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专业教师培养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

2022-12-22 14:16刘海林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2年10期
关键词:劳动专业课程

刘海林

(南京市第二十七高级中学,江苏 南京 210001)

如何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是新时代我国劳动教育开展面临的首要问题。为做好劳动教育教师培养的顶层设计,2022 年2 月22 日,教育部发布《2021 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及《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新专业名单》,“劳动教育”成为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新设专业。自此,全国很多高校特别是师范类高校相继增设劳动教育专业,开启了劳动教育师资培养的探索和实践。对于设计劳动教育师资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大规模劳动教育人才培养,本文拟从劳动教育专业教师培养的学科特征、发展性特征以及课程设置等三个方面入手,对为构建科学务实的劳动教育课程教师培养模式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劳动教育专业教师培养的关键诉求与学科特征

劳动教育专业开设的根本目标,就是为全国的中小学校培养合格的劳动教育专职教师,从而推动我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优质开展。这就意味着,中小学劳动教育专业的教师培养有着鲜明的特色和特殊的专业内涵。其原因在于,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面对的是6~18 岁的少年儿童,此阶段的学生身体不断发育,心智不断成熟,对他们所处的真实世界和时代充满着好奇和探究的渴望,劳动的场景是真实可触的、劳动的过程是艰辛和曲折的、劳动的成果是温暖人心的。因此,面向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就必须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启蒙性、实践性特征,也应具有一定的探究性、阶段性和发展性的特征,这些特征也决定了劳动教育专业教师的职业内涵必然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独有性,表现为:作为一名合格的劳动教育教师,不仅要具备多元且专业的劳动知识与技能、正确且全面的劳动观念与素养、丰富且深厚的人文与劳动文化底蕴,还要有爱国家、爱人民、爱劳动、会劳动、肯吃苦、敢担当、勇创新和善发现的精神,关心和帮助青少年儿童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优良的劳动观,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优秀的创新精神和扎实的实践能力。[1]这些特殊的职业品质,充分体现了劳动教育专业教师群体应该具有的职业行为特征。

新时代劳动教育专业教师应具备的特征,其实质是劳动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表现形式。只有对劳动教育专业教师的特征表现有较为清晰和明确的认识,我们才能对劳动教育专业教师的培养目标、课程设计及实施策略作出较为准确的定位。因此,探究和明确劳动教育专业教师应该具备的特征问题就成为合格师资培养的逻辑起点。笔者认为,中小学劳动教育专业教师除了应该具有的充满教育之爱的情怀,还应该具备如下几方面的特征:

其一,对劳动教育的专业认同。当学习个体对自己所学专业表示认可与接受,愿意积极学习、主动探究,并报以积极的情感态度,这种情形我们可称之为专业认同。[2]首先,劳动教育的指导目标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也就是要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其次,培养劳动教育课程的专业教师,其课程重点除了有系统地进行文化知识学习外,还需要设计一系列的劳动活动组织学生参加,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到出力流汗、知行合一,锻炼学生劳动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3]专业认同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基础,教师对所教专业(或未来所教专业)认识越深入,情感投入越积极,其专业学习和行为就越自觉,进而就会产生强烈的职业荣誉感、归属感、安全感与责任感,更愿意沉浸其中而乐此不疲、不畏艰难,从而终身为之努力和奋斗。因此,在劳动教育专业教师培养中应关注并提高对劳动教育教师这一职业的专业认同度,激发他们从事劳动教育强烈的归属感与专业情意,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和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其二,丰富的劳动经历和劳动智慧。劳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劳动教育专业教师除了需进行必要的教学实习外,还必须要深入到真实的、多领域、多行业的劳动一线进行较长时间的体验和锻炼,只有这样,我们的劳动教育专业教师才能更加深刻地感悟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体会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1]这种沉浸式劳动体验(或劳动实习)越丰富、越具体、越真实就越有效果。只有具有亲身参与真实劳动场域下的生活,经历和劳动者共同的、真实的劳动过程,才能体会到劳动者的艰辛不易和精神智慧。真实劳动的场域充满了各种挑战、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在劳动过程中要经常性地面对和克服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挫折和问题,经历各种各样的磨难,这种经验的积累和形成,是在学校、教室和书本上不可靠能学到的,这些经历和体验也可以提升其处理各类突发性教育教学和活动事件的能力。因此,丰富的劳动教育教学和活动的实践智慧也是劳动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特质之一。

