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都匀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探索

2022-12-27 17:07黔南州西部开发服务中心史艳芳
区域治理 2022年5期
关键词:都匀市价值生态

黔南州西部开发服务中心 史艳芳

生态产品是人类生产生活所必需的,它在给人类提供优良生存环境的同时,对生态系统起到调节作用,保障生态系统安全。2016年,贵州、浙江、江西、青海被国家确定为开展生态产品转化的试点省,寻求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之路。近年来,贵州省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一直在构建“两山”转化政策制度体系,2020年都匀市被贵州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确定为我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2019年,贵州省组织对都匀市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GEP为567.41亿元,其中生态系统物质产品供给服务价值为46.19亿元,调节服务价值为290.53亿元,文化服务价值为230.69亿元。都匀市拥有丰富的气候、水、森林等生态资源,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茶叶文化、历史人文资源,生态产业发展具备一定基础,开展生态产品实现价值路径研究,有利于都匀市生态物质类产品、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产品、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产品价值量的稳步提升。

一、都匀市生态产品现状

都匀市地处贵州苗岭山脉南部,属于喀斯特地貌,以中低山为主,兼有丘陵、坝地。境内总面积225平方千米,辖4镇1乡和5个办事处,全市总人口50.87万人,少数民族人口36.87万人,占总人口的72.48%。都匀市是西南三省通向东南沿海的交通要道,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西部摄影城,是中国十大名茶—“都匀毛尖”的故乡,同时也是全国首批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贵州省首批县级国家新城镇化综合试点市和黔中经济区五大主要城市中心之一。

(一)生态农业

都匀市以实现乡村振兴为目标,在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村民收入稳步提升,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上下功夫,以茶叶、蔬菜、刺梨为主导产业,充分发挥500亩以上坝区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主战场。采取龙头企业带领、合作社配合、基地实施、农户参与的产业发展模式,完成茶叶37.83万亩、刺梨种植5.37万亩、种植蔬菜24.9万亩。建成粤港澳大湾区黔南(都匀)配送中心1个,3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蔬菜示范基地,与贵州蔬菜集团合作,在都匀市平浪镇文峰村和毛尖镇富溪村创建两个都匀市蔬菜产销双引示范基地。从种植、深加工、销售上将生态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二)生态畜牧

大力发展生猪、家禽、牛羊、生态渔业标准化、规模化养殖,以专业养殖企业带头为主,利用“猪-沼-茶、果、菜、粮”生态循环农业模式,通过种养结合、标准化养殖、生态养殖等方式,以畜牧龙头企业为引领,加快养殖业结构调整步伐,建立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养殖生态生猪26万头、家禽出栏190万羽,扩大水产养殖面积700公顷,实现水产品产量1700吨,冷水鱼、大鲵、小龙虾特色水产品成为渔业发展提升新的创新点。同时注重畜禽

(三)生态服务业

生态旅游业,以打造“黔中旅游目的地”和“贵州南部旅游集散地”为目标,依托乡村旅游资源及自然山水、民族文化、多彩人文景观等优质旅游资源,带动绿色旅游和生态旅游。以绿博园为引领,形成斗篷山景区、青云湖森林公园、杉木湖公园、三江堰湿地公园等自然景观;以生态人文影视为主,打造毛尖小镇、秦汉影视城、东方记忆文创园等人文景观。

生态康养业,遵循“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要求,依托生态环境、生物资源、民族医药等资源优势,以发展医药、医疗、养生、养老、药食材等产业为契机,构建食药结合、医养健互促格局,着力打造“环都匀半小时健身养生圈”。同时,依托“大数据+”平台优势,打造一系列惠民、便民的在线健康新医药产业服务体系,引领全州大健康产业发展。

二、都匀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体制机制建立滞后

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体现,有利于打通“两山”转化通道,有利于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绿色循环产业发展,培育新兴产业,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生态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加快生态屏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政府作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建立者,首先要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发挥规划的统筹引领作用,都匀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体制机制存在空缺,亟须完善制度规划体系。目前,都匀市尚无系统的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和自然资源负债情况统计、生态补偿办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办法、生态碳资源开发规划及实施方案,在摸清底数,开展工作方面仍有待加强。

