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导向结合对分课堂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探索

2022-12-23 23:49张环
计算机应用文摘·触控 2022年23期
关键词:成果导向教育大学计算机基础对分课堂

张环

关键词:成果导向教育;对分课堂;大学计算机基础

随着“十四五”规划中建设数字中国任务的部署,国家信息化建设逐步深入,多元化的应用场景及海量数据信息的甄别与应用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及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高校信息素养课程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对全面培养大学生计算思维及信息素养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实际教学中统一的教材和案例使其课程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及专业发展结合不夠紧密,教学资源与实际应用关联性不强;通识课程性质导致学生重视度不够,学习兴趣不浓,其基础支撑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1]。如何通过教学改革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本文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从宏观角度以需求为导向重新构建教学目标,保障教学内容适合人才培养需要,从微观角度结合对分课堂的优势从教学实际出发,在教学环节中保障教学目标的达成,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支撑作用,以期为民族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提供一定的经验。

1成果导向教育与对分课堂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Education,OBE)作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已成为很多国家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它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核心,从国家、行业、学校、家长及学生等多方面的需求出发,经过分析论证将需求细化为指标点映射到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中,在可测可控的范围内反向设计,使学生真正具备符合社会需要的能力,提高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2]。

对分课堂(PAD课堂)由张学新教授提出,自2014年以来通过众多教师的应用与实践迅速推广。对分课堂将讲授法与讨论法有机整合,在保留讲授法优势的同时,基于深层次的学习必须通过讨论来实现这一观点,将教学分成两个环节,一是教师讲授,二是学生讨论。课堂刻画为三个过程:讲授、内化吸收、讨论[3]。对分课堂在讲授的同时,让学生以讨论的形式交互学习,保障了学习效果,注重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提升。

2OPTM设计与实践

2.1OPTM

为了使顶层教学目标能够真正得以实现,设计了一种基于OBE理念结合对分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OPTM,BlendedTeachingModeofPADclassbasedonOBE)。该模式以“一中心两课堂三阶段”为核心:一中心,即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合理地指导与引导学生;两课堂,即立足第一课堂教学的同时,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支撑补充作用;三阶段,即将教学刻画为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三个阶段。OPTM通过反向设计课程教学目标及内容体系,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及OBE的持续改进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构建课堂与课外两个维度,结合网络学习平台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及时评价反馈并修正教学,使OBE教育理念得以科学实施,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两者的融合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构建学生能力体系,形成了终身素养。

2.2对象选取

为了选择整体水平相当的班级开展对比教学,以验证OPTM的教学效果,首先对新生所有区内班级的学生进行计算机应用能力入学测试,测试采用上机方式进行,系统自动评分,内容包含计算机理论知识、Windows操作、汉字输入、Office办公软件应用及Internet应用,分值共100分。测试后选取教育与学前的合班(区内班,总人数70人)作为实验班,除实验班以外的其他班级作为对比班,两者入学测试成绩通过SPSS进行分析后的结果如表1、表2所列,其中1为实验班,2为对比班。

根据表1成绩分析显示,学生在入学前基础都较薄弱,表2中方差方程的Levenes检验中Sig=0.063>0.05,参照Equalvariancesassumed一行数据,Sig.(2?tailed)=0.521,P>0.05,两组均值无显著差异,表明实验班与对比班总体水平相当,具有可比性。

2.3OPTM教学实践

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征,以OBE理念为指导、以能力培养为导向重构课程总目标,课堂教学围绕新的教学目标结合对分模式开展,教师借助对分易平台发布教学资源,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完成学习,通过有效的数据分析构建多维度评价体系监控指导教与学,形成完整的闭环系统。

2.3.1教学准备

完整的教学体系设计是课程教学的基础,OPTM将此过程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在OBE理念的指导下,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等形式收集并分析各方需求以明确课程目标。“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通过前期分析,确定本课程在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同时,应强化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专业、行业相关)的能力,应以提升信息素养为目标,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培养学生实践、创新、沟通组织、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数字化思维方式,具备终身学习意识。

第二步,以总目标为导向搭建教学框架,将其逐步细化为各级次目标并映射到相应的知识点和实践环节中。目标代表了前期设定的能力体系,为了让学生最终具备这些能力,则需要解决教学内容与目标关联性较弱的问题。充分考虑西藏单位的实际应用场景及专业需求,与之结合形成符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的内容体系。比如,针对电子表格模块的案例,师范专业选取的是监考表制作、学生成绩数据分析等,财经专业选取的是会计账簿、工资核算、资产管理及财务分析等,案例素材由对应工作岗位提供,通过选取与专业、学生密切相关的内容体系,从根源上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第三步,依照前期设计制定一份学习内容单(本课程的学习目标、知识点框架、每个课时对应的学习内容及学习方式等),准备相关课程资源(大纲、课件、案例、视频、作业等),并通过对分易平台发布,使学生在课前明晰课程学习目标。

