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格源流探析*

2022-12-27 06:01韩洁茹姜德友
中国中医急症 2022年6期
关键词:中焦大小便医家

周 岚 韩洁茹 姜德友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黄帝内经》始现“关格”一词,后被沿用至今。《伤寒论》将此作为病名提出,此后关格均为病证之名,然其所指症候有所不同。由于关格病因病机复杂,病位涉及多个脏腑,证候表现繁杂,故本文从病名、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三方面,将历代医籍中关格的相关论述进行整理归纳如下。

1 病 名

“关格”始见于《黄帝内经》,指脉象以及病理状态,此时并非病名。《难经》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关格为“覆脉”“溢脉”之脉理。其作为病名被正式提出,首见于汉代张仲景《伤寒论》,指小便不通兼见呕吐之病证。此后,“关格”均为病证之名,然所指之证候亦有所不同。明清时期,各医家的认识较统一,认为关格为小便不通兼呕吐不止或大小便俱不通兼呕吐不止。历代医家对于关格之理解有所不同,经整理,关格之义有四。

1.1 脉象 一为脉象,指人迎与寸口脉俱盛,系阴阳离决时之状态[1]。如《素问·六节脏象论》云“四盛以上为格阳……四盛以上为关阴。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2]。

1.2 脉理 二为脉理,指“覆脉”“溢脉”两种真脏脉产生的机理[3]。《难经·三难》言“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4]。“溢脉”是因阴盛阳衰,阴乘阳位,阳气郁于内而阴气格据于外所致;“覆脉”是因阳盛阴衰,阳乘阴位,阴气郁于内而阳气格拒于外所致。

1.3 病理 三为病理,指阴阳俱盛,互不相入,从而格拒的病理状态。如《灵枢·脉度》曰“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曰关;阳气太盛,则阴气弗能荣也,故曰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故曰关格”[5]。

1.4 病名 四为病名,自《伤寒论》,关格均作为病名被诸医家使用,但其所代指之证候表现不同,含义有五:小便不通,兼见呕吐,《伤寒论》中“平脉法”第二篇曰“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提出关格的主症为小便不通兼呕吐不止,属危重证候。后世医家多遵此说,如明代龚廷贤《寿世保元》、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大小便不通,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曰“关格者,大小便不通也”[6]。其指出关格是大小便俱不通的疾病。大小便不通,兼见呕吐,南宋张锐《鸡峰普济方·关格》记载有用大承气汤治疗关格之医案,其提出关格为“吐逆,大小便不通”。清代冯楚瞻《冯氏锦囊秘录》亦沿用此说,曰“关者,二便俱秘,下不得出也。格者,吐逆水浆,上不得入也”[7]。指出大小便不通为关,呕吐不能食为格。呕吐先作,继而大小便不通,清代费伯雄《医醇賸义》言“始则气机不利,喉下作梗;继则胃气反逆,食入作吐;后乃食少吐多,痰涎上涌,日渐便溺艰难”[8]。其指出关格是呕吐先作,渐见大小便不通之病,系噎膈的严重阶段。虚劳之别名,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关格》曰“是虽与劳损证若有不同,而实即劳损之别名也”[9]。而后世未沿用此说,亦有医家提出关格非虚劳也,如《医略十三篇·关格考》。

2 病因病机

关格之病因病机复杂,总由阴阳不和所致,病位较多,与脾、肾、心、肝、三焦均相关。根据历代医家对关格病因病机的阐述,兹述如下。

2.1 阴阳不和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载“阴阳不相通”为关格之病机。宋代官修《圣济总录》言“论曰大小便不通者,阴阳关格……今阴阳偏盛,气痞于中,则营卫因之以不行”。其亦沿用前人之说。明代李中梓在《病机沙篆》中亦指出阴盛之极而致关,阳盛之极而致格。后至清代,有医家提出阴阳易位为关格之病机,如冯楚瞻《冯氏锦囊秘录》曰“其关格者……是阴阳易位,故上下同病,关无出之由,格无入之理”[7]。

2.2 肾虚阴亏 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中指出关格的病因为“酒色伤肾,情欲伤精”,病机为“真阴败竭,元海无根”,又曰“关格之脉,必弦大至极。夫弦者为中虚,浮大者为阴虚,此肾水大亏,有阳无阴之脉也”[9]。肾为胃之关,肾气衰竭则导致格则吐逆,肾主二便,故小便不通,如清代陈士铎《辨证录》曰“夫胃气之所以不开,与大小肠、膀胱之所以闭结者,由于肾气之衰也”[10]。