(二)生态产品价值分布不均

从都匀市GEP核算情况来看,调节服务价值最大,文化服务价值次之,最后是物质产品价值;其中调节服务价值中又以森林生态系统产生价值量最大,其次是农田生态系统。从区域生态产品价值空间分布来看,各乡镇、街道生态产品价值存在较大差异,绿茵湖街道、匀东镇、平浪镇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相对较高,而归兰水族乡、文峰街道、广惠街道相对较低;从生态系统服务类型来看,物质产品价值较低,但都匀市农业、林业资源丰富,农林产业基础较好,生态资源转换成物质产品潜力较大。

(三)经济和人力支撑不足

都匀市逐步将产业结构从传统的工业为主转移至发展第三产业,2019年都匀市常住人口数量达47.06 万人,地区生态总值为213.59亿元,一、二、三产比例为9.08:18.37:72.55,但GDP在全省县市区中排名第20位左右,人均GDP在全省县市区中排名第26位;都匀市劳动力支撑不足,常住人口常年小于户籍人口,部分人口常年在外打工,仍属于人口净流出地区,且常住人口增速缓慢。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和人均水平相对而言仍然不高,在全州经济中心地位尚不明显,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明显。

(四)产业现代化水平较低

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农业生态产品品质不高、缺乏统一的制度体系,龙头企业未有效发挥带头作用,在品牌创建、冷链物流、标准体系、基地打造、产销对接等要素供给保障不足,配套产业集群少,市场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弱;另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耕地资源日益减少,土地资源条件的限制和农业销售模式的滞后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生态产业现代化水平的发展。第三产业主要是批发零售等低端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供给不足,缺少支撑新兴产业发展的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等高端服务业。

三、都匀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

(一)提高质量保障,建立生态产品标准体系

基于绿色产品体系,运用有机产品、农业规范等质量认证工具,建立都匀市特色生态产品标准认证体系,重点围绕茶叶、刺梨、有机蔬菜等特色产业,构建覆盖生态产品种植、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的地方标准体系;建立专家服务系统和科研机构,修订完善技术标准体系,细化分级评定体系,提升质量标准;建立都匀市生态产品有效认证评估系统、产品产地追溯、监督机制、产品信息平台,对认证全过程进行信息采集和信息公开,通过市场监督和社会监督,保障生态产品质量。突出品牌化,建立产品品牌和品牌企业,整合区域内优质品牌,提升“都匀毛尖”“黔南刺梨”“平浪大米”“民族中药”等特色生态产品品牌价值,宣传推广“绿博黔南”等公用品牌。

(二)发展优质产业,促进生态产品和生态产业融合发展

以“森林+”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等优质产业,通过建立“禽、药、菌、菜”等复合型、立体式生产经营模式,以林木种苗培育、林下套种套养等生态产业为依托,加快推进林下经济生态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和特色化发展;对特色茶产业进行提质增效,提升都匀毛尖特色农产品优势,培育一批以茶产业、蔬菜产业、山地特色农业优势生态物质类产品,提升物质产品的潜在价值,提升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形成都匀市山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以“大健康+”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依托刺梨、铁皮石斛、白芨、绞股蓝、南板蓝根等特色生态产品,推动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与乡村旅游、研学推广、生态建设、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构建医养健康产业基地,筹建中药民族药研究机构,大力发展中药民族药等特色生物医药,形成都匀市中药现代化特色生态产业发展模式。

(三)构建产品产销网络,拓宽生态产品营销模式

建立多种模式的生态产品产销对接网络,依托生态产品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建立生态产业合作平台,确定稳定供给关系,构建生态产品订单式销售模式。以“都匀毛尖”茶品牌为依托,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成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产业联盟,进行生态产品市场拓展,提高生态产品生产商与国外采购商产品对接率,提高电子商务平台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综合运营平台的有机融合,提升生态产品的宣传力度,提升生态产品在消费者中的认可度,打响都匀生态产品的知名度。

