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文言文考查动向及备考方略

2022-12-27 15:59韩延明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实词常识文言

韩延明

众所周知,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推进,历年高考语文试题在材料呈现、考查内容、命题形式等方面都会随之发生变化。在充满“变数”的试题中,也有少数传统题目相对稳定,在较长的一个周期内基本保持不变,文言文阅读的考查就属于此类。然而,随着2022 年高考语文试题出炉,人们不难发现,文言文阅读考查的内容和题型也已悄悄“变脸”。在全国4 套试卷中,甲卷和乙卷都没有考查已持续多年的古代文化常识这一考点,取而代之的是对文言实词的考查;新高考Ⅰ卷和新高考Ⅱ卷文言实词与文化常识兼顾,呈过渡趋势。乍一看,这只不过是一个微调,不足为奇亦不足为虑;但静下心来思考,其中颇有玄机:这一变化暗示了高考语文命题的新动向,透露出众多信息,也释放了许多信号,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

通览并梳理近十年的高考语文试题,我们可以发现,文言文阅读是稳定性最强的一道考题。尽管文本的选择有些许变化,如由多年来选考以记人为主的人物传记(主要来自二十四史),到近年来选用以记述历史事件为主的纪事本末体等,但考查的内容一直都是文言词语、文言断句、文言翻译、古代文化常识等。2006——2014年,连续考查了文言实词在文本中的含义;2015——2021年,连续考查的是古代文化常识。2022年高考全国卷一改七年来内容和题型的定式,撇开古代文化常识而回归对文言实词的考查。这看似不经意的变化,其实内涵丰富,它不仅仅是考查内容的简单“复古”,更蕴含着高考试题的命题规律、命题趋势与命题目标,可以将其视为高考备考的风向标。

我们先看看2022 年高考试卷是如何考查文言实词的。

全国甲卷: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约车意思是约定派车,“约”与《鸿门宴》“与诸将约”的“约”字含义相同。

B.宣言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与后来用作文告的“宣言”含义不同。

C.孤国指孤立的国家,“孤”与《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含义相同。

D.阴合意思是暗中联合,“阴”与《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含义不同。

本题四个选项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 项中,“‘约’与《鸿门宴》‘与诸将约’的‘约’字含义相同”说法错误。“约车”的“约”意思是“准备”;“与诸将约”的“约”意思是“和各位将领约定”,两个“约”字含义不同。

全国乙卷: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饥者则食之”与“食野之苹”(《短歌行》)两句中的“食”字含义相同。

B.“而汤放之”与“是以见放”(《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放”字含义相同。

C.“靡使有余”与“望其旗靡”(《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靡”字含义不同。

D.“公悲之”与“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悲”字含义不同。

本题四个选项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 项中,“两句中的‘食’字含义相同”表述错误。“饥者则食之”,意思是“(圣人)给饥饿的人饭吃”,此处“食”读作“sì”,是动词,意思是“喂食”,指拿东西给人吃。“食野之苹”,意思是“在原野上吃着艾蒿”,此处“食”读作“shí”,用作动词,译为“吃”。两句中的“食”字词性相同,但含义不同。

新高考Ⅰ卷: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本题四个选项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C 项中,“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表述错误。《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可译为“大王所受到的蒙蔽”,“蔽”的意思是“蒙蔽”;而文本中“为赵蔽”的意思是“为赵国做了屏障”,此处的“蔽”是“屏障”的意思。

新高考Ⅱ卷: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衔枚指在口中横衔着枚。枚的形状像筷子,是古代行军时用以禁止喧哗的器具。

B.差强人意,文中指表现较差,不能令人满意,后来的意思转变为勉强令人满意。

C.尊重,文中是尊贵显要的意思,现在一般表示敬重、重视,二者的意思不同。

D.车驾,文中以帝王所乘车马代指帝王,与古诗文中“丝竹”代指音乐用法相同。

本题四个选项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B 项中,“差强人意,文中指表现较差,不能令人满意”理解错误。根据上下文语境可知,“差强人意”在文中的意思是“还能振奋人们的意志”,这里“差”的意思是“还”;“强”的意思是“振奋”。

从以上四题可以清楚地看到,2022 年高考对文言实词含义理解的考查,不是简单地要求把握实词在文本中的含义,而是与教材中经典篇目的相关文句相结合,比较同一个实词在不同句子中含义的异同。与以往高考试题相比较,这种命题与单独考查实词在文本某个句子中的含义有很大不同。现仅以2014年高考新课标卷Ⅰ(其他卷亦同)为例,加以比较。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幼好学,善属文 属文:撰写文章。

