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的每一本书都没有辜负我
——《书真的要读完吗?》导读

2022-12-27 15:59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金圣叹囚徒聊斋

【阅读导引】今年,罗振宇出了一本名为《阅读的方法》的书。和一般的“阅读方法”不同的是,在书中,他试图将阅读的益处具体细化成许多个小道理。他写的并不是如何精读的指导手册,而是以不同的路径来理解阅读带给人们思维和生活上的改变。罗振宇在各章中列出他阅读经历中的书目,通过评析这些书本的内容,来阐释这些“小道理”。且书中的内容属于一个彼此相关的网络结构,“每一本书,都会通向更多的书”。

这种网络结构来自罗振宇少年时代的阅读经验。初二的时候,暑假将近,罗振宇请语文老师推荐一本假期在家读的课外书。老师随手拿了一本刘再复的《性格组合论》给他。其中有大量他读不懂的专业理论,以及他从没听说过的名著小说。由于当时的他读不懂理论,于是索性把它当成一本“书单”,照着里面提到的小说逐一阅读。通过这本书,罗振宇知道了《七侠五义》,又经由《七侠五义》,看了大量类似的公案小说。也是通过《性格组合论》,他知道了金圣叹,从《金圣叹批评本水浒传》《金圣叹批评本西厢记》追到了《金圣叹选批杜诗》,然后顺便读了《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

这样的阅读体验使他形成了网状的阅读方式。在他看来,既然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为了通过阅读获得某种直接的技能、特长,那么怎么读书就完全取决于个人的选择,只要这选择对他有益。即使书没有读完,或者只看了一点点,对我们都是有帮助的。

【作者简介】罗振宇(1973 年1 月~ ),出生于安徽芜湖,资深媒体人。曾担任CCTV《经济与法》《对话》栏目制片人,《决战商场》《中国经营者》《领航客》等电视节目主持人。

【附文】

书真的要读完吗?

罗振宇

《阅读的方法》里好像提到了特别多的书,但对我来说非常简单,这就是我在爬梳自己的“心灵世界”。分类是图书馆的事情,跟我没有关系。我在乎的,是我读了那么多书,哪一本书让我特别兴奋、激动?这是只有我自己知道的事情。比如说少年时代,哪本书给了我爱情的冲动?很多人都不信,是《聊斋》。

我上大学第一年的寒假,把《聊斋》系统地读了一遍。但你要说分类,那《聊斋》怎么分类,它也分不到爱情一类。

所以你看,如果以自己的心灵事件、自己的感受作为选书标准,你就会觉得所有的书不再有分类,它只和你的生命相关。

我们研究社会学,会把人进行各种各样的分类:医生、教师、律师;城里人、乡下人;老人、年轻人……但如果我要写一本书讲我一生中认识的所有人,那第一章,我可能写的是我愿意邀请来参加我葬礼的人;第二章可能是我愿意邀请来参加我婚礼的人;第三章是我愿意跟他一起创业的人;第四章是我愿意跟他一起撸串的人……

按照这种以人为核心的标准,我在乎的是谁给过我感触、让我激动,谁又曾经让我拍过大腿、让我惊呼,这些是我的心灵事件。之所以在《阅读的方法》中,“八竿子打不着”的书能够写在一起,也是因为这个。

如果有人逼着自己咬紧牙关,把难读的书都啃完,那太棒了,我给你们点赞。但是我担心的是什么?就是这个读者他既觉得这本书不好读,又觉得要把它读完,然后感到痛苦,从此远离阅读。我觉得这才是大概率会发生的事情。

作为一个文科毕业的大学生,我没读过黑格尔的《小逻辑》,我还是个人吗?他要这么想,然后一辈子什么都不读。岂不是很可惜?

我觉得绝大多数人,如果做不到从头到尾啃下一本大书,那我们可以退而求其次,追求两个事:第一,不读书我也不愧疚。我在游戏世界里,我在短视频世界里,我也能很好。我这辈子不读书,我也是个英雄,可以吗?当然可以,中国古人中不读书的多了去了,“刘(邦)项(羽)原来不读书”,禅宗的六祖慧能也不读书,但是他们不会愧疚。

或者,咱们把这些纠结放下,高高兴兴来到每一本书面前,敲每一个门,打开一看不喜欢掉头就走,去敲第二个门。

我看过一个数据,说人类至今写了40 亿本书。且不说40 亿这个数字,就说经典书、号称应该读的名著,你能把它们都读完吗?这一辈子都做不到。

陶渊明说的“每有会意”,就是你真的对某一个话题感兴趣,比如你对明朝一些事情好奇的时候,你自然就会顺着去查,甚至去读《明史》原典。这难道不是一个更能成就自己的台阶吗?何必为难自己呢?

拿我自己来说,上小学的时候,我爸不知道从哪儿淘换来一本书,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的自我修养》,很破旧,还是竖排版、繁体字的,应该是20 世纪50 年代印的。它一直在我们家书架上瞪着我,我偶尔也会打开看看,看不懂嘛,每次都扔下。

但是因为它瞪了我那么多年,我心中就有一个概念,就是当演员很牛。所以初中一年级,学校组织课外的各种活动,我就报了我们学校的话剧社。那个暑假,我参与排练了我们学校的第一出话剧。

然后我就到我的语文老师家里去借了一本书,叫《悲剧心理学》。我觉得我是演员,我得懂点戏剧。那是一本美学著作,其实是朱光潜先生的毕业论文。我把它拿回家翻了一天,看不懂,就还给老师了。但是通过这本书,我知道了一个事情,就是朱光潜先生是我的老乡。

后来我又在新华书店看到了朱光潜写的《西方美学史》,我摁着头读了大概二三十页,还是读不懂。但我知道了其中有一个故事,就是柏拉图的那个“洞穴之喻”。在初中二年级的一次作文中,我就写了“洞穴之喻”,被老师疯狂表扬。

“洞穴之喻”的大致内容为:地穴中有一批囚徒,被锁链束缚,不能转头,只能看面前洞壁上的影子。他们后上方有一堆火,有人扛着各种器具走过囚徒背后的小道,火光则把器具投影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囚徒自然地认为影子是唯一真实的事物。洞穴之中的世界相应于可见世界,而洞穴外面的世界则比作可知世界。

从此我就觉得,不真的懂点哲学,我自己都不好意思。所以这一生,我对哲学方面的知识相对比较留意,我算是哲学外行当中比较懂哲学的人。

我想说的是什么?这三本书我读了吗?我哪本也没读,对吧?第一本书甚至我只看过封面,第二本书我知难而退,第三本书我只看了三十页。但我想反问的是,这三本书哪本辜负我了吗?没有,它们是一本一本把我护送到了人生的下一站。

所以读书真的要读完吗?古人讲“开卷有益”,别说开卷,看封面都有益。

猜你喜欢
金圣叹囚徒聊斋
聊斋书介
聊斋书介
聊斋书介
奇才金圣叹
“聊斋杯”精品石选登
金圣叹刑场别子
机智的囚徒
囚徒
被释放的囚徒
列宁:沙皇专政的囚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