其三,多元且专业的劳动知识与技能。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中将劳动教育的范畴主要限定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3]可按年段不同在不同的任务群中设置不同的课程内容,如日常活动劳动任务群中可设置“清洁与卫生、收纳与整理、烹饪与营养或家电使用与维护”等,生产劳动任务群中可设置“农业工业生产劳动、传统手工艺制作或新技术体验与应用”等,服务性劳动任务群中可设置“志愿者劳动、公益劳动或现代服务类劳动”等。[3]由此可以看到,劳动教育教师不仅需要具有中小学教师应该具备的各种通识性专业知识与技能外,还需要具有更加多元且专业的劳动知识与技能,这些劳动专业知识与技能既不能浅尝即止,也不可能做到能面面俱到,这就需要高校在对劳动教育专业进行专业设计时,对各类劳动类型进行分析、判断、归纳和提炼,找出最基础、最基本且具有迁移价值的劳动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形成系列专业课程体系。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劳动教育专业教师所需学习的劳动知识与技能可以不深,但不可不专,涉及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一定要做到严谨、规范和专业。总的来说,所有的劳动项目的设计与实施都可能涉及流程的概念。比如,在工艺制作、工业生产类劳动中,各类操作都离不开识图与制图;再比如,所有的种植与养殖劳动项目,必然会运用到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就具体的项目来说,金工项目所涉及的金属加工工艺就是一项专业技术,并涉及车、钳、铣、刨等工艺有相关的技术规范、操作技能和相关要求;而对于农业项目来说,其所涉及的就可能有种子、土壤、肥料、气候、种植、田间管理、收获和储藏与销售等专业知识与技能。我们不能因为学生所从事的劳动活动项目简单,教学就流于形式;因为复杂就避重就轻,显得不够专业。

二、劳动教育专业教师培养的发展性特征

总体来说,在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环境下,任何职业都具有高度发展的特征,需要与时俱进,一成不变的传统职业思想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相对于其他专业教师来说,劳动的多样性、实践性、复杂性预示着劳动教师的培养是一个发展的、长期的、复杂且艰巨的过程。这种发展性首先表现在教育环境的差异和变化上,教师必须通过后天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才能够适应。其次,劳动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思想,才能符合时代发展对劳动教育教师的新要求。各中小学校的地域、环境、文化及相关的教学环境是千差万别、复杂多变的,比如,远在新疆的学生可能会对当地的棉花种植很感兴趣,教师就需要以当地棉花种植作为劳动教育的载体进行教学,且熟悉和掌握当地的棉花种植技术;在云南,因当地竹文化历史悠久,可能就要使用竹子的相关题材作为劳动教育的载体,教师就需要学习当地的竹编工艺;再比如,江苏某地是我国传统的腐乳生产发源地,教师可能要考虑使用该项目作为劳动教育载体进行教学,也就需要对腐乳的制作工艺了如指掌。不仅如此,实际上即使是在同一地区或同一所学校,每年所面对的学生都有所不同,每届学生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都有所不同,为了选择合适的劳动教育项目,教师就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的技能,不断地更新和充实自己的劳动专业知识。此外,随着劳动技术的不断发展,有很多职业不断消失,新的职业又不断涌现,为了适应这种新时代的新变化,劳动教育教师需要不断地接触和了解新职业,在学习中进步与提升。

中小学劳动教育专业教师成长的发展性特征还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从劳动课程标准的内容结构来看,中小学劳动教育专业培养的教师需具有生活化、多元化、多样化、专业化的知识与技能结构。其次,从教育教学业务能力来看,劳动教育专业培养的教师既需要具有基本的教育与教学能力,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协调、沟通、心理观察与发现等综合职业能力,以及劳动项目的开发、实践能力和劳动项目教学的执行能力等。其三,从教学模式看,中小学劳动教育专业的教师培养除了需要具有系统的思维能力、宏观的调控能力、活动的组织能力和一定的协调能力等,还需要空间上的更大拓展、时间上的无限延伸以及理论与实践上的充分结合。此外,从劳动教师培养目标来看,虽然中小学劳动教育专业的师资培养目标直接指向中小学教育一线,但是,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设定劳动教育教师培养目标的过程中,更要着眼于教师劳动技能的专业性与劳动教学艺术性的统一上,着眼于教师的终身发展上。

中小学劳动专业教师的培养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针对性强、目的明确、理论和实践水平要求都有其独特性和专业性。我们必须面向从教育一线的实践需求,灵活应对,按需培养。因此,劳动教育教师教育规划与培养者需要了解中小学劳动教师的现实特点和需求,准确定位中小学劳动专业教师培养的发展性特征,将劳动专业能力与教学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师培养的全过程,真正培养出具有正确的劳动观念、积极的劳动精神、专业的劳动能力、良好劳动习惯的新时代的全新的劳动教育教师。只有这样,我们所培养的中小学劳动教师才能够胜任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处理好劳动教育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三、中小学劳动专业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问题