B.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 践祚:帝王即位。

C.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 励精:专心致志。

D.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 荡覆:动荡倾覆。

本题四个选项中,对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励精”,意思是“振作精神”;“听受”,意为“听纳谏议”。句子可译作“肃宗从凤翔回到京城,振作精神,听纳谏议”。此题难度不大:其一,可用迁移联想法,由熟悉的成语“励精图治”的意思“振奋精神,想办法把国家治理好”,直接判断“专心致志”理解错误,因为二者“励精”的含义相同;其二,也可用排除法判断正误,“属文”“践祚”“荡覆”是使用频率比较高的相对熟悉的实词,在对应选项中的释义都是正确的,由此也可以轻松做出准确的判断。

通过比较可知,同是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2022 年高考试题与往年试题相比有几个明显的不同点:

其一,考查的内容范围不同。以往考题的考查范围仅仅局限在试题所提供的文本之中,内容单一,考查的范围较小;2022 年的考查范围由文本扩展延伸到教材相关篇目之中,范围明显扩大。

其二,试题的难易程度不同。通过比对可知,以往的考题难度系数较低,只要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本功,辨析句中实词含义的正误并非难事,或直接作出正误判断,或用排除法作出正误判断,简便而且准确;而2022 年的考题,难度系数明显增大,既要准确辨析文本句中实词的含义,又要精准理解教材篇目里相关句中实词的含义,还要比较判断课内外两个句子中实词的含义是否相同,环环相扣,综合性很强,正可谓一处误判,全盘皆输。

其三,试题考查的能力层级不同。往年考题主要考查实词的积累及其在单一的句子中的含义,能力层级较低;2022 年除考查实词数量的积累外,还重在考查多义词的辨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灵活运用能力及综合判断能力,能力层级大大提升,充分体现了对考生综合素养的能力要求。

其四,命题的价值导向不同。像以往那样,只围绕文本材料命题,容易误导考生舍本逐末,忽视基础,沉浸在题海战术中,一味靠海量刷题走捷径,投机取巧,不利于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而将课外与课内知识综合考查,引导考生回归课本,夯实基础,灵活变通,学以致用,避免备考时的忘“本”现象,把考生从“题奴”的枷锁中解脱出来,培养科学学习、素质全面、能力出众的健康人才。

2022 年高考对文言实词考查动向的这一新变化,也充分体现了考查内容和命题趋向周期性变化的特点。一般来讲,一个新题型的出现,大都会在5—7 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保持相对不变,如“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传主)‘××’(品质特点)和‘××’(品质特点)的一组是”(人物品格分析),“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断句的正误辨析),“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原文内容的概括分析),“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古代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词语及文化常识正误辨析),“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等,考查内容和表达形式长期不变。根据这一命题规律可以预测,2022 年高考语文试题对文言实词考查的这一新题型,将会保持连续数年不变的趋势。因此,在语文教学及高考备考时务必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紧扣教材重基础,以“本”为本。教材里的文言诗文都是经过精心甄选的经典篇目,内容丰富,体式规范,知识含量极大,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文化常识、体例体式等,都是非常典型、科学、规范的,堪称文言文的“范本”和“模板”。对教材中的每一个篇章,都要做到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用心体会,举一反三。尤其是对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特殊句式等,要列出详尽实用的知识清单,确保重点突破,不留盲区。熟练掌握了课本知识,无论在备考或应试中遇到什么样的考题,都能够通过知识迁移和合理联想,游刃有余,轻松解答。相反,丢开课本盲目刷题的行为,舍本逐末,恰如空中楼阁,必定事倍功半,到头来搞得自己身心疲惫却收效甚微,难以稳操胜券。

第二,课内与课外结合,科学备考。毋庸置疑,课内知识尤为重要,不容忽视,理应作为高考备考的重中之重。同时,也要做好同步配套练习,通过专项训练或综合考试的形式,加强对课内知识的消化和巩固。抓课内,重在落到“实”处,要静下心来,对课本知识逐项进行梳理归纳,总结规律,寻求理解、识记、运用的方法技巧,真正做到胸有成竹,切忌好高骛远。抓课外,重在保证一个“活”字,将课内掌握、积累的知识和方法,灵活、巧妙地运用到练习和考试中去。特别是对实词含义的理解,要善于运用知识迁移,在明了词语不同义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境、特殊的句式等,进行精准理解和判断,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将课内积累和课外运用有机联系起来,既巩固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第三,实词与文化常识,双方兼顾。由2022 年高考全国卷可以发现,命题由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转向对文言实词的考查,重心发生显著变化,但文化常识并没有完全退出,而是适当兼顾,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新高考I 卷和新高考Ⅱ卷中。为此,高考备考时,在加大文言实词复习的时间、精力投入和能力提升力度的前提下,还要做到文言实词与文化常识双方兼顾,谨防顾此失彼。要分清主次关系,合理分配时间,科学高效训练,适应变化,顺势而为,如此才能稳操胜券,立于不败之地。

猜你喜欢
实词常识文言
靠不住的常识
健康常识我知道
常识:哪杯更冰凉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
熟读精思 寻求规律
掌握文言文阅读中的“实”与“虚”
高考专题复习之文言实词词义猜想与推断
高考文言实词释义的误区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