2.3 邪阻三焦 《伤寒论》所云“邪气隔拒三焦”致病。后又《诸病源候论》曰“又风邪在三焦,三焦约者,则小肠痛内闭,大小便不通”[6]。约者,不行也,即三焦之气不通行。其认为关格是由于风邪中于三焦而致大小便不通。明代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引张元素所云“寒在胸中,遏绝不入;热在下焦,填塞不便。”胸中有寒,下焦有热,寒热阻滞上下,气机不畅,故而关格。清代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亦指出“寒气遏绝胸中”“热气闭结丹田”而致关格。

2.4 肝火亢盛 肝气郁滞,气机不利,影响清浊升降,致使膀胱气化失常,故于下则小便不通;又肝郁化火,火性炎上,故于上则呕吐不止。则清代冯楚瞻《冯氏锦囊秘录》曰“又有一种肝火之症,亦呕而不入……此是火郁木郁之症,木郁则达之,火郁则发之”[7]。费伯雄《医醇賸义》中亦有言“尝见患此证者,多起于忧愁怒郁……此缘心肝两经之火煎熬太过,营血消耗,郁蒸为痰”[8]。由此可见,其认为忧愁郁怒,忧心煎熬等情志因素日久可化火生痰致病。

2.5 中焦实热 汉代《华佗神方》曰“中焦实热则上下不通,腹胀喘咳,下气不上,上气不下,关格而不通也”[11]。提出中焦实热而阻隔上下,以致关格不通。宋代郭思《千金宝要》亦认为中焦实热为关格之病因,文曰“有中焦实热闭塞,上下不通,隔绝关格,不吐不下,腹满澎澎,喘急者”[12]。

3 治疗

对于关格的治疗,至唐代才始有记载。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首载治疗关格之方剂“关格方”。宋元时期诸医籍对关格一病之论述逐渐增加,方药亦有所丰富。后至明清时期,各医家治疗关格之理、法、方、药逐臻完善[13]。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中提出“治主当缓,治客当急”之治疗原则[14]。《景岳全书》中指出需“关格证,所伤根本已甚”,需“远居别室,养静澄心”。至清代,喻嘉言《医门法律》中录出备览“云岐子关格九方”,即柏子仁汤、人参散、既济丸、槟榔益气汤、木通二陈汤、导气清利汤、加味麻仁丸、皂角散、大承气汤,此九方“动辄脑、麝、硝、黄、皂角,非开透,即劫夺”[8],非能用于奄奄将毙之人,故以示后人惩而改之。并且其提出治疗关格之“律四条”。此外,喻氏又创立“进退黄连汤方”“资液救焚汤”,两方被称为治关格之榜样,广为后世流传。陈士铎《辨证录》中指出“吐法”与“导下法”二法无益,“须仍用煎药和解为宜,但不可遽然多服,须渐渐饮之,初不受而后自受矣”[10]。怀远《古今医彻》曰“故投热药而弥炽。须以阴药济之。则不捍格。关则阳绝于下。故投阴药而厥逆。须以阳药挽之。则能气化。此阴阳俱病。须以阴阳相济之药救之”。认为治疗用药须阴阳之药同用。

