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引领 让计算教学更精彩

2022-12-21 11:44陈佳杜
小学生 2022年31期
关键词:笔算口算算式

☉陈佳杜

计算能力是数学核心素养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人们必须要掌握的技能之一。从小学阶段开始,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和探究能力,并将其融入教学的全过程。当前,很多教师有这样的认知误区:计算机技术已经飞速发展,对计算能力的需求已经弱化,遇到数据量较大的运算时,完全可以运用计算器或相关的计算程序完成,应降低学生的运算能力。而这样的误区会影响他们解题的速度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对计算教学应引起高度的重视,聚焦核心素养的要求,优化教学策略,让学生收获计算的方法,形成计算技能,获得内在的算理,不断提升计算的准确性、严谨性和快速性。

一、注重趣味教学,促进计算学习

(一)营造情境,激发计算兴趣

对于计算教学而言,学生处在不同的氛围中,学习效果必定会有差异。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如果教师对计算知识只是进行生硬讲解,必定显得枯燥、无味,教学效率不高。如何将计算课上得生动有趣,是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教师首先要挖掘教材的知识内涵,为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生活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醒他们的求知欲望,让学生高效地学习计算相关的知识。实践证明,在情境中教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生动具体的情境,能激活学生的相关经验,让学生在内心产生对数学的亲近感,更愿意学习计算相关的知识,体验计算学习的趣味性,有助于提升教学成效[1]。

在教学7 的乘法口诀相关知识时,教师首先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他们喜爱的故事——《白雪公主和7 个小矮人》。生动的画面,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只见7 个小矮人,每个人都拿着一个气球,每个气球上面都写有一道算式,分别是:1×7、2×7、3×7、4×7、5×7、6×7、7×7。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算式,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些算式都和“7”有关,此时教师就可以自然引出这堂数学课的学习内容。通过这样的导入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为后续深入学习7 的乘法口诀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借助游戏,唤醒计算欲望

小学生的年龄尚小,抽象思维能力非常薄弱,注意力难以持久集中。因为他们活泼、好动,容易被新鲜、有趣的事物所吸引。而游戏是学生热衷的活动形式之一,其具有愉悦性、自主性、趣味性等特点,是学生进行高效学习的催化剂[2]。在教学相关计算知识时,教师可以改变以往知识的呈现形式,将相关的教学内容融入游戏中,营造良好的授课氛围,增强学生探索新知的内驱力,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可以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度的注意力,让计算学习更有效率。

例如,在教学运算律时,新课伊始,教师设计了两组练习,让学生进行PK,这样的游戏活动,与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相契合,自然会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比赛题为:

女生:45+55 14+47+86 94+42+58

男生:67+78 16+87+67 57+65+78

比赛很快展开,毫无意外,女生赢得了这场游戏的胜利。因为,两组题目存有明显的难度差异,影响到男生运算的速度。所以,男生们很不服气,认为比赛一点儿也不公平,便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女生所做的题,都可以凑整,这样在算的时候比较容易,通过口算就可以很快得出正确的结果,如14 +47 +86 可以先算14 +86 =100,再算100 +47 =147,耗时比较少,而男生的题,难度大,耗时长。此时教师抛出问题:94 +42 +58 可以简便计算吗?如何可以简便计算,你认为应该怎样算?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计算的欲望被引爆,就会带着学习的激情进入新知的探索中。不难发现,这样的教学设计,与单纯的灌输相比,效果无疑要好得多。

二、注重科学施教,形成计算策略

(一)明晰算理算法,掌握计算内涵

计算教学,算理和算法是不可回避的两个话题,算理和算法是密切联系的,也是相互促进的。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过程中,应以理解运算的意义、运算律和法则为基础,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知识的本质[3]。在传统的计算教学中,很多数学教师认为不需要讲解什么道理,只要让学生会计算便可,然后进行反复演练,直到熟练为止,显然这样的计算教学是低效的,与新课标的要求也是相背离的。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以算理来指导算法,不仅可以使学生快速掌握计算方法,还可以明晰算理,因为算理和算法相互依存,不能割裂。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算法和算理并重。

