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三元素探析韩国现实题材改编电影

2022-12-27 18:38彭格非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23期
关键词:类型化叙事吸引力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法、案例研究法等方法,从电影构成三元素叙事、表意、吸引力出发,分析韩国现实题材改编电影的特性,同时从韩国电影发展历史角度分析韩国现实题材改编电影特性的形成原因。具体而言,文章通过具体电影案例分析,得出韩国现实题材改编电影叙事反转的叙事特性,“反主旋律”的消极表意特点,直视现实的表现尺度和吸引力表现特征,并对其表现尺度利弊进行分析。另外,文章从韩国电影发展历史角度分析,得出多重文化冲突,不稳定的政治生态,为韩国现实题材改编电影提供了丰富的主题,而电影审查制度的废除及以创作者为中心的叙事方式建立,为韩国现实题材电影的繁荣提供了催化剂。文章认为,韩国现实题材改編电影为该类型电影创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它充分利用了电影的商品属性与传播学价值,表现了它的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现实题材电影的价值在于以其客观、冷静、尖锐的艺术形式,促进法律的完善和弊政改革,激发民众参与社会构建的热情。

关键词:叙事;表意;吸引力;韩国;现实题材电影;类型化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23-0228-03

粗略地来说,电影由三个最基本的元素构成,即“叙事”、“表意”和“吸引力”。其中“叙事”可分为“设定情节”与“叙事形式”;“表意”则是电影主旨或主要情感;而“吸引力”则没有确切内容,可以是影片题材、影片立意、特效技术、演员构成、IP,甚至是导演个人等[1]。“吸引力”元素引导观众对影片产生期待,毫无疑问是吸引观众走入电影院的主导因素。

这种量化、理论化的电影解构方式当然是粗疏的。因为电影编导的主观因素如剪辑风格、镜头风格等无法归入其中,甚至在一系列“形式即内容”或风格化极强的电影中,这些主观因素几乎“劫持”了整部电影。如果在分析电影时弱化编导的主观因素,仍然可用“三元素”电影的解构方式,客观分析电影的优劣得失。

韩国现实题材改编电影成为韩国电影业的招牌,为其赢得了较大的国际声誉。最著名的无疑是获得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和第7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双重大奖的《寄生虫》。但在此之前,现实题材就已经成为韩国电影的主流创作来源。从2003年开始,韩国电影中涉及真实事件且获得较大影响力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高达30部,且均获得了不错的口碑和票房。本文以韩国现实题材改编电影为研究对象,以电影三元素来分析其作品的特性,并进行其历史原因分析。

一、韩国现实题材改编电影的特性

(一)叙事反转——本土化好莱坞类型片叙事典范

韩国现实题材改编电影具有特别的电影风格。单从故事的编写上看,其仍然采用的是好莱坞类型片叙事——小人物传、英雄之路。最典型的就是韩国电影中常见的“法庭情节”,即编剧借用法庭作为高潮部分的发生环境,用来实现主要人物的救赎,面对强大的敌人,逆转取胜。但韩国电影人将这种套路反过来用,在英雄之路的末尾往往使用开放性结局或者反转剧情,让整部影片重新跌入黑暗的深渊。

最广为熟知的例子是《熔炉》。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非常阴暗的故事,作为小人物的手语老师需要帮助这些孩子找回正义,惩罚那些猥亵儿童的坏人。故事一波三折,没有线索,处处受限,但手语老师最终找到了关键证据,受害人也在法庭上出人意料地展现了自己微弱的听力,作为最关键的举证。而就在这个时候,由于一系列原因,这些坏人最终不但没有被严厉惩罚,还间接导致了另一场悲剧的发生。

同样按照这个套路叙事的还有《素媛》《七号房的礼物》《杀人回忆》等一系列现实题材改编电影。影片将好莱坞的英雄之路模式完美本土化,为了突出这些现实题材的严重性,在英雄之路的结尾设立反转,来强化被害者的感受,进而激发观众共鸣,增加其话题性与社会影响力。这种模式也被认为是悬疑片的变种,因为它也常见于韩国商业片、灾难片中,在展现一场虚构的灾难时,往往将罪过归结于政府部门的失职或者人性本恶,且大多是前者。这样做的优点是利于影片叙事上的主旨升华,为一场虚构的、充满戏剧性的灾难添加现实意味,告诉观众如果不完善现有制度缺陷,这样的事情还会发生[2]。如果导演在控诉政府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运用非常取巧的故事和精妙的编导技法,以及一些有趣的隐喻、暗示,这部作品就可能在社会乃至国际上取得巨大的成功。《恐怖直播》即是如此,《寄生虫》更是如此。前者的警匪悬疑类型片更加明显,而后者则是混合类型模式,以巧妙的故事情节取胜。他们在某种程度上都展现了政府组织的无能,以及与之相伴的阶级矛盾、人性扭曲等。

