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劳动教育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2022-12-22 14:16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2年10期
关键词:劳动创新能力情境

吴 昊 丛 敏

(1.邵武第一中学,福建 邵武 354000;2.福建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2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观念、劳模精神。教育部发布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要求劳动教育丰富拓展实施途径,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和创新精神。[1]《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倡导实施多视域情境下以任务群为主线的项目实践劳动课程,关注学段目标中学生劳动观念、能力、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及创新能力等劳动核心素养的生成。劳动教育已然成为倡导面向真实世界,立足实践、注重创新、强化知行合一并秉持一定价值理念的独立课程,因而探索开发信息技术环境下劳动教育课程教学平台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中最重要且必要的一个环节。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劳动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伴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时代劳动教育不再以单一的教学样态出现,劳动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实境式任务群组式的技术项目实践得以拓展。建构真实情境下的多元化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体系,运用信息技术搭建协作式的项目化劳动创新实践性平台,充分利用最前沿技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成效进行测评,建立系统化劳动教育评价督导体系,衡量学生劳动素养,有助于学生的创新力的有效提升。劳动教育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劳动育人的核心。[2]

(一)创设情境,提升劳动兴趣

由于家庭、社会传统等多维因素影响,当下学生普遍劳动观念较淡薄,劳动能力较薄弱,再加上安全考虑或简单化(教学设施持续投入要求较高)的需求,学校通常无奈地选择在校内安排简单适当的劳动内容(如打扫卫生、养护校内植物等)让学生来体验劳动,评价则多以检查是否完成草草了事。这样的劳动课程存在应付思想,纯粹是为开设课程而开设,学生大多坐在教室里学习各种理论,缺少动手实践,更别提在真实的情境中挑战有一定难度的劳动任务,这类“应付式”的劳动教育课程实在难以帮助学生形成劳动素养,更别提创新力的培养。尝试应用先进信息技术手段创设强交互和高仿真劳动情境,能将一些真实有趣且有区分度的、适合各学段目标的劳动教育课呈现在课堂中,教师教学打通真实世界与网络虚拟世界,打通家庭、学校与社区的边界,人机协同通过拟真化劳动的全新方式,帮助学生获取高质量的劳动知识和技能,这是开展创新教育最根本的基石。

(二)确立主体,激发创新内核

学生作为参与的主体,在精心创设的实境式情境中认识劳动和劳动教育的价值、提升参与劳动教育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创新内力,锻造创造力,是劳动教育的初心。传统课程的劳动教育课堂中,教师仅满足于知识传授,学生兴趣点到底在哪,教师研究较少。其实,很多教师并非不注重课堂的体验生成、不注重课堂阶段目标的构建,主要障碍是反映的劳动教育中较多工具如何获得、较多的劳动场景如何创设、教学如何精准。这就需要教师跳出原有的经验体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成果,通过技术地创设仿真虚拟劳动情境,组织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获得体验,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会被激发、调动,师生互动,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讨论,发散思维,探索劳动教育自身的创新。如此实践特性,会成为对学生吸引力的来源。

(三)确认主导,全程参与创新

现状下,学校的劳动教育往往很难有专职专业的劳动技能教师来承担教育教育任务,高中或由通用技术教师承担,其他学段或由各个学科教师轮流承担教学任务。劳动教育的教与学之间经常出现断层,再加上教师自身的知识背景不专业,劳动课极有可能走样或异化成其他课程。而在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全面支持下,课前课中课后教师都可对学情进行动态分析、过程可视化和实时预警,教师亦实时捕捉和识别学习者的动作、语言等课堂行为数据、心理生理数据等多维度数据,精准预测和干预学生学习状态。学生学习呈现出精准化,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收获全面而扎实的知识技能,在此基础上引发创新发明的冲动,这样对为实现在整个育人过程中渗透劳动创新教育提供了可能,同时为教师提供可操作的教育教学空间。

二、信息技术背景下劳动教育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新时代要求教师积极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项目式教学手段,并在教学过程将培养学生创新力作为重点抓手。

(一)创新能力现状急需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劳动教育

2022 年团中央开展的“全国青少年创新能力创新素养调查”活动(活动调查对象覆盖3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万名在校大、中学生)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学校教育内容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劳动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发展有极大影响。同时,调查亦显示,较少参与劳动实践以及定式思维、从众心理已经成为中国大、中学生开发创新思维的主要障碍。针对上述问题,如何落实新课标总体要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在真实生活情境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二)劳动教育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成为当今世界主流趋势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已经覆盖和深刻影响了人们工作生活的各个领域,劳动教育与信息技术的关系也越发密切。例如在职业教育非常发达的德国、日本,劳动教育正经历着从简单技术型向高端复合技术型的转变,网络技术、媒体技术乃至信息保护、信息安全、人工智能等已经成为各国劳动技术教育的主要学习内容。

(三)信息技术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力创设情境

劳动教育教学情境创设是新课标背景下劳动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信息技术的拟真化可为教学情境创造出交互性和仿真性,基于VR、元宇宙等构建的课堂教学情境可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兴奋度,沉浸体验式学习方式充分提高了学习参与度。创设劳动沉浸式教育情境可以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架设教育教学平台,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促进理解,最终帮助学生创新能力全面提升。