学什么,是中小学劳动教育专业教师培养最为核心的问题。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设置,直接决定了劳动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因此,相关高校中劳动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问题成为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重要议题。随着《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及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正式颁布,围绕着中小学劳动教师培养需要什么样的课程,课程选择什么内容、如何设置与实施这些教育教学内容等议题,很多高校已经开始探讨和尝试。对此,笔者认为,应处理好如下几方面的关系:

其一,处理好通识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的关系。近期,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和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增设劳动教育专业,率先拉开了我国劳动教育专职教师培养的序幕,但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引起了众多教育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教育课程应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研究新成果,体现社会进步对幼儿、中小学学生发展的新要求。教师教育课程应引导未来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学生观、教师观与教育观,掌握必备的教育知识与能力,参与教育实践,丰富专业体验;引导未来教师因材施教,关心和帮助每个幼儿、中小学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由此可见,中小学劳动教师的培养需要开设的课程包括通识性课程和专业性课程.通识性课程是所有学科未来教师都应该学习的课程。一般情况下,师范类高校所开设的通识类课程包含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类、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类、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学法及哲学等课程,有的高校还增加了历史研究类课程、艺术类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及生活类课程等。这些丰富的通识类课程的开设不仅可以扩展未来教师的知识面,还有助于扩展他们的视野,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满足未来劳动专业教师培养的综合性和可持续发展性诉求。但是,过多通识性课程的开设,也会冲淡未来教师的学科专业特征。因此,我们首先要处理好通识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之间的关系。劳动教育专业培养和追求的是教师培养的专业性和技优性,所以劳动教育专业类课程是中小学劳动课程专业教师培养的核心内容,体现着学科的本体特征。“师范生教育教学的培养目标是合格的学科教师,其中学科类知识作为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教师专业知识的内核所在。”[5]专业课程会过多造成中小学劳动教师教学能力、整合能力、决策能力、交流合作能力、人文素养与知识结构发展不足,会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将来教育教学的质量;专业知识与技能课程过多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与职业生涯规划。

中小学教育阶段的劳动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性课程,是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实现劳动教育综合育人价值的基本保证。其对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具有必备劳动能力、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和品质、培育积极劳动精神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奠基作用。[6]劳动教育课程教师的政治站位、开阔视野、人格魅力、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把握好两类课程的平衡点,既不能喧宾夺主,忽视通识类课程的重要性,也不能削弱专业性,降低未来中小学劳动教师的专业水准,而要依据生源情况、课程特征及就业地域确定一个较为合理的比例关系,培养出合格的劳动专业的教师。

其二,处理好理论类课程与实践类课程的关系。“劳动教育的重点是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到出力流汗、知行合一,锻炼学生劳动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3]这说明我们要重视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性。但是,这并不能代表着我们能忽略其蕴含的理论性,“义务教育劳动课程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会性”,[3]这需要相关理论补充支撑。从中小学教育专业教师的培养现状看,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是因为实践性课程的开设对场地、设备、安全措施及相关教师的专业性要求比较高,开设成本较高。所以,很多学校都最大限度地回避和压缩其课程开设数量和时间。如果劳动教育专业教师的培养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不仅会影响教师必要职业能力的培养,也会导致我国中小学学校劳动教育成效低下。因此,合理科学地设计和实施更多实用的实践类课程是培养过程的重要基础。实际上,在劳动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领域中,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非对立关系,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在课程设置与设计中要处理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相互关系,这对于是否能够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劳动教师至关重要。[7]

其三,处理好课程的技术性与文化性的关系。技术是劳动的产物,也是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随着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由此而产生深刻的变化,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也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可见,劳动既包含丰富的技术性,同时反映了深刻的文化性,两者在劳动教育的实施中缺一不可。中小学劳动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在关注对学生专业技术培养的同时,还要凸显技术情感的培育。[8]我们在梳理追寻技术发展的历程时,要了解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是艰辛而曲折的,洞悉在技术创新之路上先辈们所具有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热情,以及热爱劳动技术的极大热忱,和渴望破解技术难题以造福人类的强烈愿望。这不仅是技术前进的动力源泉,更是劳动教育需要钻研的科学态度。因此,中小学劳动教育专业教师培养的课程内容选择和设置,既要注重对学生的职业情感和精神的培养,即对技术性的呵护,还要在专业技术培养的同时关注劳动所蕴含的丰富的育人价值,即对文化性的关照。通过技术性和文化性的充分结合,才能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劳动专业课程
当活动走向课程 少年已走向未来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专业降噪很简单!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热爱劳动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