作为文化作品,一部电影当然不应该遵守同样的制作准则。但从市场角度分析,本土化好莱坞类型片叙事,是目前最有效、最具影响力的现实题材改编电影制作方式。

这一类电影的最高目的是“反馈社会”,依靠电影这种强大而持久的传播媒介来督促、催促社会的改变。《素媛》《熔炉》加速了韩国对于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完善;《寄生虫》则让韩国政府高度关注越来越激化的社会阶级矛盾、贫富差距。与之相比,极具风格化的电影《燃烧》以及金基德导演的一系列现实题材作品,虽然在国内外享有较好的口碑,但由于叙事关键情节冲突的缺失或者过于晦涩的隐喻,并没有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由此看来,本土化好莱坞类型片叙事可作为现实题材电影的参考研究方向。

(二)消极表意——韩国现实题材改编电影表意方向

由于现实题材客观性限制,与一系列艺术电影、实验电影常用的多主题表意相比,现实题材改编电影在表意上较为单一,大致可以分为积极表意和消极表意。相对于中国现实题材电影以积极表意为主,韩国现实题材改编电影多为消极表意,这在某种层面上决定了影片最终的社会影响力与话题性。在韩国优秀的现实题材改编电影中,结局往往被适当地悲剧化处理。《熔炉》最后设计了小男孩与性侵他的老师同归于尽的情节;《七号房的礼物》修改了原型人物的结局,让智障父亲最终被处死……这些电影中的角色往往得不到善终,而犯罪者也得不到应有的惩罚。

这样的处理结果,将韩国现实题材改编电影与他国现实题材改编电影区分开来,以强烈矛盾与悲剧来引起广泛的共鸣,维持其探讨的社会问题的话题性,提高社会影响力。

这种表意上的消极态度或悲剧化处理促使了韩国现实题材改编电影的成功,其着重描写社会之恶与人性之恶,将问题悲剧化处理之后赤裸裸地摆在观众面前。观众在观影之后的情绪与诉求成为这部电影的延伸,持续地对社会产生影响。

(三)直视原始事件的尺度——韩国现实题材改编电影吸引力表现

“吸引力”所涵盖的内容较为模糊,与纪录片、艺术电影、实验电影等相比,似乎只有类型电影愿意(或需要)正面讨论这一议题。

从制片角度分析,当一部类型电影想要在院线放映(或者在流媒体上映),就必须考虑电影的商品属性。而从传播学角度分析,一部影片的吸引力,保证了影片的传播影响力,即决定了电影所要传递的情感、思想和对社会的影响能够走多远,这对于现实题材改编电影来说非常重要。

韩国现实题材改编电影在形式上保证了电影吸引力的最明显特征,即保证了原始事件的尺度。这种尺度并非单纯代指色情裸露画面、暴力画面(尽管这种类型的尺度的确能够提升影片的商品价值)。在绝大部分韩国电影中,这种尺度表现为对政治话题的直接讨论,以及对政府恶行的直接揭露。当这种尺度表现在现实题材改编电影中,就变得触目惊心了。《熔炉》直接展现了幼女被性侵的全过程,《辩护人》则把酷刑折磨年轻人的镜头赤裸裸放在银幕上。更不用说,展示政权黑幕的《南山的部长们》、虚构情节展现政府无能的《流感》《恐怖直播》等。

尚且不论这些电影是否有夸大尺度的嫌疑,正如本文第二部分所言,观众对于消极表意是秉持包容态度的,当他们看到电影正在以较大尺度改编现实事件的时候,他们的第一感受就是“真诚”,他们会认为编导正在以真诚的态度面对现实事件,而非遮遮掩掩。而这些大尺度、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也会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保证话题性,促成了现实社会的轰动效应。韩国现实题材改编电影依靠尺度达到了理想的效果,无论如何,对于现实题材改编电影而言,无疑是成功的。

当然也有部分缺乏职业道德的编导,设计出以大尺度色情、暴力画面为噱头的电影,迎合市场的需求。韩国的分级制度导致了色情片、三级片的泛滥,这是韩国电影过度市场化的弊端,也影响了部分现实题材改编电影的表现能力,失去了客观现实的冰冷尖锐,而迎合部分观众的感官刺激需求,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媚俗行为。

总而言之,韩国现实题材改编电影在电影叙事、表意和吸引力上特征显著,类型叙事及反转运用,消极表意的表意方式,直视现实的表现尺度及震撼性吸引力,造就了韩国现实题材改编电影的成功,韩国现实题材改编电影风格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