三、劳动教育创新类课程教学平台开发的思考

信息技术环境下,提升劳动教育创新能力的方法途径,是做好劳动教育课程教学平台的开发工作。在具体实践中,可尝试运用“联通主义”视角来开发课程。“联通主义”是一种适应数字时代的新型学习理论,学习被定义为一个随时随地的、非正式的信息交换过程。该理论提供了一种适应“互联网+”社会的新型学习范式,注重知识与个体学习之间的联系、学习网络的构建、随时随地学习的可能以及互动共享学习社区的形成。“联通主义”指导下的劳动教育创新类课程教学平台根据技术发展水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尝试:

(一)构建即现式教学平台

云端课堂以互联网为平台,通过制作独具特色的教学视频,传递各类专业知识。从百度看看等APP 的日益流行,碎片化、即呈即现式的短视频影响力不容小觑。依托短视频的各类教学具有形式多样、活泼亲切等特点,深受广大学生喜爱。随着人工智能、AI 等代表的信息新技术在各个领域应用不断延伸,短视频、直播教育已经成为教育领域新风口。云端课堂运用到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上,短视频和教师的专长结合,可以短视频为纽带打破知识壁垒进行知识分享,动态且直观的微视频课程提高了劳动教育拓展性。教师设计劳动教育微课视频进行分享,学生便于随时随地的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情况观看微视频内容,提出问题并采取行动来解决问题,丰富劳动知识,手脑联动,实践体验,还可以用微视频来随时记录自己的成果,享受参与劳动的喜悦。

(二)开发拟真式教学平台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元宇宙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作为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融合载体的元宇宙,主要包括人工智能、虚拟现实、AI 等新要素。元宇宙整合多种新技术,拓展现实技术,提供沉浸式体验课程,适合运用于沉浸式学习,其优势是能给学生创造身临其境的学习空间。在劳动教育中,教学设施的建设往往是教育管理者最为头疼的,因为这涉及较大资金的投入以及每年不菲的维护费用。元宇宙技术可以模拟出昂贵的教学设备,根据教师需要还原各种教学情境,辅助教师进行教学,并节约教育成本。应用到农业耕作、农业机械操作等专业领域,还可极大程度上降低操作的危险系数。此外,元宇宙中的课堂平台中,师生还可将自己设置成喜欢的卡通化形象,学生课堂反应也可以变成一个个形象符号。课堂还可以实现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身处农耕劳动的情境中,通过全息影像技术可以看清楚稻田里的庄稼长势,深耕细作,驱鸟捉虫,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是怎样工作的,体验生产劳动。课程最终评价将学生劳动实践操作的正确性和多样性作为过程性评价的评分,通过大数据客观分析出学生的劳动习惯、偏好及劳动技能掌握情况。目前,各校劳动实践环境有限,教学设施投入大、场所普遍不足的情形下,这种课堂平台既可以充分实现学校劳动教育的全方位参与,又可以实际学校劳动教育的个性化,一校一品的劳动教育特色也不再是遥不可及。

(三)打造个性化教学平台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创新,已成为信息技术赋能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信息技术通过多样化供给和精准聚焦学情,提供大数据支持,个性化劳动教育成为可能。基于信息化教育平台提供规模化学习资源和互动式的精准教育服务,可使优质资源得到广泛运用,从课程内容关注的维度来看,未来劳动课程开发的载体不再局限于教材,通过“互联网+”创设线上场馆课程实施等方式,借助丰富的教学平台,以鲜活的课程将零散的活动课程化。线上场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多样的学习形式,提高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与责任担当意识,开拓其自我发展的新渠道,进而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3]为了让“互联网+”和劳动教育更好地融合,还可以利用工具软件对学生开展调查,根据调查数据结果,筛选出一些满足学生兴趣的主题又适合学生探索实践活动,如生活工具创意、创新大赛等。这类课程具有明显的教育效果,不仅能将一些生活实际事情和科技技术热点融入其中,还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劳动创新创作兴趣,形成科技创新思维。这种学习新样态彻底改变传统教育中教师讲授为主的被动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协作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劳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尝试以实境式项目学习来落实“强调身心参与,注重手脑并用;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创造”等劳动教育基本理念,培养新时代学生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技能水平。实境式项目学习中,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知行合一,循序渐进地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必备的劳动素养、良好的劳动品质,达成劳动教育总目标。在信息技术教育资源方面,学校要持续加大建设力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字化资源与环境,为师生的教学提供方便。教师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结合新兴信息技术资源进行调整和改进,努力创建多样化的劳动课堂。最后,全社会要营造提倡劳动教育的氛围,让学生正视劳动、喜欢劳动,并且主动在学习中通过劳动实践来理解掌握学科知识。

新的科技时代已经到来,引导学生运用最新的数字化技术和最前沿的科技装备去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科技世界,应该是每位新时代教育者肩上的责任与使命。

猜你喜欢
劳动创新能力情境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情境新颖的概率问题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