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模式与应对策略探讨

2022-12-27 01:15董洋溢田甜石少敏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23期
关键词:网络平台突发事件舆情

董洋溢 田甜 石少敏

摘要:针对地方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频发但应对策略不足的现状,科学引导和快速化解舆情危机,是当前地方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文章主要分析地方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生命周期、引发网络舆情的事件类型、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并对网络舆情的形成原因、传播模式、传播过程及早期识别等内容进行讨论,得出目前地方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时应根据舆情的具体情况采取合理的早期识别监测机制,并建立完善的应对体系的结论。文章还根据不同类型的网络舆情类型,提出重视校园思想安全教育体系建设、建立网络舆情的常态化监控机制及建立快速网络舆情引导处理机制等三方面的应对策略,旨在为地方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处理工作方面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地方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模式;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23-0046-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1年度首批陕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地方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模式与应对”成果,项目编号:2021SPWSKT-C-60

地方高校网络舆情主要是在特定的网络空间内,由大学生网民围绕某些突发事件或热点问题所发表的一些带有一定倾向性的言论或观点,从而引发大量的社会关注,并产生较强影响力的事件[1]。地方高校肩负着维护校园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责任,但近年来,随着网络新媒体平台(比如微博、微信、抖音、QQ、论坛等)的快速发展,针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危机频发,给高校的网络舆情应对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2]。目前,国内学者针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但该领域的研究仍缺乏融合跨学科知识、前沿技术方法的交叉研究,尤其是未能和大数据及深度学习等信息技术相关的学科相结合。只有融合新兴技术方法,才能够促进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策略与治理研究的深层次展开。

如何守好地方高校的意识形态阵地,深入理解网络舆情的传播模式,理性引导和化解舆情危机,是当前地方高校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地方高校网络舆情的生命周期

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一般分为导入(进入)期、成长期、成熟期(饱和期)、衰退(衰落)期四个阶段[3]。借鉴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可将地方高校网络舆情的生命周期划分为酝酿期(潜伏期)、爆发期(发酵期)、波动期、消退期四个阶段。地方高校网络舆情每个阶段的传播周期长短往往受事件性质、信息透明程度、相关部门处理回应情况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存在较大差异。

(二)地方高校网络舆情的类型

1.国内外热点时政引起的网络舆情

随着智能手机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高校学生通过智能手机、互联网关注国内外时政新闻以及参与相关话题讨论的行为越发频繁。一些国内外的热点时政问题随着网络媒体的传播往往会引起部分学生群体的关注,在很多因素的影响下也会让一些思想不太成熟的学生通过浏览、关注、点赞、评论、转发等形式参与到舆情发酵的过程中。

2.社会突发热点事件引起的网络舆情

社会突发热点事件也是高校大学生群体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大学生往往出于亲历、好奇、了解、关注等心态,在网络平台上进行某种形式的参与,这很容易引起网络舆情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

3.校园突发事件引起的网络舆情

校园突发事件是指在校园内突然发生的,影响学生的安全和正常生活、学习,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事件。地方高校是学生聚集地,对自媒体的参与程度较高,加上对于身边突发事件往往更加敏感,可能在某种情绪的支配下将部分突发事件的具体情况发布至新媒体平台,从而慢慢形成由校园突发事件引起的网络舆情,这类舆情往往源头在高校,最初的爆发阶段也在高校,需要高校特别关注。

(三)地方高校網络舆情的特点

1.舆情主体的特殊性

地方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通常以青年大学生群体为主,该群体具有人员基数大、知识层次高、关注点聚合性高、好奇心强以及维权和参与意识强等显著特点,喜欢通过网络平台表达个人观点、交流互动,通过新媒体发布、传播和评论各类新闻信息或者校园内的突发事件。但值得注意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不够成熟,而且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其思想和行为容易受到他人和网络的影响。在网络舆情的传播过程中,这一部分大学生往往更容易受到一些负面情绪的影响,从而被裹挟在舆情发酵的整个生命周期之中。

2.传播速度的快速性

在新媒体高速发展与日益普及的背景下,大学生群体通过智能手机可以方便地借助各种新媒体平台在很短的时间内发布、获取和传播各种信息,并通过常用的网络平台实现其快速传播。同时,由于网络平台的多元化,加之大学生网民群体数量庞大、在线时间较长,针对高校校园内的突发事件的信息往往呈裂变式传播,使得网络舆情酝酿周期大大缩短,热点生成发酵过程大大提速[4]。

