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困境与路径

2022-12-27 17:07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钱蔡垚
区域治理 2022年5期
关键词:乡风文明村民

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钱蔡垚

乡村振兴在党的十九大提出后,重要性日益提升,尤其在国内国外双循环的大背景下,作为仍有想当潜力的消费者与生产者,乡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作为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之一与灵魂,乡风文明建设其实质就是要改变整个农村的精神风貌,改造民俗使之更文明更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强化农民主人翁意识,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让广大农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向两个一百年目标努力奋斗。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的意义

所谓乡风,就是在农村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根据自身独特的自然条件、经济状况、社会文化所不断变化整合,由各种风尚礼节、行为模式、思维方式等一起构成的总和。而乡风文明建设,就是按照当前总的社会需要,有目的、有规划地对乡风进行改造使之与社会总体精神文化目标相符合的社会活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乡风文明建设也在不断变化,以顺应时代的要求。全面脱贫后的乡村振兴视阈下的乡风文明建设对于乡村移风易俗,构造邻里相亲的氛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积极作用。

(一)乡风文明建设能够为乡村振兴的实施提供重要保障

首先,乡风文明建设为发展乡村经济提供不竭的发展动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仅仅只是依靠政府或者社会帮扶是无法帮助农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反而会让好逸恶劳、得过且过的思想在农村更加严重,只有让农民在思想层面上主动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促进乡村经济不断发展。同时积极的乡风还能使村民及村基层组织深化乡村的土地改革,努力壮大村级组织集体经济,共同增加农村的物质财富。其次,乡风文明建设有利于发展生态宜居乡村的建设。“乡风文明的建设过程,实际上就是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1]乡风文明建设意味着将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使得村民自发保护乡村生态,美化村容村貌,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宜居的美丽乡村。最后,乡风文明为乡村的有效治理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乡村治理在基层存在欠缺,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三农”发展的方针政策,但具体实施起来仍有较大差距。随着乡风文明建设的推进,将进一步通过村规民约,从道德而不是仅依靠法律来约束村民的日常行为。乡风文明建设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村民经济收入,另一方面有利于改善乡村物质与精神环境,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保障。

(二)乡风文明建设能够为乡村振兴的实施提供精神支撑

农村现代化的核心是农民现代化,作为国家政策方针的具体实施者同时也是受益者,农民群众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的主体作用。显然,自改革发展以来,我国城乡教育差距非常大,从人才储备来看,更是触目惊心。通过乡风文明建设有助于农民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水平,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以更高的素质投入到农村的经济建设上去。其次,乡风文明建设为村民提供精神指引。经济的富足使得农民对精神需求有个显著的提升;同时,正确的精神指引有助于更好的发展农村。本质上乡风文明建设就是精神文明建设,随着优秀乡村文化的耳濡目染,人们会自觉地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营造出欣欣向上的氛围,从而推动乡村振兴。

(三)乡风文明建设能够为乡村振兴的实施构造参与基础

乡村振兴中基层民主建设的整体状况可以由农民的参与程度中反映出来。而实际上,就目前而言,受各种因素影响,农民参与政治民主的积极性不高,尚未发挥农村基层民主自治中的主体作用。说明此时的农民相当缺乏主人翁意识,基层民主建设本身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而通过乡风文明建设,有利于增强农民群众的责任感,有利于激发农民群众的民主参与度,有利于营造群众当家做主的氛围,让更多农民群众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之中去。

二、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随着全国的全面脱贫成为完成时,农村中的公共基础设施进一步得到完善,闲时的文化生活进一步得到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与乡村振兴战略所提出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

