张琼等[18]选择《伤寒论》中的反义同词为研究对象,梳理了其变化源流,总结了该词汇现象形成原因和特点,从语用充实的视角出发,点明反义同词的翻译策略:翻译反义同词时,要先了解其具体含意,结合语境和医理分析词义,根据语境进行语用充实,最后根据译入语的语法、词汇特征等选择合适的翻译。张琼等还强调,由于反义同词最初是一个含义,只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向相反两个方向有了发展,而我们当今的现代汉语往往倾向使用其中一个语义,因此,翻译时切忌想当然地用自己脑子里的词义去套。

4 结语

从以上分析可知,学界对《伤寒论》英译的宏观研究较少,多数集中于译本的发展历程,对译本的宏观影响涉及不足。而在中观层面,多数论文则主要研究译本问题,尤其集中在译本的对比方面,关于指导《伤寒论》翻译的理论研究较少,对翻译中的最大变量——译者研究则更少。微观层面则是大多数论文涉及的研究方向,学者最为关注字词的翻译,但研究并未从字词层面扩展到句子层面。因此,要推动以《伤寒论》为代表的中医古籍翻译的发展,需要由点及面,从微观推进至中观、宏观层面,逐渐总结出能指导中医古籍翻译的翻译理论、翻译策略,从而促进中医国际化的发展。

猜你喜欢
进行搜索伤寒论
《伤寒论》六经溯源与理论浅析
百丽藏“龙”卧“虎”
吸猫成瘾,养猫“致贫”?年轻人催热“猫咪经济”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物候历法
请来“快手”本地文件快速搜
仲景通阳利水法治疗小便不利刍议
刘炳凡《伤寒论》教学录音资料数字化保存及应用研究
随份子:人情变成人情债
陷阱有毒,警惕“开心网”变“闹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