3.线下联动的危害性大

大学生群体正义感强,但自控力相对较弱,较为情绪化,在高校突发事件或者某些长期积累的矛盾因某个事件突然引爆之后,一些现场的亲历者或者感觉自身利益受损的人,往往会借助网络平台发布相关信息进行情绪宣泄或维权投诉。甚至部分学生群体会借助网络平台组织策划线下的聚众活动,进一步在线下开展维权活动。在学生网络舆情传播或线下聚集的维权活动中,往往可能被国内外一些别有用心的反动组织利用和炒作,散布谣言,蛊惑和煽动青年学生,引发其愤怒情绪和舆论风暴。

(一)地方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和传播过程

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所带来的网络舆情的传播源头、节点、路径、拓扑结构、过程和机制等也有较大差异,比如某些类型的网络舆情包括开始、发展、爆发、震荡和消退等阶段,找准其在传播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并针对性地提出控制建议,就能对舆情应对产生积极影响[5]。以微博为例,地方高校突发舆情传播的过程和主要机理为:微博用户发布了相关话题;直接关注发布者的用户浏览、评论和转发;间接关注用户的浏览、评论和转发;形成热点舆情。如果作为发布者的微博用户本身具有很多直接关注的粉丝,那么其直接关注者将作为第一批看到其话题的用户,而这些直接关注的用户的二次转发将助推网络舆情进一步扩散。此后,随着更多间接关注的用户的浏览、评论和转发行为,将导致网络舆情的进一步发酵,最终形成热点舆情。

(二)地方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早期识别

地方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起源通常最早发布在微博、朋友圈或者线上群组、BBS等网络平台上,大多源于对国内外时政新闻、社会突发事件及热点事件或校园突发事件等某个热点话题的讨论,因此,做好对地方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早期判断和识别,可以预防舆情发酵,将负面网络舆情带来的危害和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对地方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具有重要意义。地方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早期识别主要包括热点话题发现与识别和网络舆情等级预测等阶段[6]。

地方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发现越早,影响越小,网络传播热点话题发现与识别(Topic Detection and Tracking,简称TDT)是网络舆情形成的源头,是进行网络舆情识别的第一步。TDT主要是指将与某一事件相关的信息聚拢到同一个话题簇中,同时,当有新事件出现时,可以迅速判断将其归入到某个现有的话题簇中,或是形成一个新的话题类。从技术上分析,其本质上是一个文本聚类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由网络舆情文本信息获取、文本预处理和文本主题聚类三个步骤组成。文本网络舆情主题聚类是一个将文本(预处理后的主题词)集分组的全自动处理过程,是一种典型的无监督的机器学习过程。聚类是通过相关数据发现的一些组,类内的文本和其他组相比更为相近。换一种说法就是,文本聚类的目标是找到类的集合,类之间的相似度尽可能最小,而类内部的相似性尽可能最大。K-means算法是一种经典的聚类算法,该算法利用平均值迭代计算每个聚簇的中心,直到簇中心不再改变,迭代终止。在进行地方高校突发事件网络热点话题聚类时采用改进的K-means算法,利用预设的热点主题类型作为K个主题类型初值,从而提高该算法的执行效率,从而达到快速确定热点话题的目标。

网络舆情预警等级的判定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网络话题内容的敏感性、网络传播渠道的影响力、网络传播态势倾向性等方面。其中,网络话题内容敏感性主要指网络舆情话题涉及内容对高校校园及师生的重要性或敏感程度;网络传播渠道影响力主要指网络舆情话题首发网络平台的影响力,比如,发布在微博上的舆情比发布在内部群组的影响力就要大很多;网络舆情的传播态势倾向与所发布的平台密切相关,特别是首发网络平台及后续全媒体平台的扩散情况,比如微博关注人数、转发、评论及浏览人数等。当三方面的因素到达一定综合阈值时,网络舆情等级就到达了必要的预警等级,必须尽快应对和处理。

地方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对于控制舆情的影响范围尤为重要,是地方高校日常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根据在日常校园管理中不同舆情发生的具体情况,地方高校在面对网络舆情危机时应当采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做到快速、准确地对舆情进行早期监控、预测、引导、干预和分类处理[7]。