(一)农民参与积极性相对较低

很多农村地区并不懂得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也未能充分认识到农民群众的主体价值,当缺少乡风文明建设主体后导致缺乏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动力。相当一部分基层干部在工作中缺乏全局意识,只知完成各项技术指标,讨好上级领导,在乡风文明建设大搞“形象工程”,并往往以强迫性手段让辖区域内村民参与其中。例如,仅以单位村内要有多少个公厕而提出的加强公共设施建设的任务,只是为了完成上级提出的要求,而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考察调研,到最后大量建成的公厕却根本无人问津,既浪费了大量的公共资源,又造成了政府公信力的下降,使得不少农民群众对政府工作总是持怀疑态度。再如,应政府号召,许多农村相继建立了文化活动中心、日间老人照料中心等,但由于活动中心的日常维护需要持续耗费资金,同时也没有专人进行管理,到头来这些本应该日日为农民服务的地方却是常常紧锁大门。在众多形式主义作风下搞的许多活动势必会削弱农民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必须要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从而使得农民积极投入到乡风文明建设中去。

(二)优秀传统文化严重流失

在全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中,部分村落大力开发乡村旅游自然资源、建立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业,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当地的农村经济,但同时也造成了大量充满当地特色的农村建筑集体“消失”,摇身一变都成了现代的宾馆或民宿,甚至整个传统村落几乎与城镇无异。再加上许多村落的领导干部并没有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许多传统文化的传承都失去了土壤与环境,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消失的风险。而失去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后,农民的业余生活相当贫乏,并随着互联网向农村“大举进攻”,尤其是如“快手”“抖音”等为了用户存量深耕农村,导致绝大部分村民的休闲娱乐活动是玩手机、看视频,而不玩手机的,大部分是把时间花在了打牌上,这样导致民俗文化与民间技艺一时竟后继无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将被人们遗忘,而这对于乡村文明建设是极大的损失。

(三)不良习俗大行其道

一是乡村结婚热衷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现象严重。尤其是其中的彩礼部分,全国农村彩礼的均价已达到了18万元。“高额的彩礼,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也败坏着民风民俗。”[2]愈发把彩礼的多少看成是地位的高低。甚至借贷结婚成了农村的常态,不少地方出现了因婚致贫或者因婚返贫的恶劣情况。二是乡村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甚至成了许多社会团体发展的土壤。由于农民思想意识普遍更为传统较为落后,传统思想今日在乡村仍有众多拥趸。各种社会团体还相互之间争抢村民,使得村民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非常不利于乡风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展开。

三、解决乡风文明建设困境的路径

为了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建设,必然需要就当前乡风文明建设中面临的困境加以解决。一是必须充分尊重农民,充分意识到农民的主体性作用,激发农民主人翁意识;二是必须重视乡村人才的培养,提升公共基础设施利用效率,做到有设施可用,有人管理;三是必须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淳朴民风;四是必须加强基层管理队伍建设,提升基层社区治理水平,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引领。

(一)尊重农民主体地位

为有效激发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应当充分发挥基层领导干部和乡贤队伍骨干的模范作用,以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农民。

其一,基层领导干部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好带头榜样作用。作为农民群众日常生活中见到最多的基层领导干部应率先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并认真落实尊重农民主体地位。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意识,多实地调研,走访农户,倾听他们的建议与意见,认真做好记录,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并大胆采纳有益的意见积极落实成各种措施,这样才能激发农民的参与热情,树立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意识到乡风文明建设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

其二,要善于挖掘农民群众中的典型与榜样,让他们来促进乡风文明建设。由于往往是当地本土的农民又有一定声望,将他们作为典型一方面更容易获得农民认可,另一方面也让他们更有说服力。还要适当利用正向反馈,通过激励机制来增强农民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例如,在乡规民约中加入优秀奖励机制。凡是农村地区中涌现的好人好事或是优秀事迹抑或是默默奉献者,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奖励标准,既能有精神奖励又有一定的物质奖励。这些可以是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敬业精神,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闪亮之处,或是在危险时站出来见义勇为等等,都属于既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符合传统文化观念,将之树立为典型,既能引发农民的情感共鸣,又能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又比如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家风,寻找优秀家风进行宣传与传承。找寻优良家风的同时也可以与上一点相结合,找到一些优秀家庭作为典型,按照当年“五好家庭”的标准,加以新时代新内容的改进,与乡村振兴内容相结合,开展相关活动,鼓励其他村民积极效仿,不知不觉中形成良好家风。