教学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教师出示了这样的问题:将48 个桃分给甲、乙两个同学,每个同学可以分得多少个桃?题目出示后,学生们很快列出算式48÷2 =,此时教师没有直接进行讲解,而是让学生拿出小棒动手分一分,首先拿出4 捆(每捆小棒10 根)平均分成2 份,1份就可以得到2 捆,即20 根;再拿出8 根小棒,平均分成2 份,1份就是4 根小棒。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通过多媒体为学生进行演示,将分小棒的过程与除法竖式的书写对照起来,使学生掌握竖式完成的过程:先把4 个十平均分成2 份,每份可以得到2 个十,所以商2 应该写在十位上;再将8 个一平均分成2 份,那么每份就可以得到4 个一,所以此时的商“4”应该写在个位上。可见,这样的教学过程,能够发挥学生的指尖智慧。动手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明晰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算理,又使学生掌握了竖式书写形式,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算法多样化,培养发散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2011 版)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不同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同样的一道计算问题,学生由于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差异,常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只要算得有道理,教师都应进行肯定[4]。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教师满足“一题一算”,这样在无形之中就会固化学生的计算思维,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多样化算法,展示学生的学习个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在计算25×48 时,教师鼓励学生尝试运用多种算法进行计算,学生经过交流后,得出下面这些算法:

算法1:25×48 =48×(20+5)。算法2:25×48=25×(8×6)。

算法3:25×48 =25×4×12。算法4:25×48 =(25×4)×(48÷4)。

算法5:25×48 =(5×8)×(5×6)。算法6:25×48 =(40+8)×25。

在学生们互动、交流后,教师让学生比较这些算法,选出最简便的算法。这样的学习过程,可以让学生群策群力,共同探索相关的算法,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愉悦,展示他们的学习个性,真正实现了算法的多样和优化。

三、注重基本训练,提升计算能力

(一)口算训练

口算,也就是“心算”。是学生在没有计算工具的帮助下,用大脑进行思考,然后口头表达计算结果。良好的口算能力,是学生进行笔算的基础。如果没有口算,笔算学习就无从谈起。反之,如果学生的口算能力较好,学生学习笔算时,难度就会小一些。可见,口算在计算能力的培养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要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应从口算教学入手,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口算的技巧,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实现心脑合一,领略口算的无穷魅力[5]。

在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时,很多学生认为: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可以将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个位数,然后分别除以除数,将所得结果相加。为了扭转这样的思维定式,教师精心设计了口算题:

78÷2 84÷4 75÷5

78÷6 84÷3 75÷3

对于上面一行的3 道口算题,学生们都可以直接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便可以口算出结果,如78 拆成70+8,84 拆成80+4,75 拆成70+5,再分别除以原先的除数,然后进行相加便得出了结果。

当学生们沿用原先的口算方法解答下面的题目时,出现了问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70÷6、8÷6、80÷3、4÷3、70÷3、5÷3,不难发现,这些算式都无法整除,不能口算出结果。这时学生就会产生疑问:78÷6、84÷3、75÷3 这些算式该怎样口算呢?这样的问题,自然会驱动学生重新探索口算的方法,此时学生会想到将78 拆成60+18、84拆成60+24、75 拆成60+15,这样拆分,就可以口算出正确的结果。这样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口算习惯,更好地掌握计算的技能、技巧。

(二)估算训练

估算是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数感的形成,对计算结果的预判和验证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不愿意估算,嫌麻烦,还有的学生在计算出准确值后,再进行估算,估算环节成了“走过场”,并没有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有好多问题无需进行精准计算,就可以实现问题的解决。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引入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并引导学生运用估算指导正式计算,提升计算的正确率。

例如,解决下面这样的实际问题:仓库有400 箱苹果要运到超市,一辆卡车每次可以运73箱,6 次能运完吗?这道题目,从问题出发便可以发现,只要判定出6 次是否运走400 箱苹果便可以,不一定非要计算出6 次一共可以运走多少箱。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大多数学生是这样估的:73 ≈70(将原数估小了),70×6 =420(箱),此时运用整十数与一位数相乘的口算方法便可以得出结果。因为420>400,所以6 次可以运完。这个实际问题的解决,尽管学生们没有算出相应的精确值,但同样实现了问题的解决。估算策略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将估算与笔算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促进其良好数感的形成。

(三)简便计算训练

计算教学,在学生会算与算对的基础上,还要提升他们的计算品质和计算速度。而简便计算训练就是一种很好的途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简算习惯,就要将简便计算教学融入数学课堂,而不是在学习简便计算专项知识时,才对学生提出简便计算的要求。

总之,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课堂一项长期的任务,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就要着重强化他们对运算意义、法则和运算规律的理解,这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和课堂学习质量。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践行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基于“双减”的背景下,努力探寻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计算法则,注重算理和算法并重,有意识地将计算教学融入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降低学习的难度,增加学习的纬度和梯度,真正为数学素养的发展开辟出更多的学习空间,让小学数学课堂彰显生命的律动和精彩!

猜你喜欢
笔算口算算式
由“知识本位”到“能力习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教学实践与思考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部级优课)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从“法”到“理”悟本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实践与思考
口算 笔算 估算
怎么写算式
好玩的算式谜
我会口算100减几了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