(一)重视校园思想安全教育体系建设

高校校园是青年大学生的聚集场所,学生对国内外热点事件及校园突发事件较为敏感,在日常管理中需要建立科学的思想安全教育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课堂教学中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内容、党团组织活动、主题班会(如国家或校级重要会议精神、班级学风建设、文化建设等)、校园活动(如五四青年诗会、七一歌会等)、社团活动(如公益志愿者、三下乡等)。这些形式多样的丰富教学活动与校园活动都是在校大学生思想安全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精心设计内容后,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们认识到网络谣言及网络暴力的危害,引导学生通过正常途径去表达诉求和解决困难,避免被别有用心的网络舆论裹挟,尽量从源头上减少和避免负面网络舆情对学生群体的不良影响。

(二)建立网络舆情的常态化监控机制

网络舆情的常态化监控机制对于早期发现网络舆情具有重要意义。常态化的网络舆情监控机制包括技术手段和人工管理手段。技术手段主要包括采用专用的舆情监测工具对全网络平台(包括微博、微信朋友圈、微信群、QQ群、QQ空间、短视频、贴吧、BBS、投诉平台等)进行监测,具体可通过标注敏感词或位置信息等方式设置网络舆情跟踪条件,尽早发现潜在舆情;人工管理手段主要通过管理人员或者骨干管理学生,进行常规的校内外网络平台内容的浏览或发布内容审查,早期发现网络舆情源头,为学校网络舆情干预部门的管理人员早期干预提供有力支持。

(三)建立快速网络舆情引导处理机制

建立地方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快速引导和处理机制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尤为重要[8]。由于地方高校可能发生的网络舆情的类型不同,其快速引导和处理机制也不同。比如,当网络舆情是由本校的某个突发事件引起,同时也是本校学生作为网络话题的首发者在某种网络平台上发布了该话题,在早期发现舆情后,若判断为具有一定等级的负面舆情后,应立即找到相关发布者了解详细情况,及时解决和处理发布者所反映的问题,同时由相关部门在网络上发布相关的权威处理结果,从而快速处理负面网络舆情,将网络舆情的影响范围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当网络舆情的首发者不是本校学生,网络舆情所讨论的话题也和本校无关,但本校学生在网络舆情的发酵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时,学校需要对参与网络舆情话题讨论的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避免学生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势力所利用,达到育人和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

地方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往往和特定的国内外时政信息、社会突发热点事件、校园内突发事件等相关联,不同的网络舆情起源和走向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社会影响。在校大学生利用网络新媒体对一些突发事件进行发布、转发、评论、点赞、搜索浏览,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舆情的产生和发酵。网络舆情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其话题是正面的或者赞扬性质的内容,会对相关高校或地方产生正面的宣传作用,反之则会引发负面影响。

基于此,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形成时,地方高校要对本校学生在网络上的表达进行有效的关注和引导,及时找到舆情产生的源头,敢于面对挑战,积极回应学生关切,及时稳妥地解决问题,从而有效避免舆情失控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黄睿哲,陈雨,刘锦辉,等.从参与的主体角度探析高校网络舆情的处理机制[J].教育教学论坛,2021(1):54-57.

[2] 满媛媛,刘佳宁.国内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进展[J].情报科学,2020,38(12):170-177.

[3] 温雅彬.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8,4(1):32-33.

[4] 曹博伦.高校管理危机事件舆情应对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20.

[5] 周升铭,王鹏.高校网络舆情的生成、传播与引导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4):59-60,63.

[6] 樊琳,张生,丁社教,等.高校网络舆情的演化机理及其应对策略[J].当代青年研究,2020(4):90-95,115.

[7] 张晓丽.高校思政工作中网络舆情的引导与对策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1(1):33-35.

[8] 单紫薇.高校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对策研究[J].中國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0(7):84-86.

作者简介 董洋溢,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智能信息处理、学前教育大数据分析。 田甜,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大数据处 理、教育信息化。 石少敏,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智慧教育、计算机应用。

猜你喜欢
网络平台突发事件舆情
一种基于5G网络平台下的车险理赔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网络平台打开代表履职新视窗
舆情
舆情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舆情
依托网络平台,构建学习评价新模式
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