3.1 辨证论治 1)滋肾清热,补肾通关。元代李杲《兰室秘藏》创立“滋肾通关丸”,黄柏、知母、肉桂组成,为治疗肾阴亏虚关格之代表方,至今仍被广泛应用。方中黄柏、知母苦寒,清热泻火,并且两药一燥一润,相须为用,再加以肉桂佐之,寒因热用,使郁热从小便出,则关开矣。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指出治疗关格“宜以峻补真阴为主”,又强调了诊治中须“察其虚中之寒热,阴中之阴阳”[9]。清代陈士铎《辨证录》曰“由于肾气之衰也……治法必须大补其肾中之水火。肾中之水火足,而关格不治而自愈矣。方用水火两补汤”[10]。水火两补汤由熟地黄、麦冬一两,山药四钱,茯神、白术五钱,车前子、牛膝三钱,人参二钱,北五味子五分,肉桂一钱组成。此方补肾中之水火,而又能通肾中之气,气足而上自达于胃,下自达膀胱、大小肠矣。2)和中散火,渐通上下。和解中焦,清散中焦之火,则上下二焦透畅,继而吐止下通。清代喻嘉言《医门法律》中进退黄连汤,由黄连、干姜、人参、桂枝、半夏、大枣组成,“进法用本方七味,俱不制,水三茶盏,煎一半,温服;退法不用桂枝,黄连减半,或加肉桂五分,如上逐味制熟,煎服法同”[15]。此方意在“求之于中,握枢而运,以渐透于上下”。陈士铎《辨证录》曰“一惟求中焦握枢而运,以渐透于上下之间,自能营气前通,卫气不闭,因其势而利导之,庶无扞格耳”[10],用“和中启关汤”,此方旨在解散中焦之火,舒肝气,肝气平,火热自灭。并提出“和解善于开关”之论。费伯雄《医醇賸义》载有和中大顺汤,此方有人参、麦冬养胃家之气阴,益以生地黄、白芍配独发之孤阳;丹参、柏仁养心血,牡丹皮、赤芍清心肝;合欢开心,赭石镇逆,竹沥、姜汁豁痰,潼白蒺藜补肾疏肝。3)疏肝理气,解郁清火。肝气失于疏泄,胃气不得和降,以致气机逆乱居多,故其治法重在理气和胃,柔肝养肝,使肝气条达,胃气和降,可望小便通畅,呕吐减缓,关格渐开。清代喻嘉言《医门法律》首创资液救焚汤,主治“五志厥阳之火”而致之关格,由生地黄、麦门冬、人参、炙甘草、真阿胶、胡麻仁、柏子仁、五味子、紫石英、寒水石、滑石、生犀汁、生姜汁组成。此即复脉汤合生脉散,去桂枝加余药。方中大意,“资液救焚”四字足以赅之。陈士铎《辨证录》载有“开门散”,白芍、白术、当归五钱,茯苓、柴胡、牛膝、车前子、炒栀仁、花粉、苏叶、陈皮。此方旨在“直走肝经以解郁,郁解关格自痊,此扼要争奇也”。费伯雄《医醇賸义》曰“肝气犯胃,食入作吐,宜解郁和中,归桂化逆汤主之”[8]。方以当归、芍药、红枣养其血,即以合欢、郁金、玫瑰解其郁,以青皮、蒺藜、木香、降香利其气,又以茯苓、牛膝引之下达,治格而亦顾及关矣。4)通腑泄浊,降逆开关。宋代已有大承气汤治疗关格的记载,体现了通腑泄浊、急下存阴的思想。《太平圣惠方》载有“大黄散方”,川大黄、苦参、贝齿、滑石,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煮葵根汤调下二钱,有通腑泻热,清利小便之效。明代《普济方》中收录诸多治疗关格不通之方剂,其中部分方剂含有大黄、芒硝等具有泻下之功的药物,如大黄汤、赤芍药丸、白术散、黄芩汤、黄连散等。可以看出通过通利腑气,可降逆气,通小便,关格即愈。

3.2 其他疗法 历代医家治疗关格亦有其他方法。如针灸疗法。明代虞抟《医学正传》曰“治关格证吐逆而小便不利,急宜先灸气海、天枢等穴各三七壮,其吐必止,然后以益元散等药以利小便”[16],指出急者,可先灸气海、天枢等穴温中止呕,吐止继而用他法治之。清代廖润鸿《勉学堂针灸集成》中载有针刺合谷、太冲可治疗关格,文曰“关格不通者,邪在六腑,则阳脉盛,邪在五脏,则阴脉盛,合谷、太冲”[17]。外治法。对于关格此危急病证,有诸多医家选用纳药填脐之法,如唐代王焘《外台秘要》中记载“盐以苦酒和,涂脐中,干又易之”可治疗关格[18]。

4 总 结

“关格”之含义较多,有脉象、脉理、病理、病名不同之义,汉代以后诸医家均认为关格为病证之名。此病为危急之病,病因病机复杂,可概括为阴阳不和,肾虚阴亏,邪阻三焦,肝火亢盛,中焦实热。治疗多从肾、肝、中焦入手,治法主要包括滋肾清热,补肾通关;和中散火,渐通上下;疏肝理气、解郁清火;通腑泄浊、降逆开关。此外,针灸疗法及外治法对此病的治疗均有记载。本文将关格之病名、病因病机及治法的发展源流进行浅析,望后世医家对于治疗关格有所参考。

猜你喜欢
中焦大小便医家
量变到质变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态靶结合辨治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
安寝一老年人自动排便处理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
入厕也开心,爸妈都放心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芳香三味饮加减治验浅析
罚款告示(大家拍世界)
王作顺主任运用“因时学说”治中焦病经验举隅
中焦镜头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