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老人幸福感提升研究

2022-12-27 10:48单东坤
农村.农业.农民 2022年2期
关键词:幸福感子女养老

单东坤

一、农村留守老人幸福感研究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根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来看,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经突破2.64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8.7%,相比于第六次人口普查上升5.44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剧,政府也在积极探讨发展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模式,调动各方力量并发挥好社会力量的作用,以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不断提升广大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可以说,提升留守老人幸福感已是大势所趋。

二、影响农村留守老人幸福感因素的研究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国内学者对留守老人的定义逐渐规范化。周福林(2006)根据留守老人的特征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界定标准提出以下三点特征:首先是年龄特征,年龄超过60周岁,这和目前我国老年人口的界定标准一致;其次是留守原因,子女迁徙到城市或者国外,时间半年以上;最后是居住地点,居住地点在农村家庭或者户籍所在地,没有随迁。

目前,关于留守老人幸福感的研究相当丰富。我们总结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发现影响农村留守老人幸福感的因素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主观因素:人格因素[以大五人格理论为多,即:研究外倾性(E)、神经质(N)、经验的开放性(O)、宜人性(A)和公正性(C))、教育水平、宗教信仰、价值观等]。二是客观因素:年龄、性别、婚姻、身体健康、经济收入、城乡差距、人际关系(以邻里关系为主)、子女数量、社会支持、居住地等。三是变量因素:个体性格、子女孝顺与否、精神健康程度等。

影响农村留守老人幸福感的四个主要因素。第一,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的经济问题。国外学者对老年人口的研究关注比较早,最初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老年人的生活照顾方面的经济支持。Wenger G C(1984)在书中指出老年人是一群被孤立的个体,并且正在遭受着无法克服的社会困难。作者不仅研究了家庭在养老中的重要作用,也研究了朋友、邻居以及志愿者等这些联系起来所形成的综合支持网络,而且还研究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的经济来源。这些为后期的社会工作者和其他学科的学者提供了理论支持。第二,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的医疗问题。目前,学者在老年人健康和医疗保障方面关注的比较多,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对医疗的需求迫切。Antman Francisca M(2010)在对墨西哥的留守老人的研究中发现,成年子女在迁移过程中如果不带其父母一起过去,就会影响到留守老人的身体健康,很容易引发疾病,同时其父母生活区域的医疗水平也不高,需要成年子女的关注。第三,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的精神问题。关于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慰藉方面的研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内和国外学者都比较关注。王彦方、王旭涛(2014)运用log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了影响留守老人生活满意度的显著变量,结果显示,在所选取的影响老人生活满意度的显著解释变量中,生活照料的满意程度影响是正向的。第四,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的传统养老问题。孙子文、林芝(2019)等表示国内农村留守老人受“孝文化”及“养儿防老”等传统思想的影响,他们更需要亲情的慰藉,希望享受儿孙绕膝的晚年生活,因而能够得到子女照顾的留守老人生活上精神上会更加幸福。

三、提升农村留守老人幸福感的对策

本文主要运用增能理论来提升农村留守老人的幸福感,增能社会工作和以往的服务模式的不同点在于,它把个人层改变的治疗服务和社会层面的改善改革进行了结合,二者并重,把长期分裂的社会服务进行了整合,实现“外部增能”和“内部赋权”,通过内外部同时发力,提升农村留守老人幸福感。

第一,增强上层设计、政府支持,让农村留守老人幸福感有依靠。完善农村基层养老制度,增加上层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公平、公开和公正的基础上落实现有政策。把“低保”落在有需之人身上,不能让不需之人白吃白占,做到公平;完善农村社保制度,让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经济支持更加有保障,在经济支持提升的同时,提高农村留守老人幸福感。第二,建立社工帮扶机制,让留守老人幸福感有温度。目前,农村社工覆盖程度较低,大多由村级干部负责本村留守老人的管理工作,尚缺乏统一的安排和专业的支持。各地乡镇有关部门及村“两委”应共同协作,为农村留守老人建立信息台账,做到及时共享和及时更新,形成长效机制。这样在社工进村时能够及时掌握农村留守老人的信息,快速提供专业化服务,提升服务效率和针对性,能够给农村留守老人提供最佳体验,进而增强其幸福感。第三,建立互助小组,让留守老人幸福感共提升。鉴于农村留守老人的年龄因素,互助小组的建立应考虑距离因素,利用好邻里资源,发挥好邻里作用。建立农村留守老人互助小组不仅能缓解农村留守老人在精神上的孤独感,还能通过农村留守老人彼此间的相互交流,提升邻里和谐程度,进而提升其幸福感。第四,引导自我调节,让留守老人幸福感更持久。一方面,应引导农村留守老人调整自我幸福感,让他们逐步改变传统的养老观念。另一方面,应引导农村留守老人认可子女外出务工等,或者通过隔代照顾来提升留守老人的自我成就感,定期开展各种农村留守老人喜爱的文体活动,在活动参与过程中满足情感交换,使其有归属感。此外,可发挥村委会或居委会作用,定期表彰优秀留守老人,以证明他们是有用的人并给他们一种收获感,从而通过长效机制让农村留守老人幸福感更持久。

四、结 语

关于农村留守老人的研究不胜枚举,并且每个地区有其特殊性,对相关理论的研究还不太完善;部分研究关注于城镇居民养老服务的发展,对农村养老的关注度相对较低,相关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本文通过对农村留守老人常见养老问题的总结,从社会工作角度出发,以增能理论为视角,从“外部赋权”和“内部增能”方面提出相应的干预方法,即对农村留守老人进行“赋权增能”以缓解留守老人心理上的无助感和孤独感等,帮助他们建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激发自身潜能,从而实现自我价值,摆脱养老困境。

猜你喜欢
幸福感子女养老
养老生活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三秦百姓的“幸福感”怎么样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