二、韩国现实题材改编电影风格形成的原因

(一)多重文化冲突,不稳定的政治生态,为韩国现实题材改编电影提供了丰富的主题

韩国本土文化深受中国、日本、美国三国文化的影响。由于地缘及历史原因,韩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儒家文化影响深远,这在韩国家庭剧中表现明显,这也是韩国家庭剧在中国有一定市场的重要原因,因为二者同属于传统的儒家文化圈,在文化基因上有相近之处。近代以来,韩国受日本殖民侵略,被统治半个世纪,也深受日本文化殖民的影响,带有日本文化的深深烙印。二战后,韩国在美国的武装保护和政治影响下,不可避免地受到美国文化的影响。这三种冲突的文化形成了韩国文化复杂的底色。

而韩国现代不稳定的政治生态,为韩国现实題材改编电影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除了地缘政治的影响,多种不同基因的文化在韩国的融合导致的内在冲突,在丰富的历史和现实实践中,将格外显现出特别的戏剧性,表情表意都具有丰富的内涵意蕴,这也是观众观看韩国现实题材改编电影时感觉意味深长的原因。

多种文化的冲撞造就了韩国电影文化繁荣,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现代思潮的兴起,在韩国复杂文化背景下,更加剧了个人在现实面前的无力感及生存的碎片化和茫然感。作为精英层的电影工作者,其对现实矛盾的敏感性是超前的,特别是全球化以来,传统伦理体系的消解,更是为电影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现实内涵,为现实题材改编电影提供了丰富的母题和戏剧性。

(二)电影审查制度的废除及以创作者为中心的叙事方式建立,为韩国现实题材电影的繁荣提供了催化剂

在实行军政独裁统治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严苛的电影审查制度等,起步相对较晚的韩国电影一直处于相对停滞的状态,直至90年代进入文人执政的民主时期。此时虽然政治仍然深受财阀体制的影响,但随着审查制度的废除和消费时代的来临,韩国电影的繁荣时代到来。

韩国电影不同于日本电影,日本电影成熟较早,形成了稳固的青春电影、犯罪电影、恐怖电影、动画电影等类型电影,而韩国电影由于其短暂的历史,未形成本民族成熟的类型电影[3]。由于深受美国好莱坞电影文化的影响,韩国电影工作者直接参照美式类型片的模式进行韩式电影的塑形改造。随着1998年韩国电影审查制度的废除,被军政独裁压制的社会矛盾有了充分表现空间,韩国现实题材改编电影由此风起云涌。

现实题材改编电影追求戏剧的冲突,探讨人性之恶,直接揭露社会黑暗面,其尖锐的视角、类型化的叙事模式、以创作者为中心的叙事方式,造成了韩国现实题材改编电影的震撼性效果。宽松的电影创作环境,社会充分尊重电影创作者的叙事逻辑(包括韩国第15届总统金大中对电影的充分支持,并推动了数项立法),不回避现实之恶的自由表达,类型化的表现方式,意外造成了韩国现实题材改编电影的社会效果。以《熔炉》这部电影为例,其对现实的充分直视和震撼表现,直接推动了电影依托的原型事件——仁和学院事件的重新调查,并推动了“熔炉法”即《学生人权保护条例》及《性侵害防治修正案》的出台。

电影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是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时,作为文化工业的电影既是主流意识形态的生产场所,也是大众与国家意识形态进行沟通、协商与抵抗的场所。电影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动力就是不断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沟通,它不断通过叙事文本的建构来详细描述并且检验现实社会的基本文化冲突[4]。韩国现实题材改编电影机缘凑巧,意外实现了电影的社会功能。

现实题材改编电影,不是意识形态的倾泻和渲染。丰富的现实题材电影应该展现对社会主流价值的构建、丰富甚至批判,作为艺术先行者的现实题材电影应该以客观、冷静、尖锐的艺术形式,来进一步促进法律的完善和弊政改革,激发民众参与社会构建的热情,实现其真正的价值。

三、结语

韩国现实题材改编电影为该类型电影创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它充分利用了电影的商品属性与传播学价值,表现了它的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其叙事、表意和吸引力方式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文献:

[1] 埃里克·巴尔诺.世界纪录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84.

[2] 王素芳.中韩“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差异化研究[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52-57

[3] 张静.从媒介传播角度谈韩国新闻事件改编电影的特点[J].采写编,2020(6):168-169.

[4] 刘起.日韩法律题材电影的形式与文化主题[J].当代电影,2015(10):66-70.

作者简介 彭格非,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编导。

猜你喜欢
类型化叙事吸引力
我国警察盘查行为类型化分析
吸引力1
吸引力2
行政诉讼类型化之批判——以制度的可操作性为视角
跟踪导练(三)4
论晚清史词的“词史”特质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
《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中的隐喻探究
民事一审撤诉的类型化研究
新都市爱情电影的类型化分析