(二)发展农村经济与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其一,大力发展村级组织集体经济。各乡村基层政府要积极探索实行适合当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集体经济制度。要多进行走访调研,根据实际出发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发展好本乡村的特色集体经济,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其次也要努力提升农民自身收入,基层政府要积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农民返乡创业。农村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如今随着城市中内卷化的加剧,逐渐有着部分人才向乡村回流的趋势。然而因为政策等各种原因,乡村依然缺少着吸引力。通过相关优惠政策的出台与加大投资返乡创业的力度,越来越多的人才有望回到乡村,与此同时会为农村村民带来不小的收益。根据需求理论,只有农民自身钱袋子鼓了,才会在精神生活上有着更高的追求,才能积极投身建设乡风文明。

其二,还需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文化基础设施的作用,当农村经济得到一定发展后必然会将一部分资金用于基础公共文化建设,所以如何最大发挥好基础公共文化建设的作用将其服务于乡风文明建设就显得至关重要。随着城镇化的野蛮生长,留在农村的往往是留守老人与儿童。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风文明建设,老人儿童的特征、需求等,与农村基层文化资源相结合,有针对性地组织相应的文化活动。如,老人无法进行剧烈运动,但却拥有大量空闲时间,可以考虑多举办文艺汇演等观看性质的活动,同时也可以组织开展广场舞等活动,如果广场舞依然太过激烈则可以换成八段锦、太极拳等养身健体的运动。针对留守儿童,在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之外,还要重视家庭教育等其他教育。让留守儿童的课余活动也能一定程度上不与城市儿童拉开太大差距,兴建图书馆、阅览室鼓励儿童前去借阅图书进行阅读,丰富其精神生活。另一方面,要培养农村公共文化专业人才。仅有公共基础文化设施不足以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村公共文化建设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培养专业人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重视乡土人才的挖掘,相比外来人员,当地的人才往往对本地农村文化认识更清晰,也更愿意扎根农村,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工作,也更容易被当地村民接纳。在挖掘当地人才的同时,也需要积极引导与鼓励广大青年尤其是文艺工作者、大学生通过各种活动的方式下到农村基层,为农村文化建设带来新鲜血液。

(三)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

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是各种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基础,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拥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其内在的文化特色、精神价值以及乡村文化情感对于提升农民道德修养、规范农民行为举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一,传承千年的传统农耕文化是农村优化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保护与传承优秀的农耕文化是乡风文明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要由专业的人员对当地的发展状况加以考察。针对考察结果进行分析,对当地有特色优秀的文化加以保护;对农耕文化遗产进行梳理,对其中有价值的部分进行包装与宣传,让广大农民群众树立文化自信。并积极发展农村旅游观光及其他特色文化产业,促进传统农耕文化的良性循环。

其二,淳朴民风也是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淳朴民风同样需要进一步弘扬与发展。一方面,重视对农村教育手段是潜移默化形成淳朴民风的重要手段。这需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从小抓起,从根源上减少农村落后或错误的观念,逐渐增强未成年人的法治思想。另一方面,针对成年人,要将淳朴民风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去。也要开展对成年人的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及生产技能水平,让他们在从事生产实践中弘扬淳朴民风。

(四)加强基层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乡镇政府的职能作用,实现乡风文明,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容要求,并且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培育新型农民、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3]基层党组织要根据当地的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党员干部的人数以及具体的职责来组织党支部。要创新基层党组织的选人用人机制,要把那些年富力强、有较高文化素质、有较强责任感与使命感、热爱乡村、热爱村民、愿意为乡村发展做出贡献的党员选入基层党组织中。要让各基层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基层干部是接触农民的第一线,一言一行对广大农民群众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作用,如果不能以身作则,就会使乡风文明建设前功尽弃,从而变成形式主义。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自己,以优良品质感染广大村民,使村民在基层党员干部熏陶下自觉营造健康文明的乡风。

猜你喜欢
乡风文明村民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于都县潭头村:推动乡风文明 打造幸福新农村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打造一村一馆 传承乡风文明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请文明演绎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乡风
漫说文明
文明乡风聚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