(四)加强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产业的发展

依托水源清洁、气候适宜、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等生态优势,以森林、水域和湿地等主要自然资源为载体,提升生态系统水资源供给、水质净化、土壤保持和农产品等供给服务。加快推进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建设,提升公园的生态品质和基础设施能力,同时加大低效林的改造,将林业资源进行系统性整合,提升特色商品林增效。创新森林康养产品,打造森林康养地理品牌和地域品牌,提升特定区域的生态产品质量;推动依托自然生态环境的产业,形成生态系统与生态产业协同发展。

(五)健全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产品交易机制

生态补偿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最有效途径,探索建立长江、珠江中下游领域发达省份对都匀市的纵向转移支付制度和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促进生态建设投入与产出的综合平衡。同时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公益林生态补偿,开展重点生态区位人工商品林的赎买,优化森林资源配置,促进整体生态系统调节功能发挥。建立生态产品交易机制,建立健全地方公益林与国家级公益林补偿标准联动和稳步增长机制;在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指导下,建立单株碳汇精准扶贫试点,探索林业碳排放权交易的规则和模式。

(六)发展生态和产业融合的旅游服务产品

通过自然旅游和人文旅游,打造全域旅游发展模式。依托斗篷山—四方潭—螺丝壳四季特色景观,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示范区、特色山地越野示范区、休闲养生山地特色康体示范区、特色山地越野示范区。依托墨冲—平浪农业现代化、规模化发展优势,创建乡村振兴精准脱贫示范区、喀斯特洞穴群落观光及科考示范区、科普农业绿色体验示范区、神秘探索示范区。依托绿色康养文化—影视产业文化,创建影视、文化、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示范区。依托茶文化—刺梨文化元素和乡村特点,创建民宿乡村旅游品牌,将山水的灵秀之美与茶叶的清香之美整合成为具有品牌影响力的顶级生态旅游产品。

(七)发展民族特色村寨旅游产品

依托布依、苗、水、瑶、毛南等多民族历史文化资源,以民族特色村寨为主,突出民族村寨的特殊人文景观。以观光参观、教学科研、实地体验、传统感受为载体,通过民族村寨风貌和风俗、特色文化符号、历史典故传说、农村民俗风情等农村非物质文化,加强对民族村寨的传承保护和功能提升,加大民族品牌旅游产品的开发,比如水族银饰、剪纸、编织品等,打造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的旅游生态产品,推进传统文化村落的保护和发展。

(八)提升金融服务和宣传力度

政府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导者,依托“引金入黔南”工程,建立生态产品的交易平台,以生态产品核算和市场交易为基础,建立以重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项目PPP模式、特许经营、参股控股等方式,加强国有资本、金融资本、民营资本和境外资本参与建设和运营。提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融资风险保障,依托黔南州社会信用平台,在政府、企业、个人等发展生态产业、消费生态产品、改善生态环境方面提供信用担保,助推生态产品转型升级,生态产业良性发展。

试点的建立是为寻求更适合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途径,利用加大对典型经验做法、创新亮点成果的宣传力度,形成政府积极主导、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共同参与的试点建设氛围,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

四、结论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促进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两山”理念的精髓,是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难点。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工程,研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可以推动生态发展理念的落实,构建新的发展理念。

都匀市拥有丰富的气候、水、森林等生态资源,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茶叶文化、历史人文资源,生态产业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在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上具有一定的优势。都匀市虽然存在生态产品价值分布不均,潜在价值还有待进一步开发,但在科学探索生态价值的实现路径时,一定要从源头上保护好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系统性,只有这样,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以及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生态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才能得到应有的提升,也只有这样,我们所要建立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可持续性才有可靠的保证。

猜你喜欢
都匀市价值生态
野猴闯入蛋糕店吃“霸王餐”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都匀市挂牌成立老干部党校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都匀市召开2016年老干部、老年教育工作暨关心下一代工作会议
黔南:都匀市力争五年实现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目标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