2.3.2教学实施

(1)课堂教学

“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通识基础课程,既有理论讲解,也有实际操作,课时相对紧张。OPTM合理分配教与学的比例,以“讲授———独学———讨论———对话”为脉络展开,每个阶段环环相扣。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开端,该模式下的讲授不同于传统课堂讲授,立足精讲留白,少讲多练。精讲指知识传授以框架式为主,立足重点与难点,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及内驱力为目标,从宏观的角度告诉学生学什么,为何学,指导他们如何去学,降低自学难度,引导与激励后续学习;留白指针对相似的教学内容,只做引导性的讲解,以点拨为主,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独学过程需体现“独”字,在此过程中学生根据教师讲授环节的引导独立学习与操作,触类旁通,在探索与实践中完成知识消化吸收并记录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此环节突出个性化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整理分析、自主学习的能力。讨论环节以小组为单位,分组可通过对分易快速完成,通常4~6人一组,分组时组内尽量涵盖不同层次的学生,低层次问题通过相互协作在小组内解决并形成高层次问题,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等能力,让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对话(全班交流)阶段教师根据各小组凝练出的问题,重点回答共性的、有价值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大部分学生希望知道的内容,提高学生听课的积极性,指导学生完成知识的整合。以Word中的图文混排为例,该知识点涉及的对象有图片、形状、艺术字、文本框等,教师在教授时应重点选择一个对象(如图片)进行讲解,授课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对象在字处理中的共性操作(大小、排列、样式等),其他对象可留给学生自主学习,而自学中的疑问则在讨论与对话阶段解决,使学生能带着问题去听去学,在实践探索中达成学习目标。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立足原则,灵活多变,不能固化于某一形式中,可选用项目、视频等方式辅助教学。同时,教师在对分方式的选取上,可从课程内容及学生实际出发。依据我校学生学情及课程的特点,教学过程采用隔堂对分与当堂对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于章节中单一的、简单的知识点采用当堂对分,教师教授完成后,让学生独立思考练习,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及全班交流,当堂完成学习任务,减轻学生课后压力。对于章节中重要的、复杂的知识点采用隔堂对分,在第一次课堂上,教师系统讲解章节知识框架,课后布置拓展任务,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通过自主学习完成知识内化并吸收,在第二次课堂上开展小组讨论,互相分享自己的成果与困惑,并组织全班交流,对难点问题进行解答并总结,隔堂对分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准备汇报内容,参与度会更高,能拓展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助力学生理清章节脉络,完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构建。

(2)课外提升

合理布置作业是引导学生完成课后学习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学生在完成作业中发现知识漏洞,然后根据对分易平台资源选择对应内容学习,有效解决了学生基础不平衡的问题,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OPTM指导下的作业布置遵循有效作业的观点,制定目标明确的梯度式作业,分为传统形式与“亮考帮”形式。传统形式的作业注重题目的开放性,以设计、实践为主,以多元化、多层次的形式引导学生完成课后学习。比如,PPT模块以自由展示为题,内容不限,只给出幻灯片张数、多媒体元素的使用、动画设计等要求,学生可自由选择与学科相关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完成制作,提高学生参与度。“亮考帮”形式是对分作业的一个特色,为课堂讨论提供了素材,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受益较大的知识点,称为“亮”;把自己觉得有难度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给出,称为“考”;把自己不懂的知识加以整理,提出疑惑,称为“帮”。学生通过此形式完成对知识点的总结及对学习过程的反思,提升其分析、思考及总结的能力;教师通过作业中的“帮”能及时掌握学生学习中的疑惑,在后续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讲解,解决以往教学中师生沟通不及时的问题。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优势,利用对分易教学平台发布学习视频,推送前沿知识,以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有序开展科技课堂、创新设计竞赛、学科竞赛等活动,以此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能更灵活地应用知识,让知识在实践中升华,在应用中内化,完成知识的强化与拓展延伸。

2.3.3教学评价

科学的评价体系对教学改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根据OBE持续改进理念,将阶段性考核纳入学生评价中,重视纵向比较,弱化横向比较,建立自我参照评价、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维评价体系,使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时指导并修正教学,最终实现宏观教学目标[4]。评价数据来源于日常课堂教学,对分易教学平台(出勤、作业、在线练习、单元测试),期中、期末成绩及学生参与课后相关活动的情况等。教师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及时掌握班级动态,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轨道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现状及学习态度,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形成科学有效的反馈机制。通过自我参照评价的数据反馈,教师能及时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态变化,能更好地指导个性化教学,使学生看到学习过程中自身的进步,从而树立自信心。通过形成性与终结性的数据,教师能全面了解班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不足之处及时改进,对个别学习目标未达成的学生单独指导。同时,根据持续的反馈数据,学生也能明晰自身学习状况,将压力转化成学习动力,修正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3OPTM的成效分析

为了验证OPTM的教学效果,将期末成绩利用SPSS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3、表4所列。

配对检验结果表明t=25.114,df為69,Sig为0.000,小于0.01,因此,可以得出学生学习前后成绩对比是显著的。

4结束语

OPTM将讲授与讨论有机结合,在保证知识传递的系统性与高效性的基础上,让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保障了OBE教学理念的落实与教学目标的达成,通过数据分析显示,该模式提升了大班的教学效果,为民族院校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当然,教学本身是一个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变革课堂教学,应立足人才培养的目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导向,要在精准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合理开展、灵活应用,最终让成效落地。

猜你喜欢
成果导向教育大学计算机基础对分课堂
协同育人理念引领下成果导向式教学在“旅游消费者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电子商务》教学探讨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高校人才培养探索及研究
浅谈信息化平台背景下“对分课堂”的教学意义及思考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电影史课程中的应用
外国文学史课程的“对分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探讨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新形势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
成果导向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